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力,知道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初步体会到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知道物体运动起来是由于力的作用,同时相互接触物体相对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从而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
【学情分析】在科学探究方面,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拉力、重力、反冲力、弹力等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知道力有大有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
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
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弹簧测力计、砝码、摩擦木块、砂纸、纱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感受摩擦力1.情境:同学们,现在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非常适合户外运动。
小明也非常喜欢参加户外运动,本周末,他要和妈妈去爬虎头山,山路难走,必须穿一双合适的运动鞋。
请大家来帮他挑选一双适合登山的运动鞋吧。
【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关键字】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一、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揩力》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摩揩力的科学概念,探究影响摩揩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加之此前了解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学会了测量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较抽象的摩揩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揩,会产生摩揩力。
2、摩揩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揩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揩力越大。
3、摩揩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揩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揩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测量摩揩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揩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揩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准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揩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揩力大小的对比实验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新旧轮胎的对比、新旧鞋底的对比。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磨损花纹)。
汽车在路面上行驰,人走路都会跟路面产生摩揩,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揩力》。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导入新课,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物体运动与摩揩力:1、什么是摩揩力。
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拖动,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把手离开桌面做同样的运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对比一下,两次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师小结:噢!原来是你的手在桌面上拖动时,有一种力在阻碍你运动呀!我们把这种力就称为摩揩力,那你们知道科学家对这个力是怎么下定义的吗?课件出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揩,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揩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运动与摩擦力一、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知道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这些力都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摩擦力,并且简单的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学生在前几节课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从重力,弹力,然后进入本课的摩擦力研究。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也是为研究第六课“滑动与滚动”打下基础。
另外力这一单元本身跟初中物理中的力学有着很深的联系,是为之打基础的课程,摩擦力也是其中之一。
二、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研究,对于力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摩擦力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生基本都知道,只是没有系统的去整理过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再深入的研究过它的一些特性。
因此,本节课的还是要以学生自己的认知基础为突破点,再引导他们系统整理自己的生活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继续深入的研究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请求及本课特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打仗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外表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外表越粗拙,摩擦力越大。
3、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五、学法、教法教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让学生本人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经由过程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概念,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加之此前了解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学会了测量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较抽象的摩擦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摩擦力的概念,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控制变量法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1.播放冬季公交车更换雪地胎在路面行驶视频资料。
提出问题:从视频资料中小轿车与公交车的比较,我们想说些什么呢?从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公交车在冬季较滑的上下坡的道路上行驶自如。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2.体验: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力量,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二)过程与方法1、能基本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二)难点匀速直线运动时收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5N),两面粗糙不一的木板,毛巾钩码,塑料盒;(二)教师准备:微视频(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近似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4)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运动与摩擦力一、概述《运动与摩擦力》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运动与摩擦力》是一节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感受物体运动与摩擦;(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分析(1)、科学知识: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产生摩擦力,并且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大小有关。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参与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激发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能力,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技的力量,用科学服务于生活。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拉力、反冲力、弹力等力,知道力有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这些原有的知识为本环节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加之此前学会了测量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较抽象的摩擦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结合现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和本质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法,启发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这节课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归纳法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5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

