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臣
推荐-袁世凯一生经历中国近代史纲要 精品

随后袁世凯便开始任意捕杀革命党人
和无辜群众,实际上,全国上下只是形 式上的共和,所有政权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人手中。
因此,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组
立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中取得了很 高的声望,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希望由 此组织推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封建军阀头领袁世凯哪里能够 容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存在, 他先是暗杀宋教仁,又以武力镇 压逮捕残杀国民党人。
湖北新军1911年10月10日打响了 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各地纷纷响应 ,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许多县城 宣布独立,各省政权更迭。
中国革命党在日本成立
南京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宣 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 为代表做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3个月后便夭折。
中国革命党的创始人
袁世凯和辛亥革命
▪ 武昌起义后,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以 武力压迫革命党,并宣称若采用共和 政体,至死都不承认此政体。
▪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攻击孙中 山的某些观点。
▪ 国内反动势力给他助威,大造大总统 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他上台掌 权。
孙中山因此不得不表态, 只要他能够让清帝退位、拥护 共和,就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 给他。。。。。
竟然是袁世凯 早已备下的25万两 白银,这无疑对于 大难之中慈禧来说 是雪中送炭,此后 他还陆续送来大量 金钱和财物,这番 好意感动了落难的 慈禧…..
还为慈禧花去一万两的白银订购了奔驰轿 车,在慈禧回宫之际送去了一对会说“老 佛爷吉祥”“老佛爷平安”的鹦鹉……
政治能力、玩弄权术的能力、拍 马屁的能力一样都不缺,所以袁世 凯才一路飞黄腾达…….
清朝李廷玉简介

清朝李廷玉简介
李廷玉(1837-1895),字叔山,号文山,汉族,湖南常德人。
清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曾任湖南巡抚、北洋大臣等职。
他在政治、军事上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湖南巨贾”、“湖南一枝花”。
李廷玉早年在湖南学习,后考入福建船政学堂。
毕业后,他先后担任过福建、广东两省的提学使、道台等职。
后来,他调任湖南巡抚,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
此后,他又被任命为北洋大臣,主持了北洋海军的建设,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廷玉不仅在政治上有出色的表现,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他率领湖南军队多次作战,取得了多次胜利。
他还在北洋海军的建设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和建议,使得北洋海军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之一。
李廷玉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尊敬的人物。
袁世凯简介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 益 • 袁世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维护政权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为他后来的外交手腕奠定了 基础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及国际影响力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
• 袁世凯在外交事务中,表现出一定的外交手腕,为中国 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 袁世凯善于利用国际势力,为自己争取利益 •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的国际影响力
• 袁世凯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袁世凯的努力为中国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 袁世凯的国际影响力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
06
袁世凯的失败与遗产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 境
•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境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的掌权者,但面临着政治危 机 •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打压反对派,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 社会动荡 •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境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 期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面临着激烈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政权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力斗争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及遗产评价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
•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袁世凯在清朝末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的影响
•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受到清朝政府的重用,担任北洋大臣 • 袁世凯在北洋大臣任期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整顿北洋官场 • 袁世凯的甲午战争经历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论甲午战后北洋大臣在晚清外交中地位的衰落

北洋大臣的前身是三 口通商大 臣,它是清廷为了管理新开 津 教 案爆 发 的直 接 原 因是 法 国 天 主 教 育 婴 堂 收 养 的 婴儿 因流 行 的牛庄 、 登州 、 天津三个 口岸 的通商事 宜而成立 , 崇厚为 首任 三 病传染 而死亡三 四十名 ,激起 了公愤 ,同时又有育婴堂迷拐幼 口通商大臣。天津教案发生后 , 清廷决定裁撤三 口通商大 臣, 其 童 、 眼取心的谣传 , 剜 激起 民变。2 1日, 民众击毙法 国驻天津领 职改 由直隶总督兼任 , 口通商大臣后来也称为北洋大臣。 三 首任 事 丰 大 业 和 秘 书 西 蒙 , 后 焚 毁 法 国领 事 馆 、 堂 育 婴 堂 及 英 、 随 教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李鸿章 ,他也因此踏上了晚清外交 的舞 美教堂数所 , 打死外 国教士多人 。 天津教案 中虽三 口通商大 臣崇
历受
C N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GA G
论甲午砹后北洋大臣在晚清外交中地位的衰落
李 新 军
摘 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 以后, 清廷在 京城设立 了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 负责处理对外交涉事务。而李鸿章在任直 隶总 督兼北 洋大 臣期 间也 涉足清廷 的外交事务 , 晚清 的对 外交 涉, 几乎都参 与其 中, 他 其外交地位甚 至一度超过 了总理衙 门。 甲午惨败后 , 李鸿章本人受到极大 的攻击, 1 9 于 85年签订《 马关条约》 后被罢去直隶 总督兼北洋大 臣职务 。其继任者无论 是王文韶 、 荣禄还是袁世凯, 都无法再现北洋大 臣在 晚清 外交 中那种纵横捭 阖、 一枝 独秀 的辉 煌。北洋 大臣在 晚清外交 中
签订《 和好 通商条约》 负 责朝 鲜问题 , ; 与 行交涉 ,继崇厚之后审理该职的成林对柳 原前光说 :从 前泰西 他主持与 巴西的谈判 , “ 天津会议专条》 参与中法越南 问题谈判 , ; 与法国 各国入华定约 , 均系在津守候 , 由通商大 臣呈报总理衙 门 , 先 奉 日本签订 中日《 到示覆 , 始能议办一切 ; 等此次前来 , 尔 虽属通信议约 , 正为尔 国 订立《 李福简 明条约》越南条约》 。 《 等 北洋大臣势力触及晚清外交的各个方面 ,在外交 上的地位 自谋之计 , 何得坚执 己见 , 故违 中国向章 。况通商大 臣议约是专 对清廷的影响也远非其他部门可比。 中 如 职, 若舍通商 大臣不 向与汉 , 越次进京 投谒总理衙 门王大臣 , 势 度超过了总理衙门 , 必拒见。 [ ”1 2 三口通商大 臣外交地位在此可窥 见一斑 , 相对总理衙 法战争中 由于军事上不断失败 ,8 4年 8月 ,清廷派两江总督 18 门来说主要是一个起着上传下达 , 看门人的角色 。 其职责是把外 曾国荃 为全权大臣赴上海与法使谈判 。法 国要求清廷 以赔款为
李鸿章历史

