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教案4(汤显祖《牡丹亭》)

合集下载

牡丹亭教案

牡丹亭教案

牡丹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牡丹亭》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牡丹亭》的情节、人物、主题及其艺术特点;3.掌握《牡丹亭》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牡丹亭》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1.1 《牡丹亭》的历史背景《牡丹亭》是元曲时期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作的一部长篇杂剧,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

当时,明朝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戏曲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2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子厚,号素甫,明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他是元曲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牡丹亭》、《汉宫秋》、《南柯记》等。

1.3 《牡丹亭》的创作背景《牡丹亭》的创作背景与汤显祖的个人经历有关。

汤显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文学才华,曾经在乡村里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文。

后来,他考入了进士科,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涯,而是更加热爱文学创作。

他曾经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书院,与一些文人雅士交往,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牡丹亭》这部杰出的戏曲作品。

2. 《牡丹亭》的情节、人物、主题及其艺术特点2.1 《牡丹亭》的情节《牡丹亭》的情节主要围绕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展开。

梁山伯是一个富家公子,祝英台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

两人在牡丹亭相遇,彼此相爱。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不能在一起。

最终,梁山伯因思念祝英台而病死,祝英台也在悲痛中离世。

两人在黄泉路上相遇,终于得以在一起。

2.2 《牡丹亭》的人物《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有梁山伯、祝英台、黄婆、莺儿等。

其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们的爱情故事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2.3 《牡丹亭》的主题《牡丹亭》的主题是爱情和生死。

整个故事围绕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展开,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种种波折和磨难,最终得以圆满。

汤显祖与《牡丹亭》优秀教学设计

汤显祖与《牡丹亭》优秀教学设计

生情 者不 可知 以所 死起 ,, 死一 者往 可而 以深 生。 。
汤 显 祖 与 牡 丹 亭
二、预习检查
(一)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首屈一 指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 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 《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以卓绝的才华展现了社会与文化意 识的变迁,凸显了个人主体对人生意义 的探寻,艺术地表现了世总为情的人生 理念,并把这种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归 结为至情。
【步步娇】杜丽娘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醉扶归】杜丽娘梳妆完毕后的顾影自怜 【皂罗袍】【好姐姐】杜丽娘眼中的园景 【隔尾】杜丽娘游园的感叹
第一层:(1--3)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 第二层:(4--6)杜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探究二:精读第二层
精读 【皂罗袍】【好姐姐】两支曲子,鉴赏其妙处。
(一)景美 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春景图, 富于诗情画意。 (二)情真 抒发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虚度的 叹惋 (三)韵齐 一韵到底、韵调明快 (四)技高 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视听结合
(三)《牡丹亭·惊梦·游园》
《游园》选自第十出《惊梦》, 这一出,可以分为游园和惊梦 两部分,游园是惊梦的铺垫, 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 杜丽娘的内心世界。
三、精读探究
探究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快速阅读课文选段,讨论并明确:
1、六支曲子各讲了什么内容? 2、六支曲子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1:【绕池游】揭开了游园的序幕,为整个游 园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牡丹亭》
1.故事梗概
主要戏剧动作可以分解成三个段落:爱得死去、 爱得活来、爱的完成,又可以概括为梦中情、 人鬼情、人间情。
2.作品人物及特征

最新《牡丹亭》教案设计

最新《牡丹亭》教案设计

最新《牡丹亭》教案设计2020-10-04最新《牡丹亭》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多媒体展示)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

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

(多媒体展示)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

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

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色,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学习《牡丹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升文言文素养。

3.深入剖析作品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感悟作品所传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牡丹亭》第三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至第五折“但见泪痕湿故纸,心知肚明是故人”。

2.作品背景:汤显祖、明代戏剧、南曲四大传奇等。

3.重点词汇:姹紫嫣红、断井颓垣、泪痕、故纸等。

4.难点语句: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西厢记》、《长生殿》等古典戏剧作品,了解戏剧的特点及审美价值。

进而引入本课《牡丹亭》,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讲解(40分钟)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1)背景介绍:汤显祖、明代戏剧、南曲四大传奇等。

