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诗阅读比较

合集下载

《“悬棺”之谜解》语文阅读答案

《“悬棺”之谜解》语文阅读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悬棺”之谜解》语文阅读答案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着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

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

那幺,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幺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

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

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

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

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

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含解析)(2021学年)

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 诗歌鉴赏(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 诗歌鉴赏(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三语文(第02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 诗歌鉴赏(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07 诗歌鉴赏一、【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杜甫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

”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

逐子,跟随着儿子。

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

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湖北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百度文库

湖北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2023信阳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信阳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信阳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谈古代墓诗的发展及内容特点

谈古代墓诗的发展及内容特点

谈古代墓诗的发展及内容特点古代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的丧葬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墓诗不断发展,其内容特点也逐渐明显起来。

首先,古代墓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墓志铭盛行,许多贵族和士人都会雕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祭奠。

这些墓志铭大多数是简短的叙述性文字,其中不乏史料和文学成分。

而汉代之后,随着诗歌风气的兴起,人们开始将较为优美的诗句用于墓志铭之中,逐渐演变成了古代墓诗的样式。

其次,古代墓诗的内容主要由辞藻华丽、深刻哀怀为特点。

诗人们借助各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或对生命的反思等等。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好友的不舍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直接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古代墓诗通常用词繁琐,形象生动,又有深刻含义,细细品味,令人感到深远的感悟。

第三,古代墓诗的体裁多种多样,诗人灵活变通地运用了不同的诗体。

例如,《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用的是散文体,却又富有诗意;杜甫的《范阳夜饮食表》则采用了七言诗这一诗体,表现了对君士的追思。

而在唐代,墓诗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八阵图》等等,都成为了史上著名的墓诗佳作。

最后,古代墓诗在形式上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诗人们往往会将诗句雕刻在墓碑上,与墓志铭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墓诗独有的艺术形式。

这种结合形式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使得逝者的祭奠更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底蕴。

总之,古代墓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

其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辞藻华丽、深刻哀怀、诗体多样以及形式独特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墓诗不仅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更寄托了古人对生命、时光、永恒等深层次的思考和哲学追求。

唐朝诗歌中最俗的一首,看透冷暖人心,让人不寒而栗

唐朝诗歌中最俗的一首,看透冷暖人心,让人不寒而栗

唐朝诗歌中最俗的一首,看透冷暖人心,让人不寒而栗唐诗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明珠,除了杰出的文学性水平之外,还与它的主旨有关。

现存的唐诗有五万多首,大多数的有鲜明的主题。

要么以诗名志,催人上进;要么歌颂友情,情真意切;要么抒发相思,爱意绵绵。

哪怕是一些排解忧愁的诗歌,总能看到诗人不甘沉沦,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有这样一首唐诗,却显得格格不入,相当俗气,它就是《题长安壁主人》: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这首七言绝句在积极向上的唐诗中显得很另类,第一句就直言不讳地表示,世态炎凉,相互结交是需要钱的。

简单的表达,已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第二句却又更进一步,金钱如果不够多的话,交往还不会太深。

