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国家标准修订情况说明解析
玉米验收标准

玉米验收标准一、引言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为了保证玉米的质量和安全,玉米的验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玉米验收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二、验收要求1.外观要求:–玉米颗粒应饱满、均匀,表皮颜色均匀。
–玉米颗粒应完整无损,不应有霉变、变质的情况。
–玉米颗粒应干燥无湿润感,不应有虫蛀现象。
2.化学成分要求:–含水量:玉米的水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超过14%。
–淀粉含量:玉米的淀粉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低于70%。
–含糖量:玉米的含糖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低于3%。
–脂肪含量:玉米的脂肪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低于1%。
–蛋白质含量: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低于8%。
3.检测方法:验收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测:–水分含量检测:可使用快速水分仪对玉米样品进行测定。
–化学成分检测:可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玉米样品进行检测,如显微镜法、红外光谱法等。
三、验收标准1.外观标准:–颜色标准:玉米颗粒应呈黄色或金黄色,不允许出现任何其他颜色。
–完整度标准:颗粒应完整无损,不允许有破碎、碎粒等情况。
–霉变标准:不得有霉变、变质、发黑等情况。
–虫蛀标准:不得有虫蛀孔或虫蛀粪迹。
2.化学成分标准:–含水量标准:含水量一般不得超过14%。
–淀粉含量标准:淀粉含量一般不得低于70%。
–含糖量标准:含糖量一般不得低于3%。
–脂肪含量标准:脂肪含量一般不得低于1%。
–蛋白质含量标准:蛋白质含量一般不得低于8%。
3.检测方法标准:–快速水分仪测定方法标准: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操作。
–化学分析方法标准:应采用国家推荐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四、检验报告要求1.检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玉米样品的批次号、产地、规格等基本信息。
–检验日期和检验机构名称。
–外观检验结果,包括颜色、完整度、霉变、虫蛀等情况。
–化学成分检验结果,包括含水量、淀粉含量、含糖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
《玉米》新旧国标的差异

《玉米》新旧国标的差异
董德良
【期刊名称】《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年(卷),期】2009(025)005
【摘要】@@ GB 1353-2009<玉米>新标准已于2009年3月28日发布,将于2009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董德良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的新旧三种国标方法差异探讨 [J], 薛华;姜利;田洪刚
2.解读卫生巾(含护垫)新旧国标差异性 [J], 梁彩红
3.新旧国标汽车安全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差异分析 [J], 王文高
4.醇类消毒剂新旧国标差异性解读 [J], 曾海鹏;陈意苹
5.新旧机动车玻璃国标技术要求差异分析 [J], 王文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粮油质量检验员培训资料

1. 绝对误差Ei 有单位,该单位与给出值单位相同。
绝对误差Ei 有正、负。
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是无量量纲。
相对相差为两次测量值之差与算术平均值之比,为无量量纲。
2. 水分在粮食子粒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一是游离水(自由水);二是结合水(束缚水)。
游离水较多的粮食,容易发热生霉。
碳水化合物根据结构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聚糖三类;根据糖类溶解点分为可溶性糖和不溶性塘。
3. 粮食中的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物和一些脂肪伴有物。
脂肪是脂肪酸与甘油的化合物,又称甘油酯。
植物固醇本身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但它具有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的作用。
4. 酶具有底物专一性和作用专一性,因此粮油子粒中各种生理生化变化是由多种多样的酶类共同作用所控制的。
5. 标准化和标准的基本特性是统一性、民主性、科学性、法规性。
依据标准的的合用领域和有效范围不同,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6. 按照粮食的流通情况,分为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五个环节。
7. 实验室安全操作知识(P86~P89)8. 根据燃烧物性质,国际上同统一将火灾分为A 、B 、C 、D 四类。
A 类火灾指木材、纸张和棉布等物质的着火。
B 类火灾指可燃性液体着火。
C 类火灾指可燃性气体着火。
D 类火灾指可燃性金属着火。
实验室“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9. 按照栽种的地理位置、土壤水分不同将稻谷分为水稻和陆稻(旱稻)两类。
按照稻谷生长期的长短的不同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三类。
按照稻谷品种的不同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
按照稻谷淀粉性质的不同,稻谷又可分为黏稻(非糯稻)和糯稻两类。
根据国家标准GB1350-2022《稻谷》规定,稻谷按其收获季节、粒形和粒质分为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籼糯稻谷、粳糯稻谷五类。
