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
第九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

第九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一、2020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就是一个城市整合自身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与文明资源参与区域资源配置竞争及国际资源配置竞争的才干。
«GN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目的体系»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文明四大系统,由包括综合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商业贸易竞争力、基础设备竞争力、社会体制竞争力、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人力资本教育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文明笼统竞争力等在内的10项一级目的、50项二级目的、217 项三级目的综算计算而成。
2020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排名城市分数排名城市分数排名城市分数1 香港15128.39 11 澳门5198.63 21 无锡3460.042 上海13688.09 12 重庆5035.37 22 佛山3269.663 北京13089.83 13 青岛4774.29 23 烟台2842.874 深圳9361.22 14 东莞4370.61 24 昆明2765.825 广州8235.86 15 大连4356.47 25 济南2697.496 台北7496.48 16 武汉4236.28 26 郑州2657.157 苏州6621.2 17 宁波4073.75 27 西安2592.68 天津6226.51 18 成都3872.72 28 哈尔滨2517.459 杭州6000.62 19 沈阳3778.08 29 福州2512.7210 南京5231.79 20 厦门3753.82 30 长沙2496.7二、2020中国城市生长竞争力排行榜城市生长竞争力就是城市在静态开展的进程中,充沛开掘其潜在的潜能,不时完善城市的社会组织体制,展现其创新生机并依据城市可继续开展的内在规律逐渐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才干。
«GN中国城市生长竞争力评价目的体系»由实力指数、潜力指数、生机指数、才干指数四大目的综合而成,包括4项一级目的,29项二级目的,67项三级目的。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1. 简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城市。
这些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具有竞争力。
本报告将分析中国城市的竞争力,包括城市排名、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文化影响等方面。
2. 城市排名根据最新的城市竞争力指数,以下是中国排名前十的城市:1.上海2.北京3.广州4.深圳5.成都6.南京7.杭州8.重庆9.武汉10.天津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城市环境等方面都表现出色,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城市。
3. 经济发展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强劲增长。
这些城市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3.1 产业布局中国城市的产业布局多样化,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
例如,上海和深圳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则以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
3.2 技术创新中国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大量的科技企业在这些城市迅速崛起,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发展。
例如,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南山区、上海的张江科技园等地聚集了众多的创新型企业。
3.3 市场开放中国城市的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进入。
这些城市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热门目的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交通建设中国的城市交通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高速铁路、城市地铁、公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交通更加便捷。
4.1 高速铁路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已经成为世界最发达的之一。
不少城市间都有高速铁路连接,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4.2 城市地铁中国的城市地铁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了地铁系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4.3 公路和机场公路和机场的建设也同样得到了重视。
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发展到全国范围,城市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紧凑。
同时,各大城市的机场也进行了扩建,提升了国内外交通的便利性。
5. 文化影响中国的城市文化对于国内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发布

《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发布
作者:
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社近日共同发布《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对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291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排名。
2020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10强依次为: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和无锡。
分析指出,从总体格局看,大都市圈格局主导全国。
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中部的中心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圈格局,成为主导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报告》同时分析了上榜城市的区域分布特征,指出经济竞争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升西稳,南升北降”。
从南北方来看——北方有60%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下降状态,南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上升状态的占比高达83%。
从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来看——中部城市普遍上升,总体排名平均上升15.5名。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如火如荼,许多城市相继崛起,竞争力也逐渐提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中国城市竞争力,并总结报告中的观点和建议。
一、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前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在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上表现突出,且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然而,二线城市如成都、武汉等也在经济竞争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多元化,一线城市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报告还指出,加强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是提升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时代,城市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潜力。
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城市都具备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通讯设施。
但也有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这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的改善。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需要加强对水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并注重环保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三、人文竞争力人文竞争力是城市吸引人才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方面。
