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三公宰辅年表

汉末三国时期三公宰辅年表
汉末三国时期三公宰辅年表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魏志宰相

黄初元年

太傅:

大司马:

大将军:孙权(八月复叛)、夏侯惇(二月,以前将军迁)

太尉:贾诩

司徒:华歆

司空:王朗

黄初二年

大司马:曹仁(十月,以大将军迁)

大将军:夏侯惇(四月卒)、曹仁(四月,以车骑将军迁)

黄初四年

大司马:曹仁(三月卒)

太尉:贾诩(六月卒)钟繇(八月,以廷尉迁)

黄初七年

太傅:钟繇(十二月,以太尉迁)

大司马:曹休(十二月,以征东大将军迁)大将军:曹真(十二月,以中军大将军迁)太尉:华歆(十二月,以司徒迁)

司徒:王朗(十二月,以司空迁)

司空:陈群(十二月,以镇军大将军迁)

太和二年

大司马:曹休(九月卒)

司徒:王朗(十一月卒)

太和四年

太傅:钟繇(四月卒)

大司马:曹真(二月,以大将军迁)

大将军:司马懿(二月,以骠骑将军迁)

太和五年

大司马:曹真(三月卒)

太尉:华歆(十一月卒)

六年司徒:董昭(七月,以卫尉迁)

青龙三年

太尉:司马懿(正月,以大将军降)

青龙四年

司徒:董昭(五月卒)

司空:陈群(十二月卒)

景初元年

司徒:陈矫(六月,以尚书令迁,七月卒)司空:卫臻(六月,以尚书左仆射迁)

景初二年

太傅:司马懿(十二月,以太尉迁)

大将军:燕王曹宇(十二月,旋免)、曹爽(十二月,以武卫将军迁)

太尉:满宠(十二月,以征东将军迁)

司徒:韩暨(二月,以太中大夫迁。四月卒。)、卫臻(十一月,以司空迁)

司空:崔林(十一月,以司隶校尉迁。)

正始三年

太尉:满宠(三月卒)蒋济(七月,以领军将军迁)

正始五年

司空:崔林(十二月卒)

正始六年

司空:赵俨(二月,以骠骑迁。六月卒)、高柔(八月,以太常迁)

正始九年

司徒:卫臻(三月,逊位)、高柔(四月,以司空迁)

司空:徐邈(四月,辞不受)、王凌(七月,以车骑将军迁)

嘉平元年

大将军:曹爽(正月免)

太尉:蒋济(四月卒)、王凌(十二月,以司空迁)

司空:孙礼(十二月,以司隶校尉迁)

嘉平二年

司空:孙礼(十一月卒)

嘉平三年

太傅:司马懿(七月卒)

太尉:王凌(五月卒)、司马孚(七月,以司空迁)

司空:司马孚(三月,以尚书令迁)、郑冲(十二月,以光禄勋迁)

嘉平四年

大将军:司马师(正月,以抚军大将军嗣)

甘露元年

太傅:司马孚(八月,以太尉迁)

太尉:高柔(九月,以司徒迁)

司徒:郑冲(十月,以司空迁)

司空:卢毓(十年,以左仆射迁)

甘露二年

大将军:司马师(正月卒)、司马昭(二月,以镇东大将军嗣)

司空:卢毓(三月卒)、诸葛诞(三月,征东大将军迁)

甘露三年

大将军:司马昭(五月,为相国,晋公)司空:王昶(八月,以骠骑大将军迁)

甘露四年

司空:王昶(六月卒)

景元元年

司空:王观(六月,以右仆射迁。十月卒)、王祥(十二月,以司隶校尉迁)

景元四年

太保:郑冲(十二月,司徒迁)

太尉:高柔(九月卒)邓艾(十二月,以征西将军迁,旋诛)司徒:钟会(十二月,以镇西将军迁,旋诛)

咸熙元年

大将军:司马昭(三月,为晋王。)

太尉:王祥(三月,以司空迁)

司徒:何曾(三月,以征北将军迁)

司空:荀顗(三月,以左仆射迁)

咸熙二年

大将军:司马昭(八月薨)、司马炎(八月,嗣为晋王。十一月,受禅)

司徒:何曾(九月,改为晋丞相)、司马望(九月,以骠骑大将军迁)

