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 祛湿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 78 邓中甲

方剂学  78 邓中甲

方剂学78 邓中甲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主证分析燥痰咳嗽燥痰犯肺灼津为痰→咳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上一节课讨论到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散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和方义分析,以及临床运用基本讨论完了。

下面我们简要谈谈贝母瓜蒌散和外燥证的治法的桑杏汤,清燥救肺汤,运用上有什么区别?类方比较贝母瓜蒌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主治证候治疗燥痰咳嗽,侧重点是燥邪灼津,煎灼津液形成燥痰初秋季节的温燥温燥外邪束表,侵入肺胃,侧重在表证治疗外感温燥,证候特点为卫气同病,发热较高,既清宣燥热,又益气养阴贝母瓜蒌散是治疗燥痰的一张方,它的侧重点是燥邪灼津,煎灼津液形成燥痰。

燥痰引起肺气不宣的咳嗽,所以它是以燥痰咳嗽为主证。

桑杏汤是治疗初秋季节的温燥。

这种温燥外邪束表,侵及肺胃,造成肺气不宣、咳嗽。

桑杏汤的主证侧重在表证,外邪束表。

贝母瓜蒌散的主证侧重在燥痰咳嗽。

清燥救肺汤也是治疗外感温燥一张常用方。

证候特点为卫气同病,温燥病邪侵犯到卫分,紧接着到气分,所以发热较高,同时又气阴两伤,因此清燥救肺汤它既要清宣燥热,又要益气养阴。

这是和贝母瓜蒌散不同的地方。

所以这三个方运用当中,虽然都和燥有关,也都用了润燥的药,但是重点有所不同。

另一个,贝母瓜蒌散我们说它燥痰,燥伤了阴津,它和一些阴虚的方有什么区别呢?治疗阴虚的方,比如说,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这类治疗阴虚又涉及到肺气上逆的,这种咳嗽的方,表面上看起来有类似的地方。

差别不是很大,贝母瓜蒌散这个燥气,外来的燥气灼津,这种以燥痰咳嗽为主,而百合固金汤和麦门冬汤呢,它是阴血阴液不足,所以它的治疗是滋阴为主。

在临床表现上,像一种虚热证,有阴虚发热。

或者一般舌脉表现上的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一类,也足以和贝母瓜蒌散明显的区分。

这是贝母瓜蒌散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和相关的类似方剂进行一个比较。

祛痰剂,前面我们讨论了三部分: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

第四节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发散风寒1、麻黄汤:麻黄9-15g,桂枝6-10g,杏仁6-10g,甘草3-5g。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⑴、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0g)。

⑵、华盖散:麻黄、杏仁、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茯苓(各30g),甘草15g。

每服6g。

⑶、麻黄加术汤: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

⑷、麻杏薏甘汤:麻黄6-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⑸、大青龙汤:麻黄15-25g,桂枝6-10g,杏仁5-8g,甘草6-10g。

石膏25-40g,生姜10-15g,大枣4枚。

2、桂枝汤:桂枝9-15g,白芍9-15g,炙甘草6-10g,生姜9-15g,大枣3-4枚。

君:桂枝。

臣:芍药。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⑵、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葛根12g。

⑶、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⑷、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10-15g),细辛3-5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5-10g)。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生地、黄芩。

使:⑴、大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炙甘草、白术(各9g),知母、川芎、生地黄(各30g)。

4、香苏散: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

散剂,每服6-9g。

汤剂,用量按比例酌减。

君:苏叶。

臣:香附。

佐:使:⑴、香苏葱豉汤:制香附4.5-6g、新会皮4.5-6g、鲜葱白3枚、紫苏4.5-9g、清炙草2-2.5g、淡豆豉9-12g、⑵、加味香苏散:紫苏叶5g、陈皮4g、香附4g、炙甘草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g、川芎1.5g、生姜3片。

方剂学 68 邓中甲

方剂学 68 邓中甲

方剂学68 邓中甲上次讨论到治燥剂里,治疗内燥的方,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的临床运用,后面我们要接着上次讲的,辨证要点,随证加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这方里面人参在临床使用的时候,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它换成西洋参,因为西洋参偏重于气阴双补,偏一点微寒,所以对这个证候更为适合。

使用注意肺痿有虚寒、虚热不同的证型,对虚寒肺痿,本质上阳气不足,导致津液不化,不布,张仲景用甘草干姜汤这类治疗,不能用麦门冬汤。

所以遇到虚寒肺痿是不适宜的。

分类按照方剂常用情况来区分的,养阴清肺汤过去是二类方,我们现在做个重点提示,以便临床运用时也可选用。

在我们教材285页,养阴清肺汤。

这方过去是治疗白喉的一个主方,也是它的特长。

白喉是烈性的甲级传染病,现在在中国大陆基本已经控制了。

白喉的症状,也就是养阴清肺汤的主治,喉间起白如腐,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细数或数而无力。

