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家刘金柱的创业故事
创业人物事迹

创业人物事迹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这个创业时代里里,很多创业人物的事迹在影响着我们。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创业人物事迹,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创业人物事迹一:3000万到身家910亿,27岁创业,他是全球第一狂人他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中国厚待员工第一人”之称。
在国内他首创了BT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鼻祖”。
从他3000万创建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达910亿,在这财富爆炸式裂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80年代,在江苏淮安,还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
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
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1992年,严介和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紧接着承接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是严介和自己创造出的打开“省门”的机遇。
因为这个项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万元,由此开启了他的太平洋时代。
为了能够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经营思想。
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干完。
业主大吃一惊,检测结果质量全优!“吃亏”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挥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万的工程交给了严介和。
2002年以前,严介和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路桥建设业内“掘金”。
这以后,他开始与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打得火热,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达到115家,严介和因此获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设项目。
严介和找到了一条发财捷径——通过收购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从而博得当地政府的好感,进而在当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编亏损国企,不仅验证了严介和“吃亏是富”的座右铭,更让严介和与政府走得更近。
“重组前的国企连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将一个极端差的企业做成极端好。
刘金柱:植棉把家发 轿车开回家

孙 自伟 玩赏 斗鸡 已有 近 2 O年的历史 。 近 年, 他看到斗鸡市场商 机不 错 , 便在庭 院里办
的细心观察和反复实践 ,掌握
起 斗鸡 孵化场 , 并从越 南 、 国引进名贵斗鸡 泰 种鸡 3 0多只 , 与当地鲁西斗鸡杂交 。经过提 纯复壮 , 他培育 出体格健壮 、 勇猛灵 活善斗的 斗鸡新 品种 , 并凭 多年 积累 的驯养经验 , 对斗
还带 出了 4 O多位徒弟。 熟悉他 他在大集上看到修鞋 的摊子很 的人都说他不但 手艺好 ,而且 红火 ,修鞋师傅不仅有戴着 花 心 眼好 , 收费合理 , 服务 热情 ,
对 老 年 人 、 疾 人 以及 困难 户 , 残
一
镜的老人 ,还有三 四十岁 的农 家妇女 。 在观察 了几个大集后 ,
收成。
网 农 产品 养殖项目, 但受季节限 番 制, 海蛰只在夏秋季节生
刘金柱购买 的全部是 国家指定
的 补 贴 棉 种 。 “ 上 了 好 政 策 , 棉 赶 光
二二 = =
F| =
产货 短 。 于 初 ,源 缺 他 年 新
建工厂化养殖大棚 3 0 00立
几年前 ,刘金 柱投资 二三万元 花种就省下 了千 多块 。” 他对党 的惠 购 置 了拖 拉 机 、 耕机 、 、 等农 农政策充满 了感激 。今年 收获 , 旋 耙 犁 他
向供人观赏 的斗鸡 ,经过 山东省鄄城
他不仅不 收费 ,还经常给予资 他决定也要做修鞋 的生意 。张
金帮助 。 的 自强不 息 、 他 乐于助 人 的精神得 到了十里八乡父老
县淀 粉村 孙 自伟 的一 番苦 心 驯养 便 身价 倍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鞍山岫岩80后小伙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80后王征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朋朋修脚店的鞍千路分店,近日正式开业,这是其在鞍山地区的第十家分店。
这一天,对来自辽宁鞍山岫岩的80后小伙王征来说意义非凡。
这个年轻的创业者,用9年多时间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尽管有挫折与失败,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凭借一把柳叶刀,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艰难开局1985年出生的王征来自岫岩石庙子镇石佛村,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的他,曾经做过押运员,也在街头发过传单。
后来王征应征入伍,在部队,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
凭借这股勤奋劲儿,他成了班里的思想教员。
退伍之后,王征曾纠结是回家乡养鸡,还是走出去干一番事业。
“我曾患过脚疾,很痛苦。
后来经过治疗,康复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注意修脚这个行业了。
但在家人看来,修脚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听说王征要靠“摆弄脚丫子”挣钱,乡里乡亲的闲话可是没少说。
2007年,刚结婚不久的王征向父母提出到鞍山开修脚店。
“虽然他们是不赞同我的,但还是给我凑了3万块钱。
