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教案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的世界。
可以通过预习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初步感知。
例如,选择两首表达相似主题但风格迥异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前预读,并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小组成员需共同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隐喻等文学手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之间的比较分析。
这一步骤是教案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层次鉴赏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两首诗歌在处理相似主题时的不同之处、各自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教案还应包含创作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或仿写某位诗人的风格。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诗歌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案应设计反馈与评价环节。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让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一个优秀的高中诗歌比较阅读教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遨游,领略文学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古诗对比阅读教学教案设计

古诗对比阅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古诗的风格和主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和比较古诗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对比阅读的技巧,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工具。
2. 选取两首或以上古诗,其中包含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一副插图或一句相关的古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首诗呈现(10分钟):展示第一首古诗的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第一首古诗解读(15分钟):1)解读古诗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讨论古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第二首古诗呈现(10分钟):展示第二首古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一首古诗之间的异同。
5. 第二首古诗解读(15分钟):1)解读第二首古诗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2)比较第一首和第二首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分析第二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与第一首的异同。
6. 对比分析(15分钟):1)指导学生将两首古诗进行对比,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主题、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差异与联系。
7. 集体讨论(10分钟):1)学生分享他们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对于古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8. 小组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首不同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2)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彼此的观点和理解,记录下对比分析的结果。
3)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全体学生分享他们的对比分析成果。
9. 总结(10分钟):1)回顾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古诗对比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继续运用对比阅读的技巧。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对比阅读更多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古诗。
2. 对比分析的技巧也可应用于其他文学作品和语言材料的阅读和分析。
唐诗宋词-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1、真题(1)(14年全国卷Ⅱ)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
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
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Ⅱ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
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
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介绍《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第二章:《望海潮》诗歌解析2.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望海潮》的背景和作者林升。
2.2 诗歌主题和情感分析分析《望海潮》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大海的向往。
2.3 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望海潮》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夸张、比喻等。
第三章:《扬州慢》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姜夔。
3.2 诗歌主题和情感分析分析《扬州慢》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扬州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3 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扬州慢》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
第四章:比较阅读4.1 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比较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作者对故乡和时光的不同表达。
4.2 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比较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风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5.2 拓展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深入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或者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望海潮》和《扬州慢》的兴趣。
6.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首诗歌进行讨论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6.3 分享和展示每个小组代表将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2)能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理解其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诗的内容;(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首诗的异同;(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两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劳动的辛勤和快乐,培养尊重劳动的意识;(2)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3)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背诵和理解;2. 两首诗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难点1. 两首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两首诗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3. 两首诗的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两首诗的兴趣,为对比阅读做准备。
2. 自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的内容;(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讲解:(1)讲解两首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解答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4. 比较阅读:(1)让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首诗的异同;(2)引导学生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2)强调两首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感悟;3. 选择一首与《芣苢》或《插秧歌》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了解学生对两首诗的掌握程度;2. 收缴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3. 听取学生的分享,评价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3.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斟酌字句,积累词语,品评古诗词之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 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感情力量,获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
3.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认识古诗词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明确城市兴衰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研读赏析两首古诗词,品味咀嚼其中丰富的意蕴,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柳永的《望海潮》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直接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词,南宋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也是直接以城市为题材的词。
这两首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宋词,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尽管内容不同,意趣相异,但都是怀古伤时的城市主题佳作。
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两首经典宋词。
二、文本研讨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圈画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1.放声朗读这两首词,读后交流: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朗读指导:诗歌有和谐律动的声韵之美,不同的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情绪。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请找到《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韵脚,并朗读体会。
⑴《望海潮》压u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百姓安乐、喜气洋洋的感觉。
⑵《扬州慢》压i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2.学生分享感受,完成下面表格。
3.这两首的感情不同,意境迥异,这是什么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入学习活动二。
)学习任务二:比较意象,探讨意境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主题多义性的特点;掌握诗歌比较阅读的一般方法。
二、方法指导:紧扣意象,缘景入情;合理想象,层层深入。
三、补充资料: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
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和描写。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
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
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比兴””互文”等。
四、教学过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你对这主张有什么看法?答:不能改为“桃花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
“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另外颜色上也不合,红色鲜艳的桃花与惆怅的情感不协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xx高考专题复习教案:古诗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比较阅读的方法及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方法,深入解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诗作为开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比较阅读的话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两首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收获和感悟。
4.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比较阅读方法介绍及实践a. 介绍比较阅读的定义及作用b. 讲解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c. 学生自主选择古诗进行比较阅读实践2. 第二课时:主题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主题和情感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3. 第三课时:风格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风格和特点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收获c. 教师点评和指导4. 第四课时:时代背景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时代背景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a. 总结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b. 学生展示拓展性思考,分享对古诗比较阅读的理解和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五、课后作业:1. 选择两首古诗进行比较阅读,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3. 准备课堂分享,展示自己的比较阅读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交流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交流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堂分享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度、逻辑性和创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比较阅读邵建中 2014、03教学目的: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解“江西省百所重点中学模拟试卷”第14题(《岭南江行》第2题)诗意:雾气弥漫的江水向南流去,航行的船只犹如没入云烟。
放眼望去,黄茅漫山遍野,它的尽头就是大海之边。
雨后初晴,山腰里云气飘浮,变幻莫测形成象迹在呈现。
深潭日照。
蒸气升腾,水面似有蚊龙吐沫喷涎。
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着,等待时机向游人施放凶险。
阴沉的云气预示着飓风的来临,惊扰着航行中的客船。
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 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
问题:(1)请简要分析象迹、龙涎、射公等四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请比较“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与“故国神游……华发”两句思想感情的不同。
答案:(1)诗中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等,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
也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抒写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处境的险恶。
(2)不同点:柳诗意志不消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年有所奋发;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志难酬,情绪低沉,自伤自叹。
【分析:第二小题是比较阅读,抓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和“岂容”等关键词理解。
】诗歌比较鉴赏是高考诗歌鉴赏考点之一,近几年高考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2011年湖北卷、2012年江西卷和浙江卷、2013年安徽卷都考到这种题型。
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 (2005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湖州歌(其六)》汪元量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7. 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三、比较鉴赏示例(比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联系延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也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问题:(1)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末句,——————————————————。
答: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施以援手的急切期待。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再如:《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问题: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的则是“咏柳而贬美人”。
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来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垂柳》:“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四、课堂小结:注意掌握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五、布置作业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塞上听吹笛高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2、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答:“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3、(2012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