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及答案

实验结论
像铜丝、铁丝 、铝丝这样的材料容易导电,称之为导体。像木条、塑料棒、橡皮筋这样的材料不易导电,称之为绝缘体。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四年级(下)
时间
记录人
实验名称
制作小台灯
指导教师
实验器材
( 导线 )、(电池)、纸杯、( 开关 )、
(小灯泡)、底座、支架、绝缘胶带等。
实验现象
1、木块上的连线在(匀速)移动时保持(平行)。
2、钢尺上标记的点,在一定的运动轨迹作往复运动。3、叶片上的两个标记点始终围绕风车的轴心作圆周运动,且标记点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
实验结论
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四年级(下)
时间
记录人
实验名称
声音产生的秘密的实验
实验现象
1、矿泉水瓶会被皮球(击倒)。
2、核桃会被小锤(砸破)。
实验结论
运动物体具有(能量)。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四年级(下)
时间
记录人
实验名称
物体运动形状的实验
指导教师
实验器材
小木块、(钢尺 )、(小风车)等。
实验过程
1、在木块的一个面上任意位置标出两个点,并将两个点用直线连起来,再将木块放在平滑的桌面上推动,观察连线现象。2、在钢尺上做好红色标记,一只手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部分,观察红色标记的现象。3、在风车两个扇叶上分别做好标记,再用嘴吹动风车,观察风车上两个点的运动轨迹。
2、改变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可以改变声音的高低。物体长时,振动频率慢,发出的声音低;物体短时,振动频率快,发出的声音高。
2023年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2023年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某种科学现象或原理,让四年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理解。
实验材料
- 手电筒
- 磁铁
- 不同材料的物体(如纸张、铁钉、塑料片等)
- 线圈
实验步骤
1. 将手电筒打开,将光线照射在不同的物体上,观察物体的现象。
2. 用磁铁将线圈靠近不同的物体,观察线圈受力的情况。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材料的物体在光线照射下产生不同的现象,如透明物体会透过光线,不透明物体会遮挡光线等。
- 线圈在靠近不同材料的物体时,会受到不同的力作用,如吸附、排斥等。
实验分析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 透明物体能够让光线穿过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具有较少阻碍光线通过的材质。
- 铁钉等具有磁性的物体能够被磁铁吸附的原因是它们含有铁元素,而铁具有磁性。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物体在光线照射和磁铁作用下的行为和现象。
这些现象与物体的材质和性质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引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拓展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你可以尝试以下实验拓展:
1. 使用不同种类和颜色的光源,观察物体对不同光源的反应和现象。
2. 进一步研究磁性物质,探索不同材料在磁场中的行为。
参考资料
- 科学实验教材:XXX
- 科学杂志:XXX。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通过活动体验关节的作用实验目的:体会关节的作用实验器材:回形针,豆子,小口瓶实验步骤:1、绑住食指关节,然后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腕关节和指关节,然后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4、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落下。
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动作,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没有被用材料固定前的关节能弯曲,用材料固定后的关节不能弯曲。
结论:如果没有关节,身体就会变得僵硬。
关节有运动、缓冲的作用。
(2)实验名称:做手臂活动模型实验目的:体会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实验器材:绳子、硬纸板、铆钉(细铁丝)实验步骤:1、剪两条硬纸板,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两倍宽。
把宽的硬纸板沿长边对折,窄的一端剪圆后夹在对折纸板中间,用铆钉固定。
2、剪下两段一样长的绳子,分别粘在两侧的纸板上。
3、拉动绳子,活动手臂模型。
实验现象:拉动绳子,手臂就会弯曲,手臂打直,绳子就变直了。
结论:纸板相当于骨头,绳子相当于肌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
关节能使人做多种运动方式。
(3)实验名称测走路的速度实验目的:在测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实验器材:秒表、米尺、粉笔实验步骤:1、用米尺测出5米距离。
2、用正常步伐走5米,测量需要时间为()。
比正常步伐快一些走5米,测量需要时间为()。
3、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米;比正常步伐慢一些走5秒,能走()米。
4、记录、交流。