蜀志宰相

章武元年

丞相:诸葛亮

太傅:许靖

大司马:

大将军:

尚书令:

侍中:马良

章武二年

太傅:许靖(八月卒)

章武三年

尚书令:李严

建兴十二年

丞相:诸葛亮(八月卒)

尚书令:蒋琬(八月,以丞相府长史迁,总揽国事)

建兴十三年

大将军:蒋琬(四月进)

尚书令:费祎(四月,以后军师迁)

延熙二年

大司马:蒋琬(三月进)

延熙四年

尚书令:费祎(十月,至汉中,后病死)

延熙六年

大将军:费祎(十一月进)

尚书令:董允(十一月,以侍中守)

侍中:董允九年大司马:蒋琬(十一月卒)

尚书令:董允(十二月卒)

侍中:陈祗

延熙十年

卫将军:姜维(以卫将军录尚书事)

尚书令:吕乂

延熙十四年

尚书令:吕乂(卒)陈祗

延熙十六年

大将军:费祎(正月,遇刺)

延熙十九年

大将军:姜维(正月,以卫将军进)

景耀元年

尚书令:陈祗(卒)董厥

侍中:樊建二年

大将军:董厥(注:据《三国志》姜维传、诸葛亮传查证,此时董厥实为“辅国大将军”,“大将军”应为姜维。)

尚书令:樊建

景耀四年

尚书令:诸葛瞻(平尚书事)

吴志宰相

黄武元年

丞相:孙邵

太傅:

御史大夫:

大司马:

上大将军:

大将军:

黄武四年

丞相:孙邵(五月卒)、顾雍(六月,以太常迁)

黄武七年

大司马:吕范(八月卒,以前将军迁,追赠大司马印绶)

黄龙元年上大将军:陆逊(以辅国将军兼大都督迁)

大将军:诸葛谨(以左将军迁)

赤乌四年

大将军:诸葛谨(闰月卒)

赤乌六年

丞相:顾雍(十一月卒)

赤乌七年

丞相:陆逊(正月,以上大将军迁)

赤乌八年

丞相:陆逊(二月卒)

赤乌九年

丞相:步骘(九月,以骠骑迁)

上大将军:吕岱(九月,以镇南迁)

左大司马:朱然(九月,以车骑迁)

右大司马:全琮(九月,以卫将军迁)

大将军:诸葛恪(九月,以威北迁)

赤乌十年

丞相:步骘(五月卒)

右大司马:全琮(正月卒)

赤乌十二年

左大司马:朱然(三月卒)

太元元年

太傅:诸葛恪(太子太傅)

建兴元年

太傅:诸葛恪(四月,帝太傅)

大司马:吕岱(四月,以上大将军迁)

建兴二年

太傅:诸葛恪(十月,遇害)

丞相:孙峻(十月,以武卫将军迁)

太平元年

丞相:孙峻(九月卒)

大司马:吕岱(九月卒)、滕胤(九月,以卫将军迁)

大将军:孙綝(十一月,以武卫将军迁)

永安元年

丞相:孙綝(十月,以大将军迁。十二月,伏诛)

御史大夫:孙恩(十月,以武卫将军迁)上大将军:施绩(以骠骑将军迁)

大将军:丁奉(以左将军迁)

永安五年

丞相:濮阳兴(十月,以卫将军迁)

左御史大夫:丁密(十月,以廷尉迁)

右御史大夫:孟宗(十月,以光禄勋迁)

元兴元年

丞相:濮阳兴(十一月诛)

左大司马:施绩(八月,以上大将军迁)右大司马:丁奉(八月,以大将军迁)

宝鼎元年

左丞相:陆凯(八月,以镇西大将军迁)右丞相:万彧(八月)

宝鼎三年

丞相:

太尉:

司徒:丁固(二月,以左御史大夫迁,即丁密)

司空:孟仁(二月,以右御史大夫迁。即孟宗)

大司马:

大将军:

建衡元年

丞相:陆凯(十一月卒)

建衡二年

大司马:施绩(四月卒)

建衡三年

太尉:范慎(正月,以武昌督迁)司空:孟仁(正月卒)

大司马:丁奉(正月卒)

凤皇二年

丞相:万彧(以忧死)

太尉:范慎(卒)

司徒:丁固(三月卒)

