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 PPT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课件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 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的角度: 1.修辞手法:比、拟、夸 2.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景物色彩角度: 浓艳、淡雅、斑斓、鲜明 4.时空角度:远近高低、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点面结合 5.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6.虚实: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7.渲染、白描(粗笔勾勒) 8.衬托(侧面描写、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5.《苦笋》
译文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
苦笋
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
陆游 〔宋代〕
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 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
1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 同?
(1)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不同点:①“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和购的 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 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 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手法+分析内容
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达技巧,有的没有明确表达技巧,但都需
结合作品分析、比较。解答表达技巧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
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型,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课件
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
导入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 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 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 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 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钱钟书《谈中国诗》
学业质量水平四
1.比较形象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比较形象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一齐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似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 什么不同?(6分)
2.比较语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参考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 丽平整; ②《插田歌》节选的几句诗则 采用民歌俚曲来描写田野风光 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 清新流畅。
2.比较手法
释义
解题 方法
答题 规范
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达技巧作为表情 达意的主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 1.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 点”。2.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 3.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 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4.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 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ppt课件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ppt课件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 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 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5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 (送、望,流尽年光) 3、善于联想类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6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
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
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壮志未酬
渴望建功立业、 抗金报国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
(2)相同点: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 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不同点:王维诗的结尾直接写出归隐的意愿,而这首散曲则含 而不露,只用“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1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11
解题要领: 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 的内容。 2、理解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并 注意区分。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 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12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问来使(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2)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 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 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 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 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课件ppt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课件ppt

2、存“异”关键词:谁知、心未死;空、衰、斑
答案: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
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 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 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 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 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 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 “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 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体味情感
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对比+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对比+课件

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3.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1.①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前几句写……,后几 句写……。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③深 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 了)什么样的(感)。
(1)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 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设题方式:
答题步骤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答题步骤:
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结合相关内容
2024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
相关答案展示
没有注意到对比
2024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
相关答案展示
没有结合诗歌中的相关的具体内容
标准答案展示
诗中通过“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进行对比,刚开始听 到泉声时,以为是溪水就在门口,而长时间听后,又怀疑屋子像在船上, 通过初听和久听的不同感受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泉声的变化多样和神奇 美妙;
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衬托 对比
再 会
诗歌中的对比方式
明暗的对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云俱黑”则形容乌云密布,天空一片漆黑。这一句通过“黑”字 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暗示着春夜雨前的景象。“江 船火独明”,诗人将视线从昏暗的天空转向江面,发现了一艘江船上的 灯火在黑暗中独自闪烁。这里的“独明”与前面的“俱黑”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使得江船上的灯火显得格外醒目和温暖。这种明暗的对比不仅 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还使得诗句的意境更加深远。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阅读优质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阅读优质课件
《白雪 歌送武 判官归 京》
本诗描写塞
①闻说轮台路,
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 提示(分析 写景手法的 不同之处。
“ 将 赴 ” , 连年见雪飞。 将 去 还 没 去 , ②春风不曾到, “ 留 别 ” , 汉使亦应稀。 与 友 人 告 别 。 ③白草通疏勒,
写景手法包
青山过武威。
括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白描 虚实 结合、动静 结合、视听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借景抒情
诗人借可见之景, 如 风 烟 、 太阳来遣 愁,表达了对友人 离去的不舍和担忧 之情。
直抒胸臆
表现出诗人志向高 远,乐观豁达的特 点。
参考答案
答: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 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 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 豁达的特点。 ②本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 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 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方法总结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第二步: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第三步:阅读诗歌,读懂大意。 第四步: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五 、 当 堂 训 练 【2022年全国乙卷】
白下驿①饯唐少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 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 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6《芣苢》《插秧歌》诗歌的比较阅读课件

6《芣苢》《插秧歌》诗歌的比较阅读课件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谊的悠久。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大雁南飞——思乡、盼归)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送、望,流尽年光)3、善于联想类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比较二:写作背景
1.《芣苢》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解题要领: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的内容。2、理解表达技能的具体运用,并注意区分。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4.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示例解析 ①“绕”字好,环绕。具体地描画了绿水围绕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翱翔,绿水慢慢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诗歌比较阅读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诗歌比较阅读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例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 美艳光彩。
【思索】苏轼《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一 样写夜里赏花, 二者所抒发感情有何不一样?
钟。
17/56
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 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新鲜立意表现了对 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深沉感叹。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 “惆怅阶 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愁思,庭院雅致,牡丹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 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错觉,马上将读者引入惜花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 意一转: “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 盛。“唯有”、“两枝”,语气必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 真数过,才能得出这么准确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趁着花儿 还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生命。何况在摇曳火光映照下,将 要衰谢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漂亮而令人伤感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会不到风味。全 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心情又 会怎样,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 生恋恋不舍复杂心态。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 春天无限惋惜。
一二两句, 首先从室内气氛写起, 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 “人静”、“不闻更”, 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读书人感觉。 按正常次序, 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 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 倒过来, 先写感觉, 后写感觉主体, 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环境 气氛。诗人独坐书床, 灯下苦读, 不知不觉已到深夜, 竟连更声 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 紧紧围绕题目, 把深夜室内景象给写尽 了。三四两句, 诗人转换空间, 由室内而“门外”, 另辟新境。 门外, 不知什么时候, 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 一弯残月挂在 半山;近看门前, 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 时不知不觉中发生, 暗示时间推移, 夜读已久。“不知”二字, 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瞬间感受, 也透露了诗人8/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案: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
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两
句写草木昆虫的零落哀鸣,更添悲凉。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 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深夜;三四句用 “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 的投入和专注。
二、答题时关注内容的呼应性
在比较类型试题的作答中一定要考虑
概括内容时前后呼应。
对材料的称谓要前后一致,比如皎诗, 丘诗;前者,后者等等。
答案表述也要注意前后呼应。
(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诗歌比较阅读
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 说法有误的一组是(2分) (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 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 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 及心理矛盾的记叙 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D后.赋前共以赋梦性以醒入:结梦,结从表,现同表作现一者作内者层心暂的面得矛解进盾脱与行的苦乐闷比观。旷较达;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请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一、审题时关注题干的指向性
其一,关注试题在“同异”上的指向性; 其二,关注试题在比较角度上的指向性。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例如:
“比较下列两首唐诗思想情感的不同。” “下面两首诗,都写到了隐士的隐居环境,
请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寻陆鸿渐不遇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皎然
(唐)丘为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