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的主体人群。
“留守”使农村实际生活人口结构性失衡,引发了农村家庭的稳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关爱的社会群体。
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日,____(省、市、区、县)妇联对全市21个乡镇区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市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召开乡镇妇联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村入户与留守妇女儿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____(省、市、区、县)位于____(省、市、区、县)东南部,总面积为5513平方公里,全市辖有21个乡镇区,201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其中妇女28.4万人,留守妇女16742人,儿童12万人,留守儿童2911人。
根据调查情况,目前市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
参与问卷调查的21个乡镇440名妇女中,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很少外出务工,60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
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8%。
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____(省、市、区、县)共有2911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东汤、石城等乡镇;留守儿童父母在本省务工的占总数60%,在外省务工的占总数40%。
留守儿童中有53%由单亲监护,有35%由祖辈监护,有12%由其它人监护。
留守儿童父母三个月回家一次的仅占46%,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1%,一年一次的占23%,与儿童沟通经常的家长占66%,偶尔的占19%,不沟通的占到15%,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
农村妇女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妇女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农村妇女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带给大家,目前农村的发展一直是我国一大问题,那么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发展的情况如何?下面这篇范文带你了解!一、调研目的为了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切实了解农村妇女儿童的实际生活状态,保障农村妇女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设施和精神娱乐水平,以大仪镇何巷村为例,开展本次调研,重点了解村18岁以上妇女和15岁以下儿童的生活状况。
二、妇女儿童生活状况基本情况1、何巷村妇女儿童概述以户籍为标准,何巷村共有村民2680人。
其中18岁以上妇女有680人,儿童(15岁以下)486人。
其中,有514名妇女常住何巷村,166名妇女外出到城市上学或打工。
儿童中,有315名儿童就读于本地中小学,有156名儿童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就读于当地学校,另有15名儿童处于失学状态。
2、何巷村妇女的文化和收入水平在何巷村的514名常住妇女当中,有189名拥有高中以上学历,259名为小学及初中学历,66名无学历。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有222名妇女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有202名妇女年收入在8000元~20000元之间;有90名妇女年收入在8000元以下。
3、何巷村妇女儿童业余活动安排妇女方面,有326名妇女主要的娱乐活动是看电视、聊天;175名妇女选择了使用手机获取娱乐信息;141名妇女选择了运动健身,其余38名妇女选择了阅读书籍、报纸和杂志。
儿童方面,有192名儿童最主要的业余活动是网络游戏;207名儿童最主要业余的活动是阅读书籍、报纸和杂志;另有87名儿童选择了主要体育活动。
三、调研结果分析1、何巷村妇女儿童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
妇女的收入水平和儿童的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了温饱的水平,可以视作在物质层面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
接下来提高何巷村妇女儿童生活水平的工作应主要集中在提升妇女儿童生活的质量和精度上。
2、何巷村儿童入学情况基本合格。
何巷村15岁以下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6%以上,基本合格。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的主体人群。
“留守”使农村实际生活人口结构性失衡,引发了农村家庭的稳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关爱的社会群体。
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日,凤城市妇联对全市21个乡镇区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市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召开乡镇妇联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村入户与留守妇女儿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总面积为5513平方公里,全市辖有21个乡镇区,201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其中妇女28.4万人,留守妇女16742人,儿童12万人,留守儿童2911人。
根据调查情况,目前市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
参与问卷调查的21个乡镇440名妇女中,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很少外出务工,60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
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8%。
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凤城市共有2911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东汤、石城等乡镇;留守儿童父母在本省务工的占总数60%,在外省务工的占总数40%。
留守儿童中有53%由单亲监护,有35%由祖辈监护,有12%由其它人监护。
留守儿童父母三个月回家一次的仅占46%,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1%,一年一次的占23%,与儿童沟通经常的家长占66%,偶尔的占19%,不沟通的占到15%,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
