黄疸-中医护理

合集下载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黄疸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黄疸
常见病证中医饮食调护 黄疸
壹 黄疸定义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黄疸定义
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尤以目睛黄 染为本病主要特征。与现代医学中的肝细胞性黄 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相关。

壹 黄疸定义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饮食宜忌
宜清淡、富于营养,如牛奶、瘦肉、鸡 蛋、豆制品等
宜食有利尿除湿作用的食物,如雍菜、 荠菜、茭白、马兰、薏苡仁、赤小豆、 冬瓜等;
补充一定的糖;
饮食宜忌
忌食肥甘厚味, 辛辣刺激食物。
壹 黄疸定义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黄疸证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阳黄
02
阴黄
(一)阳黄
●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 明 ●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 恼,脘腹胀满,口干而苦, 恶心欲吐 ●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 结 ●舌苔黄腻,脉弦数
症状
清热利湿,通腑泻下 饮食调护原则
饮食调护方举例
麦苗汁《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生小麦苗500g
麦苗汁《备急千金要方》
制法 将麦苗捣绞取汁
用法
每日早晚各温服1次,每次15ml,7~10日为 一疗程
(二)阴黄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 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
●大便溏薄或不实 ●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症状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饮食调护原则
●舌质淡苔腻,脉濡细或沉迟
用。。
【用法】每日早餐服用。5~7日为一 疗程。
谢谢!
饮食调护方举例
山药茯苓糕《儒门事亲》
山药茯苓糕《儒门事亲》
【组成】山药粉100g,茯苓粉 100g,白面200g,白糖300g,猪 油、青丝、红丝(亦可用果脯)。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黄疸中医护理

黄疸中医护理

辩证施护
• (2)湿重于热 • 证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阻胸
脘痞满,恶心呕吐,小便短黄,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 濡缓或濡数。 • 护治法则: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 治疗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辩证施护
• 2.急黄 • 证候表现:黄疸急起,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
脘腹胀满,神昏谵妄,烦躁抽搐,小便短少,便秘,或见 便血,或肌肤瘀斑,舌绛红,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微。 • 护治法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治疗代表方:犀角散加减
辩证施护
• 3.阴黄 • (1)寒湿阻渴 • 证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晦黯,脘闷胀满,食欲减退,
大便溏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 护治法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 4.积极治疗原发病。
思考?
• 1.黄疸的护理原则和护理要点有哪些?
• 2.黄疸有几个证型?各型是怎样进行辩

证施护的?

感谢聆听!
• 治疗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辩证施护
• (2)脾虚湿滞 • 证候表现:面目及皮肤发黄,其色浅淡,甚或晦黯无光,
伴心悸气短,肢软乏力,纳呆便溏,小便黄,舌淡,苔薄, 脉濡细。 • 护治法则: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 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病案
• 丁某,男,33岁,于1个月前出现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小便黄,伴纳差呕恶,经某医 院诊为黄疸型肝炎,经治未见好转,现见 身目深黄色,烦热口渴,脘腹痞满,两胁 胀痛,恶心厌油,小便赤短,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滑。
辩证施护
• 3.辩阴黄之寒湿与血瘀 阴黄证有脾胃虚弱、 寒湿内阻与肝郁血瘀、胆液失泄两类,故 应辨别。凡因脾胃虚弱、寒湿内阻者黄色 多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舌苔 白腻,脉濡缓;淤血阻滞、胆液失泄者, 色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舌质紫黯,多见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前言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以上。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造成胆红素代谢不良,从而引起黄疸。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

因此,对新生儿黄疸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护理方法。

中医病因分析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全导致气血不畅、阴阳失衡,从而导致胆汁外溢,引起黄疸。

由于新生儿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出现感染,进一步影响黄疸的治疗,因此在治疗黄疸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内服药物:中医常用的内服药物有黄连素、柴胡、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化瘀止血,有效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排毒疗法:采用鸡羊粉膏制成的中药棉包,将其敷于新生儿腹部,有助于排毒、利胆。

•拔火罐:新生儿黄疸出现时,可以在胸口和小腿上进行拔火罐,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散热,缓解黄疸症状。

按摩理疗中医认为按摩能够促进新生儿气血循环,帮助胆红素代谢。

按摩部位包括头部、背部、腹部和四肢,按摩手法以轻揉、搓、推、拉等为主,按摩时间不宜过长。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中认为,通过按摩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消除阻滞,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消除新生儿黄疸。

常用的穴位包括翳风、迎香、三阴交等,按摩时间和手法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食物来调节新生儿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黄疸症状。

常用的食疗包括:•清热化痰:采用柚子皮、薏苡仁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补气养血:采用山药、银耳等食物,有助于滋养肝脾、调畅气血,帮助新生儿恢复健康。