实验现象结论:在相同距离情况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相同时间情况下,所走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4)实验名称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开展对比实验研究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钩码、砝码盒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确定起点和终点;2、挂2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挂3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挂4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3、实验反复做几次;计算出平均数并比较;4、记录,交流;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实验现象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他因素不变)(5)实验名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反之摆得越快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钩码实验步骤:1、做一个摆,并明白一个来回算一次;2、用摆线30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3、用摆线15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全部)

科学实验报告单(6)
科学实验报告单(7)
科学实验报告单(8)
科学实验报告单(9)
科学实验报告单(10)
科学实验报告单(11)
科学实验报告单(14)
科学实验报告单(16)
科学实验报告单(17)
科学实验报告单(18)
科学实验报告单(19)
科学实验报告单(20)
科学实验报告单(21)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10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辨别脂肪:(4分)
①去掉花生米的种皮,用它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②去皮的瓜子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③花生米、瓜子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
2、辨别淀粉:(4分)
①掰一小块馒头,在馒头上滴1-2滴碘酒,观察现象。
②将碘酒滴在其他食物上,观察现象。
③淀粉遇碘会变蓝,馒头、土豆等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整理实验材料。
(2分)。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状态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实验材料,水、冰块、热水壶、玻璃杯、温度计、铝箔纸。
实验步骤:1. 将一些冰块放入玻璃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 将热水倒入另一个玻璃杯中,同样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 用铝箔纸将一个玻璃杯完全包裹起来,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玻璃杯外的变化。
4. 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记录融化所需的时间。
5. 观察热水中水蒸发的情况,记录水蒸发所需的时间。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水的状态变化。
当冰块放入玻璃杯中时,温度计显示水温开始下降,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我们记录下了融化所需的时间,并发现在铝箔纸包裹的玻璃杯外并没有水珠出现,说明水没有蒸发出来。
而另一个玻璃杯中的热水在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了水蒸发的现象,记录下了水蒸发所需的时间。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在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水从固态变为液态;而在热水蒸发的过程中,水从液态变为气态。
我们也明白了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冷水会融化成水,热水会蒸发成水蒸气。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更加认真地对待科学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小结:本次实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水的状态变化是如此神奇和有趣。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继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更加认真地对待科学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继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序言在四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其中实验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现象,还能理解背后的原理,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知识,因此,我在此记录下了我们在这个学期所做的科学实验。
实验一:折射材料:笔、纸、水方法:将笔直插到一杯水中,观察到笔看起来弯曲了。
结果:我们发现物体在不同介质中传递时,因为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会导致物体放映出来的形状不同,因此笔在水中看起来弯曲了。
实验二:空气氧气的存在材料:蜡烛、无烟杯、纸片方法:将蜡烛点燃,并且盖住烛芯的无烟杯上,观察蜡烛火熄灭过程中出现的纸片。
结果:我们发现在蜡烛火熄灭的过程中,纸片上会出现黑色的烟灰,这就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氧气,是支持燃烧的一个重要元素。
实验三:电流材料:灯泡、电池、铜线方法:将电池的两端分别连接上两段铜线,并且将灯泡也和铜线连接在一起,开启电路。
结果:我们发现灯泡亮了起来,这说明了电路中通电时可以通过铜线,绕到灯泡中,使灯泡亮起来,这就是电路所运作的原理。
实验四:水的沸腾材料:烧杯、水、热板、温度计方法:将水加入烧杯中,将烧杯放置在热板上并加热,观察到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结果:我们发现水开始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这是水在大气压下的沸点温度。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水的沸腾是因为水分子被加热后产生的蒸汽向上冲击,使水开始沸腾。
