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云发展社会学

合集下载

社会转型时期家校构建“公共领域”的理性分析

社会转型时期家校构建“公共领域”的理性分析

社会转型时期家校构建“公共领域”的理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要达到和谐教育的境界就要不断地完善三者间的合作,而合作的前提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何谓社会转型?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在哪?不同时期各国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英国的H·斯宾塞将社会划分为“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法国的E·迪尔凯姆将社会划分为“机械联系社会”和“有机联系社会”,德国的F·滕尼斯将社会划分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美国的G·E·梅约将社会划分为“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等等。

以上这些经典的社会二分法都是把社会划分为“传统”与“现代”,而社会转型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刘祖云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了现代社会的特征①:经济基础的市场化;基础产业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劳动方式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分工专门化;社会组织关系职业化、业缘化;社会活动场所城市化;社会开放程度高速化;社会管理法理化。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期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民主转型、社会稳定、克服政治腐败、化解政治危机、完成政治文化改造等等。

家校合作问题已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比较成熟的领域,已发表过许多文章,成果显著,如马忠虎的《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王素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刘力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黄河清的《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等等。

社会转型时期家校合作文章也收获颇丰,但这些文章多从社会学方面进行探讨,如:从社会分层、人口流动、贫困问题等方面切入。

本文将从政治学的视野出发以民主理论为切入点对家校合作途径进行探讨,提出家校构建“公共领域”的理论基础及其合理性分析。

论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

论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初探内容摘要:论文认为,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是: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

论文同时认为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也遵循其一般规律。

关键词:社会转型阶层分化一般规律刘祖云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430072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社会转型必然造成并伴随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

那么,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阶层结构的更替是否存在共同特点或一般规律呢?通过考察世界各个国家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期阶层结构分化似乎存在如下共同特点或一般规律:一、从其外在形态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球型众所周知,传统社会一般是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既占社会人口的多数,又处社会结构的底层,居农民阶层之上的社会阶层虽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划分和称谓,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阶层地位愈高,其人数愈少。

如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社会就是一个从乡民、乡绅、骑士、贵族到国王的地位愈高、人数愈少的社会,其社会的阶层结构恰似埃及的金字塔。

随着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金字塔式的阶层结构开始发生分化并先后出现两次质的飞跃:一是产业革命以来的产业化进程使工业和一些非农产业取代农业而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与此相适应,工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者阶层取代农业劳动者阶层而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阶层。

仅以1988年为例,在一些先发展国家中,农业就业者占整个社会就业者的比例是:美国3%,英国2%,法国7%,联邦德国4%,意大利10%,加拿大5%,澳大利亚6%,日本8%。

[1]由此可见,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先发展国家有90%或以上劳动者工作在非农产业。

这说明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的传统的金字塔式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二是科技革命以来的科技化进程使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与此相适应,社会的白领阶层取代蓝领阶层而成为社会上最主要最庞大的社会阶层。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5.4中国城市化道路
• • • • • 一、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 2.中国城市化的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 3.中国城市化的结构特点——不协调型 4.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特点——波浪型
• • • • •
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 2.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相结合原则 3.内涵城市化与外延城市化相结合原则 4.人口城市化、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 化相统一的原则 • 5.“据点”发展式与“网络”发展式相结合的原则
6.3理性化
• 一、理性化释义 • 理性化思维的要点是:明确意识到行动的 目的,对所追求的具体目标进行价值大小 的比较;根据预计的后果权衡行动的必要 性;根据目的选择手段,以用最小代价获 取最大利益作为选择标准;在行动中遵循 严格的首尾一贯性,使一切行动合理而有 序。
• • • • •
二、理性化批判 1.后现代主义对理想话的批判 2.生态主义对理性化的批判 三、理性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从一定意义上所,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 实际上就是以理想化为特征的世俗化过程。
• • • • • • •
三、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化 1.领域的分化 2.区域的分化 3.阶层分化 4.组织分化 5.利益分化 6.观念分化
4.2社会反站与社会整合
• 一、社会整合的涵义 • 社会整合是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 冲突 和纠葛,使之成为统一的体系的过程或结果. •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整合 • 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社会分化程度就不同,因 而其社会整合程度及方式也会不同。 • 1.低度发展的社会运用的是群体性整合,而高度发展的社 会运用的则是个人性的整合。 • 2.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社会整合方 式从外在显性整合转变为内在隐性整合。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政法学院社会工作08-1李佳轩2008090201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摘要: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现代化理论并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一个基于一种一致理论观点的理论流派。

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根据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抽象出来的一套发展理论,并试图把它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中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运用现代化理论来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现在国家建设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关键字:现代化理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