2)课文解析:a.姹紫嫣红、断井颓垣等词汇的解释。

b.泪痕、故纸等语句的剖析。

c.人物形象分析:杜丽娘、柳梦梅、陈最良等。

3)作品鉴赏: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情节、人物、语言等。

4.课堂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课后作业(10分钟)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感悟文章:阅读学生提交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戏剧欣赏与表演》中的《牡丹亭》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牡丹亭》的经典选段,如《惊梦》、《寻梦》、《诊梦》、《圆梦》等,详细分析作者汤显祖的创作背景、剧情结构、人物性格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剧情,分析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掌握汤显祖的戏剧创作风格,体会古代戏剧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物性格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牡丹亭》的剧情,体会汤显祖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牡丹亭》剧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牡丹亭》的经典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戏剧的魅力。

2. 讲解:详细讲解《牡丹亭》的剧情,分析主要人物性格,解读汤显祖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3. 例题讲解:以《惊梦》为例,分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阐述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梦》、《诊梦》、《圆梦》等选段的剧情,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戏剧艺术。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教案2. 内容:剧情简介人物性格分析汤显祖戏剧创作风格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古代戏剧爱情观念的认识。

2. 答案:分析要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古代戏剧中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学生答案示例: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经历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

这种爱情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牡丹亭》的剧情、人物和艺术特色。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戏剧背后的文化内涵。

牡丹亭教案_大学语文

牡丹亭教案_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学习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在《牡丹亭》中的具体体现。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牡丹亭》故事梗概、人物介绍、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背景。

2. 《牡丹亭》剧本。

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牡丹亭》为何能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二、故事梗概及人物介绍1. 简述《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包括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如杜丽娘的纯真、痴情,柳梦梅的勇敢、执着等。

三、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1. 介绍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如情景交融、人物心理描写等。

3. 以《牡丹亭》为例,具体讲解汤显祖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交流。

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1. 总结《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强调《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1. 阅读汤显祖的其他作品,如《紫钗记》、《南柯记》等,了解其创作风格。

2. 撰写一篇关于《牡丹亭》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介绍、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欣赏与表演》中《牡丹亭》选段。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爱情篇》中的《牡丹亭·惊梦》。

内容包括对《牡丹亭》背景及作者的介绍,对选段的文字解读、情节分析、角色分析以及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掌握汤显祖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通过对选段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分析和表演实践,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选段的情节理解和角色分析,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对《牡丹亭》文学价值的认识,对选段的深入解读和表演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戏曲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牡丹亭》的图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汤显祖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牡丹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3. 选段解读(10分钟)引导学生对《牡丹亭·惊梦》选段进行文字解读,分析情节发展和角色特点。

4.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选段中的一段台词为例,进行详细解读和赏析。

5. 表演实践(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分配和表演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随堂练习(10分钟)针对选段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惊梦》2. 内容:(1)作者:汤显祖(2)选段情节概括(3)角色分析(4)戏曲表演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牡丹亭·惊梦》的情节发展。

(2)分析选段中的主要角色特点。

(3)尝试编写一段《牡丹亭·惊梦》的表演剧本。

2. 答案:(1)情节发展: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惊梦而醒,彼此思念。

2024年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增加多场景)

2024年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增加多场景)

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增加多场景)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典戏剧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牡丹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内容1.《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介绍。

2.《牡丹亭》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3.《牡丹亭》的游园场景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牡丹亭》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牡丹亭》游园场景的解读,对《牡丹亭》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引导学生对古典戏剧产生兴趣。

2.讲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牡丹亭》的主题,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爱情、自由、人性等深刻议题。

4.解读《牡丹亭》的游园场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戏剧艺术。

5.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对《牡丹亭》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

