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内容项目名称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基础
遗传学第五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 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
• 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 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 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 –DNA复制的明显方式 DNA复制的明显方式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的明显方式——半保留复制。Waston 半保留复制 Crick在1953年就指出 DNA可以按碱基互补 年就指出: 和Crick在1953年就指出:DNA可以按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 配对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而在此之前对复制 方式人们一无所知。 方式人们一无所知。 –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的理由: 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的理由: 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的理由 DNA核苷酸顺序规定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 DNA核苷酸顺序规定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 酸顺序;DNA中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 中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 酸顺序;DNA中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并 存在某种遗传密码(genetic code), 存在某种遗传密码(genetic code),将核苷酸 序列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 序列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 • 在其后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沿着这两条途径前 在其后的几十年中, 探明了DNA复制、 DNA复制 杨先泉制作 进,探明了DNA复制、遗传信息表达与中心法则等 17 内容。 内容。
杨先泉制作 6
1)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a、脱氧核糖 腺嘌呤( )、胞嘧啶 胞嘧啶( )、鸟嘌呤 鸟嘌呤( )、胸腺 b、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胸腺 嘧 啶(T) 双链、 c、双链、长 RNA(核糖核酸) 2)RNA(核糖核酸) a、核糖 腺嘌呤( )、胞嘧啶 胞嘧啶( )、鸟嘌呤 鸟嘌呤( )、尿嘧啶 b、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尿嘧啶 (U) 单链、 c、单链、短 2、分布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少量存在于细胞质的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核仁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核仁 少量存在于染色体上。 上,少量存在于染色体上。
生物 必修二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概念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概念总结生物必修二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概念总结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基本概念1.基因: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段。
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在某些病毒中是一段RNA。
2.DNA的复制:新的DNA的合成就是产生两个跟亲代DNA完全相同的新的DNA分子的过程。
3.___转录____: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上的过程。
4.翻译:核糖体沿着mRNA的运行,氨基酸相继加到延伸中的多肽链上。
5.逆转录:遗传信息由RNA传递到DNA上的过程。
6.遗传密码:mRNA上每相连的三个核苷酸,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7.基因表达:基因形成RNA产物以及mRNA被翻译为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过程。
二、主要结论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它是由①磷酸②碱基③脱氧核糖组成。
其中,②和③结合形成的单位叫核苷。
组成DNA的②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所以,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
2.DNA的空间结构特点:(1)两条长链按方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内侧是_碱基___;(2)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3)碱基配对原则:A与T、G与C配对。
3.DNA分子的功能: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方式中_携带_______着遗传信息。
DNA分子通过_复制____,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保持了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分子具有携带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双重功能。
4.蛋白质合成过程:(1)以__DNA分子一条链__为模板,在细胞核中合成___mRNA___________;(2)____mRNA____通过细胞核的__核孔__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中的__核糖体_(一种细胞器)合成蛋白质。
5.中心法则(图):1三、横向联系1.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基本组主要A碱基成单位片断组成成分(1)图G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了生物个体的性状传递和变异。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了解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详细探讨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4. 理解基因突变的形成原因和对进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课件、白板、教科书、图片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剂、实验用具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介绍a. 遗传的基本概念: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b. DNA的结构和功能: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携带遗传信息等。
2. DNA的复制a. 半保留复制的过程:解旋、复制、连接。
b. 意义和目的:保证遗传稳定性、提供变异基础。
3. 基因突变a. 形成原因:化学物质作用、辐射、DNA复制错误等。
b. 类型和影响: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重组等;对进化的推动和创新作用。
