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体会)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合集下载

《贾生传》读后感

《贾生传》读后感

《贾生传》读后感
《贾生传》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文学家贾生生平的传记作品。

通过对贾生一生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和追求,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贾生的坚韧和才华所感动,同时也对文学创作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贾生是一位具有独特文学才华和坚定信念的文学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誉为经典之作。

通过对他的生平和作品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读者的期待。

同时,贾生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坚韧和执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阅读《贾生传》,我也对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贾生的一生告诉我,只有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只有坚持不懈,不断追求,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像贾生一样,保持初心,坚持信念,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贾生传》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启发意义的传记作品。

通过对贾生一生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和坚韧,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从中获得力量和启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史记》心得札记

《史记》心得札记

《史记》心得札记这个暑假,我拜读了史记,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和贾生,二人生于不同的时候,但他们的遭遇却有相类之处。

二人都才识过人,忠心为国而遭馋受逐。

虽都有报国的热情,但却无法实现;虽都才华横溢,但却招来嫉妒;虽都对名利无所追求,但却被谗言陷害。

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生于乱世,理应要有为国献身的觉悟。

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国君是明智的,倘若国君昏庸无能,荒淫无度,纵使有再多的忠臣贤臣在其左右辅佐,也是无济于事。

而屈原贾生这两人的国君正是如此。

楚怀王听信了谗佞谄媚之徒的话,而放逐了屈原;汉文帝听信了那些小人的诽谤,而疏远了贾生。

君主不能辨明真伪而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能在朝廷容身,奸臣小人为所欲为而无人能制止,这样的国君又有什么好辅佐的呢?人忠心是没有错,但也不能为此而埋没了自己,毁了自己的一生。

在楚国日益衰落的同时,屈原也是非常的着急与痛心,最后因为无人能理解自己而选择了投江自尽。

但屈原完全可以不这样做,凭他的才华,在这乱世中还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吗?人活着就是要有抗争精神,要和不公的世界做抗争,司马迁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如此。

司马迁为什么就算承受宫刑的耻辱也要坚持活下去?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公,他想要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抗争,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遭遇到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是自己的观念被他人排斥,也会遇到种种不公的待遇。

而我们就该在它们面前低头吗?不,如果我们坚信自己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该努力向他人证明,让别人认可,面对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拿出自己的骨气,用努力来拿回那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味的逃避,妥协是没办法解决任何事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对于这句话人们往往都只会重视它的前三句,而我却更喜欢它的最后一句,造成他们价值不同的原因正是它们的追求不一样,人如果是为了抗争而死的,那么他的死必然是像泰山一样。

《屈原列传》读后感优秀5篇

《屈原列传》读后感优秀5篇

《屈原列传》读后感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屈原列传》读后感优秀5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学习心得体会)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学习心得体会)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秀才与帝王——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刘景光余学史记,每读到屈原贾生列传处,常掩卷沉思,喟然长叹!今以秀才与帝王为题,试辩之。

一、秀才与帝王的传记同等重要秀才与帝王是一对君臣关系。

秀才要利用帝王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帝王则要利用秀才的才干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人是生而平等的,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帝王与秀才,虽则社会地位不同,尊卑不同,但是传记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传记,记录了一个人的历史,全部个人的传记,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所以有眼光的社会学家建议人人写自传,每个人的传记,公之于众都是对社会的贡献。

有人说21世纪是传记的时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在《史记》人物中,司马迁不只记述了帝王将相,更是把眼光投向了秀才: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学生,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文人雅士,均是司马迁立传记述的对象。

他不以血统尊卑和爵位高低为转移,而是侧重於那些对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他对于"能有所长"的佞幸;"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俳优;"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乃至刺客、隐士、医卜、日者等,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表彰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生存自由、人权平等,这是近三百年来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对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里的司马迁来说,能够对秀才与平民如此重视,不惜笔墨为他们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屈原、贾谊、司马迁的生命轨迹屈原、贾谊、司马迁都是盖世英才。

