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所致医院感染控制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细菌耐药性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耐药细菌所致感染已构成新世纪抗感染治疗的新挑战,是当前人类健康和生命面临的主要威胁。
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
在医院感染中,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引起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并以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为显著特点。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及AmpC酶等多重耐药菌株所引起感染的最有效的抗菌药。
但随着该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使用,临床上已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目前国内外关于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产生碳青霉烯酶,如IMP型和VIM型金属酶以及KPC (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 KPC)型碳青霉烯酶等;②ESBL和/或AmpC酶过度表达同时合并外膜孔蛋白的丢失;③外排泵高表达的膜屏障机制;④药物靶位改变。
在上述几种耐药机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最主要的机制。
骆俊等人对2003年6月到2004年5月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革兰阴性杆菌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了筛查,发现细菌产碳青霉烯酶是不动杆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沈继录等人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99株革兰阴性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碳青霉烯类敏感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而且产生多种碳青霉烯酶,如KPC、IMP、VIM和OXA型碳青霉烯酶等,并在弗劳地柠檬酸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有产酶克隆株的流行。
在巴西,肠杆菌科细菌中对碳青霉烯耐药已成为主要问题,特别是产KPC酶的耐药株已在多个地区报道。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

检验 与临床 ・
22 7第0第O 0年 月 5 2 1 卷 期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
何 世 国
宁波 市鄞 州人 民 医 院检验 科 , 江 宁波 浙
3 54 10 0
I 摘要1目的 探讨 碳 青霉 烯类 耐药 肠 杆菌科 细菌 耐 药机 制 及其 控制 方 法 。 方法 常规 细 菌 鉴定 ,药 敏试 验筛 选 C E R 菌株 . 脂 稀 释法 测 定 抗 菌药 对 C E菌株 的 M1 改 良 H d e试 验 与 P R检 测 碳 青霉 烯 酶 。 结 果 C E菌株 标 本 琼 R C, og C R 分离 率 以尿 液 、 液 较高 ; 痰 药敏 试 验 8 .4 44 %菌株 对 亚 胺培 南 、 罗 培 南 及厄 他 培南 同时 耐 药 ; 脂稀 释 法 分 离 C E 美 琼 R
[ b ta t Obe t eT vs gt ers t c c a i f ei a t neo at a eebce a f abp n m n A s c] jci oi et aet eia emeh ns o s tn t b c f c a a t l o ra e e a d r v n i h sn ms r s e r e i i r c
类药 物 耐药 的主 要机 制 之一 , 良 H d e试验 方 法检 测更 为 敏感 。 改 og 【 关键 词】 青霉 烯 类抗 生素 ; 药肠杆 菌 ; 药机制 碳 耐 耐
I 中图分 类号】R 4 .;4 0 4 65 1 5 : 1
I 标识 码】B 文献
I 编 号】17 — 7 1 2 1 )0 0 7 — 2 文章 6 3 9 0 【0 2 2 — 0 0 0
中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

② 耐药菌控制不能采用这种方式,细菌耐药的发生是 多因素造成的,与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有关
徐英春. 中国执业药师. 2013;10(4):3-8.
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 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建议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限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碳青霉烯类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CRPA)比率
Pakyz A .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53(5):1983-6.
美罗培南,环丙沙 星,头孢他啶与铜绿 耐药上升显著相关
头孢曲松,环丙沙 星,与肠杆菌科耐药
上升显著相关
胡付品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 12(5):321-329.
舒普深不易诱导肠杆菌科细菌耐药
舒普深不易诱导肠 杆菌科细菌耐药
Ampc酶 不会诱导肠杆菌产生Ampc酶
ESBL
治疗产ESBL肠杆菌感染,对抗生素选择 性压力影响较小
Akova M.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8; 14 (Suppl 1): 185–188.