一个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不仅需要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还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等。
根据报告,中国城市在人文竞争力方面存在差距。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在文化、教育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人才流失、房价高涨等问题。
相比之下,二线城市如西安、南京在人文环境上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落户。
为了提升人文竞争力,报告呼吁城市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并倡导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以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和吸引力。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doc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竞争力是由两个或更多参与者之间的竞争或比较反映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以下是边肖带给你的中国城市竞争力列表。
欢迎阅读。
上海继续排名第一。
香港第二深圳第三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会长桂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发布的榜单是该组织对中国358个地级以上城市一年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的最新研究结果。
他说,香港的经济在XXXX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世界上仍然显示出比较优势。
然而,内部的社会摩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香港的经济增长。
此外,在全球经济收缩的背景下,深圳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供给侧结构改革扎实推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8.7%,表现优异。
排名第四至第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杭州和南京。
上海已经连续4年在比赛中排名第一。
“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个系统,综合计算综合经济竞争力、人力资本教育竞争力、50个二级指标和216个三级指标等10个一级指标。
就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而言,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和洛杉矶分别位列前五,上海排名第七,香港也排在上海之后,排名第九。
香港在全球最开放的城市中排名第三。
在最佳旅游城市排名中,巴黎、伦敦和罗马位列前三,而香港排名第14。
在中国最安全城市的排名中,香港排名第一,拉萨、青岛排名第二、第三。
然而,深圳、天津和重庆分别位列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的前三名。
排名组织:深圳、广州将超过香港在XXXX的国内生产总值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会长桂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比香港快,年增长率接近7%,而香港只有2%左右。
他还预计,在港元汇率保持不变的假设下,XXXX的广州和XXXX 的深圳、天津等城市将超过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
桂指出,香港正面临高房价、高地价的问题。
“挤出效应”将导致一些行业转移到地价成本较低的其他城市。
此外,他认为香港是一个经济城市,应该改善经济,减少社会纠纷。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的城市,这些城市之间的竞争力也是日益激烈。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吸引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的竞争力报告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在经济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
而二线城市如成都、杭州、武汉等也在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一些中小城市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
其次,科技创新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的一些城市如深圳、杭州、北京等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
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除了经济和科技,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南京、成都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同时,一些现代文化产业也在城市中蓬勃发展,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是评判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环境保护和改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些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城市竞争力报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不同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方面各具特色,展现出丰富的发展态势。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政策的不断优化,中国的城市竞争力将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活力十足的发展态势。
希望各个城市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榜单

最新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榜单最新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xx年榜单中国社会科学院于5月15日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xx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幅员》发布会。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发布了研究结果,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务院开展研究中心以及江苏、吉林等社科院的领导和著名经济学家参加并发言。
第一名深圳、第二名、第三名上海、第四名台北、第五名广州、第六名天津、第七名苏州、第八名北京、第九名澳门、第十名无锡。
这是前十名的城中部地区市。
第十一名佛山、第十二名武汉、第十三名南京、第十四明东莞、第十五名成都、第十六名青岛、第十七名厦门、第十八名大连、第十九名郑州、第二十名长沙、第二十一名宁波、第二十二名杭州、第二十三名沈阳、第二十四名重庆、第二十五名常州,第二十六名台湾新北,第二十七名中山、二十八名南通、第二十九名唐山、第三十名济南、第三十一名烟台、第三十二名泉州、第三十三名西安、第三十四名淄博、第三十五名合肥、第三十六名徐州、第三十七名嘉兴,第三十八名镇江,第三十九名福州、第四十名长春、第四十一名扬州、第四十二名石家庄、第四十三名绍兴、第四十四名南昌、第四十五名泰州、第四十六名潍坊、第四十七名东营,第四十八名济宁、第四十九名大庆,第五十名温州。
这是中国最具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前五十名城市。
第一名,第二名上海,第三名北京,第四名澳门,第五名深圳,第六名广州,第七名杭州,第八名苏州,第九名南京,第十名厦门。
第十一名大连、第十二名宁波,第十三名东莞、第十四名天津、第十五名武汉,第十六名青岛,第十七名无锡、第十八名成都、第十九名沈阳,第二十名中山,第二十一名长沙、第二十二名珠海,第二十三名福州,第二十四名济南,第二十五名佛山、第二十六重庆、第二十七名西安、第二十八名烟台,第二十九名南昌、第二十名镇江,第三十一名常州,第三十二名合肥、第三十三名长春、第三十四名扬州,第三十五名惠州,第三十六名威海,第三十七名泉州、第三十八名南通、第三十九名嘉兴,第四十名绍兴,第四十一名海口,第四十二名温州、第四十三名哈尔滨,第四十四名郑州,第四十五名呼和浩特,第四十六名太原、第四十七名南宁,第四十八名舟山,第四十九名鄂尔多斯,第五十名黄山。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出炉 香港台北北京位列三甲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出炉香港台北北京位列三甲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0次报告”: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
