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数据库基础

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 关系模型(Relationship Model)
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统称为非关系模型,它是按照图论中
图的观点来研究和表示的数据模型。
Visual basic与SQL Server 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逻辑模型
层次模型,若用图来表示,层次模型是一棵倒立的树。
是兄弟结点,R2、R4和R5
是叶结点。
Visual basic与SQL Server 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逻辑模型
网状模型,若用图来表示, 网状模型是一个网络模型。
在数据库中,将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数据模型称为网状模型: (1)允许有一个以上的结点双亲结点。 (2)一个结点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双亲结点。 在网状模型中,由于子结点与双亲结点的联系不是唯一的。因此,网络中的每个联 系都要命名以示区别,并指出与该联系有关的双亲结点和子结点。 右图给出了一个抽象的网状模型。 在图中,R1和 R4之间有两种联系, 分别命名为L1 、L2;R1、R2无双 亲结点,而R3、R5有两个双亲结点。
另一类模型是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 型等,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DBMS实现。
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
式和存取方法,在磁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
Visual basic与SQL Server 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所以 深受用户的喜爱。
Visual basic与SQL Server 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 关系数据模型
基本概念
(1)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通常将一个没有重复行、重复列的二维表看成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实例
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图,注:关系中的B C D 代表的字段名
B A B
C D 0 K1 1 N1
B
C
D
F
A N
3
0 2
H2
K1 X1
B A
C 0
D K1
请问有关系R和S通过运算得到的关系T,则所使用的运算为 A并 B 自然连接 C 差 D 交
思考:如果R和S 进行并运算,那么分别得到的关系T是如何组成? 思考:如果上题进行差运算,那么有两种情况 (1)R和S进行差运算 (2)S和R进行运算 两种情况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问题:下面两个表是否可以使用并、差、交 运算
专门的关系运算
1、选择:从表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记录)的操作称为选择,选择的结果是一 个新的关系(表)。选择的条件以逻辑表达式的形式给出,使逻辑表达式的值为真的元 组(记录)将被选出组成一个新的关系。 例如:打开“学生.mdb”access数据库文档。在查询使用设计查询器,在设计查询器 中添加” HYA13“表。使用用查询,查找出性别为”男“的记录信息。 在显示表中将HYA13表添加到设计器中后,关闭显示表窗口。 双击HYA13表中的*号(代表添加所有字段并显示) 鼠标移动在字段行第二个单元格,后双击HYA13表中的性别(作为查询条件)在条 件栏中输入”男”,把显示的 去掉。因为*号已经代表显示表中的所有字段了。
13题考点:“关键字”=主关键字
10题考点:如何进行多表联系。这里的
指的是跟S和C表建立联系的外关键字
12题解题重点:题目中提到的主键,指的是表的主关键字。而表中可以作为 主关键字的字段必须是唯一的。唯一对唯一
二、关系(表)运算
关系之间的运算前提:进行运算的两个表必须具有相同的关系模式(表的字段结构要相同) 1、并:是指由属于这两个表的元组(记录)组成的集合,从而组成一个新的关系(表) 2、差:是由一个表中去掉在另一个表中也有的元组(记录),而组成一个新的关系(表) 3、交:结果是由两个表中的共同元组(记录),组成一个新的关系
数据库原理知识总结和期末试卷

数据库知识要点归纳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1.数据库(DB)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数据两个特征:1.数据整体性 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数据共享性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软件3.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由数据库系统、应用程序系统、用户组成的。
例如,以数据库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成绩查询系统等等。
4.数据库系统DBS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
它通常由软件、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员组成。
5.数据库中数据独立性数据和程序之间的依赖程度低,独立程度大的特性称为数据独立性高。
1、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存储结构的依赖程度。
2、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依赖程度。
6.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模式、外模式、内模式。
1.模式(Schema)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2.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一个数据库有多个外模式。
3.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7.数据库系统的二级映象技术第2章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1.实体联系的类型: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n)多对多联系(m:n)2.E-R图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提供了表示实体集、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长方形表示实体集椭圆形表示实体集的属性菱形表示实体集间的联系3.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约束条件数据结构分为:层状结构、网状结构和关系结构常见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1第3章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1.数据库系统设计应分6个阶段进行,这6个阶段是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中等职业教材数据库应用基础(第三版)第一章笔记整理

中等职业教材数据库应用基础(第三版)第一章笔记整理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我整理了《中等职业教材数据库应用基础(第三版)》第一章的笔记如下: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1. 数据库概述- 数据库是一种组织和管理数据的系统,可以按照特定的结构和方式存储、检索和处理数据。
-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
2. 数据库的组成要素- 数据库的组成要素包括数据、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员和数据库应用程序。
3. 数据库模型- 数据库模型是描述和定义数据、数据结构、数据关系、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的方式。
- 常见的数据库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面向文档模型。