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开创楚辞,贾谊开汉赋之先,司马迁开创史记,在他们个人短暂的生命里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生命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不相同。

屈原两次遭流放,贾谊两次被逐出京都,司马迁两度系狱。

有鉴于此,司马迁将屈原、贾谊的事迹合为一传,并注入了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为之树碑,为之抒怀,也可以说,司马迁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忠臣贤士的悲剧——读《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有感

忠臣贤士的悲剧——读《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有感

忠臣贤士的悲剧——读《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有感纵观古代的忠臣贤士,皆是倾心为国,忠心耿耿,只是他们很多都没能得到善终。

在古代,这似乎成为了一个规律:众多有才有志者终不得志。

忠臣贤士的悲剧,源于时代,源于环境,源于他们自己。

读《史记》观屈原、贾生二人,都曾倍受君王信任,他们为君主出谋划策,忠心进谏,只为让君主贤明有道,让国家强盛兴旺。

然而,他们却都因谗谄之徒的污陷之言而被贬他处。

想做忠臣却被当作小人,想为君主献策却不被接纳。

最后,落得个一个自投汨罗而死,一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两者经历何其相似,或许我们能在其中发现些什么。

先来看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

曾为楚怀王左徒,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以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短短几句话,就可见屈原的才能何其深厚。

国有这样一位贤臣辅佐,是国的幸运。

只可惜众人皆醉而屈原独醒,周边大臣无不嫉妒他的才能,竟能把他说成一个以为“非我莫能为”的自大之人。

而楚怀王终不是一个明君,如此听信小人之言,所谓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以致邪曲害公,方正不容。

楚怀王疏远屈原,却不知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可怜愚昧的楚怀王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最后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原就是这样看着自己渴望尽心辅佐的楚怀王被他自己的儿子送上黄泉,然后被他的儿子短于顷襄王,被迁于江滨。

佞臣加上愚君,最终使屈原身处绝境。

当他形容枯槁,立在江畔时,面容上早已看不出丝毫波澜,然而谁又能知晓此时他内心的绝望?他终于领会到独清于举世浑浊之中的痛苦。

然而他从没想过随其流扬其波,哪怕独自在人世间受苦,哪怕死,也绝不让自己的高洁之身收到丝毫污染。

他留下《离骚》,留下《怀沙赋》,“吾将以为类”是他最后的希望。

当从汨罗江中发出一声闷响,一代传奇人物也就此离去了。

再来看看投书吊屈原的贾谊。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年二十余文帝召以为博士。

作为最年轻的博士,每诏令议下,贾谊都尽为之对,诸生以为不能及。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摘要:本文简述了《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的内容,并对该传记的写作特点做了简要分析,并对传记中抒情浓厚和令人费解的地方作了着重详述。

屈原贾生列传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和西汉的贾谊所著列传。

二人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同为才高八斗,忠贞爱国之士,又都为小人嫉恨,遭谗佞之言所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惨遭贬谪,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颇有建树,成就卓著。

因其相似的人生遭遇,故被太史公同列为一篇之中。

列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屈原的介绍。

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因才能之高而备受楚王信任。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却因此为楚国上官大夫所嫉恨。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

屈原遭贬谪之后,楚怀王因忠奸不分“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结果“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而作者此时却极力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

先是借屈原所作“离骚”中透露的的志洁行廉,意旨深远,盛赞屈原卓著的文学成就和可与“日月争光”的高尚品节;而后直抒胸臆,将屈原当时的存君兴国之志抒发的淋漓尽致,“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而事与愿违,屈子的满腔赤子之情,非但没有被楚国国君理解,反而因此得罪令尹子兰,遂又为侫言所中伤,被顷襄王贬迁。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则着重描写了屈原投江。

满怀经世治国之志的屈原,虽学富五车,却报国无门,既有着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却似乎少了一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洒脱。

满腔抑郁不平终究只能借《离骚》等诗篇来倾诉,却不为国君感受到。

世道既容不下他正道直行的性格,自己又不愿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故死亡自然是获得解脱最好的选择。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境遇是伟大的,也是悲哀的。

