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皮影戏

皮影戏

生、旦、净、丑、高盔、翎子、相貂、鬼 怪、神头和变头
其中旦角又分为 正旦、小旦、彩旦、老 旦、刀马旦和妖旦。
陕各 西地 皮区 影的 、皮 背影 景图 皮案 影具 、有 四不 川同 皮的 影地 较方 为特 有色 名, 。河湖肃 北南、 ,,陕 东华西 北东, 的的西 辽福南 西建的 等、四 地江川 区苏、 。、云 浙南 江, ,中 华南 北
皮 影 流 传 地 区 大 致 为 :
风皮 格影 。艺 术 在 长 期 广 泛 的 流 传 中 形 成 了 不 同 的 地 区
皮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古老“影戏”艺术,又称“灯影戏”。
皮影戏是我演出是将一种皮制的“影人”,在民间艺人的掌控操纵 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
皮影戏的历史一般认为起源于汉唐,发展与两宋,盛行于明清,并 流传到海外。
皮影图案造型质朴、纹饰精巧、色彩 艳丽,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装饰感。传统 皮影制作是采用牛、羊或驴皮为原材料的。 由于皮影戏是采用投影来表现形象的, 因此人物造型大都呈正侧面状,也叫“五 分脸”或“半边脸”;丑角和反面角色作 半侧面脸,也叫“七分脸”神仙和佛祖则 作正面脸。造型简洁且程式化。 皮影图案的题材以人物为主,配以动 物、景物和道具。人物头茬角色造型众多。 分为:

皮影戏发展历史

皮影戏发展历史

皮影戏发展历史摘要:一、皮影戏的起源与历史背景二、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三、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与表演特点四、皮影戏的社会文化影响及其现状正文: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皮影戏的起源与历史背景皮影戏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见于西汉时期的史书记载。

它的出现与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以及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皮影戏多用于祭祀、庆典、庙会等场合,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二、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皮影戏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在宫廷演出,还在民间广泛传播。

随着历史的推移,皮影戏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同时,皮影戏还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与表演特点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艺人通过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一边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的剧本融合了各种民间故事、传说、历史演义等,内容丰富多样。

此外,皮影戏的影人制作精美,色彩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皮影戏的社会文化影响及其现状皮影戏作为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民间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现代化进程中,皮影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观众群体减少,生存环境恶化。

然而,近年来,皮影戏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关于巴中的皮影文化的介绍

关于巴中的皮影文化的介绍

关于巴中的皮影文化的介绍1. 皮影的起源与发展皮影戏,这个在巴中大地上闪闪发光的文化瑰宝,真的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你知道吗?它起源于几千年前,最开始是为了给古人解闷。

老祖宗们没电视、没手机,只能依靠一些小玩意儿来消磨时光。

而皮影戏,就是用动物皮做成的戏偶,在灯光下投影在布幕上,生动有趣,简直就是古代的“现场演出”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从最初的简陋表演,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多样化和精致化,真是一个传承与创新并存的艺术。

2. 皮影戏的表演艺术2.1 角色与故事皮影戏的角色丰富多彩,有英俊的将军、美丽的女子,还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和故事,有些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也有一些是本地传说。

这些故事传递着智慧、道德和幽默感,真的是让人乐不可支。

观众们一边看,一边捧腹大笑,或者感动得热泪盈眶,简直就是一场视听盛宴。

2.2 表演技巧说到表演,那可真是个技术活。

演员们一边操控着皮影,另一边还要唱、说、演,简直是“玩火”!你想想,手指灵活得像跳舞一样,嘴里还要吐字清晰,真是难得的本事!更妙的是,皮影戏的音乐伴奏也很有讲究,传统乐器配上演员的演绎,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像是一场时空穿越,带你去感受那个年代的魅力。

3. 巴中皮影的独特魅力3.1 文化传承在巴中,皮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更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根基。

很多家庭都有自己传承的皮影技艺,从爷爷辈传到孙子辈。

每当节庆时,家家户户都想来上一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分享欢声笑语。

你说,这种传承的力量多么让人感动啊!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3.2 现代发展如今,巴中的皮影戏也在不断创新,加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尝试将皮影与现代科技结合,比如用灯光、音响效果来提升表演的震撼感。

