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的临床诊疗

合集下载

226例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的检测与分析研究

226例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的检测与分析研究

临床 新 生儿 溶 血 病 进行 A O新 生儿 溶 血 ( N 血 清 学检 测 , B 皿 ) 包括 直接 抗 人 球 蛋 白试 验 、 细胞 抗 体释 放 试 验 、 清 游 离抗 体 试 验 。 红 血 结果 : 2 6 临 床 新 生 儿溶 血 病 中由 A O血 型 抗 原 不合 引起 的 新 生 儿 溶 血 病 18 , 在 2例 B 3 例 占送检 标 本 的 6 .6 , 抗 体释 放 试 验 均 1o % 其
新生儿 A O溶血病( D ) B H N 是指母 婴因 A O血 型不合 而引 B
起的 同族 免疫性 溶血 , 在新 生儿血 型不合 溶血病 中发病率 最
验… 。A改 良直接抗人 球蛋 自试验 : 1 将洗 涤过 的红 细胞 2 %混
为 阳性 , 型 患儿 为 6 例 , A 3 阳性 率 4 .5 , 5 6 % B型 患儿 为 7 5例 , 阳性 率 5 .5 4 3 %。 结 论 : B A O血 型 不 合 引起 的新 生 儿溶 血 病 检 测 以抗
体释放试验 阳性为确诊试验 , B A O新生儿溶血病的明确诊 断可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
关 键 词 : B 血 型 ; 生 儿 溶 血病 ; 清 学检 测 A0 新 血 中 图分 类 号 :72 1 R2 .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16 Y7 (002 —07 —0 10 一l 92 1}3 04 2 3 9
A s at(j v:oi eta eb o p ir uo e B l dg u cm abi aschm lidsa /w o1 n bt c:)e e T vsgt t l dt e si tni t Ob o opi o ptitcue e o t es o l bl ad r b n i e h o y d tb i nh A o r n il y I yc i e fe x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9-08-09T13:52:14.52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作者:张如婧1 许梅花2 廖常希1[导读]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

张如婧1 许梅花2 廖常希11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省莆田市;2 莆田学院福建省莆田市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

本文针对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实验室相关诊断及新生儿黄疸鉴别诊断的现状作简要概述。

1.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在妊娠晚期,部分胎儿红细胞经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其红细胞表面抗原可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IgG类免疫抗体,随后再次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并与胎儿红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于胎儿脾脏中被巨噬细胞破坏导致溶血[2]。

在人类30多个血型系统中,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系统有ABO、RhD、Kidd、Duffry、Kell、MNS等血型系统,我国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约占新生儿溶血病的85%,Rh血型不合约14.6%,MN血型不合约0.1%[3-5]。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多见于O型孕产妇产非O型胎儿,第一胎即可发病,这是自然界的食物、植物、细菌中广泛存在类A、B抗原物质,孕妇在孕前接受过类A、B物质的刺激,机体针对该物质产生IgG抗A(B),因此在初次妊娠时体内的IgG抗A(B)即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或所产新生儿发生溶血病[6]。

与ABO血型系统不同的是,Rh血型系统中的Rh抗体必须由Rh抗原阳性红细胞免疫刺激后产生,因此第一胎不发病,往往从第二胎起发病。

由于D抗原在胎儿红细胞上表达较早且免疫原性强,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症状较严重、预后差[7]。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贫血、黄疸、胎儿水肿、胆红素脑病、肝脾肿大,甚至死亡[8],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2.实验室检查2.1外周血常规检查外周血检查可见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降低(<145g/L),网织红细胞升高,研究表明RET%升高时提示患新生儿溶血病的概率大[9]。

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

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

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路径一、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ICD-10: P55.100)/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P55.101/新生儿ABO溶血性贫血P55.102/新生儿溶血症P55.900 行光疗99.83或换血治疗9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黄疸出现早,达到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2.母婴血型不合:母亲血型多为O型,婴儿血型为A型或B型。

3.实验室检查有血红蛋白下降、网织和/或有核红细胞升高、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等溶血依据;改良法直接Coombs(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降低胆红素治疗:根据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决定光疗、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有低蛋白血症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但不推荐作为常规治疗。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5.胆汁淤滞症的监测:监测直接胆红素和肝脏酶学。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ICD-10: P55.100)/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P55.101/新生儿ABO溶血性贫血P55.102/新生儿溶血症P55.90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外周血血细胞涂片,网织红细胞计数;(3)血清胆红素、肝肾功能、电解质;(4)患儿及其母亲血型鉴定;(5)改良法Coombs(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或抗体释放试验。