10. 早籼稻谷: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普通米粒腹白较大,角质部份较少。
晚籼稻谷:生长期较长、收获期较晚的籼稻谷,普通米粒腹白较小或者无腹白,角质部份较多。
《玉米》国家标准修订情况说明

5、增加了检验规则
按照质量管理和监管的要求,在新标准文 本中增加了检验规则,对检验的一般规则、 检验批和结果判定作了明确解释,便于使 用操作。
6、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
增加了检验规则和标签标识的规定,提出 了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 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年度和月 份等要求。 保障了用户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进一步维护了三者的利益,也便于产品的 溯源和召回,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第一届七次会议
2007年4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油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第一届七次会议,各位委员对《玉米》 国家标准的送审稿进行讨论审定,并投票表决原 则通过了该标准送审稿。
07年4月23日《玉米》标准修订工作组根据专家提 出的意见,重新整理,形成《玉米》国家标准报批 稿。
玉米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二次会议
2006年11月1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在长 春召开了《玉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二次会议, 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内 蒙古自治区等省(区)粮食局、陕西省粮油质检站 和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
通过了玉米标准修订工作方案; 明确了玉米标准修订的基本框架、修订的主要内容; 明确了各单位任务分工; 重点对《高水分玉米容重定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决定由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局和 中储粮吉林分公司、黑龙江分公司、辽宁分公司、内 蒙古分公司共同承担高水分玉米容重定等实验工作, 河南工业大学、吉林省粮食局负责数据分析汇总。
2007年3月23日,国家粮食局发文,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公司、有 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全体粮标委委员及技术工作组等对 《玉米》国家标准的意见,并同时在粮标委网站公开征求全 社会的意见。 共接到反馈意见47条,其中采纳和部分采纳的有17条,部 分采纳7条,未采纳有23条。根据反馈意见,对标准进行了 修改,形成《玉米》国家标准送审稿。
玉米种植的各项标准制度

玉米种植的各项标准制度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玉米GB1353―1999前言GB1353―1986《玉米》已实施12年之久,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玉米食用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主要作为饲料原料和工业用粮;玉米品种及栽培、收获均有较大的改变。
根据目前的情况并参考其他农业大国的标准,本次修订对原标准做了如下重要技术改变:――将纯粮率定等改为容重定等。
――将水分指标统一为不超过14. 0%。
――增加不完善粒指标,定为不超过%。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353―1986。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参加起草单位:吉林省粮食局、陕西省粮食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陶英、李长久、谢玉珍、张雪梅、封成斌。
玉米 GB1353―1999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的定义、分类、质量指标、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玉米。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5490―1985粮食、粮油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GB5491―1985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5492―1985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GB/T5493―1985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GB/T5494―1985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GB/T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容重粮食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不完善粒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玉米的检测标准

允收标准
退货标准
——
<13.0或>14.5
——
<31.0或>36.0
4.0—5.0 >5.0
—
>1.0
—
>2.0
——
检出
——
检出
——
<0.55或>0.65
——
>50
检验方法
GB 5497 GB 5419 GB 5494 GB 5494 目视法挑选检查 目视法挑选检查 目视法挑选检查 测量、称重 GB/T 20570附录A
包括四个部分
玉米的存放时间
包括两个部分
玉米的理化指标
包括八个指标
玉米的卫生指标
包括七个指标
判断 标准
03 玉米检测的行业标准
感官判 断
时间判 断
各项指 标
1.外观判断
外观:金黄色均匀颗粒,无霉变色泽
2.滋气味
滋气味:具有一批玉米固有气味,无砂齿感,无异味
3.杂质
无肉眼可见杂质(如玉米棒、石子、碳渣、砂粒等)
03 玉米检测的行业标准
判断标 准
感官判 断
