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市2020年高三历史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1)

合集下载

山东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三模历史试卷(I)卷

山东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三模历史试卷(I)卷

山东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三模历史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下列《诗经》名句不能直接反映宗法分封制的是A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C .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D .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2. (2分)(2019·河东模拟) 《论语·为政》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判断,十世可知的原因是()A . 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因袭B .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大宗C . “礼”的传承使文明得以延续D . 父系血缘关系得以发展3. (2分) (2017高二下·张家口期末) 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刘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这反映的民众意识是()A . 天下一统B . 父为子纲C . 皇位独尊D . 中央集权4. (2分) (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 董仲舒哲学中“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建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A .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性B .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 .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问题D . 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5. (2分) (2018高二上·黄陵期末)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 .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B .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C .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D .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6. (2分)(2020·北京模拟) 据统计,1865—1905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子话语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B项的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幼小,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幼小。与孟子的思想一致,故选B;A项的意思是先生所拥有的教育人的方法,不过就是用来树立天下人的人伦道德;C项的意思是人有好恶感情,所以奖赏和刑罚可以使用,所以禁令可以立,而治道完备了;D项的意思是牺牲个人来满足社会,不对;只有个人和社会都不受损,都不牺牲,才是“天下大治”;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A. 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B. 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D. 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清帝退位标志封建帝制的结束,A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在清帝退位前,B错误;清帝退位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筹码,清帝是否退位都不影响袁世凯去窃取革命果实,D错误。
7.下表是1920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部门
总产值合计(万元)
新式产业
传统产业
总产值
(万元)
占合计
(%)
总产值
(万元)
占合计
(%)
农业
1049494


1049494
100
制造业
514346
88287
17.16
426059
82.84
矿冶业
29050
10566
36.37
18484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为古代典籍中有关“礼”的记载。

据此可知A.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B.礼的道德内涵渐趋强化C.礼与刑具有同等的地位D.礼的阶级属性不复存在2.针对商鞅变法之效,荀子游历秦国时感慨“人境,观其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古之民也”;汉初儒生贾谊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

这反映出A.儒家学说因时而变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C.汉代统治者重儒轻法D.时局变化影响主流意识3.《庄子)中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东汉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虎、鹿、熊、猿、鸟)之戏”,广为流传、深得人民喜爱。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医理论博大精深B.五禽之法华佗独创C.运动养生源远流长D.道家思想影响深远4.图1 为元朝运河海运路线。

当时大量财赋和粮食经此北运。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长途贩运蔚然成风B.南北经济差距扩大C.北方社会动荡D.区域物资交流频繁5.1523年,李梦阳在为商人王现所作的《明故王文显基志铭》中写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1525年,王阳明在为商人方麟所写的《节罨方公基表》中说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这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B.商人地位日益提高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D.抑商观念受到冲击6.表2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一览表。

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第十三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第十三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第十三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中,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是:()A、原子能技术B、航天技术C、人工合成材料D、电子计算机技术参考答案:D2. 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其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政局动荡B.王权逐渐超过议会权力C.工业资产阶级兴起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参考答案:C3.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

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题中“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是指抑制私人经商,政府垄断商业的发展。

西汉盐铁专营政策就是政府垄断了盐业和铁业,不让私人插手。

所以本题选B。

AC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盐铁专营。

4.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参考答案:D开眼看世界。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A项中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 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5. 洋务运动期间,有的贵族子弟进同文馆学习,过春节回家祭祖时,家祭仪式中就专门为他们设立一项内容——面向祖宗牌位忏悔,忏悔自己不得已去学了洋文,辱没了祖宗。

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检测历史试题

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检测历史试题

高三练习题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2.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

比较下表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史料 A《诗·齐风》:公田“维莠骄骄”。

《国语·周语》:“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攻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3.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朝廷下令,民众中有能通一经(儒家经典)者,免除其赋税徭役。

这一政策的推行A. 促使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B. 有利于促进民众思想教化C. 保障了社会经济稳步发展D. 为察举制推行奠定了基础4.历史学家钱穆说:“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

……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

上述现象得以改变始于A. 秦汉时期B. 魏晋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 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 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 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6.从表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南宋陆九渊王安石“盖世之英、绝俗之操”“英特超迈,不屑于流俗”A. 历史解释带有时代的选择性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 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7.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线上自我检测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线上自我检测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线上自我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

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

这一记载的主旨是A. 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B. 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C. 商汤灭夏乃以暴制暴D. 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答案】D【解析】【详解】商汤灭夏后,正值天大旱,商汤“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

