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整体阅读使用本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四法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四法
作 品 。
3 挖 掘 意境
2 沿波讨 源
“ 波 讨源 ” 语见西 晋诗人陆 机 Ⅸ 沿 , 文 赋 》:“ 沿 波 而 讨 源 ” 南 朝 . . 勰 或 。 梁 刘 《 心 雕 龙 知 音 》 “ 缀 文 者 情 动 而 辞 文 : 夫 发 , 文 者披 文 以入 情 。沿 波 讨 源 , 幽必 观 虽 显。 在古典诗词鉴赏上, ” 会 “ 波 讨 沿 源” 。就是 指 会根 据 诗 中的 线 索去 探 究作 品 之 源乃 至作 者 的 师承 之 源等 。如 , 宋代 大 读 文 学家 王安 石 的词 《 枝 香 ・ 陵 怀 古》 对 桂 金 , 其中的 “ 今商女, 至 时时 犹 唱 , 庭遗 曲 4 比勘异 同 后 , 就不能不沿波 讨源 , 了解这 是化用唐 代人杜牧 俗 话 说 :“ 比 较 , 有 鉴 别 。 在 鉴 有 才 ”

的 诗 《春 望 》: 国破 山河在 , 春草 木 深。感 时花 溅 泪 , 城 恨别鸟惊 心。 烽 火连 三 月 , 书抵 万金 。 白头搔 更短 , 家 浑欲不胜 簪。 我们 了解杜 甫其人及 此诗的 写作背景 , 就 有助 于读 透 它 。杜 甫 , 有治 国的理 想 。 他 具 在 《 赠 韦左 丞丈 二 十二韵 》一 诗 中表 白: 奉 “ 致君 尧 舜 上 , 使 风 俗 淳 。 再 ”其 诗 , 往 与 往 反映 社会 现 实 紧密联 系在 一起 , 因而 有 “ 诗 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 。《 望》 当 春 , 作于 “ 史 之乱 ” 中 , 人住 在安 禄 山叛军 安 诗 统治之 下的长 安城 。了解 了诗 人 及此诗 的 写 作 背 景后 , 们 也就 不 难理 解 :为 何 感时 伤 我 别 , 本 无情 感 的 花 也 会 “ 泪 ” 鸟 也 会 连 溅 , “ 心 ”;为 何 “ 书 ” 如 此 珍 贵 , 抵 万 惊 家 “ 金 ;为 何诗 人年 仅 4 O余 岁就 已成 “ 白头 ” 而且 “ 搔更 短 , 欲 不 胜簪 ” 浑 。这 一 切 都 是 “ 史 之乱 ”所 致 。 感 时伤 别 , 诗 人 其 他 安 与 同题 材 的 作 品如 “ 吏 ” 三 、三 别 ” 等 相 近 , 所 体现 的诗 风 也是 沉 郁 顿挫 。知 人论 世 , 这 要求鉴 赏者除 了多读 诗人的 作品之外 , 还要 尽 可 能 多读一 些 史传 、笔记 、诗 话 、词 话 等 。 唯 有如 此 , 能 由 “ 才 知人 论世 ”而读 懂 读 透

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

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专题07诗歌鉴赏知识点与答题技巧-【口袋书】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原卷版)

专题07诗歌鉴赏知识点与答题技巧-【口袋书】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原卷版)

【口袋书】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专题07 诗歌鉴赏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本部分主要包含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知识点和表达技巧。

知识点一形象本部分包括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手法、物象、画面以及意境等。

一、人物形象【真题回顾】(2012年·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技法点拨】二、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真题回顾】(2021·广西·钦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总领以下四句,描绘了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为下面的描写张本。

B.一个“赌”字,一个“轻”字,表现了军中男儿豪迈之情,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珍视生命的批评。