读《屈原列传》有感(4篇)

读《屈原列传》有感(4篇)

读《屈原列传》有感(4篇)读《屈原列传》有感1屈原被贬之后,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热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重点写了他的壮烈牺牲。

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一种宏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顽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但是,合上书页,静下心来认真想想,当故国沦陷之时,向那滚滚汨罗江水纵身一跃,了却残生,当真是最好的选择么?在重新阅读过《史记》和《史记精讲》中的相关章节后,我对屈原以身殉国的做法有了更多的熟悉。

我认为:当自己的国家深受外敌蹂躏之时,我辈青年当拍案而起、跳将出来,拼尽自己的力气,为国奋斗,哪怕马革裹尸,血染沙场,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丢失信念与士气,单独徘徊于江湖一隅,毫无意义的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

话虽这样说,屈原的做法却仍值得后代永久敬重,我认为:他的以身殉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的精神却永久值得我们学习!特殊是在这个喧嚣、轻浮的时代,当金钱的作用被夸大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地步时,当爱国精神被群众所讥讽为“老土”时,当有识之士们惊呼“我们已经穷的就剩钱了”时,我们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刚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高洁的品质,正是我们所极为欠缺的!所以,让我们临时忘却身旁的浮华,闭上双眼,让思绪飞过千年的风霜,去倾听一下汨罗江畔那凄凉的歌声,与宏大的心灵做一次深化的对话吧!读《屈原列传》有感2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很多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布满了无助与无奈。

读屈原列传观后感

读屈原列传观后感

读屈原列传观后感《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了屈原的一生,他聪明才智,却又不幸遭遇政治失意和流放之苦,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壮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国家的兴盛和衰落,他用自己的诗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离骚》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美妙和自己的遭遇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深情。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关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使命。

在政治上,屈原是一位有志向的政治家,他不断提出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国家走上正轨。

然而,他的真诚和才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最终导致他被流放和自杀。

屈原的遭遇让我感受到政治黑暗和残酷,也让我深深地思考了政治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之路。

屈原的离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是一种悲剧。

然而,他的精神和作品却流传下来,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屈原的作品通过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触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和真理的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自然和人文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的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后人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屈原的诗歌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独特而深入人心。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深刻触动,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气质。

通过深入了解屈原的作品,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阅读《屈原列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心灵历程,更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秀才与帝王――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刘景光余学史记,每读到屈原贾生列传处,常掩卷沉思,喟然长叹!今以秀才与帝王为题,试辩之。

一、秀才与帝王的传记同等重要秀才与帝王是一对君臣关系。

秀才要利用帝王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帝王则要利用秀才的才干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人是生而平等的,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帝王与秀才,虽则社会地位不同,尊卑不同,但是传记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传记,记录了一个人的历史,全部个人的传记,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所以有眼光的社会学家建议人人写自传,每个人的传记,公之于众都是对社会的贡献。

有人说21世纪是传记的时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在《史记》人物中,司马迁不只记述了帝王将相,更是把眼光投向了秀才: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学生,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文人雅士,均是司马迁立传记述的对象。

他不以血统尊卑和爵位高低为转移,而是侧重於那些对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他对于"能有所长"的佞幸;"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俳优;"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乃至刺客、隐士、医卜、日者等,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表彰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生存自由、人权平等,这是近三百年来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对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里的司马迁来说,能够对秀才与平民如此重视,不惜笔墨为他们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屈原、贾谊、司马迁的生命轨迹屈原、贾谊、司马迁都是盖世英才。

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开创楚辞,贾谊开汉赋之先,司马迁开创史记,在他们个人短暂的生命里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生命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不相同。

屈原两次遭流放,贾谊两次被逐出京都,司马迁两度系狱。

有鉴于此,司马迁将屈原、贾谊的事迹合为一传,并注入了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为之树碑,为之抒怀,也可以说,司马迁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通过为屈原、贾生立传,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与愤满。

