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导语】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频考点: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供您查阅。
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段(⼯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们的意识⽽客观存在的;实践的⽔平、⼴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觉的能动性⼈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的⾃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的个⼈的活动,⽽是处在⼀定社会关系中的⼈的活动,并受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1)⽣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和⾃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产活动。
这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争的实践。
(3)科学实验,它是从⽣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进⾏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样,属于以⽣产精神⽂化产品为直接⽬的的精神⽂化创造实践。
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与⾃然、⼈与社会、⼈与⾃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相对于理论认识的间接现实性⽽⾔的。
列宁明确指出:“实践⾼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2019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政治专业实践和认识

2019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政治专业实践和认识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也是其他实践形式的基础。
(2)社会政治实践:即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如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社会管理活动等。
(3)科学文化实践:即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改造世界的活动。
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探索活动、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活动。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
第二节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一、认识及其本质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1)认识的主体:认识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
(2)认识的客体:客体即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向,是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对象。
(3)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四重关系:一是实践关系;二是认识关系;三是价值关系;四是审美关系。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强调反映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强调认识不是机械的一次完成的,而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一系列能动飞跃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的概念及特征: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凭借感官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反映。
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特征湖北何细华一、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具体的讲,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①实践首先是人的活动,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争夺地盘等活动都不是实践活动,这些只是其它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表现。
②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婴幼儿的哭闹等无意识活动、学生情绪的波动、价值观的变化等纯主观世界活动都不是实践活动。
要牢记一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二是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会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动物,因而实践活动有人的思维活动参与其中;而实践活动必然引起客观对象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变化,又不可能是单纯的主观思维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要深入理解实践的含义,我们必须掌握和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其表现如下: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工具或设备)。
①实践主体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人也是一种客观实在。
人总是处于客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其体力和智力状况归根到底都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因而,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②实践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东西。
并且什么事物能成为当时人们实践的对象,也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这也体现了实践活动物质性的一面。
③构成实践手段的工具或设备,其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而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某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因而,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综上所述,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由它们有机构成的实践活动就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人都是有意识、有思维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一般会对自己的行动作一些打算和预设,明确目的及意义,然后通过一些物质手段去行动,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特点是什么?实践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实践的基本特征特点是什么?实践的基本形式是什么?(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1.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它包括主观而不能归结为主观.2.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的前后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1.决策.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2.制定目标.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3.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4.检验结果.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2.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实践的近义词反义词及读音是什么?实...有关于实践的名人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实践高二政治知识点

实践高二政治知识点一、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一切活动。
(一)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有一定的客观对象,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这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3、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逐步分化何发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它事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地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物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要相信群众;2、相信群众才能依靠群众;3、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高二政治知识点】。
实践的意义知识点总结

实践的意义知识点总结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 实践是指人们在具体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实践活动来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产生的土壤。
2. 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直接性、目的性、观念性等。
在实践中,人们在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和思维的认识,改造了客观世界,也认识了它。
从而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二、实践的意义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基础。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感官的感受和思维的认识,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知。
2.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验证自己的知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或错误,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3.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造社会制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4. 实践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动力和意义。
5. 实践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才干。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的形式和方法1. 实践的形式包括劳动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艺术实践等。
不同的形式的实践,有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满足不同的需要。
2. 实践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比较、分析、综合等。
通过这些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四、实践的要求和条件1. 实践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任意妄为,更不能背离客观规律。
2. 实践必须依靠科学知识。
在实践中,人们必须依靠科学知识,不能盲目行动,更不能凭空想象。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
1.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2.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3.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6.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实践的三个特点及与认识的关系课件

1 2
深化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解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不断丰 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实践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如 虚拟实践等,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
3
认识与实践的融合
未来,认识与实践将更加紧密融合,相互促进, 实现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
实践在认识中的持续作用
06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知识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进 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未来发展
实践的三个特点 及与认识的关系 课件
目录
• 实践的概念与定义 • 实践的三个特点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 实践与认识的实际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实践的概念与定义
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各种具体活动 ,包括生产、工作、学习、交往等。它是一种客 观的、具体的、能动性的活动,是连接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的桥梁。
创新理论成果
实践不仅可以验证和深化我们的认识,还可以创新理论成果。通过实践,我们可 以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05
CATALOGUE
实践与认识的实际应用
科学实验与理论验证
科学实验
通过实验手段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 研究,以验证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可 靠性。
理论验证
利用实践结果对已有理论进行验证, 以确定其正确性和适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zxxk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聚焦“青藏铁路”
50年代 探测考察
90年代群 策群力 共同规划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000后国富 民强施工机 械化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 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 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修建青藏铁路
泾阳泾干中学微课 PPT-程文萍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实践客观物质性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 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 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公里 的山谷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 法支撑铁轨和火车。再说,谁又可能 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 铁轨?但这就是中国迎接的挑战。 《卫报》赞誉“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 ‘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个特点?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一改造自然实践,就是要不断创造出新的物 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产资料; 二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创造出新的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zxxk
意识的目的性,实践的创造性是实 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只有实践才具有 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