中国网5月21日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标志性十年,也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开启到发展的十年。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中国城市为对象,持之以恒,艰苦开拓,伴随中国城市的迅速崛起而不断成长。
值此《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连续发表10周年之际,2012年5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举办“2012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共同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研究员、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中国市长协会常务副会长陶斯亮,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部部长侯永志,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郝寿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曙光,CJ集团中国本社总裁朴根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揣振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利民,CJ 集团中国本社副总裁金樟勋等出席会议。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凤凰卫视、香港商报、二十一世纪报道、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等众多媒体参加了发布会,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
与会领导、专家共同回顾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表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回顾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艰辛的过程,充分肯定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中国城市发展所起的引导、激励和决策参考作用,对报告未来改进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64 70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
第一部分 总体报告
4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
中国城市竞争力 年度报告
从城市看中国:中国正处在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期
倪鹏飞 李 超
从城市的视角观察中国未来趋势,更加支撑有关中国向现代化的“最后一段”的判断, 而且突出显示“黎明前黑暗”的严峻和“功亏一篑”的不确定,更加支持“最后关键” 的判断。跨越陷阱,争取“最后的胜利”。一要深化改革,改变动力;二要推进一体, 促进扩散。从而迈向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分项报告和区域报告中,本次报告主要聚焦都市圈的研究,对全国成熟型都市圈和发展
2
型都市圈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和宜商竞争力的基本现状、格局、现
象与规律着重进行分析。
目录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
第一部分 总体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年度报告
第二部分 主题报告 住房发展与促增长 住房发展与调结构 住房发展与防风险 住房发展与惠民生
二 从城市经济发展看,中国处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跨坎期
当前中国的转型正处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重心在外”的状态,虽然少数城市跨入 高收入的门槛,但是多数城市距离门槛遥远。
1. 城市转型的扩散是国家转型成功的途径和希望
中国出现了令人惊喜转型扩散,局部扩散将支撑迈入高收入国家。从城市视角观察:未来十五年,中国将通过中心城 市带动的逐步实现局部到全面的升级。在一线城市完成全面转型升级后,二线城市接着,之后是三线城市实现转型升 级,从而使多少城市进入高收入水平。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7
住房,关系国与家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
摘要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7》的延续了去年从城市看中国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城市来观 察中国城市经济当前和未来的趋势,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如下:一是中国进入城市社会的风险过 渡期;二是中国迈向基本现代化的爬坡跨坎期;三是中国进入区域兴衰的博弈期;四是中国进 入城乡关系的转折期;五是中国处在城市格局和形态演化的定型期。
51
46
41
36
31
26
21
16
84
89
94
99
104
109
114
119
124
129
134
3. 蓬勃的智能 + 产业是化解各种风险的关键
中国应当保持历史耐心、坚持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思路不动摇、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制造业尤其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 促使蓬勃的智能 + 产业成为化解各种风险的关键。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
第三部分 分项报告 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报告
第四部分 区域报告(省略)
附录 2018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8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总体排名相对于 2017 年上升(下降)幅度
5 6
13 14 17 19 31
33 34
3
43 51 57
本报告延续了往年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仅对个别指标进行稍微修改,并在原有理论框 架的基础上增加了宜商竞争力指标,总体构建了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居竞争力 和宜商竞争力四大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关键数据,突出强调了关键性指标 在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本报告的年度主题是“住房:关系国与家”,包括“住房发展与促增长”、“住房发展与 调结构”、“住房发展与防经济风险”、“住房发展与惠民生”四大部分,主要从促增长、调结 构、防风险和惠民生四大角度出发,详尽研究了住房发展对其的影响,并判断其在未来的总体 走向,为稳定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建议。
一 从城市社会发展看,中国进入城市风险的多发期
1. 充分城市化的社会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未来十五年,中国城镇化将持续增长,城镇化的速度将继续平稳下降,户籍人口城镇化差距下降。
图 1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1978-2018)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70
60 50 400.0 0.0.100.0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
图 2 新世纪以来中国外出农民工以及义务教育段进程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变化趋势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数量(万人)- 左轴 外出农民工数量(万人)- 右轴
20000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2. 特殊性的城镇化带来更加多发的城市风险
城镇化的多个“灰犀牛”正在走来。未来,一方面,人口大规模城镇需要相应的就业机会,智能化将从结构和总量上 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也将就业岗位的流失。另一方面,人口以家庭式迁移方式向城镇加速聚集以 及老龄化时代到来,对公共支出提出巨大需求。
风险多发容易引起风险共振。数以亿计的半城镇化的进城农民工与被城镇化的无地农民,“边缘群体”和贫困群体, 长期处于失业和半失业,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风险,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炒作导致严重的债务风险、房地产和金 融风险。可持续竞争力下降的城市面临着更大的潜在风险。
6 56
图 3 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变化经纬图
8000 6000 4000 2000
0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0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注: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及教育部等下属职能部门,部分年份来自于学者根据对应年份人口普查和抽样数据进行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