”王征说,带着这3万块钱他只身来到鞍山,租下一个不起眼的门店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5元、10元、20元……这是当时王征平均每天能挣到的钱。
近一年时间下来修脚店只盈利500元钱。
为了节省开支,他连续数月每天只吃土豆白菜。
后来妻子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和他一起生活,三口人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天入不敷出的状态让王征几度想要放弃。
“那时候亲戚朋友都不敢接我的电话,就怕我跟他们借钱。
”王征苦笑着说。
第一桶金支撑王征坚持下来的,是一次难忘的修脚经历。
2007年末的一天,王征接到一通电话,对方想让他上门修脚。
那是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因患严重的甲沟炎已经连被子都无法盖严。
创业的艰辛的励志文章

创业的艰辛的励志文章创业不仅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世界上有两种人:95%的人每日循规蹈矩过着上班族的生活,5%的人则是创造未来。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创业的艰辛的励志文章,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致挣扎奋斗的80后一代作为80后,这个社会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责任,我们没赶上70后分房子的年代,不得不为2万一平的房子辛苦奋斗。
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四个老人的责任。
我们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不得不每天海投着各种简历。
总之,用苦逼来形容我们,不足为过。
大多数人,相信像我一样,一直怀揣着创业梦,因为这是我们过上更好生活的有效手段。
但是我想说,创业很苦逼,但这个年代不创业会后悔!创业不仅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世界上有两种人:95%的人每日循规蹈矩过着上班族的生活,5%的人则是创造未来。
为什么说需要勇气,在创业初期,我们不得不顶着极大的压力,甚至是亲朋好友的反对。
会遭到一堆的质疑,但是确实也是现实问题。
比如:看病问题以及创业初期收入切断房贷便会很紧张,或者创业也不一定成功等等诸多问题让我们犹豫不决,这时候你需要的是勇气。
80后的我们可能资产并不是很丰厚,可以从小的事情做起,比如开一些网店微店之类,这样不仅不会影响你的工作还会增加你的额外收入。
但是如果你想破釜沉舟的做一些事情,下面的创业建议,可供你参考。
一、创业是艰苦的过程创业苦逼的原因更多的是你将忍受你从未有过的痛苦,将比就业更加艰辛,不仅拿不到薪水,很有可能每天一睁眼就是欠银行的高额贷款,到处借款,四处碰壁。
而且即便是一切做的很好,最后失败的可能性还会不小。
真正做成伟大公司的概率可能是几万分之一,这方面,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想好了?二、创业者是真正的“狠”角色就像刚开始提到的,你可能会遭到亲朋好友的质疑,如果你总犹豫不定,担心父母的认可,女友的期望等诸多问题,你可能则缺少“创业基因”,或许根本就不适合创业,即使你狠下心走了下去,之后遇到的问题也很有可能另你崩溃。
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

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成功的企业家的励志小故事个人创业故事篇一:草根创业故事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口义乌普通话,举手投足有股豪侠之风,这就是俞巧仙给人的第一印象。
虽然已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多次表示,不管企业多大,不管赚了多少钱,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卖过皮蛋的农家女。
她的第一桶金就是皮蛋。
在经历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商界风云后,她最终又回归农业,种起了一种传说中无法培植的铁绿色植物。
一垄垄田地上,整齐地生长着一种铁绿色的植物,5-8厘米长的茎,其上生长着像冬青树般的叶子。
这就是有"植物黄金"之称的铁皮石斛。
义乌佛堂镇剡溪江畔,到处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田。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名贵珍稀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在500多亩种植基地上,栽培着1500万株石斛苗,整个基地光是围墙就有3.8公里多。
这里的女当家就是俞巧仙。
十多年前,她在深不可测的义乌商界便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闯出了一番局面。
比如楼忠福、徐文荣、李书福等人。
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义乌城西镇蒋母塘村人,父母均为农民。
1980年她15岁那年,俞巧仙初中毕业,迫于家境贫困,她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打过短工,摘过茶叶,俞巧仙最终选择了卖蛋。
一开始,她挨家挨户收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路外的城里卖。
后来,她学会了到农村的代销店和城里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店家代销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后,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
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
那个苦,就不用说了??"接着,俞巧仙走上了一条捷径---品牌代理。
她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内做品牌代理的开山鼻祖。
一路从金日、万基的地区代理,做到现在国内外800多个品牌的总代理。
凯风自南 高飞远翔——民营企业家刘金锁创业纪事

CHINA'STU NXT\ONMATY凯风自轟备&对瓠〃七「r f ——民营企业家刘金锁创业纪事□文/朱迅用们去走访一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位被众人视为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
三十多年前,无论在民和三川地区的机关工地.还是民居住宅,总能看见这位被当地人称为“江苏瓦工”的身影,如今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艰苦创业,闯岀了一番事业。