大司马:陆抗(三月,以镇军大将军迁)

凤皇三年

大司马:陆抗(七月卒)

天记三年

丞相:张悌(八月,以军师迁)

司徒:何植(八月,以牛渚督迁)

司空:滕循(八月,以执金吾迁)

天记四年

丞相:张悌(战死)

三国时期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

三国时期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 三国时期疆域 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60];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60]。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三国时期行政地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三国时期行政地图 篇一:三国时期地图大全 篇二:三国时期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 三国时期 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 三国时期疆域 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60];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 己校尉[60]。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

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 辖益州南部。 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东汉末年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割据势力的消长

2009年3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 .,2009第26卷第2期 Ludong U n i versity Journa l(Phil osophy and soc ial Sciences Ed iti on) V o.l 26N o .2 收稿日期:2007-11-1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07BLSJ03) 作者简介:王蕊(1975 ),女,山东郓城人,历史学博士,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见拙作!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的一体性与重要性?,!东岳论丛?2007年第5期。 东汉末年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割据势力的消长 王 蕊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济南250002) 摘 要: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完全失控,地方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地域为诸多割据势力所青睐,成为曹操、袁绍、刘备、吕布等激烈争夺的目标和烽火连天的战场。董卓专政时期,刺史由原来的地方监察官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青徐兖地域刺史一职遂为董卓、曹操等割据势力重视和控制,并成为他们进行权势角逐的手段和工具。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和青徐兖地域的争夺与控制成就了曹操霸业,加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东汉末年;地方长官;割据势力;青徐兖地域 中图分类号:K 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09)02-0064-04 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朝廷内部的权势之争彻底颠覆了东汉中央 政府。并州牧董卓进军洛阳,杀太后立献帝,开始了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军事集团统治时期,同时各地也陷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三州成为曹操、袁绍、刘备等各派势力激烈争夺的目标。青州、徐州、兖州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体性,笔者称之为青徐兖地域 。本文即以董卓专政之始东汉中平六年(189)为开端,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刺史人选及其军事活动进行考察,分析青徐兖地域刺史与凉州军事集团以及曹操、袁绍、刘备等势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状况以及各派势力的消长。 一、黄巾起义前青徐兖地域的长官统治 东汉桓、灵时期,青徐兖地域郡国长官大都不畏权贵,治理有方。颍川杜密为泰山太守、北海相 时,#其宦官子弟为令长有奸恶者,辄捕案之。行春到高密县,见郑玄为乡佐,知其异器,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 [1]!杜密传? 颍川李膺出任青州刺史, #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1]!李膺传? 酷吏阳球出 任青州高唐令时以严苛为名,为平原相时,#郡中 咸畏服焉?。[1]!阳球传? 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黄浮, #奉公不桡,疾恶如仇,超没侯览财物,浮诛徐宣之罪?。[1]!陈蕃传? 勃海苑康出任泰山太守之时,严 厉打击郡内不法豪强,#郡内豪姓多不法,康至,奋威怒,施严令,莫有干犯者。先所请夺人田宅,皆遽还之。是时,山阳张俭杀常侍侯览母,案其宗党宾客,或有迸匿太山界者,康既常疾阉官,因此 皆穷相收掩,无得遗脱?。[1]!苑康传? 桓帝末年至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波及青徐兖地域。灵帝建宁二年诏州郡大举党人,青徐兖地域郡国长官和青徐兖地域人士大受其害,时称#青州六郡,其五有党?。[1]!史弼传? #八及?之一的山阳太守翟超、#八 厨?之一的任城相刘儒俱死狱中。[1]!灵帝纪? 平原相史弼为保护平原郡士人免受党锢之祸,在灵帝下诏大举党人之际一无所上,被上司指责,几乎因此入狱。 [1]!史弼传? 虽然桓灵时期青徐兖地域长官统治英明,但是由于东汉王朝已开始走向没落,地方长官亦回天乏术,加之天灾人祸诸种因素,遂导致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的爆发,青徐兖地域从此陷入割据混战之中。 二、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专权时期,显拔幽滞,任用灵帝时期被禁 锢的党人名士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员。其中兖州刺 % 64%

三国时期按年份地图

为?三国?迷奉献三国时期按年份地图 三国时期的外族 【乌丸】—曹操亲自平定的异族北方的牧民族之一。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一度各自称王。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 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

