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地理学 重点
经济地理学学科重点掌握方法

经济地理学学科重点掌握方法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理解和解释地理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在这一学科中取得良好的学术成绩,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济地理学学科的重点掌握方法。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来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地理空间数据的工具。
在经济地理学中,GIS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收集地理数据,比如人口密度、交通网络和产业分布等,我们可以使用GIS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从而深入研究经济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二、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和地区内部的经济结构。
为了进行区域经济分析,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一些地区特别适合从事某种经济活动。
比如,一些地区由于拥有特殊的自然资源或者人力资源,可能会在某个产业中具备竞争优势。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产业链分析来研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
通过分析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产业对一个地区经济的贡献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三、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城市化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研究城市化对经济地理学也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解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秩序和城市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城市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此外,研究城市地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发展动力和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例如,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全球化及其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全球产业链和全球城市网络等来理解全球化的过程及其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简述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介绍的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经济活动主题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分析原因,从具体到抽象,如:可持续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目前环境问题较为严重balabala)4.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5.交通网密度: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6.区位因子:即工业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是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7.区位条件:指属性所具有的属性或性质。
原料指数:等于局地原料8.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或消费地9.中心地及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是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等级:10.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区域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可用下式来表示:C=B1-B2,式中,C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为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8. 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经济地理 学重点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经济地理学学科属性:地域性和.综合性3,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a, 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又称系统经济地理学或者普通经济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概论、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等分支。
b.专论的经济地理学,又叫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大洲、大洋、国家或国家内的特定地区为对象,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比如亚洲经济地理、太平洋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华北区经济地理、松花江流域经济地理等等。
即任何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都可以进行区域经济地理研究。
5,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能有效地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第二章 6.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次产业(primary)、第二次产业(secondary)和第三次产业文(tertiary)。
1)、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是这一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
2)、分类标准——第一次产业: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次产业: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
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次产业: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
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3.)优点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演进的一种趋势,即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二(次)产业的一定发展为基础的;反过来,又从更为广阔的领域为第一、二(次)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也使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趋于更加丰富。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第三章
1.区位和区位因子的定义
2.什么是区间流,通达度和临空经济区
3.掌握杜能圈。
4.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四章、第五章
1.中心地与中心性的概念
2.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的K值
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4.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2.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3.R&D的区位要求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位分析
第七章区位的结构与组织
1、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定义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库兹涅茨法则
4、霍夫曼定理
5、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6、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7、集聚与扩散机制
8、什么是农村工业化
9、区域创新网络
10、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定义
11、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2、产业集群的概念
13、经济区的概念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2.梯度推移学说
3.中心—外围理论
4.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
5.新贸易学说
6.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地理学重点

\ 经济地理学重点区位: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包括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所以,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A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而现代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B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C古典选择的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则是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3.4.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区位条件--即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人类对自身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
另外,区位条件也随时间而变化。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5.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的连接a、b、c、d的交通线,点是指通常的车站、道路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结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及空路等交通路。
6.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2)交通便捷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
7.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①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②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③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收益最大。
(2)经济学上的意义:①首推其研究方法②对韦伯及克里斯泰勒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很大影响③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8.+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9.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10.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11.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基本观点:①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化点,因此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②需求会随着价格的变化和市场地域大小的不同而变化③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域围绕市场中心呈圆形区域,需求的曲线围绕价格变化轴旋转而成需求圆锥体为需求总量④多个企业市场区域的均衡空间呈蜂窝状的六边形市场结构12.企业增长的动因:规模效益,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13.规模效益: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14.企业增长的战略: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一、名词说明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缘故,使企业的本钱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本钱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P1152,门坎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取得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P94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加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P174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需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时期扩展。
P117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致使现有产品市的扩大。
P117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取得的效益。
P115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露了一个国家或地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
P1819,增加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
P20910,乘数效应:增加极的进展对周围地域的经济永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增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进程中受到循环积存因果机制的阻碍,增加极对周围地域经济进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阻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
P20911,极化效应:指增加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域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加极从而加速增加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
P20912,扩散效应:指增加极向周围地域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域的经济进展的效应。
P20913,溢出效应:增加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阻碍称为溢出效应。
P20914,区域管制:指通过量种集团的对话和谐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转变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操纵的不足,最终达到共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经济地理学 课本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试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理论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学科特点)
◆地理科学体系由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组成。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
2、区域经济地理学最终要探求的是地理规律。
3、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传统,区域是其研究的核心,地域性与差异性是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地域综合思想是学科的灵魂。
4、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思维方式是地理思维,紧紧围绕地球表层的经济地域思索问题,通过地域综合分析,解决具体区域的经济发展
问题。
5、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基础应用学科,既重视基础理论,又重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二者相互促进,推动区域经济地理学
科的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联系(共同点)
1、经济是主要的研究内容,并受经济规律指导。
2、共同面向全球复杂的经济问题。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
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是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指导性理论是:1、地域综合思想;2、可持续发展思想。
◆亚当.斯密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最早进行阐述,为绝对利益学说。
大卫.李嘉图是比较利益原则。
俄林 - 一般均衡理论研究劳动地域分工。
小岛清 -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则
巴朗期基 - 从地理学角度首次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进行阐述。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
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的现象,即劳动地域分工。
◆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认识:
1、分工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固有现象
2、劳动地域分工是劳动部门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和落实。
3、劳动地域分工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
4、劳动地域分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强大杠杆。
5、劳动地域分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发展的动力。
6、劳动地域分工有新形式与新特点(以下具体的为其他题)。
1、部门分工越分越细,同时,综合集成趋势也在发展。
2、地域分工出现了许多新的地域组织形式,并具有许多新特点。
如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化等。
◆三次社会大分工:
1、畜牧业的分离和农业部门的形成,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两大部门。
2、手工业从农业大部门中分离出来。
3、商业的出现,在商业和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形成的早期的城市。
◆劳动社会分工主要由劳动部门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两大部分组成。
部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
劳动地域分
工是劳动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与落实。
◆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发展机制与客观规律:
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发展机制是社会生产力,当今主要是科技创新;
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发展的前提是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差异;
劳动地域分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纽带和动力机制是经济地域运动;
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
◆
人类社会分工的动力是生产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发明与科技创新。
◆
地理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即社会分工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环境。
地理条件差异是社会分工形成发展的基础。
◆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要素:
1、基础要素(不可流动,但可以增值,其它的均可流动)
2、人口与劳动力要素
3、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要素
4、资金要素
5、科技要素
6、信息与管理
7、文化观念
◆经济地域运动规律:
1、非均衡运动是经济地域运动的总规律。
(本点若需简答,则以下)
1、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不平衡发展是其总态势和总规律。
2、经济地域运动的不平衡性主要由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所造成的。
3、非均衡的经济地域运动的总规律是通过一些具体规律表现出来。
主要有集中与分散规律、梯度推移规律、区域整体演进规律和经济地域一体化规律等。
2、集中与分散规律是经济地域运动中的基本规律。
3、梯度推移是经济地域运动的另一规律,也是地域非均衡运动和集中分散运动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概括。
4、把经济地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其自身也有运动规律,主要有要素流动演替规律、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规律和区域发展阶段演进规律等。
魂。
层的经济地域思索问题,通过地域综合分析,解决具体区域的经济发展
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二者相互促进,推动区域经济地理学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