这种跨界的尝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真是老树开新花,令人惊喜。

4. 结尾:传承与未来总的来说,巴中的皮影文化真是个宝藏。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皮影的起源和发展皮影是古代中国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兴起的一种古老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了皮影戏。

在宋代皮影戏进一步发展,并在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皮影戏自元明清时期以来一直是世代传承,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成为了少数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皮影的表演以皮影戏为主要形式,它以剪影人物在白布背景上借灯光的照射,通过木偶的移动和表演者的配音和表演动作,使得观众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戏曲表演。

在演出形式上,皮影戏主要分为北方皮影和南方皮影两大系统。

北方皮影全国最有名的是山西徐水皮影,而南方皮影最有名的是福建皮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皮影戏在一些地方开始衰落。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皮影戏逐渐复兴,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二、皮影的制作工艺1. 皮影的材料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用牛皮、羊皮或马皮制成的皮影,而作为骨架的木偶主要是用董(即木胡杨)、瓦楞板和竹片制作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制作皮影的配套工具和设备,如灯笼、灯具、音箱等。

2. 皮影的制作工艺皮影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剪裁、绘画、立体雕刻、上漆等工序。

首先,制作皮影戏需要先将兽皮浸泡至软后,再将图案剪裁出来。

随后在兽皮上绘制图案,并用小刀将兽皮上的图案剪下,再捏成立体造型。

最后将皮影定干,上色,完成整个皮影的制作过程。

3. 皮影的保养方法皮影的保养非常重要,它对于皮影的保存和使用寿命有非常大的影响。

首先,在存放皮影的时候必须要注意防潮,避免受潮。

其次,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导致皮影变色或者变形。

此外,皮影要经常擦拭,定期喷洒水润养皮制品。

三、皮影的表演艺术1. 皮影的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根据戏曲剧目进行表演,表演者通过对皮影人物的配音、操纵皮影人物的动作以及变换木偶的表情来完成一场皮影戏的表演。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历史起源皮影戏的历史久远,起源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即有使用兽皮、树皮、荆条等作为戏物,演变成现在的皮影戏。

在中国古代,皮影戏还有别称叫“影戏”、“影子儿戏”、“倒逼踢”等,皮影是第一次在历史记载中出现在汉代。

在唐宋时期,皮影戏愈盛不衰,成为民间大众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二、戏剧形式皮影戏是一种戏剧形式。

从形式上看,它是借助灯光照射在白布幕上的事先制作好的人物、动物或者物件的黑影所组成的形象,依靠影子的表演来讲述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

它通常在夜间演出,配合灯光效果,通过影子的舞蹈、变换、组合及缩放等特殊技巧,来表现剧情和人物形象。

因此,皮影戏又被称为“影子戏”。

三、表演形式皮影戏表演形式有各种各样,主要有影戏、灯戏、掌戏、影篇、班戏等。

影子户具有特殊的舞台表现方式,不同于人形木偶戏和面具戏的戏剧形态,但也有与它表现外貌与性格不同。

传统的皮影戏分为两派:南国皮影和北国皮影。

南国皮影流传于江南和闽南一带,北国皮影流传于京、津、冀、晋辽等地。

四、制作工艺皮影的制作是一门复杂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雕刻、剪制等。

皮影多为贴有彩色绸幕的薄皮,制作时要选用最薄、最大片的兽皮,如狐狸、兔子皮等。

首先要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设计图稿,然后再进行用刀、斧或别具匠心地雕刻成型,最后上色制成,视觉效果非常精细生动。

这些黑白造型各异的皮影戏形象,栩栩如生,完全能表现形象的不同气质和特点。

五、演出故事皮影戏的题材取材广泛,文艺性强,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爱情故事等范畴,最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戏剧有《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而且,很多创作者还注重拓展和创新故事题材,使其增加文学性、现代性和舞台效果上的艺术特色。

六、民族传承皮影戏是源自中国的古老戏曲艺术,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音乐、舞蹈等方面。

虽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形式涌现,然而皮影戏却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皮影戏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皮影戏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皮影戏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是指将动物或人物形象剪成薄皮,通过光源的反射在屏幕上投影出来的艺术形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影子戏”,后来发展成为盛行于全国的皮影戏。

皮影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间艺术,还在文化传承、社会教化、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皮影戏的起源及发展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已经根据自然光源制作出了类似空心瓢的器具,将薄皮剪成动物的形状,在器具内部反复移动和变换形状,形成具有动感的图像。