时间判 断
各项指 标
3.包装、储运指标
参考行业标准,制定如下指标
3.1 用符合食品卫生法要求的塑料编织袋包装;且要求外观整洁、 无污染、受潮或泄漏、破损现象。 3.2 外包装上应标明:食品制造商名称、地址、生产日期、品名、 净含量、级别、保质期等符合GB 7718的要求,不允许将合格证放 置于外袋与内袋之间,可在外袋进行合格标示(如在外袋上盖合格 章或以鲜艳色彩将合格证缝合于封口处)。 3.3 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及其他易污染物品混运、混贮,运 输过程应保持干燥,并备有防雨、防潮措施;贮存于通风、干燥的 库房内,需用离地面10cm以上的垫仓板铺垫地面。 3.4 每批原料供应商均应提供合格的检验报告单。
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

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玉米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对玉米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了严格规定。
本文将对该国家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相关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了解相关知识。
一、标准范围。
《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适用于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评价。
其中,玉米制品包括玉米粉、玉米面、玉米淀粉等。
标准规定了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总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以及检测方法和抽样规定。
二、限量要求。
国家标准对玉米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总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分别进行了限量要求。
其中,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5μg/kg,黄曲霉毒素B2的限量为10μg/kg,黄曲霉毒素G1的限量为15μg/kg,黄曲霉毒素G2的限量为25μg/kg,总黄曲霉毒素的限量为20μg/kg。
这些限量要求是基于对人体健康的保护考虑而制定的,严格执行有助于减少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三、检测方法。
国家标准规定了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监督抽检和日常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抽样规定。
为了保证监督抽检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国家标准对玉米及其制品的抽样规定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抽样方法、抽样数量、样品保存和运输等。
这些规定的执行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抽样结果的影响,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五、结论。
《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关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应当严格遵守该标准的要求,加强对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控制,共同维护食品安全,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六、参考资料。
1. 《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国家标准。
2. 《食品安全法》。
玉米新标准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GB1353—1999前言GB1353——1986《玉米》已实施12年之久,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玉米食用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主要作为饲料原料和工业用粮;玉米主要品种及栽培、收获方式均有较大的改变。
根据目前的情况并参考其他农业大国的标准,本次修订对原标准做了如下重要技术改变:——将纯粮率定等改为容重定等。
——将水分指标统一为不超过14. 0%。
——增加不完善粒指标,定为不超过5.0%。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353——1986。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参加起草单位:吉林省粮食局、陕西省粮食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陶英、李长久、谢玉珍、张雪梅、封成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玉米GB1353——1999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的定义、分类、质量指标、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玉米。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5490——1985粮食、粮油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GB5491——1985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5492——1985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GB/T5493——1985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GB/T5494——1985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GB/T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容重粮食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3.2 不完善粒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修改了容重测定方法
