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补益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特点: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滋而不腻,温而不 燥,刚柔相济,阴阳调和,血自生也。
三、应用: 1、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血虚兼热加丹皮、栀 子;兼寒加艾叶、肉桂;兼气虚加黄芪; 兼血瘀加桃仁、红花;兼气滞加柴胡、香 附。 2、用于胎前产后:胎漏下血不止加阿胶、艾 叶、黄芪、党参、兔丝子。产后恶露不下 加炮姜、桃仁、红花。
六、应用:
1、本方为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 方。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弦细 为辨证 要点。
2、加减:大便秘结加蒌仁;虚热汗出加地骨 皮;胁肋胀疼,按之硬加鳖甲;腹痛加白芍、甘 草;不寐加枣仁。
3、现代医学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 十二指 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
第五节 补阳剂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黄芪
白术
防风
一、主治: 1、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萎白,舌淡 苔白,脉浮虚软。 2、体虚易感风邪
二、治法: 益气 固表 止汗
三、方解: 黄芪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气旺 汗不外泄 白术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表实 外邪不侵 防风 疏风散邪 补中有散,固表不留邪,
四、比较: 1、 四物汤 治 重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 月 滞之月经不调。 归脾汤 经 重在补血统血 主治脾气虚 不 不能统血之月经不调。 逍遥散 调 重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
2、归脾汤 参、术 芪、草 益气健
补中益气汤 脾
补气与养心安神药同用,重在 补益心脾,主治心脾气血两虚 及脾不统血之出血。 补气与升阳举陷药同用,重在 补气升提,主治脾胃气虚,中 气下陷及气虚发热之证。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黄芪 白术
人参
甘草
柴胡
升麻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虚细。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汗多
五味子(敛)
津亏 气虚
麦冬(润) 人参(补)
为何取名“生脉”
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
运用
辨证要点: 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
病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孙某,男,40岁,心悸一年多,伴头晕、疲 乏、失眠、心电图检查为频发性房性早搏,窦性心 动过速。初服西药镇静剂及心得安等,症状可减轻, 终未能控制心律,常于夜班或脑力活动后加重,少 食,肌肤消瘦,中医诊视: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六 脉沉细,76次/分,每三、五至一止,舌质红,苔薄 白。证属心脾两虚,拟心脾同治,予以归脾汤合炙 甘草汤,三剂后复诊,反见心律增快,92次/分,夜 汗,考虑属心气虚,兼心阴不足,改益气敛阴法, 药用生脉散加味,连服四剂而愈。
运用要点:
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临床运用
往年尝以玉屏风散做汤用,大剂量,治表虚汗,3-5 剂后,即取得汗收的效验,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 复发,似乎此方只有短效而无巩固的长效作用。后见我院 蒲辅周治疗此种病证,用散剂,每日9克,坚持服用1月, 不独汗止,且疗效巩固,不再复发。
摘自《岳美中医学文集》
脾胃气虚
附方
气滞
异功散
痰饮内停
六君子汤
痰阻气滞
香砂六君子汤
脾虚肝旺
柴芍六君汤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证:脾虚湿滞
1、脾气虚:四肢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 2、湿滞:肠鸣泄泻,胸脘痞闷 3、舌脉:舌苔白腻,脉虚缓。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学课件 8补益剂

方剂学课件 8补益剂
第八章 补益剂
一、概念: 组成:补益药物为主 功用:补阳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 主治:各种虚损病证
二、分类
补气 —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补血 —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气血双补—八珍汤、炙甘草 补阴— 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补阳— 肾气丸 阴阳并补— 地黄饮子
三、使用注意
1、明确病证属但虚无邪,或以虚为主 2、辨别虚实之真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3、兼顾气和血,阴和阳关系以及虚则补母的原则 4、注意调整脾胃功能 5、煎服法:文火久煎,空腹服用

不思饮食,舌淡,脉弱

弱 肾虚胎元失养—胎动不安甚或堕胎
四物汤——养肝血,滋肾阴
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益气健脾 续断——补肾安胎 白术——补脾安胎 黄芩——清热安胎 砂仁——行气安胎,且醒脾和胃 糯米——补脾养胃以助安胎
配伍要点:
● 补虚安胎:益气养血与安胎药并用。 ● 补脾养肝益肾并用,气血旺盛,冲任安固,
运用
1、辨证要点: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 淡,脉细弱。 2、临证加减: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 ●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
炙甘草汤
《伤寒论》(A类)
心 阴阳 血气 不虚 足弱