很多朋友读到这里,都会不寒而栗。

这种口气相当消沉,作者却还在继续宣泄情绪:即便是别人暂时答应了什么,实际上也不一定会做到,依然是如同路人一般冷漠。

这首诗太不像唐诗了,没有初唐的朝气,盛唐的华美,中唐的理性,晚唐的艳丽。

如果不是它的作者十分确切,小珏甚至不敢相信这是唐人所作。

这首诗的作者叫张谓,很年轻就进士及第了,在担任过封常清的幕僚后,当过刺史,官至礼部侍郎。

在唐朝一干不得志的诗人中,他其实过得不错,比李白、杜甫的官都大得多。

人生命运总体顺利,不代表没有挫折,这首诗就是张谓在困境时所写。

当时,他只是到长安赴考的一个读书人,寄居在一家旅店中。

他到处拜访名流,希望能得到赏识和推荐,却屡屡碰壁。

于是,他将这首诗题在房东的墙壁之上,抒发自己的满腹牢骚。

题目中“长安壁主人”应该就是房东,张谓既然是写给他的,想必也是受尽了房东的冷嘲热讽。

张谓遇到的是人间世态凉薄,没有任何温暖。

他认为到处都是锱铢必较的小人,凡事都和金钱挂钩,根本不将任何情面。

金钱已经完全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唐朝社会都变得冷漠。

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现“长安壁主人”并不奇怪。

令张谓气愤的是后两句表达的意思,君子一诺千金,既然有过承诺,就不应该反悔,将两人的关系视为陌不相识的路人。

宁德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宁德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宁德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悬棺诗阅读比较

悬棺诗阅读比较

昭通诗歌在地域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对昭通诗人“悬棺诗”的比较阅读夏吟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昭通诗人的作品刚开始在省级刊物发表时,昭通诗人、评论家李骞在《地域的困惑》一文中就指出:“我越来越有一种沉重的感觉,那就是朋友们的诗路很难突破地域的困惑……”,李骞认为昭通诗人们满足于书写昭通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滇东北高原的地理意向,不进入多元化融合,诗歌创作上的自动封闭威胁着昭通新诗群的出路。

从李骞的忧虑来看,地域性在八十年代昭通诗歌起步的时候就成为昭通诗歌的一个重要而明显的特点。

二十多年过去了,昭通文学现象越来越引起关注,在诗歌越来越清冷的这二十年,昭通诗歌写作群体始终保持相当规模,昭通诗人的作品频繁在国家级文学刊物上亮相,2010年昭通诗人雷平阳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昭通诗歌已经不容忽视,昭通诗歌的特点值得研究,下面就昭通诗人以《悬棺》为题的诗歌来看昭通诗作的地域性走向情况。

从昭通盐津豆沙关向地势最险峻的关河南岸望去,只见南岸削壁直立,九十度角的峭壁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峭壁仿佛巨大的一幅浓墨的壁画,关河水在深峡里咆哮奔腾,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阴影中,可见十多具悬棺凌空悬置于壁立千仞的绝壁半腰方形岩坎内,这就是僰人悬棺。

古人为何要把这沉甸甸的尸棺,这冷冰冰的尸骨放飞到这壁立千仞的绝壁,僰人是怎么让它“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的呢?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他们为什么要站到那么险峻的悬崖上呢?正如老诗人麦芒写的《悬棺》那样“--你从哪里来?/——你去了哪里?/你是怎样的一尊灵魂/为何高挂悬崖峭壁/一个会飞的民族啊/一个让人费解的谜。

"豆沙镇的悬棺以及古镇、古关口、古道、摩崖等成为昭通地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悬棺以其险要的地理震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了昭通诗人诗写的一个标题.诗人雷平阳至今在写他的创作简历的时候,依然写到“1986年诗作《悬棺》,获《青春丛刊》全国大学生诗歌,全国大学生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奖品是一台虎丘牌相机.”雷平阳获奖的《悬棺》是雷平阳发表于公开刊物的处女作,也是八十年代昭通诗人走出乌蒙高原的优秀作品之一,是雷平阳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诗歌在地域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对昭通诗人“悬棺诗”的比较阅读夏吟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昭通诗人的作品刚开始在省级刊物发表时,昭通诗人、评论家李骞在《地域的困惑》一文中就指出:“我越来越有一种沉重的感觉,那就是朋友们的诗路很难突破地域的困惑……”,李骞认为昭通诗人们满足于书写昭通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滇东北高原的地理意向,不进入多元化融合,诗歌创作上的自动封闭威胁着昭通新诗群的出路。

从李骞的忧虑来看,地域性在八十年代昭通诗歌起步的时候就成为昭通诗歌的一个重要而明显的特点。

二十多年过去了,昭通文学现象越来越引起关注,在诗歌越来越清冷的这二十年,昭通诗歌写作群体始终保持相当规模,昭通诗人的作品频繁在国家级文学刊物上亮相,2010年昭通诗人雷平阳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昭通诗歌已经不容忽视,昭通诗歌的特点值得研究,下面就昭通诗人以《悬棺》为题的诗歌来看昭通诗作的地域性走向情况。