我在阅读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自序及部分相关材料之后,觉得他们三人的命运遭际虽然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在实质上却有着极大的区别,现就从秀才与帝王的关系角度作一比较。

楚怀王与屈原是一对悲情君臣。

屈原出身贵族,与楚怀王同宗,从血缘关系上本就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屈原聪慧有才,史记上称赞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所以很受楚怀王器重。

虽然他的官职是左徒,可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比宰相还宰相。

在这一时期,楚怀王表现出了一个作为明君的王者风范,从内政到外交,君臣齐心合力使楚国一度欣欣向荣,国富兵强,六国合纵抗秦,公推楚国为合纵长,楚怀王一时都有点诸侯盟主的味道了。

可是,屈原辅佐楚怀王兴图楚国霸业的宏大理想遭遇到强大的阻力,在内政上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外交上损害了秦国的利益。

这对君臣在这两股强大势力的联手打击下,他们的悲剧命运就悄然降临了。

之所以说楚怀王与屈原是一对悲情君臣,是因为纵观楚怀王与屈原的整个交往,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一一让楚国强盛称霸;有着共同的对立面一一外部的强秦与内部的腐朽势力。

屈原一生对楚怀王忠心耿耿,楚怀王一生对屈原也有割舍不下的情怀。

且按下他们君臣前期密切合作,取得初步成果不表,就是在屈原遭谗被疏之后,楚怀王被秦国张仪欺骗损兵失地,他反省一下,马上起用屈原使齐,重修齐楚之盟。

只可叹楚怀王头脑简单不长记性,他本来有一次雪耻的机会,便是秦国为了拉拢楚国攻打齐国,提出让地求和,楚怀王回答:"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可张仪二次来楚后,楚怀王竟经不住靳尚与宠妃郑袖的说情,又把张仪放跑了。

屈原回问楚王,"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楚怀王对屈原意见的重视。

这对君臣的悲剧情节还在向前发展。

在楚国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怀王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

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

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打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

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

怀王左右为难,"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屈原将怀王的安危时时挂在心上,他坚决劝阻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

他说:"奈何绝秦欢。

"怀王又一次辜负了屈原,而听了他的小儿子的话。

这是他们君臣的最后一面,这是一次死亡之旅。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他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秦昭王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

这时怀王才后悔没有听屈原的话,可是已经晚了。

怀王拒绝割地,却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

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最终气恨交加,病死在秦国。

楚顷襄王继位后,以子兰为令尹。

而楚国人民都因为子兰劝怀王西行对子兰十分不满,屈原也想为楚怀王的死讨个说法,于是趁着怀王灵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这使他遭到更沉重的打击,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洞庭湖一带。

顷襄王二^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消息传到江南,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追随楚怀王而去,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汉文帝与贾谊是一对相知君臣。

贾谊乃一时名士,史记载他"年十八,能诵诗属文闻于郡中。

吴廷尉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即位不久,求贤访良,河南守吴公的政绩很好,"治平为天下第一",文帝特召为廷尉。

吴公又向帝竭力推荐贾谊,说他"博通书藉,可备资询。

"文帝乃复召贾谊为博士。

这对君臣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贾谊一到京师,果然不同凡响。

在朝班中,论年令,贾谊最小;论能力,贾谊最强。

皇帝每让讨论一项诏令,只要贾谊一发言,其他人都觉得无话可说了。

大家都认为他们的能力赶不上贾谊,所以贾谊甚得文帝喜爱,被破格提拔,传言中有一日连升三级的说法可见文帝对贾谊的欣赏程度。

就像屈原受楚怀王重用遭到腐朽贵族的谗言陷害一样,贾谊为汉文帝推行的改革政策同样受到了朝中老臣绛(周勃)、灌(灌婴)、东阳侯、冯敬之属的打击与迫害。

他们趁汉文帝提议让贾谊任公卿之位的机会,联合起来向文帝发难,说贾谊年纪轻轻,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他所做的努力都是想独揽大权,扰乱朝纲。

