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优质课教案一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安全优秀教案《地震》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安全优秀教案《地震》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安全优秀教案《地震》含反思教学目标•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学习地震的预警信号和应急措施;•能够通过游戏和绘画等形式加深对地震安全的认识,养成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地震的基本概念•讲解地震的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对比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场景,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地震的预警信号和应急措施•介绍地震的预警信号及行动指南;•模拟地震应急措施,例如:“躲在桌子下”、“紧握双手”等。

加深对地震安全的认识 - 游戏和绘画•游戏:“地震来了,我要怎么办”;•绘画:幼儿自由绘制地震安全意识的主题画。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地震的基本概念、预警信号和应急措施以及游戏和绘画。

地震的基本概念首先,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地震的概念,并引导幼儿对比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场景,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接着结合幼儿常见的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探讨应急措施,例如课桌下面躲避、靠墙站立等。

地震的预警信号和应急措施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等形式介绍地震的预警信号及行动指南,并让幼儿模拟地震应急措施,例如:“躲在桌子下”、“紧握双手”等。

加深对地震安全的认识 - 游戏和绘画最后,通过游戏和绘画等形式来加深幼儿对地震安全的认识。

游戏中,教师会安排一个地震的模拟场景,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地震应急行动,并练习在地震来临时保护自己。

在绘画环节中,幼儿将通过自由绘画方式体现对地震安全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突出了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和绘画等形式。

在这种操作中,幼儿更容易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预警信号和应急措施,并更加具有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

此外,在游戏和绘画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和好奇心,及时给予指导,防止幼儿偏离主题。

总之,通过本次《地震》安全教学,小班幼儿很好地掌握了地震常识,更知道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这对幼儿的安全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上科学地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上科学地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上科学地震教案引言: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常见自然现象,它对人类和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五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的地震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了解地震的原因、种类、影响以及如何保持安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原因。

2. 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对地震的影响。

3. 掌握不同种类的地震及其特点。

4. 了解地震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5. 知晓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持安全。

二、教学准备:1. 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

2. 地震灾害案例的报道或相关文章。

3. 课堂使用的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引入(约10分钟):通过介绍地震的定义,引起学生对地震的兴趣。

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来展示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

2. 地震的原因和发生过程(约20分钟):解释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对地震的影响。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地壳板块的运动方式,并提醒他们地震是由板块运动造成的。

3. 地震的种类和特点(约20分钟):介绍不同种类的地震,如构造性地震和火山地震。

通过案例和图片,展示不同地震的特点和影响。

4. 地震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约20分钟):向学生展示地震对人类和环境的破坏力和影响,如建筑物的倒塌、土地沉降、山体滑坡等。

通过案例和报道,让学生了解地震对受灾地区的影响。

5. 如何保持地震安全(约20分钟):教授常见的保护措施,如寻找安全地点、躲避高楼大厦、避免马上进入电梯等。

强调了解地震避难区域和制定应急计划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解和示范: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地震的原因、种类、影响以及如何保持安全。

2. 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地震的特点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原因和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持地震安全。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深入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地震安全教育优秀教案(精选13篇)

地震安全教育优秀教案(精选13篇)

地震安全教育优秀教案地震安全教育优秀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安全教育优秀教案(精选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安全教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Flash动画和图的启发下,想像地球内部的运动。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三、教学难点:地震的求生。

四、教学准备:flash课件、ppt图片、记分牌。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二)新授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⑴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

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前),并尝试一起讨论其他预示现象。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了解纵波、横波、体波和面波基本知识。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相应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地震灾难的纵波(P 波)、横波(S波)、体波和面波有一个基本概念。

)纵波(P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S波):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摇晃。

体波:P波和S波统称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

面波: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

它沿地表传播,速度慢,对地面的破坏作用较大。

⑵我们了解了地地震的相关知识,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救呢?接着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后),了解逃生基本要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包括如何抓紧时间逃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

13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13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13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3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13《地震》教学设计
【教材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震》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 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 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教材由三 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提示学生课前准备研究地震的材料及搜集有关地震的丰富的图 文资料,以便课堂上充分的交流研究,为有效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保障和信息交流准备。第二部分活动 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三、地震的影响与预测。
1.谈话:地震是只有危害吗?师生交流。地震还可以形成湖泊、火山等旅游景观。教师小结:地震与我们生活 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带来好处,看来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θ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征兆吗?师生交流。观看地震前征兆视频。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谈话:有些地震是可以预测的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一一候风地动仪,比欧 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让我们来看看有关它们的介绍吧。
.交流: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谈话:地震给灾区的人们带来了惨痛的苦难,我们作为幸运的孩子更应该珍 惜眼下的生活好好学习。
活动二一、自主质疑,大胆猜想。
.猜测:猜想一下,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师生交流。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模拟模拟实验吧。观察实验器材有哪些?
.设计实验方案:你能设计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吗?(你想怎样完成这个实验呢?)

