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徐志摩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徐志摩的代表作

徐志摩的代表作徐志摩(1897年-1931年),原名徐志绮,字沐芳,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徐志摩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了卓越的成就。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绘了徐志摩在离开剑桥大学回国时的心情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再别康桥》的完整诗歌内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流畅的韵律,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恋恋不舍之情。
徐志摩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画面。
《远航》《远航》是徐志摩的另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这首诗歌描绘了徐志摩对追寻理想和挑战命运的执着追求。
下面是《远航》的完整诗歌内容: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总相信我的仁慈和慈悲是无所不能。
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总相信我是空无一物的。
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总相信我的心扉是如此的宽广。
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总相信我的灵魂是如此的深沉。
但是无论我怎样努力,怎样追求,怎样歌唱,怎样远航,在你消失的地方,我的温柔也极度脆弱。
《远航》以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维持理想和迎接挑战的渴望。
徐志摩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告诉读者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爱眼睛》《爱眼睛》是徐志摩的散文作品之一,也是他在教育领域的杰作之一。
徐志摩《再别康桥》讲解

徐志摩曾于1920-1922 年的剑桥大学留学,并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染
在1928年再次访问英国 时,他重游了康桥并写
下了这首诗
2
2
主题
主题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对过去美好时 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情感
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不仅仅是一个 地点,更是一个心灵的避难所,一个
情感的象征
2
3
因此,这首诗中充满了对康桥的深深 怀念与依依不舍
主题
3
3
诗文解析
诗文解析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析这首诗
诗文解析
首节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在这里,"轻轻的我走了"与"正如我轻轻的来 "形成了对照,诗人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氛围。同时," 挥一挥衣袖"这一动作描绘出了诗人告别的决绝,而"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表达出诗 人深情的眷恋和遗憾。这一节展示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过去的缅怀
诗文解析
1
2
3
4
最后一节呼应了首 节,再次强调了诗
人的深深眷恋
"悄悄的我走了"与 "正如我悄悄的来" 形成了对照,"挥 一挥衣袖"与"不带 走一片云彩"形成
了对照
这种对照增强了诗 歌的韵律感和对称 美,同时也使诗歌
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不带走一 片云彩"再次强调 了诗人对康桥的情 感眷恋和对未来的
不确定性
第二节中,"软泥上的青荇"和"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形象地描绘出康河的美丽风 光,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里的热爱和留恋。"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话,表 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与康桥的深深情感纽带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一、诗歌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创作背景1. 留学经历- 徐志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当时名为康桥大学)留学。
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熏陶,也感受到了康桥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康桥的一切,如康河、河畔的金柳、河中的青荇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 情感因素- 这首诗写于1928年。
当时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重访康桥。
他对康桥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既有对往昔留学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时,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康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之所。
三、诗歌主题1.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诗中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等,回忆起自己在康桥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
2.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康桥的宁静、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徐志摩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他愿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融入这种美好的环境之中。
3. 离别的惆怅与感伤- 尽管诗的格调比较轻柔、舒缓,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任何东西,这种悄然离去的姿态背后是对康桥的不舍与感伤。
四、艺术特色1. 音乐美- 节奏-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明快、轻盈。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朝代】现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与评价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与评价《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全诗如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学案学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d a ng y a ng( )( ) 青荇()榆阴()
浮藻()ch cn di c n( )( ) 长g a o( ) 满载()
man s u ( )( ) b a n I a n( )( ) sh e ng xi a o( )( ) 衣xi u( )
二、解释下列词语:
招摇:漫溯:笙箫:
三、文学常识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他是(诗派)
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
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和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
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 建筑美一一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一节,每节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字之间,有序
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
整体的美感。
(二) 音乐美一一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的运用节奏
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
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
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
第2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 ____________ 第4节:____________
第6 节:第1节和第7 节:,可见每小节在第句押韵。
音节和谐、
回环复沓。
(三) 绘画美一一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品读诗情
1第1节和第7节中的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只是将“轻轻地”换成了“悄悄地”,有无必要?为什么?
、尾节有一句很妙的说法,离别时作者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带走,此,云彩本不
处特别这么说,你读出什么意味?
六、知识迁移
(一)试补全下列与离别主题相关的诗句:
①,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我是天空里的--片
云, 最 偶然投影在
你的波心 像
你记得也好, 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参考答案】
一、略
柔, 偶然
你不必讶异,
羞,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二、①招手摇摆,形容愉悦的样子
②此指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③管弦乐曲,此代乐曲、伴奏
三、新月派;《猛虎集》《云游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新格律诗派”
四、(一)①7、4、6—8
②首尾呼应
(二)ang ;ao; ong/eng;iao;ai;2 、4
(三)1、①西天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选取这些康桥中所常见的自然景物,避幵车水马龙的
喧嚣、离人的哀切,
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同时借景抒情,抒发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与欢喜
之情。
2、(1)金柳:“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离别的意象,“柳”谐音“留”,柳
条柔长招人,寓意依依不舍的别情;“金柳”写出夕阳余晖浸染下的光辉美
好;又用暗喻手法写出柳树之美犹如新娘般的娇羞,也流露出诗人对康桥深切的热爱与离别
的不舍。
匚
(2)甘心做一条水草:流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恩与热爱之情。
(3)“清泉”将其比喻成彩虹,在清泉中沉淀着诗人多彩的梦,表现出诗人对母校怀着美好的梦想和思念。
五、
1、①“轻轻地”用于起节,暗含再临康桥的轻快愉悦之情。
②“悄悄地”用于末节,没了轻快之感,是在重逢后不知何时再见的难舍、不忍惊扰的离别哀情,“悄悄”写出
不忍回首、
离别时的悄然孤寂、黯然神伤。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
②不及汪伦赠我情
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