实验五新生儿溶血病PPT课件

实验五新生儿溶血病PPT课件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技术
开发和应用新的诊断技术, 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 诊断准确率。
治疗方法
研究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 剂等,以改善患儿的预后。
并发症防治
针对新生儿溶血病可能引 发的并发症,如贫血、黄 疸、肾功能不全等,开展 防治措施的研究。
研究展望与挑战
深入探索发病机制
进一步揭示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 机制,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案例三分析
ABO溶血病导致贫血的原因是母子血型不合,母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体内,引发胎儿红细胞破坏,导致贫血。
案例总结与启示
总结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胎儿红细胞破坏而导致的。
启示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加强产前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02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红细胞 的破坏,从而控制溶血过程。常 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他 克莫司等。
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 用,可以减轻溶血过程,缓解黄 疸和贫血等症状。常用的糖皮质 激素包括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波长和强度的蓝 光照射皮肤,使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物质,从而 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缓解黄疸症状。
光照疗法通常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需要确保光疗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光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 和生殖器等敏感部位。
换血疗法
当新生儿溶血病严重时,可能需要采用换血疗法来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 善贫血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溶血病诊疗常规

新生儿溶血病诊疗常规

新生儿溶血病诊疗常规诊断标准一、产前诊断1、母亲血抗体测定父母血型不合者应测母血型抗体。

O型母亲的血型抗体>1:164时有可能发生ABO溶血症。

Rh阴性母亲应在孕12-16周28-32周和36周时测血中有无抗D、抗E等抗体抗体阳性或效价上升提示胎儿可能受累抗体效价达1:32-1:64时胎儿受累可较严重。

2、羊水检查测定羊水的450nm波长密度光密度越高表明羊水中胆红素越高。

同时测羊水中的磷脂(L)和鞘磷脂(S)含量为决定分娩时间作参考L/S<2表明胎儿肺未成熟。

3、B超可查出胎儿有无水肿、腹水孕妇有无羊水过多。

二、产后诊断(一) 病史1、母婴血型不合母为O型子为A、B型或AB型母为Rh 阴性子为Rh阳性。

2、母既往有分娩重度黄疸、贫血或死胎史。

3、母有接受输血及流产史。

(二)临床表现1、贫血程度不一轻者早期不发生贫血或贫血程度不重重者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即可<120g/L,患儿可出现苍白、水肿甚至心力衰竭。

2、黄疸出现早进展快重者可出现核黄疸的表现。

3、胎儿水肿多见于重症Rh溶血症。

4、肝脾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增多。

2、血清胆红素主要是间接胆红素增高。

3、血型抗体检查先对母子分别进行ABO或Rh血型鉴定确定有血型不合后分别作母子血液查改良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及游离抗体3项试验。

前2项阳性均表现小儿的红细胞已致敏可以确诊。

治疗一、产前治疗1、血浆置换术孕妇血中Rh抗体164时应考虑给予母亲血浆置换。

2、宫内输血胎儿水肿或胎儿血Hb<80g/L而肺尚未成熟者行宫内输血将与孕妇血清不凝结的浓缩红细胞在B超监测下注入脐血管。

3、鲁米那孕妇在预产期前1-2周口服鲁米那90mg/d, 以诱导胎儿肝酶产生。

4、提前分娩如果羊水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增高且L/S>2考虑提前分娩。

二、产后治疗治疗原则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纠正贫血阻止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疗方案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疗方案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疗方案新生儿溶血病(HDN)主要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以ABO 及Rh血型不合最常见。

【诊断要点】(1)母亲病史:既往有分娩重度黄疸儿、贫血儿及流产、死胎、输血史。

(2)临床表现:①胎儿水肿。

②黄疸,生后24h出现,进行性加重,3~4d达高峰,血清胆红素>340μmol/L。

③贫血、出血倾向。

④肝脾大。

⑤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3)实验室检查: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②血型测定,ABO 溶血母亲多为O 型,患儿多为A 型或B型;Rh溶血母亲为Rh阴性,患儿Rh阳性。

③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及游离抗体试验阳性。

【治疗要点】(1)产前治疗:①提前分娩,羊水中胆红素明显增高,且卵磷脂与鞘磷脂(L/S)>2者可考虑提前分娩,以免进一步发展为胎儿水肿或死胎。

②血浆置换,孕妇血中Rh抗体1∶64时应考虑血浆置换术。

以清除Rh 血型抗体。

③宫内输血,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而肺未成熟者可行宫内输血。

④苯巴比妥,孕妇分娩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60mg/d,以诱导胎儿葡萄糖醛酸酶的产生。

(2)光疗:目前应用最多而安全有效的措施,通过光照使皮肤2mm 深度的胆红素氧化为无毒水溶性产物从胆汁及尿中排出。

(3)换血疗法:①血源:Rh溶血病应选用Rh系统与母亲同型、ABO 系统与患儿同型的血液,紧急或找不到血源时也可选用O 型血;母O 型、子A 或B型的ABO 溶血病,最好用AB型血浆和O 型红细胞的混合血;有明显贫血和心力衰竭者,可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

②换血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 倍(150~180ml/kg),大约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及抗体。