4.5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活动设计一、教学理念与方法简介本节课在智慧教室的协助下,力求将传统课堂中看不到的每个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转化为教师可以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全程学习历程,以科学分析资讯进行即时辅导与补救。
采用TBL 团队合作学习模式,以学生中心,扩大关注,优化应用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说明1、《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位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
2、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入手,认识并且展开对摩擦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发现、观察、总结能力。
3、以实验探究为主,经历提问—推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得出规律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及数据整合能力。
(二)教法说明1、游戏引导: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力夺接力棒”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2、合作学习:在经历探究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完成提出问题,实验推测,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社交技能。
3、实验教学:从体验物体间的摩擦现象、测量摩擦力到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都通过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科技应用说明1、智慧教室的irs即时反馈器:帮助教师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思考,为更平等的师生交流提供了平台。
并且帮助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答案即时反馈,改变教学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学。
2、智慧教室小组平板: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尤其实在TBL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个小组活动的过程可以快速呈现,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飞递,递交),帮助教师更有效的处理小组汇报信息,有效教学。
3、智慧助教HiTa:对实验教学的现场环境有了更好的呈现方式,即时视频、即时照片等。
4、多媒体:利用视频展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易错点清晰明了,利用视频展示现代科技的技术应用,帮助课堂联系实际。
二、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T: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种熟悉的物质,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吗?S:土壤T: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种物质,看看《土壤中有什么》?(出示课题,板书)二、探究:土壤中的成分(一)观察干燥土壤T:土壤是我们常见的物质,那你们觉得土壤中有什么呢?S1:有小石子、草根、蚯蚓等S2:有沙子、蚂蚁……T: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上看,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土壤中到底有什么?那我们就通过观察来看一下。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五年级上册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时。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教材从本课起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
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我认为引发学生的好奇猜、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和交流等教学环节,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好奇,问题的猜想,通过真实体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得到问题的答案。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通过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同时认识“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如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等操作)。
三、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分工与合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了使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探究磨擦与重量的关系,一组探究磨擦与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第。
四、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砂纸、记录表、实物展示台等五、教学过程:一、认识和感受摩擦力1、认识摩擦力(1)观看一小段冬天小孩在冰面上滑板的画面。
再看一段冬天汽车行车套用防滑链的画面。
(2)展示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师:冬天行车为什么要用防滑链?生1:因为冰面滑。
生2: 汽车轮胎表面光滑。
生……师: 大家回答得很好,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师:我们看到冰面光滑中滑,从轮胎受到的磨损知道了汽车运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了摩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力,知道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初步体会到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知道物体运动起来是由于力的作用,同时相互接触物体相对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从而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
【学情分析】在科学探究方面,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拉力、重力、反冲力、弹力等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知道力有大有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
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
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弹簧测力计、砝码、摩擦木块、砂纸、纱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感受摩擦力1.情境:同学们,现在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非常适合户外运动。
小明也非常喜欢参加户外运动,本周末,他要和妈妈去爬虎头山,山路难走,必须穿一双合适的运动鞋。
请大家来帮他挑选一双适合登山的运动鞋吧。
为什么选择左边这双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新鞋和旧鞋的鞋底,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了:旧鞋的鞋底平了,磨损比较厉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旧鞋磨损这么厉害,变平了呢?2.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你能在自己的鞋底找到摩擦的痕迹吗?3.感知摩擦力。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推手掌”的游戏。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首先,将手掌在空气中推动,再紧紧地贴着桌面,然后用力向前推动。
你们感觉到什么?预设:感觉到在空气中很轻松。
在桌面上有阻碍,很吃力。
师:我们的手掌在桌面上拖动的时候,的确受到一种阻碍的力,我们就把这种阻碍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师:你说的真好!现在再请同学们将手掌静静地贴在桌面上,不运动。
这时候,你们还能感受到摩擦力吗?为什么?预设:不能感觉到摩擦力。
师: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我们的手没有运动。
师:要想让我们感觉到摩擦力,我们必须让手运动起来。
说明我们要研究的摩擦力与运动有关。
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运动与摩擦力”的秘密吧!(板书:运动与摩擦力)【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轻松地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师生合作,实验探究(一)摩擦力的测量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能测量吗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预设:测力计。