不能奉养于心——心动悸 不能充养于脉——脉结代 形体失于温养——虚赢少气
肺气虚弱,阴血不足 咳唾涎沫
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博济方》(C类)
肺之宣发肃降
肺 肾
肾之纳气失常
气 虚
肺之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失常
痰 水湿聚而成痰 热 痰壅化热阻肺 咳 喘 热灼肺络
肉腐成脓
咳嗽气喘 呼多吸少 声音低微 脉虚
遍身浮肿
咳嗽气喘 痰稠色黄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干地黄酒洒蒸(熟地黄已有成品;干地黄,即生地黄晒,用12克)各等分二、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

或血脏虚冷,崩漏,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三、歌括1.四物汤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2.圣愈汤东垣方中有圣愈,四物汤内加参芪;气虚血弱均能补,经期量多总能医。

3.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内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四、功用补血调血。

五、主治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

血瘕块硬,时发疼痛。

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六、方解本方是补血调经的主方,它是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中的芎归胶艾汤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对诸种血虚证,均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若冲脉虚损,则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

再加下焦寒滞,则小腹作痛。

若脾虚而不摄血,肾虚而冲任不固,则崩中漏下等证亦可相继发生。

又或肝寒血滞,血行不畅而瘀停,可兼现块硬结,少腹、脐周作痛。

本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

故全方尽属血分药。

但组合得体,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构成治血要剂。

若血寒,经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吴萸、枳壳、香附、桑寄生、续断温寒,理气,行血,止痛。

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胶、酒炒艾叶、炙甘草变为“芎归胶艾汤。

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参、桃仁、红花而逐瘀行血。

若血虚而有郁热,可加黄芩、丹皮;若气虚而不摄血,可加潞党参、黄芪、白术。

总之,本方随证加减,可统治诸种血证。

七、附方及方论1.圣愈汤(《医宗金鉴》):熟地七钱五分(20克)、白芍酒拌,七钱五分(15克)、川芎七钱五分(8克)、人参七钱五分(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酒洗,五钱(15克)、黄芪五钱,炙(18克)、水煎服。

方剂学课件2补益剂

方剂学课件2补益剂

课件
8
现代研究
1、成份—丰富的铜、铁、锰、锌(补气主要与铜有关)
2、抗贫血—对失血性贫血有显著恢复作用—治贫血 (气虚型)
3、抑菌—大肠杆菌等—治脾虚慢性肠炎。
4、抗肿瘤(抗C突变)----肿瘤后期的辅助治疗剂; ★化疗配合本方,可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5、抗衰老—S0D升高,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 化反应,促进衰老的胸腺功能恢复正常—防治气 虚衰老的代表方。
三、主治: 1、原文—暑伤气阴
52/1、4/20后20 世—久咳伤肺
肺之气阴亏虚症—气短体倦, 自汗或干咳,咽干舌红,脉 虚数(甚呼吸衰微,无脉.)
课件
17
四、说明—何谓生脉散?
《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 复
生之,其功甚大。”
五、临床应用:
1、原则—正虚无邪。
2、中医著名救急方、优秀古方。
5/14/2020
课件
9
四、临床应用:
1、范围: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 2、举例:①异功散
②六君子汤
③香砂六君子汤
④保元汤
⑤七味白术散
3、参考—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
5/14/2020
课件
10
参苓白术散
一、作用: 1、补气强于四君—四君加莲、淮、 枣、扁、苡 2、祛湿和胃—砂仁(苓、术、扁、苡) 3、长于止泻:①补脾止泻 ②渗湿止泻 ③升提止泻
1、贫血:钩虫病贫血、流产后贫血。
2、N衰弱、N官能症。
3、出血症:紫癜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4、窦房结综合征。
5/14/2020
课件
36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一、组成:1、重用生地,原方1斤,现代 50克以上。

方剂学第八章-补益剂

方剂学第八章-补益剂

❖ 黎某某,男,31岁
❖ 2015-10-27就诊,失眠伴有耳鸣数年,现耳胀,无 疼痛,疲倦乏力,出虚汗,咽部充血,脉软。
❖ 耳胀
❖ 黄芪15白术10当归10新会皮6柴胡10升麻10红枣10
党参10僵蚕10蝉蜕10蔓荆子10桔梗10甘草6车前子
6
5剂
❖ 2015-10-31就诊,前药后耳胀后消失,诸症好转。
❖ 夏季脉当偏浮,但患者脉沉,切有疲倦之态,故而 采用补中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原方,用药后不 但舌苔退,而且舌头发涩痊愈,说明不但活血化瘀 可以退厚苔,补中益气亦可退厚苔,今天患者来复 诊,主诉舌苔厚,但是舌头已无发涩,除开药外亦 给患者普及舌苔之正常和病态之别。
1
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 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诸如补中益气汤 治疗气虚发热证,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证,小 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证。
1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效: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
1
四君子汤
《圣济总录》
【组成】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各等份
【用法】
1
【主治】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
运化无力—不思饮食,大便溏薄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萎白,体倦 乏力,语音低微,舌淡脉虚弱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治法】益气健脾
1
1
方解
君: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甘温苦燥,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 第二派学说就是赵献可他的《医惯》,他主 张从肾来调治,虚证要补肾,从后天之本来 治。这两派在历代打得不可开交,引伸好多 著作
1
但是从我临床体会,我的主张健脾不 如补肾。为什么呢?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用。
方名 同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

