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能够解读和欣赏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琵琶行》,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情感和节奏。

解读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2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的全文。

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如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古代琵琶音乐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展示分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建议。

学生通过互评,相互鼓励和学习。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

作业包括诗歌解读、作者研究等,巩固所学知识。

5.2 课外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深入了解古代诗词和文化。

学生可以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扩大知识面。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优秀教案《琵琶行》,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三、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

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学生方面: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教师方面: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㈡研读课文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①浔阳江边闻琵琶;②江心聆听琵琶曲;③江中又听身世苦;④同病相怜感慨多;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

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琵琶行》中的韵律和比兴手法。

(2)深入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分析《琵琶行》与其他古典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相关资料,如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思考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琵琶行》,了解课文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韵律、比兴、象征等方面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展开全班讨论。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琵琶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生: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1、导入:白居易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其中有这么两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长恨歌》以写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出名,《琵琶行》则以出色的音乐描写及诗中所包含的满腔悲愤而感人至深。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表白早已成为恋人们的憧憬与向往,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因其命运多舛相惜相知而成为千古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声声琵琶,解读《琵琶行》。

2、播放配乐朗诵,调动阅读气氛。

思考:诗中琵琶女有几次弹奏,找出诗中写琵琶女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3、三次琵琶弹奏,写琵琶女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有以下三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齐读,教师板书三组句子。

4、这三组句子都是从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声音无形,摹声最难,琵琶女究竟有着怎样精湛的琵琶技艺,诗人又是怎样表现她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的,才能达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奇特效果呢?阅读第二段中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部分诗句,学生讨论写作手法。

a.以声传情,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b.以声喻声,以形写声c.象声词双声词摹写,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侧面烘托 (结合朗读指导)5、一曲琵琶曲让众人动容,一篇《琵琶行》令我们黯然神伤。

如此美妙的琵琶声中,埋藏了如此的悲愤。

在我们为其不公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时,我们能否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这琵琶声能诉尽心中哪无限事?(第2段第3段结合阅读)。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1.2 解读课文“琵琶行”,探讨的意义和作用。

1.3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弹琵琶”、“唱歌”、“行走”、“停留”等,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们逐句解析课文,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2.2 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3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琵琶女、歌女、行人等)。

3.2 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角色扮演的场景和对话。

3.3 各组轮流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观众,进行评价和互动。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琵琶行》为背景,创作一篇小故事。

4.3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课堂总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

5.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琵琶行》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六章:文学鉴赏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中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6.2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6.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文学价值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章:文化探究7.1 教师介绍《琵琶行》所处的唐代文化背景,包括音乐、舞蹈、服饰等。

7.2 学生研究《琵琶行》中的文化元素,如诗句中的音乐术语、唐风唐韵等。

7.3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琵琶行》文化内涵的发现和理解。

第八章:比较阅读8.1 教师提供其他描写音乐或艺术的文学作品,如《高山流水》、《滕王阁序》等。

8.2 学生比较《琵琶行》与其他作品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第九章:实践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如聆听琵琶曲、观看舞蹈表演等。

9.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加深对《琵琶行》的理解。

琵琶行教案优质课公开课

琵琶行教案优质课公开课

琵琶行教案优质课公开课【琵琶行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一、教案概述本节课将以李白的诗作《琵琶行》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内涵和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课堂将以朗诵、解读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内涵,掌握其基本内容;- 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通过朗诵和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归纳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自主总结;- 利用图文、音频等辅助教具,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提升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 利用投影仪播放《琵琶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和情感。

-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蕴含了哪些情感?是否能想到与音乐相关的东西?2.导入总结(5分钟)- 学生自主分享与音乐相关的东西,教师点评并引出诗歌。

- 引导学生总结前面学过的一些诗歌特点和修辞手法。

3.鉴赏《琵琶行》(20分钟)- 教师朗读《琵琶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 利用投影仪呈现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对诗歌内容形成整体认识。

-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分析诗歌形式(15分钟)- 共同探讨《琵琶行》的诗歌形式特点,如:五言绝句、押韵规律等。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5.情感体验(15分钟)-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诗歌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 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的理解和创造,展示自己对诗歌的诠释。

6.创作扩展(15分钟)- 鼓励学生以《琵琶行》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画作或音乐作品。

- 分享和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关注作业要求和复习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六、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四、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五、初读课文。
1、字词正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瑟(sè) 声声思(sì)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
多媒体
主要学法与教法
诵读法、讲授法、研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案
教研组
语文
课程名称
语文
授课教师
周冠祥
章节名称
琵琶行 并序
授课班级
14208、14420、14421、14422、14423
授课时间
本教案课时
4
上课时间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5周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