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唐]崔涂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

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

亲:亲近。

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3)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3)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薄暮:傍晚;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牧童词(唐)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昏:傍晚。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

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

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

D.“怅惘若失的心绪”。

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宋)李新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①金丝鲙②,醉折桃花倚钓船。

【注】①斫:zhuò,用刀或斧砍。

②鲙:kuài,鲙鱼。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1)“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不同。

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人教版中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即画船。

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C.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答案】(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3)答案示例: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解析】【分析】(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________的决心。

(3)“云”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云”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荡胸生曾云”作者以“云”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云”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云”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 “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云”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答案】(1)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

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3)C【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如首句于“云”上着“黑”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

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

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据此理解作答。

(3)C项赏析错误。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重。

故答案为:⑴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

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⑵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再结合所给的具体诗句进行辨析。

2.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明)张元忭②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选自《张元忭集》)【注】①稔(rěn):谷物成熟。

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种,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答案】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

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________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菊花【答案】(1)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B。

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解析】【分析】⑴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

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因此评价为“寒夜无寒” ,表现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到温暖。

⑵“菊花”不符合季节特点,“雪花”不符合意境,“梅花”符合节气时令,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⑴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⑵B。

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对选项仔细辨析,选出最佳答案。

4.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⑵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要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感情)⑵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