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第十四窟介绍

合集下载

云冈石窟第四讲

云冈石窟第四讲

第38窟
•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代表性小窟。在 窟门外部两侧各雕力士,威武雄壮,窟门上方镑刻吴天思 造像记。窟内平面作长方形,平顶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圆 拱华绳龛内雕释迦、多宝并坐像,龛侧雕释迦涅盘像。南 壁窟门东侧雕“降伏火龙”、“雕鹫怖阿难”及“三道宝 阶”的佛传故事,西侧雕释迦修成佛后的鹿野苑初转法论 像。东壁上层雕弥勒龛,下层雕释迦龛。西壁的倚坐佛像 雕在盘形帐幕龛内。一组男女供养人行列雕像,排列在东 壁及北壁佛龛下部;供养人群中间雕树上伎乐人奏乐的音 乐树,还有爬杆倒舞的“幢倒伎神”。大家看窟顶的方格 平棋,以大圆莲为中心,周绕化生童子、诸天仆乘,四周 雕刻奏乐飞舞的乐神乾闼婆、歌舞神紧那罗。第38窟在一 个不大的空间内,雕刻出丰富多变的造像内容,他们杂而 不乱,形象鲜明,充分显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艺术风格
西壁中层南侧两个圆 拱龛的装饰内容丰富、 形式活泼。其上部的 “水池鱼草”雕刻是 云冈石窟的唯一。在 二狮护博山炉雕刻两 侧,各以曲线表现出 两个水池,池水平静, 水草荡漾,鱼儿在池 中游弋,鸟儿在水面 嬉戏,好一个天然自 在的极乐世界。
该窟窟顶虽风化坍塌严重, 但从残存状况仍然可以看 出其形式框架。即中央圆 形团莲无方格装饰,以团 莲为中心,向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四角延伸,使 长方形窟顶四面各形成一 个三角形的平棊格,各平 棊格中雕刻二龙缠绕的形 象,为“无方格斜侧支条 窟顶”形式
塔柱对佛龛造像的安排也 甚具用心及趣味。但见每 层塔里都置有五个佛龛, 五个龛里以最中央的造像 为主角,其余两侧则两两 对称。如第一层的中央主 角是 「两佛并坐」,其两 侧两两对称的则是「倚坐 佛」及「坐佛」。又如第 二层的主角是「坐佛」, 其两侧则是「交脚弥勒佛」 及「倚坐佛」。每一层有 每一层的对称,各层间也 有不同的错位,形成一种 特殊的趣味。

12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云冈石窟

12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云冈石窟

第6窟
第6窟被誉为云冈石 窟“第一伟窟”。主要 原因,一是该窟的雕刻 技艺极为精湛,几乎是 雕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线刻、浅浮雕、高浮雕、 半圆雕、镂空雕,应有 尽有。二是该洞窟的雕 刻内容十分丰富,佛像 与壁画故事相结合。
整个洞窟雕饰得富丽堂 皇,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雕 刻的空间。洞窟四壁雕满了 佛像、菩萨、罗汉、飞天、 供养人和瑞鸟、神兽等。如 同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 美妙神奇的佛国世界。
道武帝拓跋珪时,道人统法果带头 礼拜皇帝,这不仅体现为一种宗教活动, 而且体现于造像活动上,魏书有兴安元 年(452年)令按文成帝的身样和形象 在平城雕凿石像的记录。兴光元年 (454年),在城内五级大寺为太祖以 下五个皇帝造释迦像各一身,共五身。 昙曜五窟也是为太祖以下的皇帝造像。 • 所以为皇帝开窟,为皇帝造像, 在北魏的佛教史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昙曜五窟的开凿,不过是五级大寺事件 的重演。
大佛高达13.7米,背 后是富丽堂皇的背光,面 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 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盘 腿坐姿,给人以和蔼可亲 的的感觉。
那双充满了无穷智慧的双眼是那样的安详和宁 静,佛像脸部的雕刻既有印度犍陀罗造像的风格, 又极具古希腊雕刻艺术的神韵。 宽厚的双肩、右袒的袈裟、伟岸的身躯的雕刻 则让我们想到了中国秦汉以来传统的大写意的雕刻 艺术,难怪很多中外学者、专家们交口称赞,说其 已经达到了世界雕刻艺术的巅峰。
北 魏 帝 王 世 袭
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节闵帝元恭—— 废帝元朗——孝武帝元修
信仰基础
• 鲜卑族早期的信仰是杂卜、 巫术、多神教崇拜,直到定都 平城,开始接触中原地区的佛 教,才逐渐注意佛教。北魏佛 教的兴盛,始于平定凉州(北 凉),原来很发达的凉州佛教 得到东传。同时,北魏灭北凉, 称为中原北方大国,西域各国 纷纷遣使来朝,也开通了以龟 兹为代表的西域佛教艺术的东 传通道。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简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综述: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

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造背景: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北魏王朝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

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在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佛教文化盛行,在公元450年时,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石窟,于是由着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当时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maoqian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

石窟依山开凿,按地理位置总体可归纳为东、中、西三部分。

其中,著名的昙曜五窟就坐落在西部窟群中。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大约有四五十个,石雕造像大约有五万多尊,是北魏时期皇室经营的一座大型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期石窟的典型代表。

时代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王朝最繁荣(460年—524年)时期开凿的,由当时西域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云冈石窟开凿的起因是北魏皇帝崇佛,并想利用佛教来达到安抚民心,并显示其国力强盛的目的。