从昭通盐津豆沙关向地势最险峻的关河南岸望去,只见南岸削壁直立,九十度角的峭壁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峭壁仿佛巨大的一幅浓墨的壁画,关河水在深峡里咆哮奔腾,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阴影中,可见十多具悬棺凌空悬置于壁立千仞的绝壁半腰方形岩坎内,这就是僰人悬棺。

古人为何要把这沉甸甸的尸棺,这冷冰冰的尸骨放飞到这壁立千仞的绝壁,僰人是怎么让它“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的呢?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他们为什么要站到那么险峻的悬崖上呢?正如老诗人麦芒写的《悬棺》那样“——你从哪里来?/——你去了哪里?/你是怎样的一尊灵魂/为何高挂悬崖峭壁/一个会飞的民族啊/一个让人费解的谜。

”豆沙镇的悬棺以及古镇、古关口、古道、摩崖等成为昭通地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悬棺以其险要的地理震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了昭通诗人诗写的一个标题。

诗人雷平阳至今在写他的创作简历的时候,依然写到“1986年诗作《悬棺》,获《青春丛刊》全国大学生诗歌,全国大学生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奖品是一台虎丘牌相机。

”雷平阳获奖的《悬棺》是雷平阳发表于公开刊物的处女作,也是八十年代昭通诗人走出乌蒙高原的优秀作品之一,是雷平阳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雷平阳这首《悬棺》从生死对照入手“生前无力撰写的内容/由死后的选择进行补充/艰难了一生/就得了两只翅膀/飞了起来。

飞上了高岩/飞上了天空/看够了世界的眼睛/又开始鸟瞰/生者如何去赢得了翅膀。

”这里有多层时空的对比,从空间上来说,有地面上艰难的人生,有死后飞到了高岩,还有灵魂飞上了天空,从时间上来看有先人生前的时间,先人死亡时的时间,先人飞上天后的时间,先人俯视我们今天的人的时间。

接着诗歌就从先人在天上俯视人间的视角来叙述:“高高在上/随意的翻看大山、道路/随意的品评各种声音/说是灵魂的超越/棺木里又静卧着尸体/说是平常的坟墓/它的下面分明又压着狼烟四起的人类。

”提出了生死轮回人神世界的悖论,最后写仰望悬棺的人“后来人站在岩底仰视/象看惊心动魄/黑白电影”。

这首诗意象密集,构思精致,象征比喻的运用,都十分纯熟,这个时候的雷平阳是一位抒情高手,但是他是昭通诗人中最早走出单一山地情歌的平面化抒情的诗人,他的悬棺有了时间空间多重体验多重思考的深度和厚度。

多年以后,雷平阳在诗歌写作风格上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进入了诗艺成熟的时期,在他2006年出版的诗集中有一首写同一地点的诗歌《石门关》,诗人此时的视线超越了悬棺,视角开阔地面对整个景区的大画面“我把这关口理解为苍山/喘气的地方。

肺、喉咙、嘴唇/用绝壁说话,用清泉清洗俗世/用一线蓝天保持敬畏。

”,在拟人化的描写中平静道出了险要地理环境给人带来的震撼后,发出有着深入思考的议论“卷地而来的马队,所谓遮蔽/只针对石头的光阴,青草的人民。

”然后进入重返豆沙关情景的叙事“当地一个作家,嘴巴贴着我的耳朵……”。

用意识流般的内心独白、口水化语言说出“谁都以为可以从这儿进入苍山/客厅、沙发、床,征服者/仰或上宾。

我没有如此无畏的奢求/爱它,隔着生意兴旺的度假山庄/隔着十万亩的核桃林。

”不同的读者若有耐心和闲心细读,关于自然、个人、历史和现实,必然产生多重阅读感悟。

《石门关》不是雷平阳最为优秀的作品,但也体现了雷平阳“享誉盛名”诗作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和他早期作品《悬棺》进行对照阅读,可以看出雷平阳诗作写作手法从单一抒情到抒情、叙事、议论结合的多样性转化,画面摄取和诗作的结构从平面到立体的深入,以及直面自身经验和深入思考的痕迹,乃至于分行、行文上的变化。