4. 总结与拓展a. 总结遗传的分子基础的主要内容。
b. 关联其他生物学相关概念: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
四、教学辅助1. 利用多媒体展示DNA结构、复制过程的动画和实验截图。
2. 图片、图表辅助解释各个概念和过程。
3. 实验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过程,生动呈现基因复制和突变的现象。
五、教学评价1. 教学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现象,并描述其中涉及到的遗传分子基础。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于性状表现的影响,拓展学生思维。
3. 综合评价: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学科实践任务,包括解析生物学相关研究文章,总结学科前沿发展。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2. 建议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突变类型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遗传的分子基础

1个环约 含100kb
染色质高级结构
looped domain structure
30 nm 纤丝
300 nm
Nuclear matrix (核基质), 蛋白质复合体
Steps from DNA to chromosome
四、RNA的分子结构
tRNA结构
四、RNA的分子结构
三种RNA 分子
信使RNA (mRNA) 转移RNA (tRNA) 核糖体RNA (rRNA)
转录单位的结构
Structure of a transcription unit
DNA
+1
promoter
Transcribed region terminator
ATACG
TATGC
Antisense strand
染色质结构
• 组蛋白H1:大小为 23 kDa 1. 位于核小体核心外侧, 与DNA连接松散, 2. 其序列保守性较低
3. 组蛋白H1的作用: 在DNA出入核小体核心颗粒处对
DNA起稳定作用。
核小体组成 (Steps to make a Nucleosome )
DNA + Histone octamer (组蛋白 八聚体) → Nucleosome core (核小体核心 146bp) + H1→> Chromatosome (染色小体 166bp) + linker DNA→ Nucleosome (核小体) (~200 bp)
2. DNA合成的开始 合成DNA片段之前,
先由RNA聚合酶合成一小 段RNA引物(约有20个碱基 对) ,DNA聚合酶才开始 起作用合成DNA片段。
复制叉的结构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被发现,并被证明是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上的一种突发变化,包括单碱基突变、拷贝数变异、基因重排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表达的异常,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转录、翻译和修复机制,最终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单碱基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形式,它可以分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含义突变等。
错义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对碱基被替换为另一对碱基,导致了氨基酸的替换;无义突变是指新的DNA序列导致生成了一个过早终止信号,导致未能生成完整的蛋白质;含义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对碱基被替换为另一对碱基,但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对蛋白质功能没有影响。
拷贝数变异是指某些基因因存在基因副本数的变化,例如某些人群中存在基因拷贝数增加导致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基因重排是指出现了基因片段的缺失或重组,导致基因剪切和表达异常,例如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可以产生数百亿条不同的克隆。
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毒物因素、放射线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基因突变。
DNA链的不正确配对、DNA杂交、化学修饰和氧化损伤都可以干扰DNA的复制过程,导致基因突变。
此外,细胞内的生物调控网络也是基因突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基因表达的异常可以影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等调控机制,从而促进基因突变发生。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遗传疾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糖尿病、癌症、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等常见疾病都有遗传因素,主要是因为一些特定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是由于心脏发育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不正常所致;血友病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的缺陷或突变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基因突变也是一些罕见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例如囊性纤维化、表皮松弛症等。
教案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三、基因的作用与性状表达
基因对于遗传性状的表达,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如果基因的最终产物是结构蛋白或功能蛋白,那么基因的变异可以直接影响到蛋白质的特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性状。但在更普遍的情况下,基因是通过酶的合成,间接地影响性状的表达。案例、总结
四、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原理
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大致分为四步(1)目的基因或特定DNA片段的分离;(2)重组
DNA分子(即基因重组);(3)将重组DNA引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正确表达。
2、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案例、启发、总结
归纳小结:
遗传信息通过三种RNA的作用使自然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有规律的发生和表现
核糖体是活细胞的工厂,mRNA是加工的蓝图,加工的原料是氨基酸,由tRNA转运到工厂中(核糖体上),按照mRNA蓝图加工成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提问、启发、讲授、总结
二、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遗传信息由DNA传向DNA的复制过程,以及遗传信息由DNA传向RNAFra bibliotek再由RNA传递
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就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心法则是基因表达机制的最
巩固课程:三种RNA是如何使性状最终表现出来的?提问
布置习题:
1、简述RNA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2、翻译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3、论述转录的过程。
4、已知一条核苷酸链A-C-C-G-T-T-T-A-,试问
(1)这条链是DNA链还是RNA链?
(2)以该链为模板,合成的DNA链碱基顺序是什么?