李鸿章:晚清政治家与改革者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桐,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参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但颇具争议的地位。
一、早年经历李鸿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清朝的进士。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学习了书法、诗词等。
1840年,他考中秀才,之后进入国子监学习。
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投笔从戎,加入了林则徐领导的抵抗英军的行列。
1847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二、政治生涯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场自救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强国富民。
李鸿章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主张自强,认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的科技。
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
他还推动修建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2.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对外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积极参与了这场战争。
他主张和谈,认为战争对中国不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指挥北洋水师与作战。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给。
三、历史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但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既有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功绩,也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污点。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李鸿章介绍

究其原因,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朝廷旧官员是分不开的,众 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 提醒慈禧心加戒备。同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念与李鸿章私人 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在为慈禧 准备的万寿庆典的颐和园中,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 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的先进 战备是不可能的。另外,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 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翁同龢鉴 于与李鸿章有些私人恩怨未批。
谢谢大家!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 各国的发展,李鸿章 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 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 点转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 企业——轮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为总办,后以唐廷枢为总办,徐 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 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 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 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 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等一 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 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 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 代化开始的标志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 日),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 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 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 江流域,奠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 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 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 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 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 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 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李鸿章概述

镇压 太平 天国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本人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 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十月十二日 实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 淮军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 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 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十八日,常熟太平军守将骆 国忠投降。李鸿章乘机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 经过与前来平叛的太平军反复激战,淮军最终攻克常熟、 太仓、昆山等地。 二年(1863年)七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下,太平天 国忠王李秀成率军自天京往援,与北路淮军大战于无锡 大桥角,太平军失利。十一月初五,郜永宽等开城投降。 但淮军入城后,太平军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愿剃发 解除武装,而是索要官衔及编制。为此,李鸿章采纳程 学启的建议,诱杀了八降将,并遣散余众。 十六日,湘军终于攻克天京。江苏肃清,湘淮军将帅均 得加官进爵,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洋务 运动
同治四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在曾国藩支持 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 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 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 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 大生产规模。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 富”。
综其一生,李鸿章主要做了以 下的一些大事:追随曾国藩镇 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创建淮 军,在平定捻军中发挥主要作 用,力倡洋务运动,力阻收复 新疆,创建北洋水师,最“辉 煌”的当然是代表清政府和外 国列强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 约。
之前 入仕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 仙和合肥名士徐子岺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 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 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 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 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洋务运动功臣李鸿章