可以看出诗人超越自我的突破和努力。

雷平阳广受好评的诗歌多数是以昭通地域有关的文字,但是,近年来,雷平阳的一些诗作的写作点转移到了非昭通以外的地域,关于这些诗作,我作为一名雷平阳诗歌的精读者,我的感觉是读的时候,有一种读奇闻或者读游记的感觉,而读了后,除了少数如《存文学讲的故事》等作品有印象外,许多作品我没有留下映像,而雷平阳的这些写“滇南”“滇西”的作品,在一些长期生活在“滇南”“滇西”的诗人作家的口中得到的评论是“不是那样的。

”,雷平阳最近写“滇南”的作品亮相的多了,以至于评论家霍俊明最新发表在《星星》诗刊下半月第三期上给雷平阳写的评论题目居然是《“滇南”拟象与精神“基地”——雷平阳的“地方史”与个人志》,如果说雷平阳的诗歌中有“地方史”,不是在什么“滇南”,也不应该在“滇西”,即使雷平阳诗歌“地方史”的地域已经有了扩展。

那么,只能是以“滇东北”为中心的云南,而不是其他地方,滇东北地域才应该是雷平阳写作的精神“基地”,滇东北地域也应该是昭通大多数作家诗人的“精神基地”。

诗人樊忠慰刊发于1997年《十月》上的《悬棺》中的诗句“一个死去多年的人 /他想飞。

”被许多家媒体引用,并评论为“想象奇诡”,也为热爱樊忠慰诗歌的人们乐道。

其实如果稍微对悬棺的传说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悬棺葬的说法本来就有两种,一种是当时的人就会飞,能轻松飞上悬崖葬过世的人,一种是相信将自己葬在高处能求得死后会飞,樊忠慰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这一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传说。

樊忠慰的想象力出奇的地方,还在后面的诗句“他在岩石堆起的天空/咀嚼盐粒和木头/像所有的梦睡在一起/ 他不知道自己死了多久。

”意向唯美,沟通梦想和现实。

接着是诗人情感强烈主观化的“我咬碎牙咬碎血/咬碎夕阳下的山峰/如果那个想飞的人/从开遍野菊的小路上回来/一切都会永恒/一切都会绝望”沟通生死,链接过去与未来。

樊忠慰的这些诗句能以自身强烈的想象力引发读者的诗意想象。

在樊忠慰浓重抒情的简洁文字中,唯一的叙述是“我没去过这地方/我不想去,”因为“去了,也看不见/看不见时间打败的英雄/流水带走的美人/大风吹散的文字/。

”透露了当时诗人靠想象和冥思苦想写诗的情况,樊忠慰是一位诗歌想象力的天才。

但是,樊忠慰的这一写作路数是专属于樊忠慰的,其他诗歌写作者是难以学习,也是不可以学习到的。

我当初在看这首诗歌的时候,其实为樊忠慰“没有去过这地方”而遗憾,如果补充上对悬棺的直接体验,应该还能激发樊忠慰更多的想象。

最近在网上看到林登耀先生《朝圣豆沙关》,看到了林登耀点评樊忠慰“去过这地方”后写的诗:出生于本土的现代诗人樊忠慰经常到豆沙关前吊古寻幽,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路这样解读悬棺:“站着的人/死了也在高处……谁都会成为祖先……我只是一只耳朵……”;“百年马帮、千年篝火、万年尘土/走过悲欢荣辱、贫穷富足/我想象的铜鼓悠远/敲打事物恢复其本来面目/谁在死亡里永恒/谁在坟墓里腐朽/你的血液住着后辈或先人/我的呼吸吞吐黑夜与白昼/当世界成为僵冷的囚笼/天空、给我热血的太阳/雄鹰,给我闪电的翅膀/让我超脱虚无的生死,用灵魂飞翔”。

