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必背知识点 地球运动专题(全国通用)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轨迹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以及地理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以西向东的方向旋转。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以及地球的东西方向等一系列现象。
1. 自转轴与地球赤道: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两个极点的轴线,地球的赤道则是垂直于自转轴的面与地球表面相交所形成的大圆。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度约为23.5度,这一倾斜度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一夜的时间。
我们通常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昼夜。
3. 勃兰特兹圈:地球自转导致赤道的扩张,使得赤道附近出现了一个最大纬度为23.5度的椭圆形带状区域,被称为勃兰特兹圈。
在这个区域内,昼夜长短基本相等,季节变化不明显。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以及不同时区的存在。
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轴与公转平面呈一定的倾角,这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2.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一年,通常精确地定义为365.24天。
我们一般将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年。
3. 地球季节的产生: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质使得地球与太阳距离有所变化,这导致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称为地球远日点,此时距离太阳的距离最大,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弱,所处的季节为冬季。
相反,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称为地球近日点,此时距离太阳的距离最小,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强,所处的季节为夏季。
三、地球运动的影响地球运动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造成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变化。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更多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地理真题、高考地理答案、高考地理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特点
1、地球的运动特点
2、地球自转方向
3、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β):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23.5°。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1)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2)判别晨线和昏线
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进入昼的界线。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进入夜的界线。
(3)晨昏线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角为0°。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核心知识全归纳》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恒星日:23h56m4s太阳日:24小时2、假如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自转周期如何变化?恒星日不变,恒星日比太阳日长3、除极点为0外,角速度都为15°/h,线速度=1670*cosα(α为当地纬度);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越高的地方自转线速度越大。
4、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5、近日点、远日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1月初;速度(包括线速度和角速度)最快;距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7月初,远日点时最慢。
6、公转平均角速度:1°/d;30km/s1、地轴与赤道面夹角:90°;地轴与黄道面夹角:66°34′;黄赤交角:23°26′2、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决定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
3、太阳直射点: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
地心和日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4、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6.22-9.23,地球公转速度怎么变化?(先慢后快)近日点-远日点,速度越来越慢。
远日点-近日点,速度越来越快。
5、太阳直射点直射次数:①回归线之间2次;①回归线上1次;①回归线之外0次6、7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什么纬度?(23.5-(30/90)*23.5)(提示:本题中地球绕日公转可近似看作匀速运动)7、黄赤交角度数与地轴倾角互余;黄赤交角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黄赤交角度数=回归线度数①1-黄赤交角;①2-地轴倾角;①4-北极圈纬度①1=①3= 23°26′;①1 + ①2 = 90°;①3 + ①4 = 90°;①2=①4= 66°34′;①1 + ①4 = 90°;①3 + ①2 = 90°;8、存在黄赤交角时:①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①决定回归线、极圈线的度数;①决定五带的范围;①产生四季;①使昼夜长短发生变化;①使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9、黄赤交角变大时:(1)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变大。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形式。
这两种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现象。
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1. 自转产生的现象(1) 日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从而形成了地方时差。
(3)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它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的流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向和洋流。
2. 自转的影响(1) 生物节律: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活节律,如人类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活动时间等。
(2) 气候分布:地球自转与地球倾斜的角度共同作用,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如赤道地区常年炎热,而极地地区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保持约66.5度的倾斜,这个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1. 公转产生的现象(1)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移动,导致季节的变化。
(2)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昼夜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在两极地区,甚至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 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影响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2. 公转的影响(1) 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季节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2) 气候类型: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3) 生态系统:季节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许多物种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模式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高考世界地理必背知识之地球运动专题

高考世界地理必背知识之地球运动专题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久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缘由: 稳定的光照条件、平安的宇宙环境、相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xx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日”,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高三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三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使得我们能够看到日出和日落,形成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也是我们常用的一天的时间单位。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呈椭圆形,被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25天,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的时间单位。
3. 平太阳时和恒星时平太阳时是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方式,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作为参考。
而恒星时则是以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作为参考,与地球的自转速度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不是完全匀速的,所以平太阳时和恒星时会有一定的差别。
4. 地球的倾斜轴地球的轴倾斜是指地球自转轴和地球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
地球的轴倾斜造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使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气候。
当一个半球向太阳倾斜时,该半球将会处于夏季,而另一个半球将会处于冬季。
5. 黄道和赤道黄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所在的平面。
在地球上,黄道被认为是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
赤道则是地球表面与地球自转轴相交的大圆,划分了地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
6. 四季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和倾斜轴使得地球呈现出四季变化。
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区域会有所改变,导致不同地区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发生变化。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变化源于地球不同部分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关系。
7. 黎明、白昼和黄昏地球自转使得我们能够体验到黎明、白昼和黄昏三个时段。
黎明是指观察者看到太阳即将升起但还没有完全升起时的时间段。
白昼是指太阳升起后直至太阳落山前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内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上。
黄昏是指太阳已经落山但天空仍保持亮暗交替的时间段。
8. 地球的黄赤交角地球的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和地球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约为23.5度。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必背知识点

(3)沿地表水平运动(垂直不偏)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 纬度差
(3)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地球运速度。
2.黄赤交角变大变小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区别于昼夜现象(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最重要的是晨昏线的判读,以及关照图中隐含的时间点。
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时,线与赤道交点为18时。
②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为0时,或12时。
③晨线上所有的点都日出,可根据日出时间算出昼长,也可根据昼长算日出时间。昏线同理。
(2)地方时
①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1度相差4分钟,15度差一小时,东加西减。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中央经线度数为15n,如东八区区时,就是120E的地方时。
5.日出、日落方位与日影朝向
非极昼区,北半球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 回归线的度数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经线地方时≠北京地方时(116°地方时)
③日界线:就找0时经线(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
新的一天的范围就是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所占全球的比例,可用180°的地方时比上24,如180°为8时,全球新一天的范围是8/24=1/3。
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

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地球运动是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倾斜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经常会被考察,因此掌握地球运动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帮助考生全面理解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并不完全垂直,而是倾斜23.5度。
这一倾斜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4秒。
这个时间被定义为一日的长度。
二、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公转轨道: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轨道被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
为了弥补四年多出来的0.25天,我们设立了闰年,每四年闰一次。
三、地球倾斜地球的倾斜对于季节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倾斜角度: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倾斜23.5度。
这种倾斜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光照量以及气温的变化。
2.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的倾斜,当北半球离太阳更近时,北半球会迎来夏季;当南半球离太阳更近时,南半球会迎来夏季。
这种季节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四、地球的影子与地理坐标地球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子效应,这对于地理坐标的计算以及时间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倾斜度。
在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是不同的,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点也是不同的。
2. 各个极昼极夜: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北极和南极地区在一年中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极昼指的是连续24小时的白天,极夜指的是连续24小时的黑夜。
综上所述,地球运动是我们高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知识点。
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倾斜等相关特征都对地球季节的变化,影子效应以及地理坐标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运动专题
2013年高考在即,小编整理了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球运动专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6、典型的季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