4.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最常用的数据库模型,采用表的形式表示数据,表之间通过关系建立联系。
- 表由行和列组成,每行表示一个记录,每列表示记录的一个属性。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DBMS是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作语言(DML)和数据查询语言(DQL)等功能。
- 常见的DBMS包括Oracle、MySQL、SQL Server等。
6. 数据库管理员-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设计、安装、配置、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 数据库管理员还负责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性能优化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7. 数据库应用程序- 数据库应用程序是使用数据库存储和处理数据的应用软件。
- 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编程语言(如Java、C#)或者数据库查询语言(如SQL)进行开发。
8.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数据库、创建表、插入数据、查询数据、更新数据和删除数据等操作。
上述内容是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的笔记整理,主要介绍了数据库的概述、组成要素、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及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等相关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1)

1.1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量的、 原始的数据
分析归纳、推导演绎
有价值、 有意义的信息
数据处理:将各种类型的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1.1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人工 管理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 发展与计算机软硬件的 发展息息相关
文件 管理阶段
数据库 管理阶段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总结两个核心
客观事物 概念模型 逻辑模型 数据库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1.1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客观世界、面向用户的模 型。实体联系(E-R)模型是常用的概念模型。 E指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 物称为实体。例如,一个学生、一门课程、一支 铅笔、一部电影、一个部门等都是实体。(客观 世界是由实体组成的) 属性(Attribute):实体的特性成为属性。一个实体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补充: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式
为了实现三级模式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管理系 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 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从而实现数据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像:定义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 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改变时,只 需要修改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保持模式 不变,实现数据和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外模式/模式映像:定义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只需要修改外模式与 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不必修改局部逻辑结构,即保 证外模式不变,从而相应的应用程序也不必修改,实现 数据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E-R图中规定: 用矩形表示实体(等同于表) 用椭圆形表示实体的属性(等同于表中字段) 用菱形表示实体联系(等同于外键) 用直线连接各个形状,对于实体间的关系,还要 在直线旁进行标注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基础知识第⼀章概念1、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特点:数据和关于数据的解释不可分。
2、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量的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的冗余度、较⾼的数据独⽴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户共享。
特点:永久存储、有组织、可共享。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层数据管理软件。
主要功能:数据定义功能(DDL);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纵功能(DML);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管理;数据库的建⽴和维护功能;其他功能。
4、数据库系统(DBS):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具)、应⽤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5、数据管理技术三个阶段:⼈⼯管理、⽂件系统、数据库系统。
6、两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叫信息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7、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纵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8、概念模型:⽤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层抽象,是数据库设计⼈员进⾏数据库设计的有⼒⼯具也是数据库设计⼈员与⽤户之间进⾏交流的语⾔。
9、信息世界中的概念: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联系;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分为⼀对⼀,⼀对多,多对多。
10、E-R图:表⽰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法,实体型⽤矩形,属性⽤椭圆,联系⽤菱形。
11、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三⼤类: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户⾃定义完整性。
12、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模式、外模式、内模式。
数据库的⼆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第⼆章关系数据库1、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2、关系操作:查询操作和插⼊、删除、修改操作两⼤部分。
查询操作⼜可分为选择、投影、连接、除、并、差、交、笛卡尔积等。
3、实体完整性:主属性不能为空;参照完整性:关系与关系间的引⽤(⼀般为两张表,或者⼀张表内部也存在);⽤户⾃定义的完整性。
第1章数据库基础