历史背景北魏王朝是由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所组成的。

当他们在中国北方一带开始活动时,还没有开始信仰佛教,直到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政权,接触中原多重文化,他们才逐渐对佛教有所了解。

道武帝"好黄老览佛经"。

明元帝时,"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象,乃令沙门,敷导民俗"。

太武帝于太延五年(439年)灭了当时佛教发展之域的北凉,这些是北魏佛教史上具有意义的大事。

从此凉州佛教东传,北魏佛教的兴盛时期到来。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由于佛寺日趋腐败,太武帝下诏毁灭佛法。

后到文成帝即位后,立刻恢复佛法,使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这便是大规模开凿云风石窟的直接原因。

早期开凿,第一期整体上看,云闻石窟的早期石窟,大多开凿于文成帝时期。

文成帝深信佛法,在他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提倡,又受时代崇尚,佛教一下子就大规模地兴盛起来。

据史书记载:“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即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形象为参照的,魏文帝头上脚下各有黑德一颗,恰好大佛的上下也各有一颗黑石,真是模仿得太形象了。

但这种以佛象征皇帝的情况仅限干云冈石窟前期营造时期。

云冈中期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执政时期,是云风石窟雕刻艺术民族化趋于成熟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北魏皇室内部矛盾急剧上升,皇室、贵族重佛也越来越烈,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洞窟内佛教色彩浓厚,精雕细刻的佛教故事占洞窟的大部分。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开凿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期间。

是中国最大的一组佛教石窟群,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王朝首都平城(今大同)西南25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开凿的,共有23个洞窟,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

其中最有名的有三窟:第一窟是一座三层楼阁式石塔,塔基呈方形,边长约4米,高约4米;塔身为仿木结构建筑,在塔基两侧各凿一孔,供穿绳之用;塔檐为四面歇山顶;第二窟是一座由前廊、正殿、后殿、回廊组成的古印度式建筑。

这座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为八角形重檐攒尖式。

第三窟是一座佛坛式佛像,坐南面北。

高达17米。

石佛全身贴金彩绘,面部圆润,五官端正,体态丰满。

—— 1 —1 —。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云冈石窟从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宋等朝代陆续修建,历经近500年的时间。

它以规模宏大、雕刻精良、窟龛茂盛而著称于世。

云冈石窟共有45个窟龛,大、中、小窟分布在山崖、断岩和峡谷之间,窟龛内有大小佛像2000余尊,大小佛龛窟龛200余座,石刻造像和浮雕雅存6000余平方米。

云冈石窟的主要景点有:大世界、小世界、罗汉堂、卢舍那大佛、木雕跋文佛、司空图敌石像、浮图山龛、万佛洞、雄奇狮子、五台寺、西山寺等。

云冈石窟最著名的是大佛洞,该洞分为前后两殿,正中为唐代第三代皇帝李世民与文成皇后华夫人立像。

洞外左右阶级有唐代贵妃对的立像。

在最里面有王者归命的题记。

因景物较多,门票可打折。

此处最佳的月份为初秋的千年。

而不宜至于冬日。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王朝古代的宗教信仰、宫廷庙会和皇家主持及民间追求规模宏大,雕刻工艺精湛的石窟建筑也集中体现了一些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研究的宝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壁画、题刻、建筑、音乐、舞蹈、民间信仰、政治制度、乐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国内外游客不可错过的历史文化遗产。

到了云冈石窟,可以感受到大秦岭山视风流古唐朝文明,能听到深沉大音潇洒罗汉堂。

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对象,听到五台乐府的意境,游客们往往被这里的壁龕、窟龛吸引。

在大门讲解解碑留念拍照表演补充讲解两颗如草土地找早饭,然后乘坐电瓶车德外秦风易魏昕乐府,途中有露天施工票剧等。

云冈石窟是一座融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探寻古代历史、感受大秦岭山水之美的机会。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丽与宏伟,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与自然风光的和谐共生。

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者,还是对中国古代历史遗迹的探索者,云冈石窟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中国四大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1、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The Mogao Grottoes)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

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层,在现在编号为“17”的洞窟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6万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学,另外还设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

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中文名称: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 ,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地图上的准确位置东经113°7′20〃,北纬40°6′35〃景区保护范围:348.75公顷。

缓冲区面积:846.81公顷。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云冈石窟全貌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

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

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冈石窟第十四窟介绍
云冈石窟第十四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南部的云冈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佛教石窟。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云冈石窟第十四窟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云冈石窟第十四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座小型石窟,由主体洞窟和两侧的辅助洞窟组成。

主体洞窟中有一尊高达8米的立佛像,是该窟的主要特色。

佛像的造型庄严肃穆,栩栩如生,给人以深深的敬畏之感。

云冈石窟第十四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雕刻技法和造型表现上。

这座石窟采用了凿刻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使得佛像的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

同时,石窟内的雕刻也具有浓厚的北魏风格,尤其是佛像的脸部表情和手势,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云冈石窟第十四窟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上,还体现在历史和宗教方面。

作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云冈石窟第十四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人们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宗教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它也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的朝圣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云冈石窟第十四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使得许多学者和艺术爱好者前来研究和欣赏。

此外,云冈石窟第十四窟还吸引
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云冈石窟第十四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

它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加强对云冈石窟第十四窟的保护和研究,使其能够延续下去,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