师:如何用一个测力计来测量物体与物体的摩擦力呢?快速浏览书本79页,看看谁最快掌握测量方法?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笔袋,谁愿意来测量一下这盒笔袋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教师指导学生测量笔袋与桌面的摩擦力,并且引导学生明白匀速运动与水平方向的含义。
)师:我们在测量物体与桌面的摩擦力的时候,一定要用测力计的挂钩钩住这个物体,然后沿着水平方向匀速地拉这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所受到的摩擦力。
(学生重新测量钩码盒与桌面的摩擦力。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笔袋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吗?接下来,有个小实验,请同学们完成。
测量你们的笔袋与桌面的摩擦力,首先阅读实验要求,然后动手测一测你们的笔袋与桌面的摩擦力是多少吧。
每组测量两个笔袋,看看哪组合作最好?音乐响起时,请停止活动。
汇报一下。
汇报时老师板书,强调力的单位是:N.读作牛顿。
简称牛。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主介绍测力计,同时让学生上台通过测量物体与桌面的摩擦力,来体会测量过程的注意事项,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猜测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笔袋与桌面的摩擦力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不一样呢?预设:因为它们的重量不同。
师: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会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1分钟。
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你们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师提示:像刚才我一个手指就能推动桌子,如果把桌子搬到操场上,我还能用一个手指推动桌子吗?为什么推不动呢?这说明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根据学生叙述板书)预设: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还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
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系。
与物体的大小也有关系。
师:同学们的猜测真是多种多样,说明同学们肯积极动脑。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节课,只选择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的重量来研究,好吗?【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地猜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教师也适时的选择其中两项因素进行探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三)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师:首先,我们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来研究。
想一想:接触面光滑程度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呢?我们用两个词来形容:光滑、粗糙。
(板书:光滑、粗糙)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光滑与粗糙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再次猜测下。
展示PPT.引导猜测。
那到底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做实验)师:实验是验证猜测的最好方法。
但是在做实验之前,我们首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表,想一想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预设: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师:怎样去改变呢?如果有不同的接触面,算不算改变呢?是的,要有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接触面也就改变了。
预设:一个接触面要光滑,一个接触面要粗糙。
师: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一张砂纸,你们准备用砂纸的那一面作为光滑的接触面?哪一面作为粗糙的接触面?师:那么不改变的条件又有哪些呢?预设:不改变的条件是物体的重量。
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改变。
物体的大小不能改变,接触面的大小也不能改变。
……师:因为不改变的条件实在太多了,那么,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这些条件都相同?预设:可以选择同一个物体。
师:你真聪明!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盒钩码,那你们能改变这盒钩码的重量吗?不能。
师:你们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方案已经设计好了。
这些可都是我们同学们的功劳!你们真了不起!那现在想不想亲自做一下实验?师:但是,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生齐读实验要求师:好,现在开始实验!学生开始实验(4分钟)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实验的数据?各个小组上展示台汇报数据。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师板书:小、大。
(四)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就大。
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猜测一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轻、重。
预设: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小;物体越轻,运动时摩擦力越大。
师:现在又出现了不同的猜测结果,这次是我们小组合作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开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预设:不改变的条件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要改变的条件是物体的重量。
师:你们赞同她的意见吗?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改变物体的重量呢?预设:把盒子里钩码拿掉一些。
师:你真聪明!那么接触面不改变,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接触面?能不能利用我们前一个实验的操作?预设:我们准备选择光滑的接触面。
师:开始实验吧!实验要求不变。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各小组汇报数据。
师:仔细观察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预设:物体越轻,运动时摩擦力越小;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
预设:物体越轻,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小。
师:是这样吗?请你仔细观察一下数据。
物体轻,摩擦力是多少?物体重,摩擦力又是多少呢?那结论又是怎样的呢?预设:物体越轻,运动时摩擦力越小;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
师:你们赞同她的意见吗?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确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大。
【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结论等步骤,符合小学科学特点,也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态度。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真会开动小脑筋,不仅会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还能动手操作实验,真是了不起,老师相信你们这一节课一定有很多的收获,谁来把你的收获告诉给大家?我知道了: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我还知道了;物体越轻,运动时摩擦力越小;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
师:你的收获真多呀!预设:我知道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它们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师:同学们真棒!都有这么多的收获!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张大爷解决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吗?2.解决问题:张大爷家最近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这两种砖面有什么不同?卫生间有什么特点?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活动也会产生了摩擦呢?谁和谁产生摩擦力?预设:汽车开动的时候,轮胎和地面产生摩擦力。
我们在走路的时候,鞋底和地面产生摩擦力。
我们写字的时候,笔尖和纸产生摩擦力。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同时与物体的重量也有关系,那么摩擦力与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大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希望同学们课下自己设计方案,然后来研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给科学老师,好吗?【板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光滑小 0.5N 1.2N 接触面光滑程度粗糙大 1.2N 0.8N轻小物体重量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