14 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ptx

14 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ptx

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汶川大地震影像。 师: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比如说地震。 师: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生:我想知道地震在哪些地方会发生? 生:我想知道能不能避免地震的发生? 生:地震能预防吗? 师将重要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活动一:了解地震的危害。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仔细观察,又发现什么?师:在视频中,地震发生时,你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在模拟地震成因的实验中,毛巾和干树枝相当于地壳的(),毛巾向中间挤压产生褶皱相当于岩层发生();当 干树枝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快速地、突然地断裂,相当于()θ
.地震的次生灾害有( )、( )、( )等。
五、课外拓展
设计家庭地震,会有许多物品从上方掉下来,可能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要时刻注意头上的安全,避开 可能砸落的物体。如果在过道或公共场所,要迅速躲到柱子或墙壁旁边,以减少被砸伤的风险。
3、保护呼吸道
地震发生后,会有大量灰尘和烟尘产生,容易造成呼吸困难。为了保护呼吸道,可以用衣服、手巾或直接用手 捂住口鼻,防止灰尘进入体内。同时,尽量避免呼吸道受到烟尘等刺激性物质的伤害。
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玉树市发生了6次地震,最高震级达到了7.1级,地震震中位于玉树市区附近。这 场地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o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经青海省民政厅、青海省公安厅和玉树州政 府按相关程序规定核准,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难。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威力和人类应对自然灾害 的重要性。
14 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第一篇:地震教案公开课教师:同学们,刚才老师上课前给大家播放的是一首安逸自在的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不过现在,我希望大家能尽快从这种悠闲的氛围中走出来,因为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美国的一部大片《2012》,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灾害是什么?(板书:地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对人类有哪些灾害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把镜头定格在那一个个不愿意回顾的瞬间(PPT图片)教师:对面难易抗拒的巨大天灾,人类又一次地表现出渺小和脆弱。

我们除了震惊、悲哀和坚强之外,也需要反省:面临地震,如何防范,如何自救?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1. 地震的成因和组成要素教师:地震这么可怕,我们赶快去了解一下地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板书:地震成因)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相片,往两头施加一定的里,相片会发生褶皱。

但是,相片韧性太好了。

老师在你们的课桌底下放了一根筷子。

(实验),往筷子内缓慢匀速地施加一定的力直至筷子断裂,感受一下那种感觉。

假设相片筷子就是地壳岩层,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推测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板书:岩层褶皱----断裂地震)教师: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范围广。

大家知道哪个地方损失最惨重?这是为什么呢?(震源震中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地震的组成要素。

(播放并介绍)2. 地震分布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吗?你们也许觉得地震离我们很遥远,你知道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是哪些地区吗?请看世界地震分布图。

(板书:地震分布)(两幅图看完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例如唐山大地震。

而且根据预测。

)教师:同学们,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不能顺其自然,坐以待毙,我们要积极面对。

3.地震预报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地震带来的危害又那么巨大。

所以掌握一些地震的预报知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一、地震基本概念教案内容: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在构造运动中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的一种震动现象。

2. 地震的类型:根据地震发生的地点和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地震等。

3. 地震波:地震产生后,能量通过地壳、地幔和地核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以及表面波。

教案章节:二、地震的成因与分布教案内容:1.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壳被分割成多个大小不一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的流动作用下不断运动,产生各种地质现象,包括地震。

2. 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缘和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等。

3. 地震的触发因素:除了板块运动外,地震还可能由地下水、人类活动、火山爆发等因素触发。

教案章节:三、地震的监测与预报教案内容:1. 地震监测:地震监测主要依靠地震仪,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来确定地震的位置、震级和震源机制。

2.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目前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3.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紧急措施减少损失。