洋务运动功臣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对洋务运动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
今天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林则徐、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蹉跎20年,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才开始发起以图谋富强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 、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在十九世纪,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朝廷的大臣和皇帝,都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并且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即使魏源在《海角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还不能摆脱传统华夷之别的看法。
以上种种表明,那时候的中国,不但技术落后,而且思想落后。
而两次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美梦。
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增强中国国力,发展中国国内经济,并使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李鸿章,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封建官员,选择了第一种方法,并和他的一些同伴们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后来洋务运动在甲午黄海的一片炮火中破产,以中国战败结束,但是它的历史积极作用是不可以否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大臣北洋大臣,清代官名。
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
清朝末年官职设立于1870年全称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
清末办理北部中国洋务的钦差大臣。
1870年(同治九年)天津教案发生,工部尚书毛昶熙上奏认为,这是由于三口通商大臣无统辖地方之责,地方官不肯协助造成的。
经总理衙门议复,同治帝批准,三口通商大臣改由直隶总督兼任,颁给钦差大臣关防。
职掌承继三口通商大臣,又有所扩大。
除对外交涉、通商、海防事务,还负责办理招商、电报、煤矿、铁路以及训练北洋海陆军、统辖海关关税等事务。
第一任北洋大臣是李鸿章,专此责28年之久。
王文韶、荣禄、袁世凯也先后任职。
北洋军北洋军,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朝为了弥补战争损失着手建立一批新式陆军,先是由胡燏棻Hu Yufen 在天津小站训练十营定武军,1895年10月,胡调任津芦铁路督办,由袁世凯继任新建陆军督办,接手定武军,后改名新编陆军,主要军官由袁世凯亲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淮军旧部组成。
1902年改名常备军,计划辖左右两镇,后扩编为三镇。
1904年加入全国新军改编(计划全国36镇),常备军扩编为六镇,改名为陆军第一镇至陆军第六镇。
原则属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管辖,称北洋六镇,也称北洋军。
1916年袁世凯病故后因群龙无首分裂成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清政府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所依靠的湘军和淮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腐朽不堪。
为了支撑危局,清政府于1894年冬天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小站训练新式陆军。
1895年,清政府派袁世凯接统这支军队,旧例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
北洋军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进行训练,与旧式军队不同。
北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
为了控制北洋军,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注重搜罗党羽,拼凑班底。
其中最终要的有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和被称为“北洋三杰” 的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构成了后来的北洋军阀的骨干。
1898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维新派,换得西太后和荣禄的信任,袁世凯和北洋军初露头角。
1899年和1900年,袁世凯又依靠北洋军镇压山东义和团,得到中外反动派的赏识。
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后,担任举足轻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凯利用职权,竭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到1905年,北洋六镇全部练成,兵力六、七万人。
随着北洋军的扩张,袁世凯和他的亲信逐渐形成了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北洋军阀。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依靠北洋军的实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一方面迫使清政府交出实权,另一方面又迫使革命党人妥协。
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从此开始建立起北洋军阀对中国长达17年的反动统治。
1913年,用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建立并巩固了专制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的势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1915年复辟帝制失败,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
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被赶下台,1927年,直系军阀被国民革命军消灭,1928年奉系军阀政府垮台,北洋军阀对中国17年的统治结束。
北洋系”是怎样兴起的■晚清变局丛谈编者按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下,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仿照欧洲国际关系体制来处理对外交涉事务。
相对于以往的“朝贡体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型。
但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一个专职外交机构,未能将事权完全统一,许多外交权力仍掌握在封疆大吏之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所谓的“北洋系”,即得名于此。
提起“北洋”,人们自然会想起“北洋水师”、“北洋政府”、“北洋军阀”(甚至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等一系列与清末民初政治紧密相联的词汇,足见“北洋”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之深。
而清王朝的覆亡,与其一手打造的“北洋系”却大有干系,这种历史的讽刺,的确令人深思。
