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词曲鉴赏阅读真题《意难忘山家》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词曲鉴赏阅读真题《意难忘山家》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词曲鉴赏阅读真题《意难忘山家》含答案(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

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

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

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 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

下片中“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19. (1). 隐士(农夫)(2). 烂漫20.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

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

“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

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

如“蓑翁”与“健饭”。

②铺陈写实。

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

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

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

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

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

【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上阕写景。

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

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

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

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城中闲游》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城中闲游》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城中闲游》含答案【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城中闲游(唐)刘禹锡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C.瑰奇明丽D.高古淡远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

(5分)答案: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

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解析】12.考诗歌的常识---体裁。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

古体诗较少格律限制,又叫“古风”。

古体诗形式不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用韵灵活,一般不讲对仗和平仄。

有四言古诗,如《诗经》,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杂言古诗等。

还有歌行体,即诗歌标题中往往有“歌”“行”“吟”“引”“曲”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体诗,是绝句、律诗和排律的统称。

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

除排律外,每首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每句或五字或七字。

韵有定位。

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全诗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讲究对仗和平仄。

每两句为一联,律诗四联,依次为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颌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近体诗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据此判断这首诗歌是近体诗中五律。

A《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先秦到隋代的古诗选集;B《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白下驿饯唐少府》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白下驿饯唐少府》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白下驿饯唐少府》含答案(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

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文体1 古诗题组一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

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

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

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

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如此方可获得学问真谛。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题湖上》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题湖上》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题湖上》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春题湖上①白居易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白居易曾就任杭州刺史,在职期间,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甚为便民。

此诗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围绕“春”“湖”展开景境,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情景交融,物我划一。

B.首联对春天的西湖作了介绍:乱峰簇拥,水面平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有如“画图”。

C.颔联借比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巧极形容,宛然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D.诗人别出心裁在山水中嵌入农事,表现了一种变格出新,流露了诗人归隐田园山水之意。

6.有人说诗歌颈联诗意地描绘农事,尽显“春来”时特有的美色,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此“春来”之景。

【答案】5.D6.(1)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了“早”、“新”的特点,把水稻刚长出来的短秧比作碧毯上的线头,把蒲绿刚伸展出来的嫩叶比作青罗裙上的飘带,极富“春来”之意。

(2)这两句的动词“抽”和“展”极为传神,“抽”字写出秧苗才离开母体、吃力地生长的情状,“展”字可见蒲草初长嫩叶时轻盈、洒脱的风姿,两动词传神地表现“春来”时之生机。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本诗并未流露归隐之意,而是隐含诗人对湖区百姓的关怀。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意思是,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

从修辞看,“碧毯线头”“青罗裙带”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描绘西湖春色,突出春色一个“早”字和“绿”字,妥贴入微,真切动人,表达了诗人对湖上春光的喜爱之情。

从炼字看,颈联最有表现力的两个词是“抽”和“展”。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陆游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

②碛:沙石堆积之地。

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

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

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一作“一水”。

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本诗为咏史怀古类作品,请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散乱的样子。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描写山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

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君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直抒胸臆。

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

②借景抒情。

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

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

“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的“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

“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诗歌鉴赏】前两句通过想象写友人远去。

接下来两句通过夸赞友人所到之地的美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冲淡了友人的离别之愁。

高中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诗歌中“好雨知时节”的“好雨”指的是什么?(4分)答:这里的“好雨”指的是适时的春雨,它在春天适时地降临,滋润万物。

2. “润物细无声”一句中的“润物”和“细无声”分别表达了什么含义?(4分)答:“润物”意味着春雨滋润着大地,使万物复苏;“细无声”则形容春雨的细腻和轻柔,它在夜晚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

3.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4分)答:诗人描绘了春夜的雨景,包括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云层覆盖的野径、江船上的灯火,以及清晨被雨水润湿的红花。

4.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带来的生机和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杜甫的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答: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春雨的美妙和春天的生机。

二、诗歌默写(共10分)请默写《春夜喜雨》的全文。

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诗歌理解(共10分)根据《春夜喜雨》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现春雨的?(5分)答: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诗句,表现了春雨的及时、温柔和无声无息的特点。

2.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怎样的?(5分)答: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热爱和赞美的,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可以看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诗歌创作(共20分)请以“秋天的雨”为题,创作一首诗歌,不少于8行。

答:(学生创作诗歌的答案略)五、诗歌鉴赏拓展(共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兴中学高10级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①杨万里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②,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

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1)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

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3分)(2)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3分)(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鹧鸪天①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美酒。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钱塘逢康元龙①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⑴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有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3分)⑵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4分)五.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4分)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③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④,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流:流逝④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答: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卜算子刘克庄片片蝶衣①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①蝶衣:花瓣像蝴蝶的翅膀。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花的“巧”和“繁”的呢?(3分)(2)上阕说“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却说“道是天公果惜花”,这是否矛盾?请简析之。

(4分)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宿洞霄宫①林逋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

何人枕上闻?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

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4分)答:(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3分)答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4分)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4分)、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历来评论家以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自”“空”二字极妙,请就其一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1)中间四句写景,写了柳、花、小径、鸟声。

(1分)各具特色,写柳,重在姿态,柳枝低垂;写花,重在形色。

花影朦胧;小径,幽寂,主于静;鸟声清脆欢悦,主于动。

(2分,指出特色,大意相同即可。

)(2)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

(1分)诗人写景,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

(1分)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

(2分)(如果认为诗中所写是美丽的春景,但乐景哀情,如此美丽的春景,徒增诗人的烦恼,从而衬托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也可)。

二.(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1分)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

(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1分)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1分)(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答案给分)(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三.(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7分。

其中“形象”3分,每一划线处1分;“分析形象”2分,“指出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四.⑴此诗起句中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3分)⑵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等)。

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4分,意思对即可。

)五.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分,每点1分)(2)角度举例: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

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

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

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六.(1)答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朴的喜爱和赞美(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

【换为: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1分)】(2)答案:协调。

(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

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颜色深沉),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

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分)。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

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

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七. (1)(3分)第三联两句中用得十分传神的字是“拳”和“退”。

(两个字都对给1分;找别的字不给分,只找对1个也不给分)“拳”字细致形象地描写出了鹭鸟在静谧的沙滩上休憩的情景,“退”字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分析2分,对“拳”和“退”的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

如果找的字不是“拳”和“退”,而是别的字,如找“明”、“阔”,但分析有些道理,可酌情给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