病因病机白喉的形成,病因和它的内外因素有关。

素体阴虚,也就是这类患者本身内燥,有阴虚阴液不足的基础,又感受外来的燥气疫毒,燥气疫毒就是外来的传染因素。

再内外合邪造成了疫毒阻滞在咽喉,喉间起白如腐。

既有燥热疫毒,又有阴虚的基础,咽喉肿痛。

从症状反映出肺系的燥热。

燥热疫毒表现。

功用养阴清肺,利咽解毒。

也就是说,养阴清肺治其本,它可以利咽散结化痰,同时解毒。

能够消除疫厉之气。

方解八味药。

体现了邪正兼顾。

养阴清肺汤的组成为主体的,有一个相当于后世把它叫增液汤。

我们前面讲的基础方,增液汤。

生地、玄参、麦冬。

在这个方里,增液汤起到滋阴清热的作用,而其中的玄参还能散结解毒。

方里的丹皮、芍药、贝母、薄荷,也是起到协助的辅助作用。

丹皮能清热凉血散瘀,有助于散结。

芍药益阴养血,增加增液汤滋养阴液的作用。

同时芍药、甘草也能缓急止痛。

贝母长于化痰,清化热痰,贝母也能散结,有助于消肿,消除咽喉肿痛。

薄荷能散邪。

在这里针对对燥热疫毒之气,增加玄参的解毒作用。

凡是外来的疫毒有这种薄荷的发散,有助于祛邪。

方剂学 69 邓中甲

方剂学 69 邓中甲

方剂学69 邓中甲刚才我们讨论了平胃散的主治证候分析。

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是湿困脾胃,湿邪阻滞脾胃,引起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通过燥湿,恢复脾的运化,解除湿邪的困滞。

我们前面讲到这一节概述时提到过,除湿药和行气药往往相互配合。

所以在治法当中也结合行气来和胃。

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

方解苍朮是君药,苍朮有较强的燥湿作用,能运脾燥湿,既能燥内湿,也有辛温发汗,祛除表湿的作用。

厚朴为臣,它是苦温药,苦温可以燥湿,厚朴也带一定的芳香特点,也能化湿。

君、臣相配合,苍朮厚朴结合,是燥湿运脾的一个常用组合。

陈皮为佐药,擅于疏理气机,理气又化湿。

在我们中药运用当中,很多方剂的配伍当中,到明清以后,都很多喜欢加陈皮。

陈皮比较平和,而且它的理气对升降补泻来讲,我觉得它是一个多向协助作用。

很多补泻升降方里,都喜欢配陈皮。

比如说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五味异功散里配了陈皮,它有助于增强它益气健脾作用。

在泻的方里,后面要讲的,比如消导剂,消食的方里往往也配陈皮,它这个理气化湿,有增加消食药,消导的力量。

在升举的方里,比如补中益气汤,它治疗气虚清阳下陷,里边也配陈皮。

降气的方,比如苏子降气汤,前面在理气剂里讨论了,苏子降气汤作用主要是降气,降肺气上逆,治疗咳喘,配陈皮也助于它的气机下行。

所以陈皮的作用,我打个比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升降方面,就像一个,要在地上大一根桩桩向下,你垂直的直接往下,打起来很费劲,你往下打一下,摇一摇,打一下,摇一摇,它就容易下去。

或者你把这个一根地下钉的木桩桩要把它拔起来,你完全垂直的向上拔,很费力气,你拔一拔,摇一摇,再拔一拔,摇一摇,它容易出来。

陈皮起作用,我比喻它这种对补泻升降作用,就是疏理气机,摇一摇的这个作用。

所以别小看了这个药物,配在其中,对疏理气机,不管当助运脾还是化湿,是都很重要的。

甘草是使药,它可以补脾,也可以调和诸药,所以整个这个方药味不多,配伍很精当,精练,它成为一个燥湿运脾,治疗湿困脾胃的一张基础方。

方剂学 75 邓中甲

方剂学 75 邓中甲

方剂学75 邓中甲实脾散上一节课讲到实脾散,它的证候分析和配伍意义,后面归纳了它的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变证要点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舌淡苔腻,脉沉迟。