妇联困境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妇联困境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WORD版【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妇联困境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高度重视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保障儿童权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不完善,加上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占一定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存环境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加强对困境儿童弱势群体的保护,使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均衡发展,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地处皖南山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全县共11个乡镇,275个行政村13个社区,总人口36万人,其中儿童6万多人。
调查显示:全县2019年底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20198户、58154人,低保户8302户、16702人,贫困儿童有2180人,其中孤儿17人,因病、因残、单亲家庭或其他原因导致贫困的儿童共计2019余人;全县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700余人。
这些困境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1 页。
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村地区性别不平 等现象仍然较为普 遍。
农村妇女儿童的健 康、教育、经济和 家庭状况等方面存 在不足。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深入研究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促进性别平等,提高农村妇女的地位和权益。
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改善农村妇女儿童的教育、健 康和经济环境。
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农村妇女儿童问题的关注 度和重视程度。
教学设施落后等。
教育质量不高
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儿童 接受到的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辍学问题严重
农村儿童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 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或对未来职 业规划不明确而选择辍学。
农村儿童健康及医疗保障
营养不良问题
农村儿童的饮食结构单一,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问题较 为普遍。
医疗条件落后
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城市较为落后,如医疗设施不完善、医 生资源不足等。
02
调查方法和样本信息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针对农村妇女儿童进行随机 抽样调查。
问卷内容涵盖农村妇女儿童的家庭、生活、健康 、教育等方面。
调查采用匿名方式,确保被调查者的隐私和信息 安全。
样本信息
共调查了1000个农村家庭,其中500个家庭有妇 女儿童。
样本中,50%的妇女有小学文化程度,30%的儿 童在小学就读。
中存在安全风险。
05
影响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济来源有限
农业生产收入不稳定
受气候、季节等因素影响,农业收入波动较大,难以保障家庭基本生活需求。
缺乏其他就业机会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妇女儿童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家庭经济压力大
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经济负担重的问题,如子女教育、医疗等支出,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妇女儿童的经济压力。
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编号:_____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学校: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第1 页共11 页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近年来,笔者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甘肃陇南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战线,与育龄群众交往密切,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妇女病普查、产术后随访、计划生育手术服务及质量的住户调查,参与关注女孩和帮扶贫困妇女的社会活动,调查研究涉及成县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群体状况。
为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生产生活条件与需求,我们于XX 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通过对相关部门、学校和农村15—60周岁之间的贫困妇女走访座谈以及抽样调查、问卷等形式,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调研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趋势和需求等方面。
本次调查走访90人,发放有效问卷80份、口头调查10人。
一、调查结果根据统计数据,全县农业总人口26.06万人,女性人口为13.49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1.7。
导致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的原因:其一是在社会制度变革、技术条件进步下,因社会身份或竞争能力的差异性而导致的社会性贫困群体,如无业者、无土地农民等;其二是因生理原因或遭受自然灾害致贫的贫困群体,如老、病、伤残、受灾等。
调查显示,我县贫困妇女儿童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具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人,占7.8%,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6人,占28.9%,文盲53人,占58.8%,绝大多数妇女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观念保守、思想落后。