教案章节:四、地震的破坏性与影响教案内容:1. 地震的破坏性:地震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地震波对地表建筑和地下结构的破坏,以及地震次生灾害,如山崩、滑坡、海啸等。

2. 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中断、水源污染等问题。

3. 地震的长期影响:地震可能导致地形地貌的变化,影响地下水资源分布,甚至改变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教案章节:五、地震的应对与救援教案内容:1. 地震前的准备: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做好救援准备工作。

2. 地震时的应对: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如躲到安全地带、关闭煤气和电源等;及时了解地震信息,遵循政府发布的应急指令。

地震大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震大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震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原因。

2.掌握地震的特征和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震的概念和原因。

2.地震的特征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应对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幻灯片。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一:引入通过观看地震的视频片段,向学生展示地震的瞬间破坏力,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地震有什么了解?课堂活动二:概念解释1.教师向学生解释地震的概念和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震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解释地震的三个特征: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

课堂活动三:地震预防措施1.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实例向学生介绍地震的预防措施,如加固建筑物、制定应急预案等。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思考并分享他们自己的地震预防措施。

课堂活动四:地震自救能力培养1.教师向学生传授地震自救的基本知识,如避险原则、用干净布包住口鼻等。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地震逃生演练,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迅速地逃生。

课堂活动五: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历史上的地震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讨论地震对人们生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震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六、教学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震预防的小短文,提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震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地震的特征和预防措施。

但是,本节课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多地加入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优质课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
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掌握防震知识。

二、教材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三、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造,知道了从地表到地心,可将地球
分为三层,谁能说一下,着三层分别是什么,画图揭示地球的三层,地壳、地
幔、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什么构成,解释;
而是很多层,因此构成了地层。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火山的成因,
地震和火山一样,也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
问题。

活动一:
师:地区发生过两次比较强烈的地震,一次是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是7.6
级24.2万人死亡。

还有一次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它就是今年5月
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达里氏
8.0级,造成了69225人死亡8451亿元人民币。

前一段时间
同学们肯定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了许多关于地震的消息,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
最深刻的事和画面吗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巨大的破坏,
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关于地震的成因,同学们来大胆的猜一猜,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系。

师:到底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
一个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毛巾,这些毛巾漂亮吗,用毛巾可以来干什么,动手玩
一玩。

师;好玩吗,下面我们用我们手中的毛巾来做一个实验如何。

师:把毛巾叠起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毛巾两头,用力向中间挤压,仔
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叠了一层,有的同学叠了很多层,你认为怎样叠更合
适交流:
师:对呀,正像这位同学说的,地壳中的岩层有很多层,所以应该多叠几层,
再来玩玩试试,看你观察到了什么。

师;交流,毛巾有的地方凹下去,有的地方凸起来,那么为什么毛巾会变
形呢,在这个实验中,叠起来的毛巾相当与地壳中的什么。

讲解,实际地壳中的岩层像毛巾一样,也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当岩层受
到压力时,它也会发生变形。

讲解;当岩层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来做一个实验,让我们从毛巾中抽出一层地壳,教师故意从毛巾中抽出一根木棍,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棍,,,木棍有什么变化松手,你发现了什么,再继续用力,你听到了什么,你的手又感觉到了什么,在这个实验中,木棍相当于什么,木棍是一开始就会断裂吗,什么时候才会断裂呢。

讲解:对,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迅速的断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形成了地震。

谁能根据刚才我们做过的实验,来说一下,。

学生交流。

讲解: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了地震的成因,课本也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了地震的成因,下面让我们来一个记忆大比拼,看谁能够记住它。

检查交流
活动三;如何防震。

讲解:地震发生的突然又迅速,破坏力很大,加之地震发生的频率很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频率高达500万次,但这些地震有些因为震级不高,有些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今年10月5日和6日就在新疆乌恰县和西藏当雄发生了里氏6.5级的地震,因此掌握一定的避震常识就显得犹为重要。

老师这里有三个地点,同位,假如你就在这个地点,又恰巧发生了地震,,商量出避震小策略。

学生商量交流
教师小结:
①躲到开阔的地方(沟底)。

②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高大的危险物。

家里
①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

②躲到炕沿下、家具下
③时间来得及要关闭电源、气源。

上课时,抱头。

躲在课桌下或及时有序的撤出。

操场上,原地不动、蹲下、抱头并避开危险物。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提出要求,课后仔细查阅关于地震的资料,了解地震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