(3)以该链为模板,合成的RNA链碱基顺序是什么?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启发、讨论
教具:黑板
全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考点1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23456
解析 答案
2.(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 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
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123456
解析 答案
4.如图是生物体内有关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图解,其中1、 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2过程涉及的场所是相同的
B.图中3过程表示翻译,且方向为由左向右
√C.图中4个核糖体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从而加快了翻译速度
D.不同的tRNA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
123456
解析 答案
6.(2018·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某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如图所示,①~⑤表 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用某药物抑制②过程,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将受影响
B.物质Ⅱ上也具有基因,此处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C.①④为同一生理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D.③⑤为同一生理过程,所用密码子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123456
解析 答案
123456
题型二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分析 3.(2018·全国Ⅰ,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 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第二-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16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
侧翼序列 (上游)
编码区
侧翼序列 (下游)
17
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头
• 割裂基因结构中外显子-内含子的接头区是一高 度保守的一致顺序,称为外显子-内含子接头。 • 每一个内含子的两端具有广泛的同源性和互补 性,5′端起始的两个碱基是GT,3′端最后的 两个碱基是AG,通常把这种接头形式叫做GTAG法则(GT-AG rule)。这两个顺序是高度 保守的,在各种真核生物基因的内含子中均相 同。
25
26
四、基因表达的调控 •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多阶段水 平实现的,即转录前、转录水平、转录 后、翻译和翻译后等五个水平。
27
第五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全球范围 的全面研究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科学项目。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Dulbecco在1985年率 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DNA 3.2×109 核苷酸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 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 得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15
(二)割裂基因
•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割裂基因(split gene) ,由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和非编码序列 (内含子,intron)组成,二者相间排列。 • 每个割裂基因中第一个外显子的上游和最末一 个外显子的下游,都有一段不被转录的非编码 区,称为侧翼序列(flanking sequence)。
A
a1 a2 …
34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 遗传学上把群体中存在于同一基因座上, 决定同一类相对形状,经由突变而来,且 具有3种或3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互称为复等位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与突变热点的关系。我们假设,同源染色体间异质性高的区域,会影响 减数分裂联会配对的质量,增加被酶切的概率从而产生更多的突变和重 组。通过对8个不同物种的检测,发现基因组间异质性越高的区域其突变 率也高,杂合体比纯合体高3-4倍;越接近染色体的断裂位点,突变的数 量也越多;基因组异质、重组与突变之间显著正相关,显示异质性可促进 DNA 断裂,进而促进重组与突变;遗传差异度高的基因家族突变率可增加 5-10倍, 显示受正选择的基因家族所具有的高核苷酸差异具有促进自身突 变的作用,即突变的“正反馈”机制。由此表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遗传 变异与自然选择不完全是一种先后关系,生物多样性分子层面的“正反 馈” ,大大提高了自然选择的效率和生物的适应性。 2、发现了 Indel 在变异的产生、交流、保留等多方面具有重要遗传 效应。同源染色体间普遍存在的 Indels 造成基因组间结构的非对称性, 直接影响减数分裂期间局部的联会配对质量, 从而预期能产生三大遗传效 应:增加 Indel 周围区域的突变;增加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Indel 周围 序列由于配对质量较差,会减少等位序列间的重组,产生“分子水平的遗 传隔离” ,从而保留更多的遗传变。我们的研究表明,不仅 Indel 两侧的 突变频率较其他区域高10倍,且突变率与 Indel 的距离成反比,并从多方 面证实了 Indel 所引起的三大遗传效应的存在。 3、发现高变异基因家族遗传变异的特殊规律性及其应用新途径。通 过研究高变异的植物抗病基因家族(R),发现 R 基因不仅数量多,且高比 例的基因以非等位的形式存在于品种间, 其进化速度也远高于等位的 R 基 因;发现快进化的 R 基因与快进化的病菌之间存在共进化的关系。由此, 我们设计了全新的寻找抗病基因的方法,鉴定并克隆了100多个抗稻瘟病 基因; 且发现抗病基因富集簇的存在, 并将之应用于精准定位的抗病育种, 可以快速改造感病品种的抗性,同时保留其他优良特性,高效进行抗病育 种。 本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 Nature (2008&2015)、PNAS、Mol Biol Evol 等领域重要期刊;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 SCI 论文他引和评价688次, Nature 期刊对本项目进行了专评,引文包括 Nature, Science, Cell,自然 子刊,Annu Rev 系列等领域重要期刊。 客观评价: 项目组围绕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基础,发表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其中 8 篇代表性论文被 SCI 论文他引 688 次,他引包括 Nature, Science,