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山越】—拥有强大山越兵的山地民族扬州山岳地带的异族。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异族。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预章、鄱阳等郡。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住的聚落。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南蛮】—武侯亲自平定的云南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加了叛乱的行动。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羌】—隶属于藏系游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到了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三国各个势力介绍

袁绍势力:张颌、高览、高干、高柔、马延、文丑、颜良、田丰、鞠义、沮授、淳于琼、袁熙、袁谭、袁尚、阎柔、吕翔、逢纪、郭图、许攸、郭援、审配、韩猛、蒋奇、韩莒子、蒋义渠。 公孙瓒势力:公孙范、关靖、皱丹、王斗、赵云、公孙越、公孙续、严纲、单经、田楷。 刘表势力:刘琮、刘琦、蔡瑁、蔡中、蔡和、王威、黄祖、甘宁、蒯越、蒯良、陈生、张虎、张允、刘先、文聘、韩玄、黄忠、魏延、金旋、巩志、刘度、刘贤、陈应、、鲍隆、赵范、王粲、吕公、苏飞、霍峻。 刘焉势力:张任、董和、刘璋、冷苞、杨怀、严颜、张松、法正、许靖、庞义、刘巴,黄权、吴懿、费祎、卓膺、李严、吴兰、雷铜、李恢、张翼、秦宓、谯周、吕义、霍峻、邓芝、杨洪、周群、费诗、孟达。 江东势力,刘繇、王朗、严白虎势力):张英、笮融、薛礼、樊能、陈横、于糜、太史慈、严兴、许贡。 袁术势力:俞涉、纪灵、张勋、袁胤、陈纪、雷薄、韩暹、陈兰、桥蕤、乐就、韩浩、史涣、杨弘、杨大将、韩胤、李灵、袁耀、梁纲。 陶谦势力:曹豹、糜芳、糜竺、乍融、孙观、尹礼、陈圭、陈登、张闿、臧霸。 董卓势力:吕布、华雄、张辽、李儒、李肃、李傕、郭汜、张绣、张济、牛辅、樊稠、李蒙、王方、胡轸、徐荣、董旻。 马腾势力:马超、马铁、马休、马岱、庞德、韩遂、杨秋、李堪、梁兴、候选、成宜、张横、阎行、成公英。 此外还有一些人,只能写大致的 魏势力:曹操、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郭嘉、陈宫、戏志才、满宠、毛介、崔炎、陈群、司马朗、董昭、刘晔、吕虔、徐晃、张辽、张郃、于禁、乐进、李典、典韦、许诸、庞德、臧霸、李通、文聘、曹丕、曹宇、曹昂、曹植、曹彰、曹纯、曹休、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敦、夏侯威、夏侯玄、夏侯霸、夏侯尚、曹安民、夏侯惠、夏侯和、夏侯恩、司马懿、徐质、典满等。 蜀势力: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诸葛亮、庞统、法正、董和、姜维、蒋琬、费祎、诸葛均、诸葛瞻、徐庶、刘封、孟达、张苞、关兴、关平、关索、张南、霍峻、吕凯、陈寿、王平、张翼、张绍、廖化、马忠、马岱、张嶷、马谡、马良、谯周、吴懿、吴班、杨仪、夏侯霸、尹黙、周仓王甫、傅士仁、糜芳、糜竺、张达、范疆等。 吴势力:孙坚、孙策、孙权、孙休、孙秀、孙俊、孙琳、孙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紘、顾雍、太史慈、甘宁、陆抗、程普、黄盖、韩当、周泰、潘璋、凌统、丁奉、丁封、张休顾谭、韩综、陈表、陈武子、太史享、周循、吕范、薛综、朱异、朱恒、吕据、

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

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 下面是有东汉初年的背景,欢迎参阅。 东汉初年的背景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於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汤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後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对於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後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庶族两个阵营。 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东汉初年的刺史改州牧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是造成地方豪强兴起的诱因之外,刺史制度的变动,则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汉武帝时期,本意是用等级低的官员监察等级高的官员,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条问事制衡官员),尽管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始终没有统领一州的法定权力和信度。