第1章数据库基础1.1 选择题1.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A.编译系统B.数据库C.操作系统D.数据库管理系统2.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是()。
A.网络系统B.数据库系统C.操作系统D.数据库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DB B.DBS C.DBMS D.DBA 4.能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录入、增加、删除、插入、修改、计算、统引、排序等操作的软件系统称为()。
A.数据库系统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库程序集D.数据库软件系统5.Visual FoxPro DBMS是()。
A.操作系统的一部分B.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系统软件C.一种编译程序D.一种操作系统6.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3者之间的关系是()。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C.DB包括DD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7.在下述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数据库中只存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B.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存在联系C.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无联系,记录之间存在联系D.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不存在联系8.按照数据模型分类,数据库系统可以分为()3种类型。
A.大型、中型和小型B.单机型、网络型和共享性C.层次、网状和关系D.数据、图形和多媒体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文件系统的特点。
A.文件内部的数据有结构B.数据可以为多个用户共享C.数据文件和应用程序相互依赖D.减少和控制了数据冗余10.下面叙述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A.数据结构化B.数据独立性高C.数据冗余度高D.数据共享程度高11.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事物(对象或个体),在数据世界中则表示为()。
A.记录B.数据项C.文件D.数据库12.如果要从一个关系中选择某些特定的属性,重新排列组成一个新的关系,应使用的关系运算是()。
A.排序B.选择C.投影D.连接13.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数据库基础1.基本概念:数据:数据泛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以适合于用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
数据是形成信息的源泉,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是数据的内涵。
信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S的核心):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可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相关硬件、软件和各类人员组成。
2.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没有直接存储设备、操作系统、管理软件2.文件系统阶段:把计算机众多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3.数据库系统阶段:一定的格式、统一管理、冗余度小4.分布式数据库阶段:物理上分离、逻辑上统一5.面向对象数据库阶段3. 数据模型:(1)基本概念: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形式框架,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包括描述数据、数据联系、数据操作、数据语义以及数据一致性的概念工具。
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强调语义表达功能。
实体: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属性:描述实体的特征域:属性的取值范围主键:用来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合联系(1:1,1:n,m:n):实体集之间的关系,反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联系也是主体,也可具有属性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关系的模型。
本质是一张表。
关系、关系模式:1:1关系名(属性1,属性2,……)1:n 将1的主键放入n中学生(班级编号,……)n:m 将实体的主键放入关系的属性中(2)E-R模型:能根据具体问题构建E-R模型、画出E-R图实体集:矩形框属性:椭圆联系:菱形(3)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的性质数据查询、数据插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关系运算:选择(减少个体保留所有属性)、投影(所有个体的部分属性)、联结(4)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5)关系模型的完整性(实体、参照、自定义)实体:主键不能为空参照:外键为空或在其担任主键的实体集中存在自定义:用户自己定义的语义要求第二章A ccess数据库与表的操作1. Access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2. 基本概念:Access数据库、表、记录、字段3. 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1)字段名命名规则不能空格开头、不能用.!()[]、最长64个字符(2)字段类型:文本、数字、日期/时间、是/否、查阅向导(备选项中选择)(3)字段属性:字段大小、输入掩码(控制数据的输入)、有效性规则(规范、核查)、有效性文本(提示信息)、默认值、索引(搜索或排序的根据,加快查询速度)、必填字段(4)设置主键4.建立表间关系:关联字段、实施参照完整性5.表的复制、更名、删除6.数据的导入、导出第三章查询1.查询的概念和作用查询是根据查询条件从一个或多个表中获取数据的方法浏览、更新、分析数据2.选择查询使用条件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检索数据,然后按所需顺序显示数据3.条件查询(1)查询条件的表示①条件的组合:and、or、not②取值范围的说明: >、<、>=、<=、<>between… and…In③条件不确定: like*(替代零个一个或多个任意字符)、?(任意单一字符)、#(任意一个数字)、[ ](替代方括号内任意字符)、!(替代方括号内字符以外的任意字符)、-(2)函数①统计函数(SUM,AVG,COUNT,MAX,MIN)②字符串函数(LEN,LEFT,RIGHT,MID)③日期函数(DATE,NOW,YEAR,MONTH,DAY)4.交叉表查询、重复项查询、不匹配项查询:特点、何时适用交叉:对数据库中表和查询进行分类统计,使用的字段必须来源于同一个表或查询重复:对某些怒有相同值得记录进行检索和分类,判断信息正确性不匹配:查找可能的遗漏,在一张表中有另一张表中没有4.参数查询在作为参数字段的条件行中,以[ ]括起与字段名不同的内容5.操作查询:生成表查询、更新查询、删除查询、追加查询第四章 SQL查询select-from-where、insert、update、delete,要求能读懂select:构成查询结果的属性列from:作查询的表where:查询条件insert:将子查询结果插入到指定的表update:数据更新,需要更新的表delete:删除字段数据定义:用于定义和修改基本表、定义视图和定义索引create(建立)drop(删除) alter(修改)数据操纵:用于表或视图的数据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insert(插入) delete update数据查询:用于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 select数据控制:用于控制用户对数据的存取权利 grant(授权) revote(回收权限)第五章窗体1.窗体的概念和作用概念:通过灵活多样的控件使用构成了用户与数据库的交互界面,从而完成显示、输入和编辑数据等事物作用:可作为浏览、编辑、输入输出表或查询中数据的交互界面可作为组织、控制整个系统中对象的外观界面2.