(二)特殊困难、因病致贫群体面大。
调查显示,因自身或家人伤、第 2 页共 11 页病、亡、痴致贫的妇女有25名,占总人数的27.8%。
这些贫困妇女的家庭由于一人或多人常年生病,医药支出费用巨大,而这些家庭本身收入又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负担十分沉重,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农村妇女儿童工作调研报告(精选5篇)

农村妇女儿童工作调研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农村妇女儿童工作调研报告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
沭阳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始终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官墩乡稳步提升乡妇女儿童事业,该乡妇联深入村居调研,调研发现该乡妇女儿童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儿童地位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同时也发现妇女儿童生活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妇女儿童生活现状(一)随着招商引资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入驻,乡中的现状闲散妇女劳动力也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了自身及家庭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红火。
(二)乡里学校的设施配套越来越健全,安全校车也配备到位,给孩子们的上学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
学校的师资配备也在逐步提升中,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乡镇的保障工作越来越精细到位,低保、残疾儿童康复等一系列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展,争取为各种困难家庭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农村妇女儿童生活存在实质困难(一)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
在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号召中,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还在农村存在,导致一些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女性儿童受到侵害的事情得不到合法保护,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妇女儿童的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留守儿童生活与安全保障。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外出务工已经成了改变农村家庭生活状况的主要方式,一些年轻的父母不愿面朝黄土面朝天,他们有思想有勇气去探讨外面的新鲜世界,却留下了嗷嗷待哺或刚接受教育的孩子。
他们跟着年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接受的也是爱,却是溺爱。
养成孩子自娇自爱的不良习惯,导致一些孩子从很小的时候思想就已经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农村妇女健康保障。
在农村,整体生活环境就比较差,再加上群众健康意识落后,使得一些妇女有了疾病都不到正规医院救治,往往是能拖就拖,直到无法救治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已经晚了。
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基于某县农村妇女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人类社会由两性构成,男女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生存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
近年来,笔者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甘肃陇南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战线,与育龄群众交往密切,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妇女病普查、产术后随访、计划生育手术服务及质量的住户调查,参与关注女孩和帮扶贫困妇女的社会活动,调查研究涉及成县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群体状况。
为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生产生活条件与需求,我们于2019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通过对相关部门、学校和农村15—60周岁之间的贫困妇女走访座谈以及抽样调查、问卷等形式,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调研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趋势和需求等方面。
本次调查走访90人,发放有效问卷80份、口头调查10人。
一、调查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全县农业总人口26.06万人,女性人口为13.49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1.7。
导致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的原因:其一是在社会制度变革、技术条件进步下,因社会身份或竞争能力的差异性而导致的社会性贫困群体,如无业者、无土地农民等;其二是因生理原
第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由两性构成,男女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生存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
近年来,笔者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甘肃陇南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战线,与育龄群众交往密切,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妇女病普查、产术后随访、计划生育手术服务及质量的住户调查,参与关注女孩和帮扶贫困妇女的社会活动,调查研究涉及成县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群体状况。
为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生产生活条件与需求,我们于2006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通过对相关部门、学校和农村15—60周岁之间的贫困妇女走访座谈以及抽样调查、问卷等形式,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调研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趋势和需求等方面。