到了唐代,皮影戏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影子戏”,而后发展成为盛行于全国的皮影戏。

在唐代时期,皮影戏已经具有了比较完整的剧目体系,如《捉放蝈蝈》、《白蛇传》等。

这些剧目情节传承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而皮影戏艺人则在剧目表演的同时可以结合口技、快板等元素,制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到了元代,皮影戏逐渐从神话故事中转向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民间风情,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目。

如《吕布与貂蝉》、《洛阳才子》等,这些剧目反映了元代社会的乱象和民间百姓的苦难,使皮影戏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明代时期,皮影戏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皮影戏艺人在各地巡演,并与其他戏曲形式交流,使皮影戏的剧目形式和表演技巧都得到了更多的丰富和完善。

到了清代,皮影戏已经成为了民间娱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也出现了很多专职的皮影戏剧团,如江苏无锡的“金山子皮影戏团”等。

二、皮影戏的历史意义1、文化传承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皮影戏的剧目之中,有很多都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如《白蛇传》、《西游记》等。

这些经典故事在皮影戏的表演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展示,使得受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得到了增进。

2、社会教化皮影戏在历史上曾经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介绍1. 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皮影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其实,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真的是古老得跟我们的祖辈一样!想象一下,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人们就是靠皮影戏来打发时间,讲故事。

说到故事,它可不止是讲讲平常的事情,而是有英雄救美、智勇双全的大场面,真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皮影戏的“演员”可不是普通人,而是用动物皮制作的影子,真是高科技的操作!当时的艺人们用灯光照射皮影,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就这样展现出来了。

更神奇的是,演员不仅有声音,还有情感。

想想,影子还会“说话”,是不是觉得特别有趣?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在不同的地方发展出了各自的风格,有的地方还有自己的方言版,真是丰富多彩。

2.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2.1. 手艺与技巧皮影戏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情节,还有那些精致的手工艺品。

你见过那些五光十色的皮影吗?每一个皮影都是艺人们用心雕刻而成,简直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小到每个细节,大到整个角色,都是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

说真的,有时候看着那些影子,真的会忍不住想,这小东西真是灵动得像个小精灵!除了外表,皮影戏的表演技巧也是一绝。

艺人们用手中的杆子操控皮影,时而灵活,时而稳重,简直就是“影子舞蹈家”。

他们不仅要记住复杂的动作,还要配合音乐和声音,绝对是多才多艺的代表。

有些艺人甚至可以一人多角,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2.2. 音乐与唱腔再说说皮影戏的音乐,那简直是增添了不少情调。

皮影戏的背景音乐多是传统乐器演奏的,比如二胡和唢呐,听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配合上不同的唱腔,那感觉简直是飞上天了。

演员用富有情感的声音把故事情节生动地演绎出来,仿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皮影戏里的唱腔各有特色,有些地方的唱腔高亢激昂,有些地方则轻柔婉转,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你有没有想过,皮影戏不仅仅是影子的故事,更是声音的交响曲,真是一场视听盛宴!3. 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3.1. 现代社会的挑战说到传承,皮影戏现在面临不少挑战。

中秋节与中国传统皮影戏

中秋节与中国传统皮影戏

中秋节与中国传统皮影戏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团圆和感恩的时刻。

而与中秋节紧密相连的,还有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利用光影效果和皮质人物剪影表演的戏剧艺术,它与中秋节在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上有着深刻的关联。

一、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皮影戏始于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民间艺术形式。

早期的皮影戏常用兽皮制作,而到了唐宋时期,人物形象则开始使用纸质材料,再经过明清时期的改良,皮影戏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儿童戏曲形式,并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秋节与皮影戏的联系皮影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

首先,皮影戏的剧情主题常常与中秋节的历史和传说有关,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节日常见剧目,通过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秋节的传统美德和情感寄托。

其次,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而皮影戏也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在皮影戏的表演过程中,观众常常是坐在一起观看,家人之间共同参与到欣赏皮影戏的活动中,共同度过一个与众不同的中秋之夜。

三、皮影戏的技艺和魅力皮影戏在艺术表演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皮影戏要求表演者具备高超的剪影技艺,他们需通过手工剪割皮质人物形象,并操控皮影人物在光线映射下进行精准的动作,从而让观众看到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和活跃的剧情。