阴水,也就是阳虚水不化气,水湿停留,泛滥水肿,身半以下肿甚,这是阴水的特点。

我们治疗阳水,上半身先肿,以上半身为主,阴水下半身为主。

胸腑胀满是由于水湿阻滞气机,这是实脾散证的一个特点。

所以它行气利水。

舌淡苔腻,脉沉迟。

也反映了水湿内停,脾肾阳气不足。

随证加减∙如果出现气虚见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可以加黄耆,增加补气力量。

∙如小便不利,水肿程度较重,(这方利水力量稍显不足),可以加猪苓、泽泻。

(和茯苓联用,利水渗湿消肿力量更强)∙如大便秘结(腑气不通),酌加牵牛子,泻下通利前后。

使用注意阳水实证,非本方所宜。

(水肿基本有阳水、阴水两大类,如果阳水实证,不宜使用)实脾散是治疗阴水的一张代表方。

萆薢分清饮二类方《杨氏家藏方》主证分析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它有一定的肾阳虚,下焦虚寒。

肾及膀胱)阳气不足,水液得不到温化,水液得不到温化就会造成清浊不分。

所以萆薢分清饮主要用于肾及膀胱的阳气不足。

水液得不到正常气化。

清浊不分,清浊杂合而下,导致膏淋、白浊。

主要主治虚寒型的膏淋、白浊。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肾失封藏:小便频数阳虚不化,清浊不分: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这个时候作为膀胱气化也会不利,开而不合,肾失封藏,可以伴随有小便频数。

阳虚不化,清浊不分,小便混浊,可以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比较黏稠,则可凝如膏糊。

舌脉像主要反应初下焦虚寒,阳虚特点。

舌淡苔白,脉沉。

所以萆薢分清饮是治疗膏淋、白浊的。

但一定要注意,这个膏淋、白浊是阳虚型的,膏淋、白浊可以有阳虚型的,有气虚型的。

实证可以有湿热型的,这是指的下焦阳气不足,清浊不分,气化不利所造成的膏淋、白浊。

这是一个常用方。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这治法体现两个方面,(1)湿浊型,寒湿,由于阳气不足以后,气化不利,水湿停滞。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 邓中甲

方剂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 邓中甲

一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枯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自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二泻下剂2.1寒下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1.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方剂学 62 邓中甲

方剂学 62 邓中甲

方剂学62 邓中甲治风剂上一次讨论完了理血剂,下面涉及治风剂。

定义凡是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的,具有疏散外风或者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为治风剂。

分类疏散外风,平熄内风治法外风宜散,内风宜熄使用注意分清内外主次,病邪兼杂从这个定义来看,作用包括了一个辛散祛风,这是指的疏散外风,熄风止痉是平熄内风。

所以对风病引起有外风、内风两类。

外风和外邪有关,内风和体内的阴阳平衡,协调关系被打破有关。

所以分类上,我们这个治风剂,这章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

针对两类的风病,原因不同。

所以治法上反映了外风宜散,内风宜熄。

这样不同的特点。

外风宜散是指的外来疏散风邪,这对由外来风邪引起的病证。

内风宜熄是恢复他的阴阳平衡。

特别是针对肝风。

内风都直接由肝的阴阳平衡失调,引起肝风内动。

所以熄风要恢复阴阳的平衡。

使用注意,首先分清风邪是外来的还是内生,其次要考虑主次。

特别是内风,阴阳失衡都由于或者邪热伤阴,导致筋脉失养,动风。

或者本身有阴虚,导致阴不制阳。

那肝阳偏亢,肝阳化风,所以虚实两者要看主次在哪方面,来确定相应配伍,用药的一个侧重。

风邪为病,往往还有兼夹,风为百病之长,所以还要兼顾病邪的兼夹。

而且风邪侵犯,往往正气有一定损伤。

内风本身就有虚实夹杂的特点,所以病情的虚实侧重,也是运用祛风药物,和治风剂的一个要考虑的因素。

适用病证外风致病。

风为百邪之长,六淫之首,病位广泛,病多兼夹。

因为涉及病位比较广泛,虽然“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以上部为主。

但是由于兼夹的不同,可以在各方面发生。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类方主证分析外感风邪头痛。

是代表性方剂,也是常用方。

风邪循经上犯→阻遏清阳,气血逆乱→头痛、目眩外风头痛伴见表证→恶风发热,脉浮川芎茶调散历来对它治疗头痛这个功效来说,非常统一。

其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外风头痛,这个为主,能不能治疗内风头痛?也就是说治疗头痛的一个范围。