中医护理注意事项•确保良好的洁净卫生环境,防止感染。

•进行适当的包裹,保持温暖。

•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哺乳和缺乏营养。

•对于重度黄疸患儿应及时转诊,进行专业治疗。

•避免过度刺激和紧张,帮助新生儿调整情绪,促进消化吸收。

结语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方法,因其具有安全、便捷、无副作用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和眼球呈现黄色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可以有效地帮助婴儿降低胆红素水平,缓解症状,并促进健康恢复。

下面将介绍如何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
1.中西医结合的诊断:首先需要通过西医的黄疸评分和血液检查来确定黄疸程度和原因。

同时,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观察黄疸的颜色、皮肤的温度和湿热程度,以及询问母亲的产后情况和婴儿的排便、大小便情况,辅助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3.中药调理:中医认为黄疸是湿热蕴结所致,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利湿排毒的中药来治疗黄疸。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黄芩等中药煎汤,或者选择一些中成药制剂,如黄连素片、黄芩泡脚浴等,来帮助排湿热、降胆红素。

4.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的方法。

可以使用中医按摩来刺激婴儿的腹部、背部和脚底,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和新陈代谢的恢复。

5.外界环境调节:黄疸婴儿应该避免暴晒和受凉,室内环境要保持温暖、通风,并注意保持婴儿的舒适和安全。

此外,应该定期给婴儿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疗,结合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婴儿的病情变化。

同时,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婴儿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工作,以促进婴
儿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对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是很多新生儿都会经历的一种生理现象,具体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这是由于胆红素在婴儿体内过多积聚所引起的。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有很多可采用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首先,中医认为黄疸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寒”和“热”型。

若是“寒”型,治疗上则需要用到温热的处理方法,如薤洋菜汤或是黄连汤等。

而如果是“热”型,则使用清热的方法比较合适,例如芩连败毒汤和虎杖汤等中药成方。

其次,中医推荐使用一些具有明显散瘀作用的药膳,比如枸杞饮和木通汤等。

婴儿的皮肤很嫩,在药膳的制作上就需要注意采用温和的处理方式,这样更不会对婴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不确定药膳的制作方式,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是高级育婴师。

最后,中医还会推荐一些针灸、推拿和拔罐等手段帮助治疗黄疸,这种方式需要经过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以确保能够对婴儿的身体产生帮助作用。

除了中医对于婴儿黄疸的处理方式,还有一些与此相关的育婴经验,帮助家长更好地护理新生儿。

首先,婴儿黄疸时建议多晒太阳。

阳光可以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减轻并帮助消除黄疸。

另外,家长在哺乳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例如让婴儿更多地吸到初乳,这样可以加速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工作,预防黄疸进
一步恶化。

同时,家长在照顾婴儿时,需要妥善掌握清洗和换尿布操作等基本常识,确保婴儿身体的清洁和卫生。

综上所述,婴儿黄疸时可采用中医的治疗方式,如中药、药膳、针灸等,育婴经验上则需要注意日常照顾和清洁操作等基本技巧。

在处理婴儿黄疸问题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帮助,避免因误操作而给婴儿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标签:黄疸;中医治疗;护理1分型论证治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1.1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腹,并加以中药抗病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0g,栀子10g,酒军6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猪苓30g,虎杖20g,连翘20g,五味子30g,板蓝根15g,甘草10g。

伴有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壳10g。

伴有食欲差者:加炒鸡内金20g,金钱草20g。

伴有恶心重者:加藿香20g,竹茹6g。

苔腻明显者:加苍白术各20g,白寇6g,砂仁6g。

小便黄明显者:加滑石20g。

伴有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0g。

中成药:选用中药制剂: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疗效评估:阳黄在中医黄疸中为常见证候,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各个时期,我们在用上述方法治疗中,使患者黄疸消退日期明显缩短,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1.2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虎杖20g,连翘20g,板蓝根20g,郁金20g,五味子20g,甘草10g。