国外CRE发生率
6.0% 5.0% 4.0% 3.0% 2.0% 1.0% 0.0%
0.3% 大肠埃希菌
5.3% 克雷伯菌
超过半数耐药细菌为产 碳青霉烯酶的菌株
- 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 菌(CREc)为55%
-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 伯菌(CRKp)为72%
数据来源于2007-2009年的SENTRY细菌耐药监测,从美国30个中心、欧洲 10个中心和拉丁美洲43个中心收集了10,432株大肠埃希菌和5,516株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
方法:收集我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3600株。
应用PCR法对其耐药基因IMP、NDM、KPC、VIM、OXA的耐药性检测,同时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别。
结果: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检出16株,检出率0.44%,细菌对妥布霉素的耐药性为25.67,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87,对其他常用的抗菌类药物均呈现出较高耐药性。
16株细菌中KPC阳性8株,占50%,IMP阳性8株,占50%,VIM阳性4株,约占25%,OXA阳性1株,约占6.25%。
结论:产碳青霉烯酶在细菌分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KPC、IMP是主要的基因型,因此,加强对产碳青霉烯酶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056-02【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Method A total of 3600 strains of Enterobacteriaceae isolated from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The resistance genes of IMP, NDM, KPC, VIM, OXA and PCR were detected by the method of DNA sequencing, and the genotype was analyzed simultaneously.Result 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detected in 16 strains, the detection rate was 0.44%, the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tobramycin was 25.67, on Amikacin's drug resistance rate was 3.87, of other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 drugs showed higher resistance to.16 strains of bacteria KPC were 8 strains, accounting for 50%, 8 strains were IMP positive VIM, accountingfor 50%, 4 strains were positive, accounting for about 25% of OXA, 1 strains were positive, accounting for about 6.25%.Conclusion Carbapen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in the isolation of bacteria. KPC and IMP are the major genotyp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carbapenems.【Key words】Carbapenem-resistant;Carbapenem-resistant;Drugresistance 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等,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泌尿道感染、胆道感染等多种类型的感染,现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相关应用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相关应用【摘要】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本市(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离得到的5000例肠杆菌科细菌开展此次研究,其中有120例美罗培南抑菌环的直径≤20mm,采取抗菌药物试验鉴定确定存在45株CRE,之后实施耐药试验,进行耐药基因筛选,采取PCR法来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与其阳性产物序列。
结果:本研究分析发现,CRE对各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类、碳青霉烯类等)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比P>0.05;PCR法测序发现,存在29株blaIMP阳性菌株,类型均是IMP-4型,存在11株blaKPC阳性菌,类型均是KPC-2型;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存在5株肺炎克雷伯菌Kpn6617(携带2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他均显示是阴性。
结论:细菌耐药是导致碳青霉烯酶出现的最主要因素,主要的酶型是IMP-4,因此要根据细菌耐药的特征给予相对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利用率。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医院感染控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属于一种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是指对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存在耐药或者中介的细菌,其也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一种超级病原体[1]。
目前,临床发现CRE同时也对其他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其已经逐渐成为增加医院感染风险的耐药细菌之一。
本研究主要分析CRE的耐药机制,旨在为医院开展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市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离得到的5000例肠杆菌科细菌开展此次研究,其中有120例美罗培南抑菌环的直径≤20mm,采取抗菌药物试验鉴定确定存在45株CRE。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 CRE)s t r a i n s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g u i d a n c e f o r r e a s o n a b l e c l i n i c a l u s e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s . ME T HODS A t o t a l o f 2 2 0 3 c l i n i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 2 0 1 6年 第 2 6 卷第 2 1 期 C h i n J N o s o c o mi o l V o 1 . 2 6 No . 2 1 2 0 1 6