古代诗歌鉴赏整体阅读切入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整体阅读切入角度

重要的 内容 ,而 思维能 力又 与语言 密不 可 具体 的教 学内容 , 对学生 进行 循循善 诱 , 持 就 显得尤 为重要 ,需要 引导学 生详细 地说
分 。 良好 的语言表 达能 力是展 现缜 密的逻 之 以恒 地发展学 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 出操作 的过程 。 以培养各方面 的能力。 二、 正确培养 学生言之有序
明——淡 泊名 利 ,诗 风恬淡 ;杜 甫一
陇国忧 民 ,诗 风沉 郁 ; 李 诗 歌鉴赏题 的得分率 。 白 —— 傲 岸不群 。 诗风潇 洒。 世 , 论 有助于 了解时代 背景 、 关社 会 相
( 山市丰南一 中) 唐
小学生数 学语 言训练之我见
●于 峰兰 发展 思维能 力是 素质教 育 的一个极 为 的过程 , 而 明确 算理 。在这 里 , 师结 合 的知识。这一系列 活动中 , 从 老 叙述 操作的过程
l语 教育 1-【 注】 文 . 关 -
古代 诗 歌 鉴 赏整体 阅读 切 入 角 度
●刘 艳 平
诗歌鉴 赏题是 高考必考题型 之一 。 做好题 的基础 是读懂 诗歌。 今天我们 就来探讨一 下读懂诗歌 的切入 角度 。 先看 下面一首 诗歌 :
生活。 歌作 为典 型的文学样式 . 诗 其思想 内容不可能不打 上时代 的
满 了“ 物是人非 浓重感 伤情 调 . 的 表达 了她 对故 国 f 日园的深 情眷
恋。 以 , 所 知人 , 有助 于 了解作 者的思想 、 经历及创作风 格。 : 如 陶渊
以上几种 方法 . 对学 生的鉴 赏比较有帮助 。 在平 时做题时有意 识地 注意这几 方面 , 就会 很好地 把握诗歌的 内容 , 进而 有效 地提 高
繁 , 灵涂炭 , 生 文人 悯之 , 于是悯 农诗又兴起 。总之 。 唐代 是我 国古 代诗歌创 作的巅峰 时期。 宋诗重义理 . 北 南宋诗重抒 爱国情。 宋 南 偏 安江南 . 中原沦于敌 手 , 这一 时期的忧国爱 国题 材就成 为当时诗 词 中的 时代 强音。 南宋末年 以及明朝末年 的汉族爱 国诗 人 . 面对异 族入 主 中原 , 纷纷表现 出时危显 臣节 的气节 。 因此 诗歌之 中有多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破解综合选择题“四步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破解综合选择题“四步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破解综合选择题“四步骤”》
高考语文
备•关键能力
破解综合选择题“四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 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及诗中常见意象、关 键词句等来理解诗歌。 第二步:启动情思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 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 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 为“不恰当”。
第三步: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 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析真伪定答案 在试题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的 情况,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有时会出现曲解原意的情况。如选项中 出现“都”“全部”之类的判断词时,我们就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 诗内容辨别其真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1.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
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2.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
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 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返回 (四)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 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 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 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 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 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 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 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 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申包 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 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 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 安, 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
愁 ___
重用而忧愁。
返回
(二)抓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 的独特形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 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 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 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 感觉。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显 性 词 语
包含“愁”、“怨”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 “ 恨 ” 、 “ 愤 ” 、 情感类型的词语, “ 忧 ” 、 “ 凄 ” 、 也叫“情感语”, “ 悲 ” 、 “ 喜 ” 、 多为动词和形容词, “乐”、“悔”、 表意功能明显,大 “ 思 ” 、 “ 怜 ” 、 多数情况下决定了 “ 泪 ” 、 “ 闲 ” 、 诗歌抒情的方向和 “ 怅 ” 、 “ 怆 ” 、 基调 “孤”“独”“寂寞” 等词语
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 李二十
返回




重要信息
3.2017年
北京卷 4.2016年
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
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
5.2016年
天津卷
登裴秀才
迪小台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 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 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返回


层次及内容 分别写了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增前 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 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 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后四句 为第二 个层次
返回
[应用体验]




重要信息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 成一十五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1.2017年 礼部贡院阅 全国卷Ⅰ 进士就试 编集拙诗, 2.2017年 全国卷Ⅲ
返回
[应用体验]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 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返回
[注]
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
返回
析 注 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 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 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返回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 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 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 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 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 的情感。
返回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 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 渡头。 2.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
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 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 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 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 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 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 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
返回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 情 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 了 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
返回
景 尾联: 总为浮云 能蔽日, 事 长安不见 使人愁。 情
浮云、太阳 __________
“浮云蔽日”有深意, “云”飘浮不定, 与左右逢
诗人望长 _________ 安而不见 _________
[应用体验]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 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颔联: 吴宫花草 埋幽径, 晋代衣冠 成古丘。 颈联: 三山半落 青天外, 一水中分 白鹭洲。 景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 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 事 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 南京
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返回
(三)抓用典 典故, 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 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 懂典故, 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 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 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 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
返回
小结:关注作者,必须知人论世。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 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 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 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意:概括只为大致倾向而非全貌,切勿以偏概 全
返回
[应用体验] (一)知人论世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 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 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 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 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二)考题对接 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下面这 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返回
(2017· 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陆 兴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返回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 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返回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 辙的地位。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 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 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 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 对苏辙

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返回
看 作 者
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 创作风格 论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 生活
知人: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 原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 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 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 甫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 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的担心 。
读 正 文
返回
(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 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 诗 近体诗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起承转合 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阕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阕:抒情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