黑芥穗,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4,加减法: ▪ 腹中痛,加——白芍。 ▪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 头顶痛,加——藁本,细辛。 ▪ 咳嗽,加——五味子,麦冬。 ▪ 气滞,加——木香,枳壳。 ▪ 虚人外感,加——苏叶。
原书方解
▪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甘草 (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有嗽 去之。)三分,(以上三味,除湿热 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酒焙干,或 日干以和血脉)三分, 橘皮(不去白 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 若独用泻脾胃)二分或三分, 升麻 (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 升之令)二分或三分, 柴胡(引清气, 行少阳之气上升)二分或三分, 白术 (除胃中热,利腰脊脐间血) 三分,
方名

功效 异
病理
主治
完带汤
易黄汤
健脾化湿止带,治脾虚不运,
湿浊下注之带下病
补气疏肝燥湿
补肾清热收敛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肾虚有热,湿热下注
白带
黄带
第二节,补血
▪ 四物汤(1) ▪ [组成] 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 ▪ [功用] 补血调血 ▪ [主治] 营血虚滞证。
▪ [方解]
▪ 君:熟地黄——滋养阴血,补肾填精,
为补血的基础方,妇科调经的基本方。

方剂学之补益剂

方剂学之补益剂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虚气陷证。
2、气虚发热证。
黄芪18g炙甘草9g人参6g当归3g橘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
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各3g人参6g木香1.5g炙甘草1g
补益剂之气血双补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八珍汤:四君四物加枣姜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证。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各30g大枣5枚生姜3/5片
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2、虚劳肺痿。
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
补益剂之补阴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补益剂之补气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人参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建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诊:语言低微
问诊:不思饮食,便溏,呕逆
切诊:脉虚弱
方剂学补益剂
三、方解:
人参 甘草 益气 益气
茯苓 白术 健脾 健脾
喜燥 白术 燥湿和中 助脾胃之
恶湿 茯苓
渗湿健脾 运化水谷
防参、术、草甘温壅滞
二药配伍,使湿不内生,脾不为湿所困,脾胃
功能恢复正常。
方剂学补益剂
配伍特点:补中有泻,补而不滞。
四、比较:
四君子汤 参、术、草 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
胃气虚之证

补中益气
理中丸 脾
脾胃气虚
重在温中散寒,主治
阳不足之证

方剂学补益剂
五、应用: 1、辨证要点: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 苔白,脉虚。 2、现代医学: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 3、常服、久服,药量宜等分,不宜过大。
方剂学补益剂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祛邪不伤正 黄芪得防风的祛风而外无所扰 黄芪得白术的补脾而内有所据
方剂学补益剂
四、比较: 玉屏风散 表虚
桂枝汤 自汗
卫气虚弱,腠理不固 故 黄芪配术、风,重在固表 止汗兼以祛风。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故桂 枝白芍为主,重在解肌发 表,调和营卫。
方剂学补益剂
五、应用: 1、本方证为表虚卫气不固所致,以反复自汗,面色萎 白,虚人易感冒为使用要点。 2、加减:自汗不止加浮小麦、牡蛎、五味子;表虚外 感风寒,汗出不解,加桂枝。 3、现代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各类 肾小球肾炎。 4、用法:黄芪60克、白术60克、防风30克,研末开水 送服,每次6 ~ 9克。 5、注意:阴虚盗汗、外感邪多虚少自汗不宜使用。
补气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
1、 药物 补血药:当归、白芍、阿胶、熟地
组成 补阴药:龟板、枸杞、沙参、麦冬
补阳药:鹿茸、杜仲、巴戟天、续