1999年版附录A玉米容重测定方法中,玉 米从谷物筒由中间筒直接下落到称量筒内, 玉米下落中不断压紧、压实,单位体积内玉 米颗粒密度增加,造成玉米容重虚高。2009 年版附录A中保留谷物筒的下漏斗直径的 40mm不变,容重操作方法与GB/T54981985《粮食、油料检验 容重测定法》标准 规定的一致。
4、调整了不完善粒指标
考虑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和机械收割、脱 粒及干燥等造成的玉米破碎粒增加,导致商
品玉米不完善粒普遍增加的前提下,并参考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玉米标准,将不完善
粒最大限量指标由5.0%调整为1~5等分别为
4.0%、6.0%、8.0%、10.0%、15.0。
5、增加了检验规则
按照质量管理和监管的要求,在新标准文
目
一、标准修订背景 二、标准修订过程 三、新旧标准主要差异
录
四、新标准与美国、加拿大玉米标准的主要差异 五、标准主要内容解读 六、相关问题解答
一、标准修订背景
GB 1353-1999《玉米》国家标准于1999年 11月由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从 2000年4月1日起实施。 1999年版玉米标准的发布实施符合当时我 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引导农民调整 种植结构,指导粮食生产以及减少粮食企 业亏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测试,修订后的标准的容重测定方法 测定结果与国外方法非常接近,相差一 般不超过2.5g/L,且测定结果重现性较 好。
3、增加了水分大于18%的玉米容重测定方法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受玉米品种、产地等影响,同 一份玉米样品随着水分的降低,容重规律性不明显。 特别是水分超过23%的玉米容重没有线性关系。 为解决水分大于18%玉米容重测定问题,在新标准 中增加了附录B《玉米快速干燥降水设备技术条件 及操作方法》,通过实验室快速干燥降水设备和快 速水分测定仪,将玉米水分降到18%以下,待玉米 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再按照附录A测定玉米容重。
大主要粮食标准的研究修订工作正式启动。
参加会议的有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 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粮食局,陕西省 粮油质检站、武汉粮科院、粮食与制品标准工作组、 储藏与物流标准工作组、中储粮总公司及吉林、郑 州分公司等单位代表。
会议主要内容 成立了玉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确定工作组成员 研究讨论玉米标准的框架和评价体系
返回一
二、玉米标准修订过程
《玉米》国家标准修订任务由国家标准化管 理委员会下达 项目编号为20050451—Q—449
《玉米》等国家标准修订第一次工作会议
2006年10月17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郑州召 开了《小麦》、《稻谷》、《玉米》国家标准修订第一次工
作会议。
会议对三项标准的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进行了 充分的讨论,并组成了三个标准起草工作组。标准的研究起 草工作以主产省为主,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负总责,同 时充分吸收各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参加。这标志着三
1999年版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内玉米
供需状况的转变、玉米精深加工和粮食企 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参与 国际市场的竞争上所处于的不利地位, 1999年版玉米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未 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不能满足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
不利于我国玉米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GB 1353-2009《玉米》 修订情况说明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 二○○九年六月
前言
根据2009年第3号(总第143号)国家标 准批准发布公告, GB 1353-2009 《玉米》 于09年3月28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 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 09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项标准为强制性 国家标准。
另外,我国玉米已经从以口粮为主转向以饲料和工业用粮 为主,特别是饲料和燃料乙醇等玉米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 拉动了玉米需求,使得玉米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了较大变 化,国际国内的消费需求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为了解决玉米供需矛盾,优质高产玉米是我国今后玉米生 产的主要发展方向。而高产玉米主要是属晚熟品种,遇到 年景不好时,会有相当数量玉米达不到等级标准。
美国标准1-3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26g/L,3-5级 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38g/L; 加拿大标准1-4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22g/L,4-5 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42g/L。 GB 1353-2009《玉米》一等和五等容重值与美国 标准基本一致,整体容重指标比美国低,高于加拿 大。
