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流程
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版(2篇)

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版(2篇)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篇一一、引言骨科手术是治疗骨骼、关节、肌肉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术后功能锻炼对于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指导将为您提供详细的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帮助您尽快恢复健康。
二、术后功能锻炼原则1. 个性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类型及术后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2. 循序渐进:锻炼过程中应遵循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原则,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3. 全面锻炼:注重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
4. 定期评估:在锻炼过程中,定期评估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指标,调整锻炼方案。
三、术后功能锻炼方法1. 关节活动度锻炼(1)关节屈伸锻炼:术后第一天开始,患者可进行关节屈伸锻炼,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2)关节旋转锻炼:术后第二天开始,患者可进行关节旋转锻炼,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3)关节抗阻力锻炼:术后第三天开始,患者可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抗阻力锻炼,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2. 肌肉力量锻炼(1)肌肉收缩锻炼:术后第一天开始,患者可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2)肌肉抗阻力锻炼:术后第三天开始,患者可在肌肉收缩的基础上进行抗阻力锻炼,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3. 平衡能力锻炼(1)站立平衡锻炼:术后第五天开始,患者可进行站立平衡锻炼,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2)单腿站立锻炼:术后第七天开始,患者可进行单腿站立锻炼,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4. 功能性锻炼(1)日常生活活动锻炼:术后第十四天开始,患者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锻炼,如穿衣、吃饭、洗澡等,每天23次。
(2)运动锻炼:术后一个月开始,患者可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每周34次。
四、注意事项1. 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遵循医嘱调整锻炼方案。
2. 注意疼痛:锻炼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应适当减轻锻炼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1)

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1)一、概述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锻炼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以下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骨科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1. 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意义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预防关节僵硬、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
2. 训练方法(1)主动关节活动:术后第一天开始,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进行主动关节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2)被动关节活动:术后第二天开始,家属或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3)关节活动器:术后第三天开始,使用关节活动器进行关节活动,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3. 注意事项(1)活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2)活动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
(3)保持关节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避免突然大幅度活动。
三、肌肉力量训练1. 肌肉力量训练的意义肌肉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预防关节损伤。
2. 训练方法(1)等长收缩: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2)等张收缩: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等张收缩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3)抗阻训练:术后第三天开始,进行抗阻训练,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3. 注意事项(1)训练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正确的训练姿势,避免关节损伤。
(3)训练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
四、平衡训练1. 平衡训练的意义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降低骨折风险。
2. 训练方法(1)静态平衡训练: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静态平衡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2)动态平衡训练: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动态平衡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3)功能性平衡训练:术后第三天开始,进行功能性平衡训练,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踝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

踝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
踝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术后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患者的功能和活动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踝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希望对患者和康复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术后的第一周是最为关键的时期,患者需要保持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位置的移位。
此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运动,如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减轻肌肉的萎缩。
接着,从第二周开始,患者可以逐渐进行一些简单的功能性训练,如坐姿下的踝关节活动、踮脚尖、踩脚后跟等动作,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同时,可以配合适当的热敷和冷敷疗法,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随后,第三周至第六周是康复训练的关键时期。
患者可以逐渐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
可以借助助行器或拐杖,逐步恢复正常步态和站立平衡能力。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和闭目站立,以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最后,术后的第六周至第十二周是巩固和加强康复训练的时期。
患者可以逐渐进行一些高强度的功能性训练,如跳跃、踢球、爬楼梯等动作,以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和运动能力。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如踝关节的屈伸、外旋、内旋等动作,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总之,踝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康复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患者要注意遵从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避免过度活动和不当训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患者能够尽快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和活动能力,重返正常生活。
完整版)骨科现代康复流程

完整版)骨科现代康复流程骨科康复流程患者入院后,根据不同的手术情况,康复介入时间也有所不同。
例如,股骨干骨折需要2天,膝关节韧带损伤需要1天,而髌骨骨折需要1周。
在手术治疗稳定型踝关节骨折后,需要1周的康复时间。
人工关节置换只需要1天,而跟腱断裂、肱骨骨折、锁骨骨折和尺骨鹰嘴骨折则需要1周的康复时间。
手部骨折脱位需要4周,而股骨颈骨折只需要3天。
医生和护士长会对患者进行查房和护理查房,以确定康复治疗适应症和康复护理适应症。
康复科会诊后,共同评定并制定方案(初评)。
骨科护理康复指症包括疼痛、肿胀、伤口愈合不良、骨折愈合不良、肌力减弱、肌肉萎缩、软组织损伤、关节活动受限、肢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和周围神经损伤。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会发生变化,需要定期反馈并进行中评。
主管医生和护士长会调整康复治疗方案,直至达到最佳效果,然后患者出院结束临床治疗。
接下来可以进行门诊治疗、康复病房治疗、家庭治疗(指导方案)、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
骨科康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因骨骼、肌肉、肌腱、关节、韧带、关节软骨等运动系统损伤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骨科康复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减轻疼痛,增加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步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的骨科康复治疗技术包括运动治疗、理疗、康复工程、功能重建手术和康复护理与心理治疗。
适应症包括关节置换术后、骨折术后、关节脱位、截肢、手外伤、骨关节病、运动创伤、脊椎/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病和下腰痛等。
骨科疾病康复临床路径包括XXX的颈椎病、骨质疏松、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路径、XXX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临床路径和单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路径,以及科研组的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临床路径和腰椎退行性疾病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所有因骨骼、肌肉、肌腱、关节、韧带、关节软骨等运动系统病损而导致功能障碍的患者都可以接受骨科康复服务。
这些病损可能包括骨折、肌肉拉伤、肌腱炎症、关节炎、韧带断裂或关节软骨磨损等。
踝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