其次,皮影戏在布景和灯光方面也有独特的设计。

皮影戏的舞台常常使用黑色背景,搭配精心设计的纸质道具和灯光,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得剪影在舞台上展现出强烈的层次感和艺术美感。

四、中秋节庆祝中的皮影戏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中秋节期间,人们会搭建临时舞台,表演皮影戏,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观众们在欣赏皮影戏的同时,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此外,一些皮影戏剧团体也会在中秋节期间进行巡回演出,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广至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

这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使更多的人对中国古老的皮影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影戏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剧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

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甘肃的陇东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

挑线操作神韵飘逸,栩栩如生。

抒情曲调尤以"嘛喤"(又称帮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动情处,根据固定格式,主唱领起,全体合声,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

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

演唱念做,声情并茂,挑线操作,游刃有余;舞台场面,有条不紊;管弦丝竹,一锤定音。

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简便易行,出入方便。

且它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中,在窑洞演出,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采。

群众形象的称之为"吼塌窖"。

环县世世代代养育着象黄土一样热忱、刚强的环江传人。

他们出生时落在黄土炕头,去世后掩埋在黄土地下,一生中"道情"成了他们大苦大悲中的"大乐"。

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夕阳下的田野里累的筋疲力尽之时,他们会站在沟沿上磨耙上,尽情大吼几句道情,顿时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涤荡,尽扫无存。

高兴时唱激扬的快板,痛苦时吟忧怨哀婉的慢板。

道情唱词多用七字、十字联句,押韵自如,便于识记。

一曲曲唱词简直是一首首多情优美的诗,既哲理自现,又佳句百出,既悠扬婉转,又声韵和谐。

2007年环县道情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也是继甘肃花儿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我省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

环县皮影,亦称陇东道情、环县道情,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活跃着100多个班底,已被列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之一”。

甘肃省的地方戏曲品种
陇剧即脱胎于环县皮影。

我国著名的皮影抢救保护者王光普老先生说,虽然河南、陕西、四川、北京、山东等
地都有影人艺术,但环县皮影是保存最完整的,而且较之其他地方的皮影艺术,环县皮影
在造型、染色、乐器、音乐、制作方法、雕刻工艺、民俗特点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
处,而且最为难得的是环县皮影还大量渗透了“古文化”符号。

民俗专家柯杨说,庆阳地区的一些俗语谚语当中也大量的反映了皮影的艺术活动。

环县古称环州。

据考证,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为了反对蒙古族
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简板、木鱼进入瓦肆游说,鼓动人民群众反
抗外族侵略,逐渐产生了早期的“道情”。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环县就有道情皮影戏班活动,清末民初则大盛,形成气候,
覆州盖县至今。

它是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傀儡戏。

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四五人就可
进行演出。

戏剧中的人物布景、道具俱用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鲜明,光鲜透亮。

伴奏乐器有二胡、四弦、水梆、渔鼓、简板、笛子、笛呐、唢呐等,统统集中于后台,演唱、挑线者端坐幕后,通过挑线使牛皮影人映透纸亮,同时进行剧中各种角色的
演唱和人物的挑线操作。

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节奏明快。

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

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
贯通。

环县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

且它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中,在窑洞演出,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采。

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吼塌窖"。

环县皮影是选用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透明显色,适用性强,经久耐用的优质牛皮制作。

在制作时,巧妙地继承了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先用铁笔将样稿刻画在处理好的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刀具或刻或凿。

线条流畅挺劲,酷似中国画的工笔白描,又如汉石刻一样潇洒精悍。

环县皮影的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热冷色对比强烈,在使用上讲究纯用,极少调和,使投影在亮幕上的影件颜色纯正绚丽。

又加之各种纹样、图案由刀路分开,层次分明。

环县皮影着色后,还要过好最后一关--出水,即熨平,传统的方法是将两块磨合无缝的砖烤热,把影件用湿布衬垫,逐个夹放在两砖之间,一般半小时水就出好了。

皮影出水后刷上清胶或清漆,用以保色,然后装上操作环杆(通常有三根,分别装在胸部和手上),便可以在亮幕上表演了。

环县皮影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影人按活动部位可以分解为:头、颈至腰为一片,腰至双膝为一片,其下包括脚分为两片,胳膊又分为大胳膊、小胳膊、手三部分。

腕、肘、肩、膝等关节处用线或环联结,形成整体,摆起来十分灵活。

环县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

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