Cell, PNAS, Nature Bio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Immunol, Nature Structural&Mol Biol等为代表的研究性论文,也包括Nature, Science, Annu Rev Ecol Evol System, Annu Rev Plant Biol, Annu Rev Phytopathol, Annu Rev Immunol, Annu Rev Genetic, Trends Ecol Evol, Trends Immun, Trends Plant Sci,Curr Opin Plant Biol等为代表的综
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遗传变: 遗传变异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基础,也是构成诸如人类、动植物各类 遗传疾病、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等的遗传基础。但由于自发突变的稀有性 与难检测性,导致对突变发生规律与机制的认识依然不清。南京大学田大 成等人围绕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通过系列遗传设计,在一次减数分裂突变 的检测方面取得突破, 并发现基因组间的内在结构对遗传变异有着重要的 影响:即发现基因组的异质性可促进减数分裂的突变和重组;发现 Indel 在变异的产生、交流、保留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遗传效应;发现高变异基 因家族遗传变异的特殊规律性及其应用新途径。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具有重 要的理论价值,如这种生物多样性分子层面的“正反馈”机制,大大提高 了自然选择的效率和生物的适应性, 显示物种间的交配与繁殖方式与其多 样性、进化速率等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揭示了物种多样性新的重要来源; 同时,可利用高遗传变异规律,加速作物遗传育种的定向改造,具有重要 的潜在应用价值。 自2004年以来, 申请团队已经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 包括 Nature (2008,2015)、PNAS、Mol Biol Evol 等领域重要期刊;其中8篇代表性 论文被 SCI 他引688次,并得到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积极评价,包括 Nature 期刊对项目部分结果进行了专评,引文包括 Nature, Science, Cell,自然 子刊,Annu Rev 系列等领域重要的学术性或综述性期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 遗传变异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是生物适应性演化的内在驱动 力,也是构成诸如人类、动植物各类遗传疾病、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等的 遗传基础,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但由于自发突变的稀有性与难检测 性, 导致对突变发生规律与机制的认识依然不清楚。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 结合特定的遗传设计,我们在一次减数分裂突变的检测方面取得突破,以 此为基础,发现了基因组间的内在结构对遗传变异的巨大影响,并取得以 下原创性的研究进展: 1、发现了基因组异质性促进突变和重组的分子机制。我们在评估各 种变异发生的理论几率后,提出杂合体的自交子代(或单倍体子代)结合 亲本基因组测序,可以观测一次减数分裂的突变,并可检验基因组的异质 二 等奖。
述性论文。 (一)对“直接观测减数分裂的遗传变异、发现了基因组异质性的“正 反馈”机制”的客观评价: 进化遗传学领域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Michael Lynch 在 Nature (2015,523: 414-6)杂志发文(代表性引文1) ,对我们的“正反馈机制” 进行了专评,认为我们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组自发突变以正反馈的形式进 行扩张,[……],这一现象将激发人们对突变过程更深入的理解” ;乌普萨 拉 大 学 进 化 生 物 学 系 的 Ellegren 教 授 等 人 在 Nature Rev Genet (2016,16:422)发表综述性的文章(代表性引文2), 对我们代表性论文一进 行了较大篇幅的评述,其重要的一点认为“…直到最近,才直接检测到新 生突变与交叉 (重组) 有关” 。 同时, “异质促进突变或重组” 在人类(Nature Genetics,2016,48:231)、金鱼、鲤鱼杂交后代(PNAS,2015,113:1327)、 水蚤基因组 (Genome Res, 2015,26:60; Mol Biol Evol, 2017,34:160) 等物种中也得以证实并引用,进一步说明该机制的普适性。其它综述类的 引 用 包 括 Annu Rev Plant Biol (2018,69:577) 、 Trends Ecol Evol (2015,30:426;2017,32:187)、Curr Opin Genet Dev (2016,37:119)、Curr Opin Plant Biol (2016,30:82)等期刊。 杨淑华等在《植物学报》 (2016,51:416)发表的主编评述“2015年中 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中对我们代表性论文一的评价为: “中 国科学家田大成在植物突变与杂合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发 现了双亲染色体之间的差异在子代染色体中可能有着潜在的促进突变作 用。 这一成果不仅表明了生物体的突变速率与物种的交配方式和个体的染 色体差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加深了人们对突变的分子基础及物种形 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 ” (二)对“Indel在产生、交流、保留变异等多方面的特殊遗传效应”的 客观评价: Kim等在Nature杂志发文(2009,460:1011),引用我们的代表性论文2 并认为, “这种SNP-indel之间的相关性在人类基因组中的似乎是一个普遍 的现象,而不是由于技术上的人为因素所致,[...]人类基因组范围内的 SNP和indel密度的相关性是一个新的发现.”Hodgkinson等在Nature Rev Genetics(2011,12:756,代表引文4对我们的研究做了大篇幅的报道与评 价,并认为“indels导致周围突变率的增加量十分可观。[…] indels确 实导致了人类基因组种大量点突变的积累。 ”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Gaut 等人在Annual Rev Ecol Evol System (2011,42,245)发文,认为“…田 等人证明与Indels相关的区域在多种生物中都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差异度。 他们评估在酵母中indels能使周边约200bp的区域突变率增加约35倍,虽 然这周效应的机制还有待继续探讨, 但Indels导致的区域杂合会增加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