他所引领的青海凯翔建设有限总公司,荣获了“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省优势建筑企业”“省文明诚信企业”、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等称号,开发建设项目获得“昆仑杯”“江河源杯”“标准化工地”等行业奖项,在行业内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成为海东地区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之一。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发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无论本文作者采访刘金锁(右)城市还是乡村.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提升到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中,其中“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摆脱了贫困的人们开始追求宽敞、明亮、舒适并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小天地。
当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户户居民搬进新居,作为现代城市的建筑人,刘金锁的成就感和欣喜之情,不亚于乔迁新居的住户。
刘金锁,祖籍江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民和支部副主委.海东市政协委员,民和县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主席,青海省房地产协会副会长,现任青海凯翔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位富有成就感的城乡建设的筑梦人。
1963年10月,刘金锁岀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由于家乡连年灾荒,迫于生计的父母在解放后随祖父从江苏泰州逃难到丹阳市吕城镇,生下了刘金锁兄妹五人,一家人挤在村内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祠堂里。
为了养活家人,父母在生产队拼命干活。
常年繁重的劳作,使父亲患上了腰椎疾病,行动非常困难,给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无奈之下,父母忍痛将两岁的幼子送给了他人。
刘金锁的哥哥、弟弟和妹妹由于交不起学费,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过早地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一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
顺流而上,这是手法。
形势好了,大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
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供大家参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1余玲兵余玲兵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
这位自称“老船长儿子”的“农二代”,既是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的创始人,也是生鲜B2B独角兽“宋小菜”的创始人。
于是,在时间与身份的不断切换中,他被业界誉为“农业里最懂互联网、互联网里最懂农业的人”。
“农二代”的阿里征程余玲兵来自农村,“我老家是浙江台州的,我是老船长的儿子”,他喜欢这样作自我介绍。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是一个港口城市。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戴着黑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休闲POLO衫配牛仔裤的余玲兵,给人的感觉很朴素。
他说话的语速很慢,而语调又很平缓,几乎没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笑起来时眼睛在偌大的镜框里眯成一条缝,有种邻家大哥的腼腆与憨厚。
熟悉他的人,开门见山地评价“接地气”。
在那个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这位“农二代”的童年生活跟大多数同龄人无异,读书考试升学。
从浙江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余玲兵留在城里的电视台做着媒体工作,日子过得按部就班又波澜不惊。
2007年11月,杭州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由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风风火火登陆港交所,无数阿里人随之一夜暴富。
这家如日中天的传奇公司,让很多人趋之如骛,余玲兵就是其中一个。
次年,余玲兵从电视台辞职转投阿里怀抱,这一干就是7年。
众所周知,自2003年淘宝诞生之初起,阿里就有武侠文化,但凡加盟阿里的员工都必须取“花名”。
进入阿里后,余玲兵“入乡随俗”给自己取了一个叫“天舒”的花名,寓意是天天舒心。
余玲兵是在2010年开始关注农业的,缘由是初为人父,他对女儿的饮食特别紧张。
谁也没有想到,这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意外的惊喜。
2011年的某一天,当他在农业领域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后,碰巧有一个食品农业的内幕需要一个领导者,余玲兵就此活学活用,淘宝农业电商和淘宝特色中国在他手里应运而生。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大军,中国的创业大军中,也有不少创业者成功创业,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1:陈光标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
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牛人陈光标:我的钱是从垃圾里“捡”来的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
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
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
