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弗洛姆人物简介

• 弗洛姆为爱所做的努力屡遭失败,他绝望了。 他只感到失败,无能为力和被遗弃。 • 几个月后,弗洛姆重获建立一种新关系的勇 气。因为一个名叫阿尼斯-弗里曼的美国女 人。阿尼斯来自阿拉巴马,是个寡妇,曾失 去三个丈夫。她非常有魅力,很性感,没有 什么事业上的野心,但是是一个能平起平坐 的谈话的伙伴。弗洛姆爱上了她,并在1953 年与她结婚。共同生活的27年。
生平与经历
• 1900年3月23日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 1918年 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 1919年暑假后 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韦伯 (马克 斯· 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 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 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 • 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 纽约分校 • 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 分析部。 • 1957到1961年 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 • 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 爱情那样,是以如此 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 开始,并以如此的规 律性遭到失败。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以其深刻的社会分析和对人类处境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与个体关系的研究深入浅出,颇具启发性。
在其众多著作中,《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和《人的心理结构》等均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弗洛姆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的处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探讨了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状态,其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本文将对弗洛姆的处境学说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他的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一、处境的本质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的“处境”是指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源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经济制度、政治权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处境不仅包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也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人的影响。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人的处境既包括了个体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包括了社会制度和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处境往往是由人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所构成的。
人的内在需求包括了生理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方面,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了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等多种因素。
这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困难,进而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
弗洛姆认为处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状况时,必须考虑到处境对个体的影响。
二、逃避与面对弗洛姆认为,人在面对处境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面对。
逃避包括了对处境的回避、逃避和投降等不良方式,而面对则指的是积极应对处境、解决问题和寻找出路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对逃避与面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逃避是人类心理状态中的普遍现象,但是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弗洛姆

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廿世纪初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专攻心理分析学,并以心理分析学说来研究文化与社会等问题。
佛洛姆用其精辟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作了有系统而强烈的批评。
没有一个作家像他如此热烈关心而谈论自由、正义和爱,他教导人们自由而不致孤独,理智而不找合理化的藉口,自爱而不自私。
这部作品对人类本性和人类处境作精辟的分析,并对当前社会病态找出其历史上的根源,对社会病态给予诊断与处方,他指出正确合理的生活是什么,良好的社会结构又是什么。
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作者这样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
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即人性本质上是受其各种生物欲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欲望所支配的。
弗洛姆则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文化性的一面。
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
作者写道:“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空前强烈。
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

性格取向
1、非生产性取向: 接受取向——受虐狂 剥削取向——施虐狂 囤积取向——破坏性 市场取向——机械性
2、生产性取向
实际上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 只是其中的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
社会性格
个体性格——个体心理差异 社会性格——绝大多数成员 所具有的基本
性格结构
三个特性
群体心理
共同处境、生活方式、 基本实践活动 形成
1945年又组建了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 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出任教授,并 在那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他从1957年到1961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又 从1962年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80年,弗在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於家中去世。弗洛姆一生 坚持临床实践,出版了一系列着作。
两件事情
少女因父自杀
世界大战的爆发,他被周围战争的 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他后来写到:
“战争结束时,我是一个内心混乱重重的年轻人, 经常思考战争怎样成为可能的这样的问题,希望 理解人类群体行为的不合理性,渴望和平和国际 间的了解。”
内驱力
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 《健全的社会》 《爱的艺术》 《为自己的人》 《占有还是生存》 《马克思论人》
最浪漫的心理学家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1926 年他和里奇曼(Frieda Reichman )结婚,但这场婚姻 仅维持了 4 年。
曾同另一位新精神分析主义者 K.霍妮同事,且两人间发生过 一段恋情。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
弗洛姆

弗洛姆(1900—1980)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同马尔库塞一样,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对这两种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做了更多的探讨,贯穿其哲学思想的主线是着眼于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主义。
他的哲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的本性特征做了与其不同的探讨,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为了维护和肯定自己的生存的“自我保存”,而超越以上需求的其它需求才是人的本质特征,其中主要是人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
二是借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社会病态做了批判剖析,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创发性性格结构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三是为拯救人类、医治社会病态而提出的“处方”,即通过拯救与治疗原理和培育创发性的爱这两条途径来培育健全的人、建立健全的社会。
其中治疗与拯救原理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培育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则寄托了弗洛姆对健全人格和健全社会的向往,带有一定的空想社会主义情怀和乌托邦精神。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弗洛姆教育思想对高校实践教育的启示