一.背景“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

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处理非西方的后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现代化理论并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一个基于一种一致理论观点的理论流派。

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根据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抽象出来的一套发展理论,并试图把它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有着很明确的界定:指二战之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关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发展的理论。

我们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需要从中借鉴相关经验,来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及现状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

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

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

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文章日期】2006-04-16 【作者】刘祖云【作者简介】刘祖云,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刘祖云(1954—),男,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社会转型期特别需要社会和谐。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看,物质层面的利益整合问题、制度层面的规范整合问题及精神层面的观念整合问题是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摘要题】理论探讨【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和谐/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6)06-0062-05 由于结构转型、体制转轨与机制转换等原因,社会转型期是极易出现问题与冲突的时期。

社会学研究曾将社会的稳定状态划分为稳定、亚稳定与失稳定三种类型,认为转型社会至多是一种亚稳定社会,有学者称此为转型的代价。

因此,社会转型期特别需要社会和谐。

那么,我们如何在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呢?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看,笔者认为如下问题至关重要。

一、物质层面的利益整合问题市场化改革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日趋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首先并主要表现为利益分化或贫富分化。

如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前的0.3以下上升为今天的接近0.5。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关研究认为,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比如基尼系数由1991年的0.307上升到1995年的0.34”。

而且“绝大多数纯农户的收入已经陷入了负增长”,“至今有半数以上的农户,自1998年以来实际上已处于收入绝对减少的困境”[1]。

另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对67680个农户的调查(见表1),人均收入100元以下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0.18%,依此比例推算,农村人均收入100元以下的人口达166万人。

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三(刘祖云, 田北海)

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三(刘祖云, 田北海)

第25卷第3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5No.3 2005年5月 Jour nal of S outh-Central U n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 ay2005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三刘祖云,田北海(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二元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结构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

在转型期中国,二元组织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二是组织中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

随着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社会组织结构也会从二元走向一元。

走出二元组织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的来说,走出二元组织结构有赖于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具体来说,走出二元社会结构:一是要通过简化组织职能以推动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二是通过建立现代组织运行机制以实现现代组织结构形式与运行机制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转型;二元组织结构;现实表现;未来走向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5)03-0093-05 所谓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所确立的相互关系形式,[1](P248)具体包括组织设置、规范体系、职权系统、角色构成等要素。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杂然并存、共起作用,呈现出高度的二元性。

转型社会的二元性体现在中观层面便是组织结构的二元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中国二元组织结构的现实表现和未来走向。

一、二元组织结构的现实表现二元组织结构,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从组织外在联系和内在结构来看,组织分化与不分化并存;从组织外显结构形式和内在运行机制来看,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

(一)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

社会工作考研参考学校及书目

社会工作考研参考学校及书目

考研参考书目09年中山大学社工考研书目120422 公共管理(1)101政治理论(2)201英语(3)615公共管理学(4)824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社会工作1)101政治理论(2)201英语(3)627理论基础(B)(4)836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B)复试专业课:复试专业课:615公共管理学:①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公共管理导论》(第2版),欧文•E•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4理论基础(A):①《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②《社会学》,戴维·波普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候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627 理论基础(B):①《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4)年。

②《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候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24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①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②袁卫、庞皓、曾五一:《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黄良文:《统计学原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833 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A):①《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②《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④《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5。

⑤《人口统计学》,刘铮,邬沧萍,查瑞传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第1版。

836 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B):①《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推荐书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推荐书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政治学》必读书目1、《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2、《政府论》约翰·洛克,商务印书馆3、《社会契约论》让·雅克·卢梭,商务印书馆4、《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商务印书馆5、《民主新论》乔.萨托利东方出版社6、《论民主》科恩商务印书馆 199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读书目:1、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必读书目1、《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5、《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必读书目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2、《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张耀灿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3、《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李辽宁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4、《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罗国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5、《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赵康太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6、《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张耀灿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必读书目1、《哲学通论》孙正聿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2、《哲学导论》王德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卡尔·马克思传》,戴维·麦克莱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思想录》,帕思卡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 《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选读》必读书目1、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神圣家族》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5、《德意志意识形态》6、《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西方哲学史》必读书目1、《西方哲学史》(英国)罗素著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2、《万物简史》(美国)比尔·布来森著接力出版社20053、《梦的解析》(奥地利)弗洛伊德著作家出版社19864、《古希腊哲学史纲》(德国)E·策勒尔著山东人民出版社5、《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法国)丹尼尔·哈列维著贵州人民出版社6、《康德三批判书》(德国)伊曼诺尔·康德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逻辑学》必读书目1、《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