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阅读教案(九年级选修)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教案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学习现代诗歌的技巧和写作方法;3. 通过欣赏、分析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4. 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包含现代诗歌相关内容;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3. 现代诗歌选集、诗歌鉴赏辅导书籍;4. 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素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介绍现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授(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料和课件,讲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自由诗、象征主义诗、意象诗等,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欣赏与分析(25分钟)教师选取几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将其内容、意境进行简要介绍,并进行朗读。
学生听诗后,结合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个别或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4. 诗歌创作(3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的现代诗歌知识和技巧,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关键词的提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 诗歌分享与展示(20分钟)学生自愿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可以让学生上台朗读或通过展板展示自己的创作。
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点评。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强调现代诗歌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启发。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现代诗歌的意义和表现形式;2.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诗歌的技巧和方法,进行诗歌创作;3. 学生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创新性;4. 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现代诗歌,提升了语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更多的现代诗歌作品,进行更深入的鉴赏和分析;2. 提倡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课外诗歌社团,进一步培养和展示自己的才华;3. 引导学生开展多媒体诗歌演讲、音乐诗歌创作等跨学科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创作空间。
(完整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月夜》作品简介:《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文本赏析: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 10 现代诗歌二首《相信未来》教案 长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体会诗歌的美。
理解作者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寻找意象,品味意境;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过程与方法目标】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解读作者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寻找意象,品味意境;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教学难点】“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课题导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1.了解作者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人。
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
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食指之所以取名为“食指”。
一是因为:“郭路生的母亲名叫石维元故有“石之子”之意。
二: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无形的压力。
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三:食指先生少时尊师,“师”与“食”谐音。
诗人食指,许多年来常被诗坛内外提起的名字,是一个时代苦难诗魂的见证。
食指被称为“新诗第一人”。
文革期间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颂。
初中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和主题,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韵律、节奏、意象等。
2. 诗歌的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3.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基本特点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独特魅力。
3.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整体布局。
4. 情感和主题讲解:教师讲解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实例分析:教师可以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讨论等方式,实践所学到的鉴赏方法。
6.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诗歌阅读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8.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诗歌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结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4. 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文化。
3.现代诗二首教案

3.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
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
初中九年级语文《艾青诗选》第二课时教案

《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内容:
方法一:关注诗歌形式
1.简单回顾所学诗歌的形式特点
2.介绍各种诗歌形式特点
3.出示《大堰河——我的保姆》片段请同学分析
4.老师对《艾青诗选》的形式特点做总结
方法二:了解诗人及背景
1.出示《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作背景及诗人经历,请同学们猜测诗歌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2.老师讲述知人论诗阅读诗歌的方法
方法三:品味诗歌语言
1.讲解艾青诗歌散文化、口语化的特点
2.分析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品味诗歌“陌生化”的语言
4.简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方法四:理解诗歌意象
1.回顾意象概念
2.找出诗歌意象
方法五:体会诗歌情感与哲理
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方法小结。
现代诗歌教案模板(精选7篇)

现代诗歌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现代诗歌教案模板(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现代诗歌教案1活动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并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产生热爱生活、喜欢幻想的美好情趣。
活动准备:1、“梦”的背景图,诗歌的各类图片。
2、音乐《梦幻曲》。
活动过程:一、图片导入,感受梦的意境。
1、教师出示背景图。
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这张图上都看到了什么?”2、教师总结:“是呀,夜晚这么美,小女孩抱着小熊猫在床上美美的睡着了。
那我们也来听着音乐一起来甜甜的睡一觉吧。
”3、教师播放《梦幻曲》:“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闭上眼睛,哇,夜晚来临了,大地变得黑暗了,小蝴蝶、小鸟、小花都睡觉了,我们也上床睡觉了,你在睡着的时候会不会做一个美妙的梦呢?你梦见了什么?”(改为引导幼儿静听音乐,回忆曾经的梦。
)4、教师:“你们有没有做梦啊?梦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和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5教师:“哇,你们的梦真有趣呀!其实,小女孩刚才也偷偷的告诉我,她做了一个有趣的梦,她还把这个美梦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
(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幼儿认识。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女孩梦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分析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配乐诗朗诵。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小女孩的梦里你们都听到了什么?”3、教师:“在梦里,我都变成了谁?又发什么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三、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并逐个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诵读。
1、教师:“在梦里,我变成小花以后,遇到了谁?(太阳)太阳为我披上了什么?变成白云以后,我遇到了谁?(风)风教会了我什么?变成轻烟以后,我遇到了谁?(雨)雨做了什么?”2、教师:“在梦里的我开心么?你们怎么知道的?”四、教师引导幼儿跟随老师朗诵诗歌,幼儿体验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现代诗》教案讲解

今天我们要来讲一下《现代诗》教案的讲解,这是关于现代诗的一个很好的教材,可以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
这个教案的内容很丰富,首先从课程目标、知识要点和教学重点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引入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现代诗歌的风格和阅读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品味每一首现代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领略诗歌中的意境和构思。
同时,老师还要精心选择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们受到启发和启示,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而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通过诗歌的朗读、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播放等,来营造出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更加投入和参与到课堂中来。
此外,要注意的是,在讲解现代诗歌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们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到现代诗歌的独特性和新颖之处,从而对现代诗歌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强调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它的独特性和新颖之处。
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歌的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们从中获得启示和享受,更要让学生们具备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识别能力,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阅读(一)
[方法索引]
1、从意象入手进入意境
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关键诗句(抒情句、哲理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分析
4、分析具体意象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
[分步解析]
1、感知主题:
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2、把握意象: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
"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
3、体味意境: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分析: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
《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
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
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
"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