不过到了东汉灵帝时,他接受刘焉的建议,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 於是,刺史成为地方的官员,从原本的中央和郡、县之间加入州一级,成为中央、州、郡、县的四级结构。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这样的情况持续的结果,使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利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来,等於宣告东汉政府的实质统治力已经名存实亡。 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著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堀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刘表,他就是典型的受专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 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的军政大权。 他在乱世之中,先杀孙坚,後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刘表过於保守多疑,宠信奸佞。 他死後,其中刘琮继位後,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刘琮便举众投降。 接下来是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而後主动申请赴任益州牧,到了该地後,一方面扫除地方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另一方面公然断绝益州与中央的联系,成为益州的一方之

三国著名战役地图

三国著名战役地图 三国著名军事战役简介三国时期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所以军事斗争便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三国时期战役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军事战略战术运用之广,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罕见的,下面二十八幅军事地图只是汉末三国时期无数军事战役的一个缩影,现简述如下: 1.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概况图 2.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3.曹操对袁术、张绣、吕布、张扬之战示意图 4.官渡之战示意图 5.官渡之战中曹操防御部署要图 6.官渡决战前曹操击破刘备之战示意图 7.袁绍屯军延津期间作战指导要图 8.袁曹官渡之战战役经过及夜袭乌巢示意图 9.曹操肃清袁氏在北方残余势力及北征乌桓示意图 10.孙策渡江前江东扬州地区郡守割据形势略图 11.孙策开拓江东之战经过示意图 12.赤壁之战示意图 13.赤壁之战曹军与孙刘联军战略部署示意图 14.赤壁之战战争结局示意图 15.三国鼎立图 16.刘备袭取益州作战经过要图 17.樊城、江陵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18.夷陵之战陆逊反攻示意图 19.夷陵之战吴军的战役部署要图 20.夷陵之战吴蜀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 21.诸葛亮安南进军路线示意图 22.诸葛亮五次攻魏进军路线示意图 23.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示意图 24.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示意图 25.蜀军边防部署及魏军进攻布势示意图 26.魏灭蜀之战示意图 27.魏灭蜀之战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 28.晋平吴之战晋军战略部署及作战经过示意图 本页地图及文字说明转引自:1.《中国军事史》王蜀生等编 2.《三国军事史》余大

黄巾起义示意图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最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东汉朝廷和地方豪强武装的镇压下告败了。

三国演义 附三国时代地图

三国演义 附三国时代地图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oeU?/a>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蔼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三国演义地图+三国地名古今对照表

【州郡国县】 一,司州,司隶,治所洛阳。下辖郡县: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山西夏县北。 弘农郡,治所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河内郡,治所怀,今河南武陟西南。 河南尹,治所洛阳,今河南洛阳。 二,兖州,治所郡丘,今山东郓城西北。下辖郡国 陈留国,治所陈留,今河南南开封市东南。 东郡,治所濮阳,今河南濮阳南。 东平国,治所无盐,今山东东平东。 泰山郡,治所奉高,今山东泰安东。 山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 任城郡,治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东南。 济阴郡,治所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 济北国,治卢县,今山东定陶西北。 三,豫州,治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下辖郡国: 颖川郡,治所阳翟,今河南禹县。 陈郡,治所陈县,今河南淮阳。 沛国,治所沛县,今江苏沛县。 梁国,治所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谯郡,治所谯县,今安徽亳州。 汝南郡,治所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 弋阳郡,治所弋阳,今河南潢川西。 安丰郡,治所安风,今安徽霍邱南。 鲁郡,治所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扬州(魏国部分),治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下辖: 淮南郡,治所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 庐江郡,治所六安,今安徽六安北。 更正:鲁郡属豫州,并非兖州。 五、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下辖郡国: 济南国,治所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 乐安郡,治所高苑,今山东梁邹东。 齐国,治所临淄。 北海国,治所平寿,今山东潍坊南。 东莱郡,治所黄县,今山东黄县东。 城阳郡,治所东武,今山东诸城。 六、徐州(魏国部分),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下辖郡国: 东莞郡,不详。 琅邪国,治所开阳,今山东临沂北。 东海国,治所郯县,今山东郯城北。 彭城国,治所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下邳国,治所下邳。 广陵郡,治所淮阴,今江苏淮安西南。 七、冀州,治安平信都,今河北冀县。下辖郡国: 魏郡,治所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