创建窗体的三种方法自动创建、窗体向导、设计视图3.窗体的构成窗体页眉、页面页眉、主体、页面页脚、窗体页脚4.窗体的控件(1)类型:结合型控件、非结合型控件、计算型控件(2)常用控件:文本框,命令按钮,列表框和组合框,标签,选项组,选项按钮,子窗体/子报表(3)常用属性:名称、标题记录源:窗体的数据来源,一般为表或查询控件来源:控件所显示数据的来源,通常是与控件结合的字段行来源:组合框、列表框的列表选项来源5.主/子窗体:主窗体内套有子窗体,便于在同一窗体中显示不同表中相关联的数据第六章报表1.报表的概念和作用:与窗体的功能比较、区别报表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浏览、分析、汇总和输出;窗体用于浏览、编辑、输入、输出2.报表的构成:报表页眉、页面页眉、组页眉、主体、组页脚、页面页脚、报表页脚3.排序和分组报表中的数据(对最多10个字段分组)汇总项:可以添加多个字段的汇总,并且可以对同一字段执行多种类型的汇总分组间隔项:确定记录如何分组在一起,可以自定义标题项:更改汇总字段的标题,可以用于列标题还可用于标记页眉与页脚的汇总字段有/无页眉节选项:用于添加或移除每个组前面的页眉节4.标签报表:特点:在一页中显示多个标签,通过标签报表,用户可以查看到多个且数据格式相一致的标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是存放数据及相关信息的仓库,是事务处理、信息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将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应用系统可以方便地、及时地、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本章主要内容:●数据处理的相关概念●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关系型数据库的相关概念1.1 数据管理1.1.1 数据与信息1.信息一般意义上,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是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概括地讲,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反映。
例如,在超市挑选某种奶粉时,首先要了解该奶粉的价格、质量及包装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是否购买;再如,选修一门课程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师、课程性质及它的作用来决定是否选修等。
2.数据数据是指表达信息的物理符号。
在计算机中,数据是指能被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物理符号序列。
数据反映信息,而信息则依靠数据表达。
表达信息的符号不仅可以是数字、字母、文字和其他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的数据,还可以是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
在计算机中,主要使用磁盘、光盘等外部存储器来存储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应用程序来管理与处理数据。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与信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涵,是对数据的语义解释;数据是物理性的,是被加工的对象,而信息是对数据VFP数据库基础教程2加工的结果,是观念性的,并依赖于数据而存在。
数据表示了信息,而信息只有通过数据形式表示出来才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信息是有用的数据,信息是通过数据符号来传播的,数据如不具有知识性和有用性则不能称其为信息。
1.1.2 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1.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
数据是对事实、概念或指令的一种表达形式,可由人工或自动化装置进行处理。
数据的形式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形或声音等。
数据经过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之后,便成为信息。
数据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们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
数据处理是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环节。
数据处理贯穿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在计算机中,使用计算机外存储器,如磁盘来存储数据。
而对数据的加工处理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的。
2.数据管理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发挥数据的作用,实现数据有效管理的关键是数据组织。
1.1.3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在数据库系统中所建立的数据结构,更充分地描述了数据间的内在联系。
便于数据修改、更新与扩充,同时保证了数据的独立性、可靠性、安全性与完整性,减少了数据冗余,提高了数据共享程度及数据管理效率。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这一阶段数据管理的主要特征是:①数据不保存。
由于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一般不需要将数据长期保存,只是在计算某一课题时将数据输入,用完就撤走。
不仅对用户数据如此处置,对系统软件有时也是这样。
②应用程序管理数据。
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设计、说明和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
③数据不能共享。
数据是面向应用程序的,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因此程序与程序之间有大量的冗余。
④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后,必须对应用程序做相应的修改,这就加重了程序员的负担。
人工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图1-1所示: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3(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这时硬件方面已经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一般称为文件系统;处理方式上不仅有了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
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具有如下特点:① 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由于大量用于数据处理,数据需要长期保留在外存上反复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
② 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文件系统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其中主要的是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在文件系统中,一个文件基本上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即文件仍然是面向应用的。
当不同的应用程序具有部分相同的数据时,也必须建立各自的文件,而不能共享相同的数据,因此数据冗余度大,浪费存储空间。
同时,由于相同数据的重复存储、各自管理,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给数据的修改和维护带来了困难。
文件系统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2所示。