中国与美国、加拿大玉米等级指标对照表
注:“—”为不要求。
1、调整了等级级数和指标,增加等外级
玉米依然是按照容重定等,等级由3个调整为 5个,并增加了等外级。 1、2、3等间级差为35g/L,
3、4、5等间级差为30g/L,
1~5等容重分别为: ≥720g/L,≥685 g/L,≥650 g/L,≥620 g/L, ≥590 g/L,等外为<590 g/L。
不利于我国玉米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目前国际间贸易多以玉米出口大国美国标准为主 要参考依据,美国玉米标准分为5个等级,而我国 玉米标准为三个等级标准。美国玉米中等品(三 等)相当于650 g/L,我国玉米中等品(二等)为 685 g/L,从容重指标看,虽然我国玉米质量标准 整体上高于美国标准,但由于国内外玉米容重测 定方法不同,使得同一份玉米样品的容重值不同, 我国容重方法测定的结果平均比美国标准高28-30 g/L,造成相当部分玉米在出口环节“掉等”。
GB1353-2009玉米质量指标
不完善粒含量/% 等级 容重/(g/L) 总量 1 2 3 4 5 等外 ≥720 ≥685 ≥650 ≥620 ≥590 <590 ≤4.0 ≤6.0 ≤8.0 ≤2.0 ≤10.0 ≤15.0 — ≤1.0 ≤14.0 正常 其中: 生霉粒 杂质含量 /% 水分含量 /% 色泽、气味
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第一届七次会议
2007年4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油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第一届七次会议,各位委员对《玉米》 国家标准的送审稿进行讨论审定,并投票表决原 则通过了该标准送审稿。
07年4月23日《玉米》标准修订工作组根据专家提 出的意见,重新整理,形成《玉米》国家标准报批 稿。
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第三次会议
2007年3月8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 组织召开了《玉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三 次会议,各相关单位参加。 会议对《玉米》国家标准讨论稿和编制说明进 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玉米》国家标准(修订)征 求意见稿。
玉米标准征求意见情况
确定研究项目,讨论分工和安排下一步具体工作。
玉米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二次会议
2006年11月1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在长 春召开了《玉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二次会议, 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内 蒙古自治区等省(区)粮食局、陕西省粮油质检站 和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五个等级可以兼顾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
主产区丰年、平年和歉年的玉米质量,同时各等级 也能够与国际玉米标准相一致,有利于我国玉米参 与市场竞争。 考虑到粮食生产的特殊性和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 标准中增加了等外级,规定容重指标不符合第5级 要求,但其他指标符合标准规定的为等外级,仍然
可以进行贸易,从而保证了粮食资源的充分、合理
2007年3月23日,国家粮食局发文,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公司、有 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全体粮标委委员及技术工作组等对 《玉米》国家标准的意见,并同时在粮标委网站公开征求全
社会的意见。
共接到反馈意见47条,其中采纳和部分采纳的有17条,部 分采纳7条,未采纳有23条。根据反馈意见,对标准进行了 修改,形成《玉米》国家标准送审稿。
返回二
三、GB 1353-2009与GB 1353-1999
《玉米》的主要差异
调整了等级级数和指标,增加等外级 修改了容重测定方法 增加了水分大于18%的玉米容重测定方法 调整了不完善粒指标 增加了检验规则 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
2009版玉米标准依然是以容重作为定等指标, 不完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为限制指 标。 互混的指标值没有改变,但调整为类别控制 指标,即类别控制指标为≥95%。
返回
四、GB 1353-2009《玉米》
与美国、加拿大玉米标准的主要差异
各等级容重指标和相邻等级间的级差
不同。
容重器不同 容重测定方法不同 不完善粒和杂质指标不同
1、各等级容重指标 和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不同
GB 1353-2009《玉米》1-3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 为35g/L,3-5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30g/L;
增加了中央储备粮收购和轮换难度,加大 管理成本。 玉米不完善粒限制指标不适应我国粮食机 械化作业现状。Βιβλιοθήκη 不能满足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
由于气候条件对粮食作物生长影响很大,丰平歉年交替, 经过多年新粮自然质量调查,歉年时有相当部分玉米不够 等级内,而平年也仅有60%左右玉米够等内,反映出标准 对歉年时玉米质量兼顾不足,影响了农民收入。
修订后标准 等 级 g/L 1 2 3 4 5 720 685 650 620 590 美国 lb/Wbu 56.0 54.0 52.0 49.0 46.0 g/L 722 696 670 632 594 加拿大 kg/hL 68.0 66.0 64.0 62.0 58.0 g/L 688 666 644 622 580 美国与 加拿大 方法差 34 30 26 10 14 标准间差 中国与 美国 -2 -11 -20 -12 -4 中国与 加拿大 32 19 6 -2 10
说明:美国和加拿大玉米容重单位都在右侧栏中换算为g / L ,便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