文帝迫于权臣压力,不得已忍痛割爱,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绛、灌之属乃何等人物,他们是随高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汉文帝刘恒的皇帝宝座也主要依懒绛、灌们从诸吕手中夺回权力。

但令史家叹息的是:"随(何)、陆(贾)无武,绛、灌无文。

"绛、灌是英明的军事将领,在开国辟疆、捍卫皇权方面功劳盖世,可是他们治国乏术,并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

之所以说汉文帝与贾谊是一对相知君臣,是因为汉文帝与楚怀王不同,他有主见,并不全为权臣所左右,虽然他出于无奈,把贾谊贬出了京师,但他敏锐地觉察到贾谊的主张是正确的。

所以他仍是将贾谊的建议逐步采纳,付诸实施。

宋朝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有诗赞贾谊云:"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对于贾谊作出了很高的也是正确的评价。

表面上看,绛灌们阻拦了贾谊晋升的步伐,把他挡在了朝阁之外,可实质上,汉文帝在施政过程中,总是采用贾诒的主张,"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绛灌们爵位虽高,但他们的"言"被"废用",并没有给文帝治国提出什么有益的帮助,只好被劝退,回家养老去了。

相反,贾谊虽然没有当上三公九卿,可文帝在内政外交上遇到麻烦时(内部淮南王北济王叛乱,外部匈奴侵扰),他却专门下旨召回贾谊,商讨对策。

这便是有名的宣室夜对的故事。

李商隐有诗赞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I!饶有趣味的是,贾谊不是在上朝之时(办公时间)谨见皇帝,而是在文帝祭祀神灵祈求福祉时被接待,这就很有些私密的味道。

并不摆天子龙威的尊严,而是像老朋友会面一样随意亲切,君臣二人促膝密谈,从眼下的鬼神之事切入,逐渐地进入商讨国计民生的主题。

史记载"贾生因具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故事:贾谊全部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不仅提出了应该怎么办,而且陈述了为什么要这么办。

说者滔滔不绝,听者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半夜三更,过程中文帝竟然不由自主地向贾生靠拢,极近亲昵之状。

会谈结束后,文帝很有感慨地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文帝特聘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须知梁王乃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通过梁王这层关系贾谊与文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贾谊实际上成了汉文帝的高级幕僚与智囊人物,有点类似于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关系。

宣室夜对之后,贾谊向朝庭上了《陈政事疏》,也就是历史上常常论及的《治安策》。

我个人认为,贾谊受汉文帝宣室召见,谈话是即兴而发,内容却极其广泛,会谈之后,贾生感觉事关重大,便慎密思考,梳理成文,形成《治安策》,向朝庭献出。

所以说,治安策也如后来的隆中对一样,是贾谊根据皇帝的提问,对国内外局势所作的分析与判断,对事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或者说,它也是贾谊与汉文帝会谈的一份备忘录。

遗憾的是,这对君臣的合作才正式起步,贾谊所悉心教导的(也是他十分钟爱的)梁王在驰往京城的途中坠马而死,让贾谊悲伤自责不已,而过早地消融了自己的生命。

所幸的是,汉文帝及后来的景帝即使在贾谊死后,也依然坚持推行贾谊所倡导的重本抑末、加强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强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邦势力的政治路线。

文、景二帝都能崇尚贤才,任用精通历法的张苍为丞相,以治军谨严著称的周亚夫为全国军队的统帅,任用贾谊遗志的继承者晁错为御史大夫,励精图治,使大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一个空前鼎盛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司马迁与汉武帝是一对强强对抗的君臣。

汉武帝雄才大略,傲视天下;司马迁承袭史官,洞察古今。

两强相遇,互不相让。

汉武帝要用强权使司马迁屈从,司马迁要以史官的责任对社会对历史负责,这样一来,司马迁与汉武帝就成为冤家对头了。

青少年时代的司马迁,与屈原贾谊的生命轨迹类似,顺风顺水。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