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教案1.1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

(部编)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教案1.1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
1.1《我与社会》教案
年级:初一主备教师:授课老师:
章节名称(课题)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我与社会
计划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周第1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认识社会生活,参与并奉献社会。
2.正确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明白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享暑期生活,感受社会的绚丽多彩,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三】根据情境介绍自己
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自我介绍的情况。
情境一:做客同学家,向同学的奶奶介绍自己。
(业缘关系)
情境二:到姑姑家玩,向姑姑的朋友介绍自己。
(血缘关系)
情境三:在国外碰到两个说新疆土话的帅哥(美女)。
(地缘关系)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一、感受社会生活
丰富多彩
需要我们献计献策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作业
待定
教学反思
2019年8月9日
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二】校园生活OR社会生活?请你来选择
Q:和校园生活相比较,你更喜欢社会生活还是校园生活?为什么?
生:略(社会生活的好,或者不好)
师:走进社会,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可能也会发现一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2.通过模拟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新人教版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知识目标:
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重点
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难点
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学旅游活动,认识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探究问题,引发思考。
分享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点突出活动后的收获、感受与成长。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得出教材的知识
学生听故事
分享故事后的思考
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用故事印证社会化的重要性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
既然人的生活、成长离不开社会,那么中学生应该与社会建立怎样的连接呢?
二、亲社会行为
情景材料展示:
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10月启动初中学生学农教育,编制了学农项目市级实施方案,将学农教育计入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农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田间劳动,都学习配菜做饭,都有劳动成果。学农期间学生跨区跨校混合编班,学生自带铺盖,自行负责日常生活、内务整理。学生们不仅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体会动手创造的乐趣,更增强了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培养了互助、友爱、感恩的精神。
讲授新课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出示图片情景(四副图片)
结合图片,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成长》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成长》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人的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了解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具体要求或做法。

2、能力目标(1)提高对个人成长的认识能力。

(2)主动投身社会,自觉亲近社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社会化的认识,热爱社会。

(2)养成亲社会行为,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理解社会对我们个人成长的意义(2)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教学难点:(1)理解什么是社会化及表现(2)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导入。

师:暑假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或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

请你谈一谈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生:畅谈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社会生活在我们成长中起到什么作用?离开社会,我们能不能依然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呢?我们该如何对待社会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探究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活动一:说说对你影响深刻的人以“他或她是我的------,她或他教会我或使我懂得------”的方式说起。

教师总结:通过父母的抚养教育、与同伴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逐渐养成,我们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活动二:视频欣赏活动二:视频给你什么启示?和你的同学讨论一下。

小结: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 走进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 走进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情感态度与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价值观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一)丰富的社会生活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图1 图2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我与社会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我与社会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性。

2.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3.感受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4.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培养亲社会的能力,提高全面地、客观地、联系地分析社会的能力。

5.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心、了解、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培养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的情感,塑造健康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实施第一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于活动情境,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知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高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

重点难点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参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使学生理解参与社会生活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引导学生理解“我”是社会的一分子,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的身份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介绍】【新课导入】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我们的生活圈在不断扩大,从家庭、学校慢慢到社会。

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社会交往形式多种多样,这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是我们成长的课堂,我们在其中学习、锻炼、发展。

导入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并讲述鲁滨孙的故事。

教师提问:“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但为什么鲁滨孙能够脱离人类社会,在孤岛上生存28年?他靠的是什么?(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鲁滨孙能在孤岛上生存28年,除了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还有火枪等工具。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1.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2.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知识点1 感受社会生活一、丰富的社会生活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知识点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

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提示:我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感受社会生活1.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的四个情景图,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后,教师请同学们回答。

问题:(1)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或体验、观看或欣赏、与人交流或沟通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突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等皆可。

2.探究与分享(1)结合教材第2~3页小字内容,老师提出问题:经历了一个快乐的暑假,同学们对哪些事情印象深刻?你的感受是什么?老师可请部分同学给同学们作一些介绍,然后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同学们刚才都讲得很好,显示出大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时刻与社会同步、接轨的态度。

(2)提出问题: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具体要求或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加关注身边的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二是上升到国家层面要关心国家发展或是为国家而自豪,或准备为国家分忧。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课时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课时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 2 课时在社会中成长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足利用社会供给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加社会生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感情态度价值观】建立踊跃的生活态度,有认识、关怀、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梦想。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亲密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踊跃参加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现图片——“羊孩”拴拴与羊为伴 6 年多照片)因母亲过早逝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料,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乡贫困的小山村王家河村,名“哑童”常年被用绳索拴在树上,在被拴的 6 年多中与他作伴的是一只山羊。