实验五:气体的扩散材料:两个手帕、漂白水方法:将两个手帕分别加入漂白水中,一个手帕挂在房间内,另一个手帕挂在窗户外,观察漂白水的扩散情况。
结果:我们发现这两个手帕都干了,漂白水的气味也扩散到了整个房间。
这说明了气体的分子是非常微小的,可以快速扩散到空气中,填充整个空间。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和实验原理。
同时也了解到了实验和探索的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科学。
4年级下册的科学的8个实验

4年级下册的科学的8个实验
实验一:水的循环
材料:碗、水、透明塑料薄膜
步骤:将一碗水放在太阳底下,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碗口,观察
几个小时后,可以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汽,沿着塑料薄膜凝结成水滴,
最后滴回到碗中。
实验二:植物的吸水能力
材料:鲜花、各种颜色的食用色素、水杯
步骤:将鲜花放入水杯中,加入食用色素,观察几个小时后,可
以看到花叶逐渐变色,说明植物通过根部吸水的过程。
实验三:磁铁的吸引力
材料:磁铁、铁钉、纸片
步骤:用磁铁吸引铁钉和纸片,观察不同距离的磁铁对物体的吸
引力,了解磁性物质的特点。
实验四:声音的传播
材料:弹簧、空瓶、纸盘
步骤:在空瓶口放入弹簧,用纸盘盖住瓶口,敲击瓶身,可以听
到不同声音的传播效果,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实验五:光的折射
材料:玻璃杯、水、吸管
步骤:将玻璃杯中注满水,用吸管观察水中的图形,移动吸管时,可以看到光线发生折射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六:空气的占有率
材料:气球、电吹风
步骤:用电吹风吹气球,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了解空气的可压
缩性和占有率。
实验七:力的作用
材料:弹簧测力计、各种物体
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八:温度的变化
材料:温度计、冰水、热水
步骤:用温度计测量冰水和热水的温度,观察温度计的变化,了解不同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通过以上八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让科学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操作,享受实验过程中的乐趣。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循环。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保鲜膜、橡皮筋、小太阳灯。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用保鲜膜盖住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2. 将小太阳灯放在玻璃杯上方,让它照射一段时间。
3. 观察玻璃杯内部和保鲜膜上的变化。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保鲜膜上出现了水滴,而玻璃杯内部也有水汽凝结在杯壁上。
这说明水在受热后变成了水蒸气,然后在遇冷处凝结成水滴,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的循环过程。
当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后凝结成水滴,最终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足够大时,就会下雨,水回到地面,再次进入水循环过程。
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也明白了水对于我们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能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让水的循环过程永远持续下去。
结语:
水的循环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实验演示实验1 水的蒸发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热量变化。
实验材料:温水、相同的温度计两支、烧杯实验过程:1.选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所显示的温度。
2.将其中的一支温度计在烧杯中的温水中蘸一下取出,仔细观察两只温度计的变化。
3.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浸湿的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会下降。
没浸湿的温度计的示数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蒸发吸热。
使用温度计注意: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3、读书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2雨的形成实验目的:模拟雨的形成(认识水的循环)。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片2、温水、试管夹实验过程:1、向同样大小的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
2、将其中一个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
(注意均匀受热)3、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观察两片玻璃下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冷的玻璃片下有水珠生成,并有水滴落下。
实验结论:雨可能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0°C以上)凝结成小水滴,并不断地从空中落下来形成的。