方剂学补益剂
2、功用: 具有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作用。
3、适应症: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虚证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起居失调, 大病之后
方剂学补益剂
关于气、血、阴、阳不足的诊断标准(全国中 西结合会制定) 气虚 神疲乏力,食少懒言,自汗,舌胖有
配伍:A、清虚热药如黄柏。
B、补阳药如鹿角胶。
C、利水药如泽泻
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 方剂学补益剂
5、补阳剂
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证。
常用药物:鹿角胶、巴戟天。
配伍:A、补阴药如熟地。
B、祛湿药如茯苓。
代表方:如肾气丸。
6、阴阳双补剂 。
适用于阴阳两虚之证
配伍:补阴与补阳药同用。
代表方:如地黄饮子。
方剂学补益剂
2、补血剂 。
适用于心、肝营血亏虚证
常用药物:当归、白芍、熟地。
配伍:A、活血药如川芎。
B、补气药如黄芪。
C、理气药如木香。
D、安神药如酸枣仁。
代表方:四物汤、归脾丸。
方剂学补益剂
3、气血双补剂
适用于血气两虚之证。
配伍:补气与补血药同用。
代表方:如八珍汤。
4、补阴剂 适用于肝、肾、肺阴虚之证。
常用药物:熟地、麦冬、龟版。
方剂学补益剂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方剂学补益剂
黄芪
白术
防风 方剂学补益剂
一、主治: 1、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萎白,舌淡 苔白,脉浮虚软。 2、体虚易感风邪
二、治法: 益气 固表 止汗
方剂学补益剂
三、方解: 黄芪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气旺 汗不外 泄白术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表实 外邪 不侵 防风 疏风散邪 补中有散,固表不留邪,
齿印,脉虚无力(弱、软、濡 ) 具备以上症状三项者即可诊断。 血虚 面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唇舌色 淡,脉细。 具备以上症状三项者即可诊断。
方剂学补益剂
阴虚 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少苔
或无苔,脉细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次症:午后颧红,便结,尿短赤,盗汗 。
具备以上主症二项,次症一项者即可诊断。
阳虚 主症:畏寒肢冷,面目浮肿,舌淡胖,
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尿清长。
具备主症二项,第一项一定具备,次症一项
者即可诊断。
方剂学补益剂
二、分类:
1、补气
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
常用药物:黄芪、白术、人参、甘 草。
配伍:A、利水渗湿药如茯苓。
胡。
B、 升 阳 举 陷 药 如 升 麻 、 柴
C、养血药如当归。
D、行气药如砂仁。
代表方方剂学:补益如剂 四君子汤。

方剂学补益剂
四、方解:
炙黄芪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四君子汤去茯苓
升举清阳
升麻、柴胡
引参芪走表实卫
当归 养血和营,使气有依附
陈皮 理气化滞,补而不滞
特点:补中有行,养中寓升
补而不滞,升不助火。
方剂学补益剂
五、应用: 1、辨证要点:身热,少气懒言,口渴欲热 饮,脱肛,子宫下垂,内脏下垂,脉虚 软无力。 2、现代用于重症肌无力,肿瘤放、化疗后 支持治疗,体虚易感及内脏下垂等。 3、注意:阴虚发热或里热炽盛均不宜使用。
方剂学补益剂
黄芪 白术
人参
甘草
柴胡
升麻
当归
方剂学补益剂
陈皮
一、特点: 1、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
2、为治中气下陷之代表方。
二、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剂学补益剂
三、主治: 1、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 白,大便稀溏,舌淡脉虚; 以及脱肛,子 宫下垂,久泻久痢,小便失禁,肾下垂, 胃下垂。 2 、脾胃气虚发热证: 身热,汗出,渴喜热饮,少气懒言,肢
1、关于补气与补血关系: 2、关于补阴与补阳关系: 3、关于正补法与间接补益法: 四、注意事项: 1、辨清虚实和具体病位所在脏腑、气血、
阴阳,针对病位和气血阴阳之不足进行 补益。 2、注意顾及气与血、阴与阳关系进行补益 。
方剂学补益剂
3、分清补益的峻缓,慢性虚弱者宜缓补,急 性虚脱者宜峻补。
4、注意脾胃的功能,在运用甘温壅滞或甘寒 滋腻之品时,当配伍行气醒脾之品。
第七章 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要求: 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
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
、完带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一 贯煎、肾气丸。
方剂学补益剂
补益剂概述
一、定义: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滋养 、
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用于
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
5、注意虚实的真假,因“大实有羸状”、“ 至虚
有盛候”。 6、身体不虚不可妄投补益剂。 7、补益剂宜久煎,空腹时服或饭前服。
方剂学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剂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方剂学补益剂




茯苓
炙 甘 草
方剂学补益剂
一、功用:益气健脾,养胃和中 基础方。
为补气
二、主治:脾胃气虚之证:
望诊:面色萎白,舌淡,苔薄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