本次调查走访90人,发放有效问卷80份、口头调查10人。
一、调查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全县农业总人口26.06万人,女性人口为13.49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1.7。
导致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的原因:其一是在社会制度变革、技术条件进步下,因社会身份或竞争能力的差异性而导致的社会性贫困群体,如无业者、无土地农民等;其二是因生理原因或遭受自然灾害致贫的贫困群体,如老、病、伤残、受灾等。
调查显示,我县贫困妇女儿童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具有初中、高。
益有所保障。
妇联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救助贫困母亲“幸福工程”、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春蕾计划”等。
同时,我县妇女健康权也得到了普遍实现,生殖保健、妇幼保健机构职能加强,城镇居民98%和农村居民60%的孕产妇能接受产前检查,全县住院分娩率由2001年的52%上升到2005年的65.1%,产妇、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
在家庭领域中,通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开展,破除了千年封建旧俗,基本实现了自主婚姻、夫妻关系的平等。
全县2005年累计二女结扎户2747户,近十年全县男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赡养女方老人的家庭840户。
我县已为29名农村独女户、二女结扎户家庭子女在2006年高考升学中予以了加分照顾。
为39户当年新增二女结扎户落实了一次性3000元的奖励金。
为400余名贫困母亲捐赠了母亲水窖。
有166户独女、二女户家庭得到了3000-5000元的少生快富项目。
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农村妇女的半边天地位得到确立,传统的家庭关系已逐步向平等、民主、和睦的现代家庭关系过渡。
社会保障方面,我县在妇女儿童相关权益保护方面也有新举措。
譬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一年以来,有600余名产妇住院分娩,并获得了100—200元的医疗补助。
计划生育部门为150余户独女、二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20.1万元。
二、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与形势分析
根据调查,现从以下十个方面对农村妇女生存现状与形势进行分析:
(一)思想观念。
与社会和家庭地位相应的是,许多农村妇女亦然信守“三从四德、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封建观念。
调查显示,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一些妇女至今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另外,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自我的评价上,已婚妇女仍偏向于传统女性形象,表现出吃苦耐劳、心地善良、仁慈友好、做事谨慎等特点;未婚女性表现出有自信心、不甘于现状、敢于追求幸福等特点。
(二)婚恋行为。
调查显示,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中有95.2%的婚姻属于包办婚姻,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中有66.1%的婚姻属于包办婚姻。
90年代后,随着妇女文化程度的提高、电视的普及和社会意识的开放,农村妇女婚恋行为由包办婚姻向自主婚姻渐进,妇女择偶的标准把“人品”、“家庭条件”和“一技之长”放在首位,这说明,农村妇女依然追求稳定婚姻。
(三)生产劳动。
调查显示,农村妇女因生育和固守土地的牵制,既要干家务、又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
另外,受发展劳务经济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谋生逐年增多,常年在家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致使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劳动分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妇女被家庭、老人、子女所累,担当着家庭内外双重角色。
(四)家庭经济。
城镇家庭经济基本实现了理财公开,夫妻平等。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部分农村妇女也产生了改变生存方式的想法,走上了亦农、亦工、亦商的“小农经济”路子。
调查显示,农村妇女从事养殖、种植的逐渐增多,此类人群占被调查妇女的15%。
这说明,农村部分妇女担当了家庭生活的主要角色,从单纯的农业劳动向生产经营方面转变,妇女在家庭经济的参与上更广泛、更具体,一些家庭出现了“谁挣钱多谁当家”的模式。
(五)知识信息需要。
调查显示,农村已婚妇女需要的知识主要是子女教育、致富信息、养殖种植技术、家庭环境美化等方面;未婚女性需要的知识主要是社交礼仪、致富信息、家政服务常识、小店经营、着装理财等方面。
已婚妇女偏重于传统角色需求和家庭经济发展,未婚女性则追求自身发展、幸福和时尚。
(六)社会角色意识。
调查显示,女性一般不担当家庭户主角色。
若有机会,80%的女性不愿意当村委会主任,另有10%的女性愿当村委会主任但存在思想顾虑。
原因大都是家里反对、不自信或者怕遭人议论、耻笑。
这说明男女的社会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农村群众文化观念因循守旧、愚昧落后。
这样,即使威信高、能力强的女性,即便进入村委,较多也仅是担当计划生育中心户长或从事妇女儿童工作。
(七)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在农村普遍存在,且女性是受害者,逆来顺受是绝大部分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处世方式。
“丈夫打老婆”现象很多,面对家庭暴力,农村妇女往往选择“回娘家、忍气吞声忍一时过一时乃至破坏家庭财产、自杀”等极端方式。
感情完全破裂时也不愿提出离婚,一是怕人嗤笑,二是出于担心子女或者宿命论。
(八)社会和家庭地位。
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农村女性仍然不能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参政议政、就业和受教育等权利,农村妇女极容易成为被坑蒙拐骗、性犯罪、家庭暴力等问题的直接受害者。
调查显示,重要事务由男性做主居多,妇女仅参与商讨。
农村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并没有随着农村妇女生产和经济参与的广泛而发生较大转折。
走访中一位妇女谈到,她有一次替母亲调解民事纠纷,对方置之不理,对她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家庭大事主要由丈夫、父亲做决策。
在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方面,丈夫履行微乎其微。
(九)自我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