(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管理的对象规模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数据量急剧增长,同时多种应用、多种语言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集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出现了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用数据库系统来管理数据比文件系统具有明显的优点。
为了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产生了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进一步克服了文件系统的不足,提供了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更有效、更方便的功能,产生了数据库管理系统。
从文件系统到数据库系统,图1-1 人工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图1-2 文件系统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VFP数据库基础教程4标志着数据库管理技术的飞跃。
数据库系统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3所示。
1.2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BS(DataBase System)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用户五个部分。
1.2.1 数据库数据库DB(DataBase)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并且还具有完善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数据恢复能力。
1.2.2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是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工作,解决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获取和维护数据的系统软件。
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和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1.2.3 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是指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的面向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
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通常由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组成。
它们都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设计和开发出来的。
1.2.4 计算机硬件系统硬件系统是指运行数据库系统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包括主机、显示器等。
1.2.5 用户用户是指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人,他们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存储、维护和检索等操作。
数图1-3数据库系统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5据库系统中用户可以分为三类。
1.终端用户终端用户主要是指使用数据库的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一般来说,他们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
2.应用程序员应用程序员负责为终端用户设计和编制应用程序,以便终端用户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是指对数据库进行设计、维护和管理的专门人员。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结构如图1-4所示。
图1-4数据库系统组成结构图1.2.6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数据结构化在文件系统中,尽管记录内部已有了某些结构,但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而数据库系统则实现了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在数据库系统中,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将整个组织的数据结构化成一个数据整体,数据不再只面向应用程序,而是面向系统,这种整体的结构化使得系统弹性大,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
另外,存储数据的方式更加灵活,可以存取数据库中的一个数据项或一组数据项、一条记录或一组记录。
VFP数据库基础教程62.数据共享性高、冗余性低、易扩充数据共享度高使系统现有用户或程序可以共同享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当系统需要扩充时,再开发的新用户或新程序还可以共享原有的数据资源;多用户或多程序可以在同一时刻共同使用同一数据。
减少冗余数据可以使数据统一,避免产生数据的不一致问题。
便于数据维护,避免数据统计错误。
数据量小可以节约存储空间,使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查询都容易实现。
3.数据独立性高数据和程序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低、独立性高的特性称为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库中的数据独立性可以分为两级:(1)数据的物理独立性(Physical Data Independence)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存储结构的依赖程度。
数据物理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不需要修改也可以正常工作。
数据库系统之所以具有数据物理独立性高的特点,是因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数据的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Mapping)或转换功能。
(2)数据的逻辑独立性(Logical Data Independence)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依赖程度。
数据逻辑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它们对应的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仍可以正常运行。
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的共享是并发的(concurrency)共享,即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甚至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
DBMS必须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security)(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integrity)(3)数据库的并发访问控制(concurrency)(4)数据库的故障恢复(recovery)1.3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事物及其联系的。
它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以反映事物本身及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由于计算机不可能直接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所以人们必须借助数据模型,把具体事物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71.3.1 相关概念1.实体的描述现实世界存在各种事物,事物和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