清政府力图将对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事情的原委,不能不从中国传统观念说起。
中国向以自己是位于“天下”之中、文化最为发达优越的“华夏之邦”自居,四周都是文化、制度远不如中国的“蛮、狄、夷、戎”,中国是“天下共主”,而周边各国都是中国的“藩属”。
在这种“宗藩”关系中,中国皇帝是“天子”,有“德化蛮夷”、“涵养四方”的责任,藩属国要到中国来朝贡,藩属国立新王也要经中国皇帝册封。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外交观念,自然也没有专职外交机构。
在传统关系中,对外的交往就是“宗主”对“藩属”的管理,所以管理对外交往的机构就是“理藩院”。
总之,当时只有“理藩”而无“外交”。
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政府不得不与英、法等国打交道,虽然中国打了败仗,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和面子还很强,仍视此时的西方列强为传统“狄夷”,不屑也根本不想与之“外交”,所以每当有中外交涉事件,朝廷总是因事随时择人办理,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
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遽增。
“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是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处理这些地方的中外交涉事宜。
传统的体制开始打开一个小小的缝隙。
由于这“五口”都在南方,广州历来是对外交往较多的地方,所以五口通商大臣开始由两广总督兼任。
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人的活动重心向北移动,因此从1859年起改为由江苏巡抚或两江总督兼任,如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时就兼任通商大臣。
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其目的是将对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不让外国人进京,以符中国传统体制。
在清政府的观念里,中国仍是“天朝上国”,那些“蛮夷之邦”只能与中国的地方政府打交道,而不能(因根本无资格)与中国的中央政府打交道。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又以中国惨败、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而结束,英法等国取得了公使驻京的权利。
对清政府来说,这可谓体制上的一次巨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恭亲王奕訢等于1861年初上奏“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宜,朝廷颁谕同意“京师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比奕訢等人的奏请多了“通商”二字,奕訢于是再次奏请在铸造关防时,略去“通商”二字,遂改名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另外,在列强的压力下又增加了许多沿海沿江开放口岸,长江以南由原来的5口增为13口,长江以北新开牛庄、天津、登州3口。
清政府于是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设在上海,后来演变成为南洋通商大臣或南洋大臣;在天津新设“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后来演变称为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
南北洋大臣都是为“通商”而设,若依朝廷本意,连总理衙门前也要加“通商”二字,反映出当时把“夷务”与“通商”看成一回事的观念,或者说仍想保持与“狄夷”只有“通商”关系而无外交、政治关系(因其无资格)的名分。
直隶总督在清政府外交体制中的地位的确立南洋通商大臣从设立之初即由苏抚或江督兼任,因此苏抚或江督在清政府对外交往体制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北洋通商大臣在设置之初则是专职,专办洋务兼筹海防,而直隶总督不兼北洋通商大臣,因此从体制上说此时直隶总督与外交无缘。
由于与北京近在咫尺,再加清廷仍是尽可能地将对外交涉活动局限于地方,所以北洋通商大臣在天津设立之初就参与了国家外交活动。
例如,从1861年到1869年这9年间,清政府与一些国家签订了十余个条约,而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参与了其中9个条约的谈判签约,并且签约地都是天津而不是中国的首都北京,有些国家原派代表到了北京,清政府仍坚持要他们到天津。
各国外交人员只能在中国的“地方”、并主要是与“地方官”打交道,明显不合国际惯例,引起各国强烈不满,一再要求进京。
但清政府为传统观念所囿,一直坚持与各国的交涉只能在国门天津而不能在国都北京进行。
若想进京交涉,必须先在天津等候,由三口通商大臣先向总理衙门呈报,获得批准后方可进京,如果不经三口通商大臣同意而直接进京投谒总理衙门大臣,则肯定被拒。
这些规定或曰惯例,使三口通商大臣实际深深参与国家外交。
由于三口通商大臣是专任,因此与直隶总督往往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屡有矛盾。
曾经参与天津教案处理、对直隶总督曾国藩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之间的矛盾有切身感受的工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于1870年10月上折,认为脱离本省督抚而设专职办理对外交涉的通商大臣,彼此难以协调,因而奏请“三口通商亦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责成直隶总督悉心经理”,一如南洋通商大臣之例。
11月12日,清廷发布上谕,决定裁撤专任三口通商大臣,照南洋通商大臣之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这一改变解决了直隶总督和三口通商大臣各自为政的积弊,大大扩充了直隶总督的职权,其工作重心亦从“省防”转为“海防”、“洋务”,确立了直隶总督在清政府外交体制中的地位。
直隶的府城是保定,三口通商大臣衙署在天津,为解决这一矛盾,上谕规定“将通商大臣衙署改为直隶总督行馆”,直隶总督在天津、保定间轮驻,但可“长驻津郡”,“如天津遇有要件”更可不必回省城保定,明确规定直督驻天津优先于驻保定,为直督处理“海防”重于“省防”提供了另一方面的保证。
担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俨然成为国家外交全局的主持人恰恰此前不久,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因此成为直督兼通商大臣第一人。
李鸿章当上“北洋”大臣不久,就开始积极参与一系列国家外交活动。
就体制上的承属系统而言,总理衙门设立之后南北洋大臣只是地方上办理外交的代表,为总理衙门所统属,受总理衙门之命主持对外重大交涉,但实际上南北洋大臣尤其是北洋大臣却常常是代替总理衙门,成为国家外交的总代表。
在李的努力经营下,其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总理衙门办理每一件事几乎都要向他通报,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许多驻外外交人员更是经常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指示,李已俨然成为国家外交全局的主持人。
他在天津的官衙渐渐成了清政府实际上的外交部,外国人与他打交道越来越多,反之又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地位。
一位英国外交官说:北洋大臣李鸿章“甚至不想掩盖他实际上是中国的外交大臣这一事实”,“像现在这样组成、这样管理的总理衙门,只不过是李鸿章大学士在天津的衙门的一个分支机关”。
本应承属于总理衙门的北洋大臣现在却超越总理衙门,固然有李的个人原因,更有体制原因。
负责对外交涉的南北洋大臣本无兵权,但由于是督抚兼领,既有兵权又有地方行政权,自然成为国防、外交上的重镇。
而就南北洋“分量”而言,由于南洋大臣早设约20年,再加早期南方对外交涉事件远多于北方,所以早期是“南重于北”;后来由于外交重心北移,北洋大臣更多地参与全国外交,渐渐地“北重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