樊忠慰,这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也许是豆沙关那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他的熏陶,他诗性天空的宏阔壮丽,他诗化语言的峭拨奇诡,表现出一种生命的状态和张力。

我敢说,每一个读他诗歌的人都会激动,这就是他诗歌憾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诗人成忠义在《空中的坟墓》一诗中写道:“一群苍鹰/悬挂在绝壁/鬼斧神工的峡谷/卷起飞翔的舞姿/直插下去/把暗礁炸裂/扶摇而上响起晴天霹雳……树木行走/时光迁移/乘风破浪的船/何时能做埋人的棺/树木飞翔/拨地而起闪电一般/这确实是超凡脱俗的想象/接下来便是天籁般沉寂/这是一个骁勇的民族/累了后粗犷的忧伤”。

樊忠慰、成忠义两位诗人以峭拨奇诡的想象,气韵夺人的诗化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惊风雨、泣鬼神的悬棺画图。

而面对悬棺,女作家夏吟却以她女性特有的想象,为悬棺添上了几笔梦幻色彩。

她把悬棺里的尸体想象成几位美丽的女子,她们以缠绵的柔情在等待着情郎,虽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而不改痴情,她们在等待、等待那千年一吻。

夏吟写于1992年《悬棺》,至今也是夏吟非常喜欢的作品,夏吟力图对过去诗人们建构的《悬棺》意向进行了全新的解构,夏吟的解构是富有女性特色的“是你吗?/使我相思成疾的王子/在我死后骑着乌蒙马来到/在我死后把我毅然收葬/无比珍贵的把我放置到/最陡峭最神圣的地方/让我终日看一页页青山/还远眺到了山外你住的地方//是你吗?/我望断流水望不来的情郎/在我死后驾着白云来到/拥抱我,为上插上僰人的翅膀/助我完成生前不能完成的飞翔//是你吗?/我用梦想浇筑成型的夫君/在我死后乘着山风来亲吻我/把我从尘世火海抢救出来/你沉默闪动的泪光/为我处子之身搭建起了/一座坚硬的石头婚床。

”这首诗是夏吟92年第一次到豆沙关从高处俯瞰悬棺,当场写作的,当时夏吟的人生正处于最为艰难孤独无助的时期,非常渴望从围困她的大山中走出去,渴求早日完成对当时所处的时空的跨越,夏吟在诗歌中借助问答进行叙事,在叙事中借助隐喻进行强抒情。

除了写对爱情和理想的渴望以外,夏吟还有借助“悬棺”这一地域意象写超越地域的渴望和艰难。

这首诗可以说是想象力、诗歌技艺和生命体验高度结合的产物,但是,无论是对于夏吟本人来说,还是对其他诗人来说,这样的灵感在个人生命经验和地域现场中被激发的时刻,不会天天遇见,要进行长期的源源不断并常写常新的诗歌创作,必须还得寻找更为宽广的日常的写作资源。

诗人南山解读说:夏吟的《悬棺》浑然一体,我们能够体验到诗人困于地域所经历的情感煎熬,以及力图“飞翔而不能飞翔”而经历的痛苦挣扎,还有顽强执着的超越于生死的希望。

网友有云儿解读说:《悬棺》中夏吟的感情强烈,以豪迈、骄傲而婉约的气质,化用生死超越,在高原峡谷地域的画面中,表现一种追求理想的执着情怀,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渴求和自尊,有一种悲剧美。

陈衍强近年自己最为满意的“老三篇”作品是《家居峡谷》、《再写悬棺》、《农村现状》,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都是地域性的,但是,陈衍强现在的地域性作品和他自己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地域性作品已经完全不同,我们来看陈衍强的写于1995年的《悬棺》:“悬棺/一部无字的天书/遗忘在巨石的眼睛/穿麻布的人丢下水稻/逃离一万年的大地和马匹/拒绝天空上的天空/是我最后的归宿/也是你们永远的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