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
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
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
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
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
“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
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名企业家刘金柱的创业故事
说到私企老板,大多数人会认为他们过着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资金是
一步步积累的,生活是一点点改善的,老板们劳动成果的取得,也是辛苦和汗水累积的。
这是记者采访刘金柱时感受最深的一点。
在晋城,只要做单位的制服,人们都会想到一个
名字―――金柱服饰,晋城人不光喜欢金柱制服,更津津乐道这个企业的老板。
刘金柱从
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小有成就,有不同版本在人们中间传说着,但是提起金柱服饰的创业史,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艰苦曲折。
童年的贫苦
刘金柱是河南桐柏人,5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也离开人间,刘金柱从小与俩姐
一哥相依为命。
“我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守着穷苦,演绎传统的生活模式,尽管我的两个
姐姐至今务农,但我们兄弟俩分别接受了高中、大学的教育,这些得感谢我穷苦的家庭中
锻炼出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性格。
”刘金柱静静地吸了一口烟,若有所思地对记者说。
没有父母的家庭那种穷困是可想而知的。
好在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
每
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买新的年画贴在自家墙上,他们家从没买过一张年画,因为只
要有一分钱,兄弟姐妹们都要积攒起来用于生活和上学。
可是他们家的墙上却贴满了他兄
弟俩的奖状,这是他们家惟一值得骄傲的事情。
以后的日子里,刘金柱在一汽车责任有限公司当了两年副总,他所接触的商家涉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对商界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相继做过旅行社助理、服装厂部门经理、服饰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
尽管刘金柱的职务在变、部门在变,所应对客户和市场也在变,但是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早已练就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本质精神始终未变。
开始自己的事业
随着对晋城乃至对山西服装市场的了解,刘金柱看中了一个能让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
今年年初,他带领一部分人员加盟了黑马责任有限公司专搞服装项目,创出了一个全新的
服装品牌――DCL服饰。
他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设备,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师知道他要做服装的消息后,
主动找上门要求来他的厂里工作。
人员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他开始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
和研究。
当时晋城的制服和统一服装的销路很好,于是,他马上转行,开始和单位合作,
生产加工统一的服装。
刘金柱亲自抓生产、销售和经营。
凭着在广州的销售经验和持之以
恒的精神,他的服装厂生产的产品受到订货单位的肯定和好评,订单源源不断地送上门来。
他抓住了这个市场潜在的商机,开始进口更先进的设备。
他将自己解放出来,专门研
究一些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信息,以一个小的地级市的经营规模,生产出的产品远远超过了
同行的水平。
刘金柱说,这一路走来,虽说有过太多的辛酸,但毕竟锻炼了自己,对市场及管理等
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也在一天天促使自己试图开拓自己的事业。
他说:“我不想做
一个守摊子的人。
人生充满选择,稍有迟疑,命运就可能改变方向。
我想抓住每一个属于
自己的机会。
”
也许是这些奖状的激励,也许是生活的磨炼,他从此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论多苦、
多穷,一定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模式,他要走属于自己的路,将来要干出一番属
于自己的事业,这个决心和信念一直鞭策着他。
1987年到1990年的高中生活很快过去,毕业那年他顺利考上高等学府,而且成绩在
全县排名第七。
登报自我推销
大学毕业后,刘金柱邀了五六个同学南下广州闯市场,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他
们各自只带足了单程路费抵达广州,来时就已经做好了不干出点名堂来决不回头的心理准备。
初到广州的那一段日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不知所措。
随后的日
子里,其他同学都相继打道回府,他是同来广州的同学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
两年以后,他带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超前的市场经营理念回到内地。
1996年,刘金柱来到了山西晋城市,当时的晋城对于他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
在这里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从晋城邮局向山西日报社发了一份传真,要求登个求职广告。
他记
得很清楚:是5月1日的报纸。
那份求职广告刊登以后,找他的人特别多,在众多商家中
他选择了壶关的一个保健品厂家。
从此,他留在山西,开始对晋城的市场有了一个初步的
概念。
知名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