过去医家讨论当中,根据他们临床实践的体会,有些分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祛湿· 八正散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加减变化:
o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o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o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o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o腰痛可加牛膝;
利水渗湿· 五苓散
随证加减:
兼腹胀者加陈皮、枳实;
兼热者,去桂枝加黄芩、木通;
水肿甚者可合五皮散;
水肿兼表证可合越婢汤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后世衍化方:
四苓散(去桂枝)
茵陈五苓散(加茵陈)
春泽汤(加党参)
胃苓汤(合平胃散)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 (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以清利湿热为主,无补益之功, 适用于湿或大量应用; 阴黄及孕妇不宜应用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兼少阳证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 •胁痛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 •黄疸重者可加板兰根、黄芩、虎杖、郁金; •热毒内陷者可加牛黄、丹皮、羚羊角;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上吐下泻, 舌苔白腻 使用注意:
o 湿热霍乱忌用;
o 作汤剂时,须武火急煎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加香薷或重用紫苏叶;
兼食滞去甘草、大枣,加神曲、莱菔子;
偏湿重者易白术为苍术;
气滞甚者加木香、延胡索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比较:
都用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皆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 均能治疗湿邪困阻中焦的病证。 平胃散以辛温香燥的苍术为君药,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作用, 主治湿困中焦,脾胃不和之病证, 藿香正气散以辛温芳香的藿香为君药, 具有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之效, 主治外有风寒、内有湿滞之证。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内盛,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药为主
配伍宣畅三焦药、寒性泻下药、理气药、
补气养血药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 枚(9g),大黄二两(6g)。
使用注意:
湿热痹证不宜用
【复习思考题】
1.祛湿剂的概念、分类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2.八正散、小蓟饮子均治淋证,在功效、主 治上有何异同?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方解 独活(君)——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防风、秦艽、细辛——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人参、茯苓——补气健脾,以生化气血 当归、川芎、生地、芍药——养血活血 桂心——温通血脉 甘草——和中调药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证治要点: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湿邪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 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行气 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概述· 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概述· 使用注意
(1)调治肺、脾、肾;
(2)配伍行气药;
(3)素体阴津亏虚,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 (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
利水渗湿· 五苓散
方解 泽泻(君) 猪苓、茯苓(臣)——利水渗湿 白术(佐)——健脾燥湿 桂枝(佐)——外解太阳之表; 内助膀胱气化
利水渗湿· 五苓散
证治要点:脾虚不运,气不化水证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使用注意:
o津液耗伤的口渴或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o温热者不宜用 o本方不宜长服
制厚朴、 (12g)。
桔梗各二两(各10g),藿
香三两(15g),炙甘草二两半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 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湿剂
概述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外感湿邪,多伤肌表经络
内湿:内生湿邪,多致脾失健运
外湿与内湿常相因为见
概述
湿邪:
湿性重浊、粘腻,易阻滞气机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祛湿剂中为什么经常配伍行气药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组成:
独活三两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生地各二两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证病机分析
素体不足,风寒湿邪内侵; 风寒湿邪痹着日久,邪气深入,着于筋 骨,致肝肾不足,气血两虚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a.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
b.水湿内停证;c.痰饮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主证分析: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气化不利:渴欲饮水
•水气上逆: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脐下动悸、
内外 伤感 湿风 滞寒
湿浊内盛
舌苔白腻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方解 君: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臣:紫苏、白芷——发散风寒,芳化湿浊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陈皮 ——行气化湿,畅中除湿 桔梗——宣肺利膈,利于解表与化湿 佐使:草、姜、枣——诸诸药,和营卫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 黄疸的发生、消退与小便通利与否密切相关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主证病机分析:
湿热内蕴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腹微满 小便不利,口中渴,
湿阻气机
湿热内郁
苔黄腻,脉沉数(滑)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分述· 温化水湿
适应证:
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
所致之痰饮、水肿等证
配伍用药:
温阳药和利湿药为主,
配健脾补肾药、理气药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祛风胜湿
适应证:
湿浊不化之白浊、带下等证
配伍用药:
祛湿药配除湿化浊药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利水渗湿
适应证:
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
配伍用药:
利水渗湿药
+健脾药+温阳化气药或养阴药
五苓散
(《伤寒论》)
利水渗湿· 五苓散
组成:
猪苓十八铢(9g),泽泻一两 六铢(15g),白术十八铢 (9g),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
方解 君: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臣:栀子——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由大便而出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如果患者无腹满、便秘,
是否可以用大黄 证治要点: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苔黄腻,脉沉数。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使用注意:
组成:
车前子、瞿麦、萹扁蓄、滑石、栀子、 炙甘草、木通、熟大黄各一斤(各 9g)。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功效: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
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
邪热内蕴化毒,挟湿热上蒸,津液被灼
清热祛湿· 八正散
方解
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
——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栀子——清泻三焦湿热 大黄——泄热降火 灯芯草——导热下行 甘草——和药缓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