期间,孩子向来没有张口说过一句话,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不会说。

想想:为何6 岁的孩子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今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 2 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二、新课解说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一 ) 人的成长是不停社会化的过程一活动一:情形研究(多媒体显现《狼孩的故事》1. 这个故事说了然什么?)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计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只有社会化的人材是真切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余人的交往中,人材能真切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二:研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多媒体显现图片)1. 这几幅图片,分别显现了什么内容?提示:图 1 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暖;图 3 是老师在教课;图 4 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的生物个体转变成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2. 想想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提示: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认识和认识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 二 ) 人的生计和发展离不开社会2 是同学在一起玩乐,感觉集体的温这四幅图片显现了我们从最先的自然并从中获取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同活动三:研究社会生活(多媒体显现图片)设计企图:以食品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指引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本源进行商讨,以证明人的生计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重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师准备:教材第2页和第3页的四个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故事一:“猪孩”王显凤的故事1983年4月的一个清晨,辽宁省台安县某农村的乡村教师王允林出门办事,路过村后的树林时,突然在一群正在野外觅食的猪群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儿。

她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衣衫破烂,蓬头垢面,夹在猪群里,一会儿爬,一会儿走,一会儿把头拱在地上吃草,一会儿又和小猪们一起挤在母猪身边抢吃猪奶……她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那个“猪孩”啊!王老师惊呆了,他马上写信给中国医科大学报告了这一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立即组织了由9位心理学和儿科学的教授专家参加的“猪孩”考察小组,驱车200公里赶往这个偏僻的农村,从猪圈里把满身污垢,屎尿一裤,浑身散发难闻臭气的女孩儿拉了出来,女孩儿受到惊吓,两眼直直地盯着周围这一大群人。

这个女孩儿叫王显凤,1974年12月剖宫产出生,无任何异常情况。

其母5岁时因患大脑炎而导致重度智残,不会照顾刚出生的女儿。

其父是继父,对王显凤漠不关心。

她家住在村子的最南端,四邻不靠,加上她的父母心理异常,村民很少与他们来往。

王显凤的家以养猪为业,土房前并排修了三个猪圈。

猪圈与住房无隔栏,猪可以随时进房上炕。

长期和猪生活在一起的王显凤就以猪为伴,吃猪奶,学猪爬,抢猪食,啃猪草,和猪挤在一起睡觉……她还学会了扒土做窝,在树干或墙角上蹭痒,像猪那样哼哼和甩头,随时随地便溺……但这个“猪孩”和狼孩、熊孩等不太一样,她虽然长期与猪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类似猪的动作行为和习性,但她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学会了穿衣吃饭和简单的语言,因此,王显凤既有人的社会性,又有猪的动物习性。

发现王显凤并把她带出猪圈那年,她9岁。

故事二:国内外有关动物孩资料文献在我国,从未有过“兽孩”或“野生孩”的记载,仅有因人为造成与世隔绝而导致智能低下的个别事例。

但在国外,从十四世纪五十年代起,各地发现的狼孩、熊孩、豹孩、绵羊孩等多达43例。

1968年,萨尔瓦多发现一野生男孩儿,在树林里攀登跳跃,十分灵巧,尤其投掷十分准确,警察把他抓住后,交给心理学家大古诺进行专门研究。

1969年,在美国加州发现一名与世隔绝的女孩儿,已13岁,不会站立,不会控制大小便,更不会说话,只会呜咽。

后来,心理学教授苏珊·克蒂丝用了7年时间,专门研究她的语言“关键期”(3岁)错过之后能否逆转的问题。

1972年,在印度森林中抓到一个男性狼孩,约三四岁,四肢爬行,行为表现为狼的习性。

经过9年的教育训练,智力和健康有了明显改善,学会简单语言,但反应迟钝、健忘、接受能力极差,仍为低能儿。

故事三:1984年9月,王显凤从农村来到鞍山市。

刚到城里时,她常常半夜哼哼,随地大小便,身上痒了不用手挠而找墙角蹭,经常跑到院子里嚼花叶、啃青草,拿东西不用手,直接用嘴去叨去撕。

有时,她会像猪那样“撒欢”。

有一次她半夜醒来,看看屋里没人(其实有人监护),她就尽情地像猪那样哼哼,在地上爬,在床边蹭痒,摆头趴地……闹了一个半小时。

专职教师和保育员日日夜夜陪护着她,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用一年的时间才逐步使她摆脱猪的习性。