如出现阳黄伴有症状,加用同阳黄。

伴有腹水者:加车前子20g。

伴有气虚者:加黄芪30~60g,党参20g。

伴有血虚者:加当归20g。

中成药:选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疗效评估:这时的患者,大多正气已虚,用中药后可以使患者在大量利尿时,效果更明显,同时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2护理2.1精神调摄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甚至恶化,加之人们对乙型肝炎的恐惧心里,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以及消化系 统肿瘤等疾病。
3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黄疸分为:阳黄、阴黄,急黄乃阳黄之重证。 根据中医理论形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金匮 要略》记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 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 肤,而发生黄疸。 (1) 外感湿热疫毒: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 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 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具有传染特点,表现 热毒炽盛的严重现象,且预后差,又称急黄。
⑦ 待病情减轻并稳定后,再慎重、缓慢地增加活动量, 以免复发。
12
(3) 阴黄证: ① 阴黄多属阳虚、喜热恶寒,故病室、饮食及中药以偏
热为宜。 ② 患者体弱无力,以静卧为好,应嘱其不可多下床活动。
如症状较轻,只要患者无劳累感,不必限制过严。 ③ 患者常有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积聚,而成水臌之虞,故饮食以清淡素
净为佳,忌油腻,慎用荤腥,不宜饮酒,少食汤汁之类食物, 以软食为佳。
情况及精神神经等方面的特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并做好病情记录与抢救前的准备工作。
③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
11
④ 烦躁不安或精神失常者,应加床档,派专人护理,防 止发生意外。
⑤ 注意患者二便情况,观察有无腹水和出血情况,如有 上述病情,应参照有关病证护理法护理。
⑥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不思饮食等症状,补充营养以静 脉输入葡萄为主,可给予随意流质,强迫患者进食,待病情 好转后再逐渐增加进食量。
7
主要护理问题
目黄、身黄、小便黄 胆汁外溢有关
潜在并发症 昏迷 皮肤瘙痒 恶心呕吐 腹胀便溏 便秘
与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
与湿热疫毒炽盛、内陷营血有关 与湿热熏蒸皮肤有关 湿蕴中焦、胃气上逆有关 与湿邪中阻、脾失健运有关 与热壅津伤、肠失传导有关
8
辩证施护
(1) 阳黄证:
⑤ 阳黄患者,黄疸易消退,食欲随之恢复,胆脾胃功能 仍较虚弱,故应适当控制,逐渐增加食量。并注意随着病情 的好转增加营养;食欲差者,予开胃食物助消化。
10
(2) 急黄证: ① 因病情凶险多变,随时都可能进行抢救,故应住单人
房间,严密观察并保持病室内外安静,阳光柔和。 ② 密切观察病情,如黄疸色泽的深浅,体温变化,呼吸
4
(2)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油腻,寒凉生冷,或饥 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 下注膀胱,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于致 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 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 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 若因寒湿 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 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阴黄证。
(3) 积聚日久:因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发生黄疸。 (4) 内伤不足,脾虚气亏,血败而不华色,可发生黄疸。
5
辩证论治
黄疸的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 为主。多选化湿邪,利小便之法;同时均要注意调整肝脾功 能,还可配合活血化瘀。
(1) 阳黄: ① 热重于湿: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13
④ 然患者正气虚弱,需要滋补。当病情逐渐好,食欲 转佳,食后能消时,可适当选择鱼、肉、蛋、禽之品,以护 养正气,驱邪外出。并可食用红枣、莲子、牛乳等有补中益 气作用的食物。
⑤ 注意皮肤清洁,防止因皮肤瘙痒而抓伤破损,必要 时可涂止痒剂。
14
健康教育
(1)注意卫生管理,做好消毒工作。流行期间可注射疫苗 或预防给药。 (2) 坚持服药,定期复诊。 (3) 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卫生和饮食调理,不可劳累过度, 仍需保证休息。 (4) 保持心情舒畅,勿气恼忧思。
① 热重于湿者,喜凉恶热,居室应偏凉爽。但湿属阴邪, 得寒则聚,故湿重于热者,以偏热为宜。
② 病室要求整洁、空气新鲜。病床单位干燥平整,及时 更换被汗水染湿的衣被。
③ 患者应多卧床休息,重症应绝对卧应床,直至黄疸基 本消退,方可逐步起床活动。
9
④ 阳黄患者多具传染性,其中少数不传染,要根据确诊 后是否隔离。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消化疲乏隔离 制度,按时消毒餐具、衣物和居室。并限制患者活动范围。
15
谢谢!
16
黄疸-中医护理
外一科
1
主要内容
1. 黄疸概念 2. 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3. 主要护理问题 4. 辩证施护 5. 健康教育
2
黄疸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目 睛黄染为本病特征。
西医根据黄疸发生的机理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三类
或见腹部胀满,心中懊恼,恶心,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 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② 湿重于热:证候:身目皆黄,黄色不如前者鲜明,头 重身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 便溏,口中粘腻,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或滑缓。
6
(2) 急黄:湿热疫毒,传入营血,内陷心肝。 证候:病热迅猛,黄疸急速加深,身面均黄,黄色如金, 高热烦渴,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神昏谵语,或有痉厥。邪 入阴血,则见鼻衄、齿衄、呕血、便血、或身有瘀斑等;可 有腹水,嗜睡昏迷,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数或细数。 (3) 阴黄:证候:目肤色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神 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少,脘闷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