这一记载说明君王只有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王权受神权制约,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经济活动和以暴制暴,故BC错误。

2.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

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A.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B. 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D. 农民田间集体耕作【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取代井田制。

由此可知,最合理的推论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故C正确;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A错误;汉代开始广泛使用铁犁牛耕,故B错误;井田制是集体耕作,故D错误。

3.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

”汉末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专制主义制度下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亲信,一旦皇帝昏庸或年幼,容易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

故答案为C项。

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

2020届山东省济南市2017级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20届山东省济南市2017级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济南市高三历史质量监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2020.4)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A2.B3.C4.B5.D6.A7.D8.A9.C 10.B11.C 12.B 13.A 14.C 15.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1分)(1)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

(每答出一点得1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共2分)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1分)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分)(体现史料互证、时空对比的逻辑分析,得1分;得出适当的结论,得2分,共3分)(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2分)(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18.(10分)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2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分)示例: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把控中国铁路修筑权。

(2分)分析: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修建铁路成为其拓展势力范围的主要手段。

列强凭借其技术、资金和特权优势(注: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中国铁路修筑中抢占先机。

(原因)(3分)列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中国铁路的修筑,体现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针对性训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针对性训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24.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25.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26.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27.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28.从1861年开始,英国人赫德执掌大清海关48年之久,下表为其在职期间海关征税金额表,据此可知A.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C.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D.政府无力维护关税主权29.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

这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30. 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男子年满18至50岁,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内容包括:筑路、水利、自卫、地方造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2020年高三历史质量监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

”上述现象说明宋代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

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

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

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

此画旨在说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7.下图为1919年日本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

其中甲地区对应的是A.华中地区B.华北地区C.华南地区D.东北地区8.下列文字是出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是A.“军阀、地主、资本家、富农等.....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B.“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借以改善农民生活。

”C.“汉奸、卖国贼及内战罪犯...其家庭未参与犯罪者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及财产。

”D.“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9. 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一次劳模大会,表扬奖励了185名劳动英模,给予各位英模人物丰厚的物质奖励。

之后这一做法迅速被各抗日根据地所仿效。

这一举措旨在A.应对日本对华适地适产主义B.打击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情绪C.坚持自力更生摆脱抗战困局D.通过劳动教育鼓舞抗战斗志10.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发行首批1000万元的股票,不料遭到“冷遇”。

政府动员党政干部带头购买,仍然只完成发售计划的79% ,其余的只好动员几家国有企业认购。

这主要是因为A.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B.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C.对外开放程度比较有限D.人民收人水平普遍较低1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国家公民划分为治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只有哲学家才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这一构想A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B.认为雅典政治需分权制衡C.基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D.强调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12.十三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

阿诺德教派,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归贫穷教会”。

这说明当时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B.人们自我意识增强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13.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20 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

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合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

上述争议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14.下图是1941年8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缔造者的会议》。

该漫画表明A.英美开始商讨建立联合国国际组织B.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政治基础的奠定D.世界反法西斯统- -战线的正式形成15.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国防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把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袭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

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公路叙事文体,它们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挣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

这一文学现象A.具有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B.突出了战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维C.说明民众对美国于预政策不满D.反映了冷战导致美国社会的焦虑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 (11分)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

(6分)17. (12分)华夏认同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6 分)18. (10分)在近代史上,中国铁路建设经历过- -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晚清铁路建设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11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 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人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5分)(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6 分)20. (11分)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

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

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材料二 1831 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7分)济南市高三历史质量监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2020.4)16.(11分)(1)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

(每答出一点得1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共2分)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1分)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分)(体现史料互证、时空对比的逻辑分析,得1分;得出适当的结论,得2分,共3分)(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2分)(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18.(10分)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2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分)示例: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把控中国铁路修筑权。

(2分)分析: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修建铁路成为其拓展势力范围的主要手段。

列强凭借其技术、资金和特权优势(注: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中国铁路修筑中抢占先机。

(原因)(3分)列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中国铁路的修筑,体现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影响)(3分)晚清时期的铁路建设,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折射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总结)(2分)本示例仅做评卷参考,并非唯一参考答案。

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从其它角度提炼信息,如:列强影响下,中国的铁路建设艰难起步;铁路的修筑区域与各国势力范围密切相关等19.(11分)(1)特点:整体缓慢低速增长,增长绝对值很低;增长不稳定,有周期性波动。

(每答出一点得1 分,共2 分)基本原因: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制约;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

(每答出一点得1 分,共3 分)(2)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且收入结构趋向多元。

(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2分)乡镇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