d o i : 1 0 . 1 1 8 1 6 / c n . n i . 2 0 1 6 — 1 5 3 7 3 3
统对 其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 ; 改 良 Ho d g e 试验初筛碳青霉烯 酶 ; E D T A一 亚胺培南( I P M) 协 同 法 和 亚 胺 培南 双 纸 片
增效法确认金属酶表型 ; P C R法 检 测 内 酰胺 酶 基 因及 整 合 子 基 因 , 产 物测 序 , B L A S T软 件 比对 分 析 。 结 果 2 2 0 3 株 肠 杆 菌 科 细 菌 中共 检 出 1 7株 C RE, 检 出率 为 0 . 7 ; 药敏结果显示 , 1 7株 C RE菌 株 对 常 用 抗 菌 药 物 高 度 耐 药 , 除对 阿米 卡 星 和 头 孢 哌 酮 / 舒 巴坦 的耐 药 率 低 , 分 别为 3 5 . 3 和4 7 . 1 %, 对 其 他 抗 菌 药 物 的耐 药 率 在 7 6 . 4 ~ 1 0 0 . 0 ; 1 7 株 菌均检出 b l a T E u 基因, 6株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同 时 检 出 b l a s H v 基 因, 并 且 其 中 1株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同时 携 带b l a K p 。 基因 , 其余 基 因均 阴 性 ; 3种 整 合 子 中 i n t I基 因 为 阳 性 , 检 出率 高 达 7 0 . 6 。 结论 携 带 b l a T E M、 b l a s n v 和b l a K P e 基 因 是 导 致 该 院 肠 杆 菌 科 细 菌 对 碳 青 霉 烯 类 抗 菌 药 物 耐 药 的重 要 原 因 , I类 整 合 子 在 其 耐 药 基 因的 转 移 方 面起 了 十 分 重 要 的作 用 。 关 键 词 :碳 青 霉 烯 类 抗 菌 药 物 ; 肠杆菌科 细菌 ; 耐药性 ; 耐 药 机 制 ;整 合 子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简称CRE)是一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
CRE感染在临床上具有高致病性和传播性,且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和感染控制。
因此,预防与控制CRE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CRE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措施和策略。
1. CRE传播途径CRE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内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传播。
其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通过身体接触传播。
例如,患者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握手、抚摸等。
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将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细菌悬浮在空气中,他人通过呼吸吸入而感染。
间接传播是指通过环境表面、医疗设备、床单、衣物等物品传播。
2. CRE预防与控制策略2.1 感染控制措施•严格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应经常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尤其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以及进食前。
•隔离措施:对于已经感染或疑似感染CRE的患者,应实施隔离措施,包括单人间、单人使用个人物品和单独的医护人员。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2.2 抗生素使用和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应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政策,包括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严禁滥用和乱用抗生素。
•监测抗生素耐药性:定期监测医疗机构内CRE的流行情况,包括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和耐药基因检测。
•管理抗生素供应链:加强抗生素的采购、储存和分发管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3 环境清洁与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环境表面和设备:医护人员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工作台面、门把手、开关等,以减少细菌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注意飞沫防护:在涉及含有CRE的患者的操作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飞沫防护措施,如穿戴好防护面罩等。
2.4 患者教育和公众宣传•患者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对CRE的认知和预防措施的教育,如正确手卫生、适当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AB)在医疗机构中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CRAB是一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肠杆菌科细菌,它们对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产生高度的耐药性,且往往导致严重的感染。
研究CRAB的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机制对于临床治疗和预防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CRAB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两种。
传统方法包括革兰染色、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革兰染色可以快速鉴定细菌的形态特征,而生化鉴定则可以进一步确认细菌的学名。
药敏试验可以检测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确定其耐药性。
虽然传统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培养细菌至少24小时,有时无法确定耐药性的具体机制。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研究CRAB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些方法基于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以检测CRAB特异性基因的存在。
最常用的方法是扩增关键基因blaOXA-23。
blaOXA-23编码一种碳青霉烯酶,是CRAB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通过扩增blaOXA-23基因,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CRAB的存在。
还有一些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
利用质谱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细菌蛋白质的质量谱来鉴定和分类细菌。
这种方法快速高效,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CRAB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碳青霉烯酶的产生、外膜通道蛋白的缺失和驱动剂的过表达。