③途径:一般经外周的动、静脉同步换血,也可选用脐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

【处方】处方1:患儿一般情况良好,能口服时选用。

处方2:预防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临床新生儿溶血症是一个在婴儿出生后出现的严重病症,它会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威胁。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对其诊断和治疗,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进行解析。

一、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是进行有效诊断和治疗的前提。

新生儿溶血的主要病因包括Rh血型不兼容、ABO血型不兼容、药物或毒素摄入、免疫或非免疫原因引起的溶血等。

病理生理机制上,不同病因会有不同的溶血途径和溶血程度,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和处理。

二、详细检查婴儿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的临床诊断建立在详细的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

新生儿溶血症常见体征包括贫血、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需要进行血型鉴定、血清胆红素、血清游离胆红素、补体水平、自身抗体等检查。

综合分析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主要分为免疫治疗和支持治疗两个方面。

免疫治疗方面包括输注新鲜的、同种的或交叉配对的红细胞、免疫抑制剂等;支持治疗方面包括给予输液补液、补充凝血因子、输注血浆、调控水电解质平衡等。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溶血的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四、预防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针对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因,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等方面的预防工作。

在产前需了解孕妇血型和Rh因子情况,并进行适当的预防措施;在产时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产时护理等措施,减少新生儿溶血的发生;在产后,对新生儿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详细了解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充分的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全面降低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率。

溶血性贫血的诊疗和治疗

溶血性贫血的诊疗和治疗

溶血性贫血的诊疗和治疗
第22页
(二)试验室检验 1.血红蛋白降低,其程度不一;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涂片:可
见球形红细胞增多及体积较大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 3.血清胆红素:普通在42.75~85.50μmol/L(2.5mg%~
5mg%) 之间,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4.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直接阳性,间接大多阴
(二)试验室检验
溶血性贫血的诊疗和治疗
第17页
HA治疗
1.去除病因和诱因 2.糖皮质激素:AIHA 3.免疫抑制剂:AIHA 4.脾切除: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5.成份输血:AIHA及PNH,输注同型血洗涤
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的诊疗和治疗
第18页
本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溶血性贫血的诊疗和治疗
第20页
病因
原发性:病因不明
继发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SLE、感染、肿瘤、药品等
药品与血浆蛋白形成免疫复合物,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吸附于 红细胞表面,激活补体 常见药品:利福平
溶血性贫血的诊疗和治疗
第21页
诊疗关键点
(一)临床表现 1. 发病较迟缓,可先有头昏、软弱,渐出现贫血,可呈重复发 作 2. 贫血:为主要表现,普通为慢性轻至中度贫血,而稳定时可 无贫血 3. 黄疸:肝脾可呈轻至中度肿大 4. 继发性者,有原发病表现,易忽略本病 5. 急性发病者,多见于儿童,偶见成人,呈急性溶血表现 6. 特殊类型:AIHA伴血小板降低性紫癜,称为Evans综合征
溶血性贫血的诊疗和治疗
第12页
②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溶血的临床诊疗
1、上题在等待实验室结果的同时,以下处理措施中首选()。

b
A、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B、光疗
C、输白蛋白
D、肝酶诱导剂
2、新生儿ABO溶血症最常见的母血型和新生儿血型的类型是()。

c
A、O O
B、A B
C、O A或B
D、AB A
3、胎龄为36周的新生儿,孕4产2,诊断为Rh血型不合溶血病,出生后12小时血清胆红素为320μmol/L,前一胎出生后2天因黄疸死亡。

应尽快采取何种治疗方法()。

d
A、蓝光照射
B、纠正酸中毒
C、输白蛋白
D、换血疗法
4、上题中最可能的诊断是()。

a
A、新生儿溶血病
B、新生儿肝炎
C、先天性胆道闭锁
D、新生儿败血症
5、ABO溶血病换血的指征中,下列哪项错误()。

d
A、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衰
B、出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上升>12μmol/L(0.75mg/dl)
C、早产儿伴有缺氧、酸中毒应放宽指征
D、上一胎有严重的溶血病
6、关于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下列哪项错误()。

b
A、纠正酸中毒,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
B、无论胆红素水平高低,一旦确诊,立即行换血治疗
C、换血治疗时换血量为婴儿全血量的2倍
D、输白蛋白可减少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7、Rh阴性是指红细胞中不具有下列哪种抗原()。

d
A、d
B、c
C、E
D、D
8、关于蓝光照射,下列哪项错误()。

c
A、光疗可增加不显性失水
B、双面光优于单面光
C、青铜症是光疗的严重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很难消退
D、光疗使4Z,15Z-胆红素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
9、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换血的血型选择为()。

a
A、AB型血浆+O型红细胞
B、O型血浆+O型红细胞
C、O型血浆+AB型红细胞
D、AB型血浆+A或B型红细胞
10、一足月顺产新生儿,母乳喂养,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188μmol/L。

应当首选以下哪项检查()。

a
A、母亲及患儿血型、抗人球蛋白试验
B、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
C、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醛脱氢酶活性
D、谷丙转氨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