注意事项:酒精灯的使用应用外焰加热,用灯帽熄灭酒精灯,使用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酒精灯的使用步骤演示:①左手扶灯身,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扣放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从侧面接近灯捻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身,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注意:①使用前检查灯捻,除掉烧焦部分,剪齐灯捻。
②灯身内酒精,最多不要超过灯身的2/3,不能少于1/4。
③取灯盖或熄灭酒精灯时,一定扶好灯身,以免将酒精灯弄倒。
④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灯身内的酒精燃烧而发生爆炸。
⑤万一灯内酒精洒出,使桌面或其它物体着火,不要慌张,要迅速用湿抹布盖灭。
还可以按如下操作:实验目的:模拟雨的形成(认识水的循环)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小金属盘、水、冰、试管夹、没尖的钉子等。
实验过程:(1)用钉子在金属盘面向下冲些小坑。
(2)将酒精灯放在三脚架下,石棉网放三脚架上,烧杯放石棉网上,向烧杯中加约1/5的水,在小盘中放上冰块。
(3)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有雾出现时,用试管夹夹住小盘置于烧杯口的上面,注意盘底要距杯口约0. 5厘米。
(还可以直接观察现象)(4)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金属盘下面有水珠,并有水滴落下。
实验结论: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0°C)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越来越大,当空气托不住它的时候就会掉下来,从而形成雨。
(雨的形成:地面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在云中不断变大变重,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时就会从云中降落下来,如果这时低空气温在0℃以上,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雨水。
)3 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目的:研究物体受冷受热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一)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实验材料:500ml烧杯两个、烧瓶、带玻璃管的胶塞、热水、冰水、橙汁、酒精、酱油、记录表实验过程:1.将烧瓶中倒满橙汁,盖好胶塞,做好液面标记。
2.将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冰水。
3.先把烧瓶放在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并记录。
4.再把烧瓶放入冰水中,观察液面变化并记录。
5.把烧杯中分别倒满酒精、水和酱油重复上述操作。
6.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即液体受热时液面(玻璃管中液柱)上升,受冷时下降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实验材料:膨胀球(铁球、塑料球各一)、酒精灯、烧杯、一杯热水实验过程:第一组:1.将铁球放在金属环上方,观察球是否能穿过金属环。
2.将铁球用酒精灯加热。
(小心烫手)3再将铁球放在金属环上方,观察铁球是否能穿过金属环。
第二组:1. 将塑料球放在金属环上方,观察球是否能穿过金属环。
2. 将塑料球两根吸管实验过程:1.将硬纸片剪成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使用剪刀注意安全)2.将三角形(中位线处)剪成两部分,将吸管两端剪开口,一端插在三角形的上半部分,另一端插在三角形的下半部分,做成一支箭。
3.将竹签插在吸管中间。
4.将方形纸画出两条对角线,把花盆放在纸上,沿花盆外沿和内孔画两个圆。
5.剪去外圈以外和内圈以内的部分,将圆圈用胶水粘到花盆底部。
6.将一根吸管插在花盆的洞中,并用橡皮泥固定。
7.将箭插入吸管,就制成了简易风向仪。
8.整理材料。
5制作简易量雨器实验目的:培养学生按图示制作简易量雨器的技能。
实验材料:剪刀、饮料瓶、刻好刻度线的胶带、胶带、水杯、水实验过程:1.剪开饮料瓶(在距瓶口约1/3处)。
2.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
3.从瓶底向上贴好标有刻度线的胶带。
4.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的“0”刻度线。
5.整理材料。
注意事项: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6研究物体的主要性质一)研究固体的性质实验目的: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实验材料: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天平、石块实验过程:1.仔细观察比较几种固体的形状、硬度、大小、透明度并记录。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已经调节平衡)。
3.分组测固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并记录。
4.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即不同固体形状、体积、透明度质量不同。
实验结论:固体有形状、质量、体积。
正确使用天平:(1)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砝码放右盘。
(2)待天平平衡停止加减砝码。
(3)计算物体的质量。
(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4)实验完毕,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回零。
使用天平注意:(1)估测被测物体质量,选用适当的砝码。
(2)加砝码由大到小。
(3)注意保护天平盘。
(脏的、湿的、腐蚀的、粉末状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里。
)(4)注意保护砝码。
(加减砝码要用镊子,用完后必须放回砝码盒中,不能用手随便乱放。
)(5)注意保护天平。
(取放物体,加减砝码都要轻拿轻放。
)二)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实验目的: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实验材料:天平、烧杯、量杯、量筒、酒、果汁、牛奶、水、蜂蜜、记录表实验过程: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