碳青霉烯酶是CRAB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CRAB可以产生更多的碳青霉烯酶,进而降解抗生素,减少其对细菌的杀菌作用。
外膜通道蛋白的缺失会使CRAB对抗生素的进入受阻,从而减少其敏感性。
驱动剂的过表达则会增加抗生素的外排和稀释,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实验室检测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CRAB的存在,其中扩增blaOXA-23基因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所致医院感染控制研究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等,是引起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
据历年上海地区和CHINET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占所有革兰阴性菌的60-70%。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等是临床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等多重耐药菌株引起感染的最有效的抗菌药物。
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正在医院内悄悄出现。
如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耐药率也已经由早年的零上升到1%;在肠杆菌科的其他一些菌属已经有7.0%的耐药率。
在非发酵菌的某些菌属的耐药率也已经上升为20%-30%。
由于大多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同时也对许多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成为泛耐药菌株,对病人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
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严峻的挑战。
对2005年-2009年华山医院所有分离的CRE菌株临床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同一病床的不同时间入院患者均能分离到CRE菌株,如神经外科病房的某一床位,2005年8月、2006年1月、2007年3月和2007年9月分别从四位不同的患者分离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包括3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同一患者亦能分离到不同菌属的CRE菌株,如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组、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组等。
因此,我们推测CRE菌株在医院范围内广泛播散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①水平传播:携带碳青霉烯酶如KPC-2型酶的质粒在不同细菌间进行直接转移;使敏感株成为耐药株;②克隆传播:CRE菌株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患者间克隆传播而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发生。
尽管CRE菌株已逐年增加且呈暴发流行的趋势,但目前国内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该类菌株如何在不同种属细菌间广泛播散的传播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对该类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的危害性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Kochar等人通过加强手卫生和环境表面消毒成功减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
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由于CRE菌株引起的感染大多为重症感染且目前临床并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可供选择,尤其是对于CRE菌株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更是如此。
与往年相比,2009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在快速的上升,如再不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加以控制,该类菌株引起的大爆发流行所给患者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不可避免。
因此,了解CRE菌株在不同种属细菌间广泛播散的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该类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的发生及暴发流行已是迫在眉睫。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揭示CRE菌株在不同种属细菌间广泛播散的机制,为采取行之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以及时遏制该类菌株引起的持续感染和暴发流行提供实验室和临床依据,这对促进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合理用药以及患者的康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将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研究内容共包括以下四部分。
细菌产生碳青霉烯酶是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文献报道,该类菌株还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和/或AmpC酶合并外膜孔蛋白缺失等。
为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中的碳青霉烯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 CLSI)于2009年推荐了改良Hodge试验,用于肠杆菌科细菌中碳青霉烯酶的检测。
该法最初是由Wavell hodge建立的一种用于检测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菌的试验。
之后多位学者用此方法或进行改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金属酶的检测以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CMY-1型AmpC酶的检测。
华山医院于2005年首次出现CRE菌株,随后我们通过细菌耐药监测系统连续对此类菌株的出现进行了监测。
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我们共分离到220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克雷伯菌属16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58株,产酸克雷伯菌3株)、柠檬酸杆菌属41株(其中弗劳地柠檬酸杆菌35株,其他柠檬酸杆菌6株)、大肠埃希菌6株、阴沟肠杆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3株、粘质沙雷菌2株、产气肠杆菌1株、支气管博得特菌1株和斯氏普罗威登菌1株。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05年-2008年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等抗菌药的耐药率在2%以下,但2009年快速上升至16%左右;弗劳地柠檬酸杆菌2005年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10%,2006年快速上升至45%左右,2007年-2009年维持在35%左右。