弗洛姆教育思想对高校实践教育的启示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教育思想对于高校实践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主张个体的自由和个性成长,同时强调人的社会性和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弗洛姆的教育思想为高校实践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弗洛姆教育思想强调发展人的自由与个性。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意志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自由不仅仅是从外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内心的自我觉知和自我约束。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弗洛姆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弗洛姆指出,人的幸福感源自于与他人的合作与关爱,而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弗洛姆教育思想注重人的成长与完善,倡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全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弗洛姆认为,人的成熟与自我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思和修炼。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成长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
弗洛姆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倡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生动的体验,需要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连。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 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 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 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 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 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 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 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 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 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 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 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 态。
4、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 性
一、弗洛姆的简介
• 弗洛姆(Erich Fromm,)美籍德 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 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 大战後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佛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 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 思主义的交汇。弗氏被尊为「精神分析 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2)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 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和机械地 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 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取向与受虐狂取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以此类推。 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的爱和工作。受虐狂通过屈从于他人或某种 强大的外在势力(上帝、权威、组织、国家等)并成为这个势力的一部分来 逃避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施虐狂 者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同时也从被统治的他人那里获 取(剥削)所需要的东西。破坏性是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囤积被侵犯而 主动地非理性地区消灭、摧毁对象。以上三种倾向都常常以爱、责任、良心、 爱国主义等合理化的形式出现。机械的自动适应就是放弃个性,根据市场效 应自动与他人保持一致。 现实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非 创伤性取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取向与剥削取向(受虐狂与施虐狂)的混 合,集这两种取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利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的谄媚,在权利 小的让你面前就不由自主的逞强。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权威主义性格或 独裁性格。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既有创生性取向又有非创生性 取向,其中某种取向占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性格论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弗洛姆在《人之心》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 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堕落综合症和成长 综合症这两种性格类型。前者是死之爱或恋尸癖、 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的结合体。后者是生 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的结合体。恋尸 癖、自恋和共生----乱伦的固着三者的极端形式 混合在一起,就称为堕落综合症。现实中大多数 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某种占主导地位。 战争是群体堕落综合症的大规模发作的结果。
创生性倾向的人则关心人的潜能实现。弗洛姆描述 了创生性倾向的人在思维、工作和情感上的特点。 在思维上,这种人具有理性,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并客观地看待世界和自己。在工作上,这种人工作 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生存或 强权所迫,也不是为了填补空虚无聊。在感情上, 这种人对他人有爱的情感,意思是既保持自我的完 整和独立,又与他人建立积极的联系,与他人结为 一体。他认为爱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四个 基本要素,并提出健康的人应该体验到的一些情感, 包括:淡泊、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感。
20
四、社会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和荣格把潜意识理解为是类 似于一座房子的地窖部分,这就把意识和 潜意识截然区分开来,是一种实体性的概 念。 弗洛姆主张一种功能上的概念,它们都 只是主观状态而已。只要是觉察到的经验、 感情和欲望等就是意识,反之觉察不到的 就是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 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
2
引言:生平
Introduction:Life
S C H E D U L E
1900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 1918 - 1922 进入法兰克福大学 学习法学;次年进入海 德堡大学学习社会学 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 进入慕尼黑大学 专攻精神分析学 1925 - 1930 进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 精神分析训练 与K.霍妮共事 并发生恋情 1926 加入法兰克福学派 1930 开始临床实践 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1931 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毕业 1934 离开德国 几经辗转定居美国 1980 心脏病猝发逝于瑞士
12
二、论人的需要
(四)同一感的需要------独立与顺从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 全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有的人只向民 族、宗教、阶级和同伴等认同,寻求顺从性而丧 失了独立性。 (五)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人需要确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才能使生命有 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有意义 的,这就是理性的。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神的启 示、自己的种族的优越性等,这就是非理性的。
9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 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 本身,不可能被解决。特别是其中的个体 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 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 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 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他的全部理论都 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13