2.对话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感悟。

3.情境教学法:通过游园场景的解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剧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牡丹亭》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牡丹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作业与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牡丹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牡丹亭》剧本及相关研究资料。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戏剧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对《牡丹亭》及古典戏剧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p130)
《牡丹亭》思想主题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 字,全剧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 “情真” 、“情深”的理念来发展: 此“情”启蒙于“梦中情”,又转折 为“人鬼情”,最终归结到“人间 情”。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①“情”——就是具有永恒力量的敢 于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真情,在剧中 它表现为杜、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的 向往和追求。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③. 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情节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构思曲折。
杜丽娘由人到鬼,又由鬼变人;与柳梦 梅先梦中结合,继之人鬼结合,最终复生 后完满结合。这些以“梦”为平台构建的 情节,倘从道学家与世俗的眼光来看,不 免荒诞;但它体现出作者“为情作使”的 本质。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杜丽娘的死,是生命的结束,又是她 摆脱现实束缚、实现自己理想的起点,是 通向胜利的桥梁。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是观众所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③“情”与“理”的矛盾斗争,其实 质就是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与封 建专制主义的矛盾斗争。它反映了明 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思想革新运动 浪潮对旧制度的冲击和青年一代灵魂 的觉醒。
《牡丹亭》思想主题
二.《牡丹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般描 写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传奇有着 本质的不同。
《牡丹亭》思想主题
《牡丹亭》从表面上看带有浪漫 主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神话故事, 但却真实反映了封建王朝千千万万封 建礼教人家的悲惨和苦闷,是整个封 建社会的缩影。同时,它也直接反映 出明代社会新思潮——情理问题,亦 是一部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品。
《牡丹亭》思想主题
一.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 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 的残酷,尖锐地批判了程朱理学“存 天理,去人欲”的虚伪反动, “情” 与“理”的冲突贯穿全剧。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①.给予爱情最高礼赞。 汤显祖笔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
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 终返人间,与柳梦梅结成连理。爱情 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 朝廷,得到最后胜利。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②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旧传统的 反叛与抗争。
杜丽娘在爱情上由梦而死、死而复 生的斗争和胜利,突出地表现了理想 和现实的矛盾,也表现了作者的进步 理想和美好浪漫的愿望。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① 它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出 身名门长在深闺的杜丽娘,公然抗拒 传统,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爱情,并为 之付出生命而不惜。这种离经叛道的 行为出现在晚明,绝非偶然。
《牡丹亭》思想主题
在晚明那个行将解体的封建社会, “三纲五常”的精神统治更为变本加 厉;从而迫使那些不愿做封建制度殉 葬者在觉醒以后,致力于冲破封建籓 篱。
《牡丹亭》、《长生殿》、《清忠谱》、 《桃花扇》,皆是如此。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分析
1.传统大团圆模式:男女爱情受挫,男主 人公往往是为得到圆满爱情而应试中举, 体现了对封建制度的妥协。
《牡丹亭》中柳梦梅在游学途中先与杜丽 娘私自结合,后继续赶考,他的应试行为 并非受女方家族势力逼迫,而是自己的个 人追求。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③它表现了杜、柳捍卫爱情和反抗礼 教所取得的重大胜利。这既是作者乐 观主义的战斗精神的表现,又与明代 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 束缚的思想革新运动一脉相通。
明清戏曲所表现的时代主题
附:明清戏曲基本上表现三大时代主题: 忠奸斗争、情理冲突、兴亡反思。三 者共同的本质即——感性与理性的对 立冲突。
《牡丹亭》思想主题

在“情”的驱使下,杜丽娘可与柳梦 梅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 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说明了这狂 飚一般的“情”力量是何等伟大,它 冲决了一切封建礼教的樊篱而一往无 前。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②“理”——就是以程朱理学为 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剧中表 现为封建教义和家长的专横(杜宝、 陈最良为代表)对青年人身心的束 缚。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分析
3.柳、杜二人至始至终都未牺牲情感、 未向封建礼教低头,他们是彻头彻尾 的叛逆者,大团圆的结局是“理”做 出让步的结果,是封建礼教方面的失 败。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一.《牡丹亭》集中国“离魂文学”之 大成,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 充满了浓厚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这 主要表现为:
《牡丹亭》思想主题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 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 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 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 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所起,一 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 死,死而不能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皆非情 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 梦中之人耶!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分析
2.传统大团圆往往是拜皇帝所赐,侧 面歌颂皇上圣明。《牡丹亭》中却对 皇帝采取嘲弄态度,点明“伪道学” 蒙蔽圣听。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分析
传统戏中皇宫金碧辉煌,杜丽娘眼中 的金銮宝殿是:
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 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由此揭露出封建统治的残酷性。
《牡丹亭》思想主题
汤显祖在杜丽娘的梦中创造了一个 激情的世界,那里的神鬼不是人间情 感的阻碍者,却是自由恋爱的保护神, 这是对现实世界中禁锢僵化的伦理道 德的嘲讽、反抗与突破!
《牡丹亭》思想主题
“杜小姐游春伤感,致使柳秀才入梦。 吾神专管惜玉怜香,前去保护他云雨, 十分欢幸也。”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② 汤显祖以令人尊敬的道德勇气将 生命之美与人性自然需求联系起来。 寄寓了对那些将七情六欲深埋心中的 封建社会女子的同情,对以爱情为基 础的自主婚姻的支持与礼赞。
《牡丹亭》思想主题
P136 P132 “年已及笄……” 汤显祖将人类鲜活蓬勃的生命与姹紫
嫣红的春光合二为一,赋予了人的情 感、欲望无可争辩的合理性,歌颂了 关押不住的生命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