1985年,王显凤进了正常幼儿园学习。

10岁的王显凤在五六岁的孩子中,学会了唱歌、跳舞、跳绳、做游戏……动作慢慢开始协调起来。

后来她又进入弱智儿童学习班学习,1986年她上了普通小学一年级。

此时的王显凤已经可以自己梳头,洗脸,扫地,擦桌子,还能把自己的单衣和手绢洗干净,或到附近的商店购买简单的日常用品;她已经认识600多个汉字,并能工整地书写,能流利地读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背诵3-4首儿歌,唱3-4支歌曲。

她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画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

能叫出常见植物的名称。

会用剪刀做简单的手工;她能准确称呼各位老师和同学,能与同学借还东西。

自己有了爱吃的食品还能分给同学吃。

对陌生人能按年龄、性别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

25岁的王显凤已经于1999年12月结了婚。

老师可视情况选择其中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后总结发言提问:王显凤的故事是沉重的,却又是令人欣慰的,残缺家庭把孩子变成“猪”,而认真负责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和老师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又把“猪孩”变成人。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第一课标题下面的引文“人的成长离不开……”这一段。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感受社会生活1.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的四个情景图,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后,教师请同学们回答。

问题:(1)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或体验、观看或欣赏、与人交流或沟通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突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等皆可。

2.探究与分享(1)结合教材第2~3页小字内容,老师提出问题:经历了一个快乐的暑假,同学们对哪些事情印象深刻?你的感受是什么?老师可请部分同学给同学们作一些介绍,然后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同学们刚才都讲得很好,显示出大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时刻与社会同步、接轨的态度。

(2)提出问题: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具体要求或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加关注身边的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二是上升到国家层面要关心国家发展或是为国家而自豪,或准备为国家分忧。

教师可列举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如北方的雾霾天气治理、为解决首都拥堵而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朝鲜核问题对我国国防安全的威胁等事例。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列举名言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小水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涸。

——雷锋人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

孤独一人难以维持生活,至福之人也应与朋友协同,因为只有协同的现实活动才能持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正像一只离开了人的躯体的脚再也不能称其为脚一样,人如果与人群相脱离,也不能称其为人。

——〔古希腊〕爱比克泰德一个人若不和其他人一道组成社会,则无法获得精神、道德、物质上的生存。

——〔法国〕勒鲁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德国〕马克思如果一个人被抛弃在一个孤岛上,他就不会专为自己而去装饰他的小茅棚或是他自己,不会去寻花,更不会栽花,用来装饰自己。

只有在社会里,人才想到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要做一个按照人的标准来说是优秀的人。

——〔德国〕康德人是一种部落动物,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首领的部落中的个体动物。

——〔奥地利〕弗洛伊德……揭示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名人名言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教师提出问题:个人与社会是怎样的关系?请同学回答或自由讨论后,老师小结。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线,由各种社会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了社会这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小活动: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一张网,请两名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探究与分享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5页的探究分享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从未见过的长辈、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老师可请几位同学回答这两个问题,但建议对这两个问题要把顺序颠倒一下,请同学们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再回答第一个问题,不然它对八年级的同学认知难度较大。

教师总结:(1)情景中的人处于不同的场所、场合,就代表一个人与不同社会关系的人交往、建立、发生关系。

正是如此一个人的身份就由社会关系来确定。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身份。

如,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也是其他业主的邻居;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3.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这是本课时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落脚点。

我们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在社会中不同的场所或场合由于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同,才会导致我们的身份不同。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身边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教师总结: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如下: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由于婚姻和生育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亲戚关系。

地缘关系:由于地域上的邻近和日常生活的交往而形成的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三、课堂小结本课时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与社会”,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

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

个人是社会中的一个成员,个人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不同的社会关系而确定,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

我们与他人形成或建立的社会关系主要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社会是个大家庭,所以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热爱它,从关心生活的社区,关心我们的国家做起,在社会中成长。

我与社会一、感受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特点:绚丽多彩2.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或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刻原因3.参与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个人与社会关系2.人的身份由社会关系确定3.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知识目标1.知道人的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了解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具体要求或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