三、社会性格论
弗洛姆认为,人的性格和潜意识是在以 上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提出,人与 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 ◆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为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 ◆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
所谓性格就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 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他所说的能量不是力比多,而 是需要。
3
弗洛姆的三
• 两个对他影响最深的人
• 两件对他影响最大的事件 • 两个他用尽毕生精力去研究的领域
4
弗洛姆简介
弗洛姆的主要著作有:《论基督教的起源》(1931)、 《逃避自由》(1941)、《自我的追寻》(1947)、《自 为的人》(1947)、《性别与性格》(1949)、《被遗忘 的语言》(1951)、《精神分析与伦理学》(1954)、《现 代人及其未来》(1955)、《健全的社会》(1955)、《 爱的艺术》(1956)、《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 禅与精神分析》(1960)、《人能占优势吗?》(1961)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 岸》(1963)、《你们就是神》(1966)、《希望的革命 》(1968)、《精神分析的危机》(1970)、《分析的社 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1970)、《人的破坏性之剖析》 (1973)、《占有还是存在》(1976)、《弗洛伊德思想 的贡献与局限》(1980)等等。
14
三、社会性格论
弗洛姆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 倾向。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可以划分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倾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 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倾向和创生性倾向。 非创生性倾向包括四种类型: 接受倾向、剥削倾向、囤积倾向、市场倾向
15
三、社会性格论
18
三、社会性格论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中将人的生存 是分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重占有关注的是对物、人、精神的占有,重存 在关注的则是生命的存在本身,即以爱和工作 的潜能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弗洛姆的这一观 点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对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一步 分析。
6
内容介绍
1 2 3 4 5 6 7 论人的处境 论人的需要 社会性格论 社会潜意识论 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
社会改革论
对弗洛姆的评价
7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 系的逻辑起点。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意思 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 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 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
21
四、社会潜意识论
这种社会过滤器由三种要素组成: ◆语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则难以成为明 确的意识; ◆逻辑,不合逻辑的经验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不同 文化有不同的逻辑; ◆社会禁忌,指每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 之不被思考、感受和表达。
在构成过滤器的三种要素中,社会禁忌是最重要的。社会 潜意识和避被他人和社会所孤立 和排斥而形成的心理机能。
5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 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 学家。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 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 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 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 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8
一、论人的处境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 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 境包括三种: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 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 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 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 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19
三、社会性格论
弗洛姆在以上的性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格的 概念。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 基本性格结构。它有如下基本特性: 第一,它是群体心理,指一个国家、民族或阶级的 心理; 第二,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 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三,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24
五、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
弗洛姆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的基础上,提出 了现代社会的异化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和分配方式决定了人只能成为他人或自己的经济 利益的工具,成为庞大的非人的经济机器的工具。 人们只是现代化的生产劳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环 节,没有劳动和创造的快乐感;劳动的目的不是人 的生命活动本身,而是获得金钱。消费也不是基于 人的真实需要,而是被资本主义扩大利润而人为刺 激起来的膨胀的欲望。总之,在弗洛姆看来,现代 社会的异化无处不在,人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 越来越疏远和对立,人所创造出来的现代文明反过 来成为压抑了人性。
11
二、论人的需要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 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又被抛 出世界。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 但不甘心于此,于是产生了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 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转 向破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随着成长越来越脱离了自然和母亲,于是产生 寻根的需要。个体可以通过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如 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教会等,建立自己新的 生存根基。如果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就会限制 理性和个性的发展,陷入乱伦的精神病态。
25
五、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
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艰难的处境下形成了特殊 的性格和潜意识。法西斯主义国家常采用施虐、受 虐和破坏的方式,而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常采用迎 合的方式。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性格 是剥削倾向和囤积倾向的结合,20世纪占主导地位 的社会性格则是接受倾向和市场倾向的结合。现代 人被机械的东西深深地吸引,发展各种大规模的杀 伤性武器,这是恋尸癖混合着自恋的倾向。人们迷 恋高科技的享受,就象婴儿依恋母亲,这是成人的 乱伦倾向。因此现代人患上了堕落综合症。
弗洛姆
——我相信 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力
主讲:王雪纷
第12小组
PPT制作:穆迪、王欢、蔡敏雪
引言:生平
Introduction:Life
埃里希·弗洛姆
美籍德国犹太人
1900.3.23 - 1980.3.18
人本主义哲学家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成员 ◆将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第一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结合 ◆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
16
三、社会性格论
2、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的 联系 弗洛姆认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四种不健 康的性格倾向:施虐狂、受虐狂、破坏性和机械的 自动适应,它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倾 向——剥削、接受、囤积和市场倾向是一一对应的。 他认为,所谓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地爱和工 作。 弗洛姆指出,现实的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倾向的 混合,只是有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