踝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
首先,术后的第一周,患者需要进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踝关节活动,如画圈、上下摆动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接着,第二周开始,患者可以逐渐进行一些轻微的负重训练。
可以使用弹力带或轻量杠铃进行一些简单的踝关节屈伸运动,逐渐增加负重和运动幅度,但要避免过度负重和过度活动,以免对受伤部位造成二次伤害。
在第三周,患者可以开始进行一些平衡训练。
可以站在稳定的地面上,进行单脚站立或闭目站立等训练,有助于提高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走路时的摇摆和不稳定感。
第四周后,患者可以逐渐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
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如上下楼梯、踮脚尖、踩踏车等,有助于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和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除了以上的康复训练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免加重踝关节的负担。
其次,要避免穿着高跟鞋或不稳定的鞋子,选择适合的鞋子有助于减少踝关节的受力。
最后,要避免参加剧烈运动或高风险的活动,以免再次受伤。
总之,踝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重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希望以上内容对正在康复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术后功能锻炼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功能训练一、颌骨骨折患者开口训练1、在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治疗2周以内,强调固定。
2、颌间牵引患者术后第3周起,进食可逐渐去除牵引的橡皮圈,允许适当的活动,锻炼咀嚼功能,餐后挂上橡皮圈,维持牵引状态。
3、术后第4周可完全去除牵引橡皮圈,缓慢进行张口练习。
4、术后第5-6周,拆除固定的牙弓夹板,开口练习逐渐至正常开口度。
5、训练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大开口度,每周至少应增大1-2mm,成人开口度至少应练习到35mm以上,儿童视年龄一般应到30mm以上。
6、开口训练每天五次,每次保持5-10分钟,交替训练,每次训练15-20分钟。
开口训练至少需进行6-12个月。
二、腮腺区术后面瘫表情肌功能训练1、进行皱眉、闭眼、吹口哨、扣齿等运动,运动时按节奏进行,每个动作2-3个八拍,3次/天。
2、按摩患侧,用力轻柔适度,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
三、舌癌术后功能训练(一)舌体运动手术后第3周开始练习,建议每天早、中、晚各练习一次,每次四个动作循环练习30分钟。
1、伸舌运动(训练舌的灵活性)(1)将舌向前伸出口腔。
(2)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
(3)舌左右运动摆向口角。
2、缩舌运动(训练舌的灵活性)(1)用吸管吸饮料,将舌缩至口腔后部。
(2)舌在口腔内卷起。
(3)舌在口腔内上下左右运动。
3、顶舌运动(增加舌尖的感觉和力度)舌尖交替顶上下前牙内侧。
4、弹舌运动(增加舌尖肌肉强度)用舌尖顶住硬腭并弹舌,发出“噔儿噔儿”/de’de’/的声音。
(二)语音练习手术后第4周开始练习,建议每天早、中、晚各练习一次,每次各种发音循环练习30分钟。
1、双唇加压练习深吸气,双唇紧闭,屏气达到一定压力突然爆发,双唇尽力阻止气流冲出。
2、伸舌练习舌尖伸出齿列,上下齿轻咬舌体,发/θ/音。
3、舌尖发音练习(1)舌尖前音:/c/、/z/,相应汉字:“四”,“次”,“自”。
(2)舌尖中音:/t/、/d/,相应汉字:“特”,“得”。
(3)舌尖后音:/sh/、/ch/、/zh/,相应汉字:“石”,“吃”,“纸”。
骨科的常见手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一四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一) 锁骨骨折1目的: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的方法: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内外旋(图1、2、3)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图1握拳、分指、伸指图2 前臂内外旋转图3 腕、肘屈伸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图4、图5、图6)等。
图4捏小球练习图5 抗阻力腕屈伸图6抗阻力肩外展、旋转运动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于前臂内外旋转;仰卧位,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图7)。
图7双肘支撑挺胸练习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练习:站立位上肢向患侧屈,做肩前后的摆动(图8);图8肩前后摆动患肢上举爬肩梯,抗阻牵拉肩、肘屈伸练习(图9、图10)图9 爬肩梯图10 抗阻牵拉肩、肘屈伸但在骨折2周内应避免做大幅度的肩内收与前屈练习。
3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
在内固定或外固定期间禁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
(二)肱骨干骨折1目的: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
2功能锻炼的方法: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见图1、图2、图3)。
肩、肘关节的活动:伤后2-4周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其方法是: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图11)。
图11肩、肘关节前屈、后伸旋转肩关节:病人身体向患侧倾斜,肘关节屈曲900以上,健手握住患侧手腕部,做肩关节旋转动作,即划圆圈动作(图12)。
图12肘关节屈曲,旋转肩关节外展、外旋运动:上臂外展、外旋,用手摸自己的头后部(图13)。
图13上臂外展,外旋双臂轮转:患肢屈肘,前臂置于胸前,掌心向后、向上;健侧上肢伸直,外展于体侧,掌心向下。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1. 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二)外固定治疗1.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2-3周。
2.“8”字绷带固定固定用布绷带做“8”字交叉环形固定或锁骨带固定4周,包扎时必须将两肩固定,同时用棉垫保护腋窝内神经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