琼脂稀释法检测2005年-2009年中的78株CRE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粘菌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6.4%、17.9%、1.3%和96.0%。
上述药物对78株CRE菌株的MIC50/MIC90分别为32/256 mg/L、64/>256mg/L、128/>256mg/L和1/1mg/L。
改良Hodge试验对78株CRE 菌株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93.6%(73/78)的菌株为阳性,提示这些菌株可能产碳青霉烯酶。
采用PCR法对78株CRE菌株进行了各种碳青霉烯酶基因、ESBLs和质粒AmpC酶基因的检测及DNA测序结果显示,33.3%(26/78)的菌株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且其中分别有7.7%(2/26)、7.7%(2/26)、3.8%(1/26)的菌株同时伴有VIM-1、IMP-2和IMP-1型金属酶。
6.4%(5/78)、5.1%(4/78)、3.8%(3/78)、6.4%(5/78)和12.8%(10/78)的菌株分别产VIM-1、IMP-1、IMP-2、GIM和OXA-69型碳青霉烯酶基因。
多重PCR 检测结果显示,20.5%(16/78)的菌株产OXA-23like、OXA-51like或OXA-58like 型碳青霉烯酶。
VIM-2、SPM、NMC、IMI、IND、OXA-48、OXA-50、OXA-55、OXA-60和OXA-24like 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全为阴性。
PFGE同源性分析:按Tenover标准,25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分为3种不同的DNA谱型(A-C),其中15株产KPC-2型酶的菌株为同一谱型(A),提示存在克隆菌株传播流行可能。
43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10个不同的DNA谱型(A-J),9株产KPC-2型酶菌株中7株为同一谱型(J),其余2株为同一谱型(I);不产KPC-2型酶的CRE菌株间亦存在克隆菌株的传播流行。
外膜孔蛋白分析: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与敏感菌株相比,29.5%(23/78)的CRE菌株至少缺失OmpK35和OmpK36中的1条或两者全部缺失,60.3%(47/78)的菌株外膜孔蛋白均存在表达下降现象,提示外膜蛋白在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合试验:对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6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2株同时产VIM-1型金属酶)和3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的接合试验结果显示,所有9株细菌均在选择性平板上获得转移接合子。
药敏试验及β内酰胺酶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供体菌中所含的ESBL基因均成功转移至受体菌中,转移接合子均表现为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
但KPC-2型碳青霉烯酶或VIM-1型金属酶基因均未能从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
转化试验亦未能将此两种碳青霉烯酶基因转移至受体菌,推测该耐药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上,或可能含有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质粒过大而导致接合或转化试验失败。
同一病床的不同时间入院患者均能分离到CRE菌株,同一患者亦能分离到不同种属的CRE菌株,以及在某些患者身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最初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敏感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变得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为在体外模拟体内菌株出现的上述现象,我们采用接合试验尝试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复制,以期能够初步解释CRE菌株在不同种属细菌间广泛播散的现象。
本研究对同一患者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1979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K1980进行了接合试验,利用厄他培南和舒巴坦作为接合子菌株筛选药物,成功筛选到了鲍曼不动杆菌A1979和肺炎克雷伯菌K1980菌株的接合子,药敏试验结果证实接合子菌株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表现为耐药。
ERIC-PCR和PFGE试验均证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抗生素耐药的接合子菌株与敏感的受体菌的ERIC-PCR和PFGE谱型完全一致。
由于此次选择的供体菌鲍曼不动杆菌A1979其产金属酶的种类尚未知晓,因此接合子菌株中含有哪一种金属酶基因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后续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将选择更多的菌株进行类似的直接的接合试验。
并对接合试验所获得的接合子菌株以及供体菌和受体菌中的耐药质粒DNA 分别进行测序分析,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解释碳青霉烯酶在不同种属细菌间转移的机制。
我们对神经外科病房某一床位进行了调查。
该床位频繁地住过CRE菌株感染患者或定植者。
采用含1片厄他培南(10μg)纸片的5毫升MH肉汤的增菌法从患者肛周标本、尿道口标本以及氧气湿化瓶中的水样标本中均分离到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
PFGE同源性分析证实分离自这3份标本中的3株菌株为同一PFGE谱型。
同时采集该病房7位患者床头的氧气湿化瓶中的水样标本,结果发现从其中5名患者的湿化瓶水样中分离出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包括2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鲍曼不动杆菌和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
而对神经外科某一病房的环境标本及工作人员的一次集中采样筛选CRE菌株结果显示,病床左右栏杆及桌子台面的环境标本,护士的手上以及输液泵屏幕上均存在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
提示氧气湿化瓶和医院环境中存在的CRE菌株可能是在医院环境中引起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关键传播源头之一。
对78株CRE菌株感染患者的病史资料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发现多种抗菌药物的应用以及引流管包括导尿管和脑脊液引流管的留置可能是导致CRE菌株感染和难以清除的危险因素;CRE菌株携带或感染患者在不同床位和病房之间的频繁轮流更换可能是导致CRE菌株在医院范围内广泛播散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