2.分别向烧杯、量杯、量筒中倒入100ml的上述液体,比较其形状、流动性、透明度并记录。
3.用天平称100ml液体质量。
(1) 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并记录。
(2) 将烧杯中倒入100ml水,用天平称出装水的烧杯的质量并记录。
(3) 算出溶液的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并记录。
(4) 分组重复(3)的操作测出其它液体质量并记录。
实验现象:即不同种液体颜色不同,透明度不同,流动性不同。
实验结论: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质量,有流动性。
正确使用量筒:(1)把量筒放平稳。
(2)烧杯紧贴量筒慢慢注入水。
(3)读数。
注意事项:使用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相平。
7测量石块(不规则物体)体积实验目的:掌握测量石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实验材料:量筒、小石块(拴好细线)、烧杯、水实验过程:方法一:1、向量筒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并记录。
2、将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并记录。
3、计算石块体积,(两次体积之差)并记录。
4、整理材料。
方法二:1、在浅盘上放一个烧杯。
2、向烧杯里装满水。
3、将石块轻轻浸入水中。
4、用量筒量出浅盘内水的体积即小石块的体积。
5、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方法一:水面升高。
方法二:水溢出流到浅盘中。
8水的状态变化实验(化冰实验)实验目的:水的三种状态下的温度、质量变化实验材料:天平、温度计、烧杯、冰渣(30g两份)铁架台、酒精灯、计时器、记录表实验过程:将冰渣分别放在甲乙两个烧杯内,测出冰的温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
实验一:1、将甲杯在室温下静置,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测量水的质量和温度并记录。
实验二:1、组装实验器材: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调整铁圈高度,石棉网放在铁架的铁圈上,烧杯放石棉网上,向烧杯中加入碎冰渣,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用酒精灯加热乙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3、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以及到水沸腾时的时间,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并记录;停止加热后,测量沸水的质量并记录。
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观察水会有哪些变化?5、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即实验一:冰逐渐融化。
实验二:冰很快融化,并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实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可以改变,但质量不变。
10095 90 85 807570 65 60 55 5045 40 35 30 252015 10 5 0-5-10 观测时间使用温度计注意: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实验要求学生分工合作)。
9 制作蝴蝶标本实验目的:培养学生制作蝴蝶标本的技能。
实验材料:大头钉、透明胶条、硬纸板、泡沫塑料块、蝴蝶、带卵的树叶实验过程:1.用透明胶条粘住一些卵,固定在纸板上或将带卵的树叶固定在泡沫塑料上。
2.将蝶翅充分展开,并固定在展翅板上,待干燥后放入标本盒中。
3.标本下方贴上标签,写明昆虫名称、采集时间、采集人姓名。
4.将盒中放入一定量的樟脑片。
(防止虫蛀)5.整理材料。
10 探究溶解实验目的:探究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现象。
实验材料: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玻璃棒、记录表实验过程:1.向烧杯中注入等体积的水(100ml)。
2.把等质量(2克)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分别放入水中。
3.用玻璃棒搅拌20-30次,观察它们和水混合的现象,并记录。
4.根据物体在水中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将分类标准及结果记录下来。
5.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即食盐白糖在水里消失,沙、铁粉沉在水底,锯末漂在水中。
实验结论:各种物质与水混合,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得出溶解的含义)。
注意事项:使用玻璃棒搅拌不要碰到烧杯底和内壁,要按一个方向搅拌。
搅拌的次数相同。
几个烧杯中的水的质量和水的量都是相同的。
11 过滤实验实验目的:将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实验材料:沙与水、铁粉与水、锯末与水的混合物,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
实验过程:1.教师指导学生按图组装过滤装置:(1)将滤纸对折成两次,分开呈漏斗状,把它放入漏斗中,滤纸的边缘略低于漏斗口。
(2)用清水把滤纸润湿,使其贴在漏斗上。
(3)把漏斗放在漏斗架上,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进行过滤操作: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沿玻璃棒将混合液缓缓倒入漏斗,水位不要超过滤纸。
3.依次过滤其它混合液。
4.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了。
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本实验操作前教师讲解展示过滤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强调一贴、二低、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