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接入层
如何建设接入层光缆网络

如何建设接入层光缆网络随着宽带多媒体业务和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已越来越广泛运用于接入网络中。
过去,光缆网络主要是满足传输网络建设需求,接入层光缆需求较少,少量的接入层光缆一般直接从汇聚节点拉出。
随着近年来数据光纤和用户光纤需求的迅速增加,电信运营商在接入层光缆的建设量也随之急剧增加。
如何建设接入层光缆网络,已成为业界广泛讨论的课题。
一、接入层光缆建设原则根据网络分层原则,我们将本地网光缆分为中继层和接入层,接入层光缆是指从本地局用局站到用户设备终端之间的光缆,接入层光缆又分为主干层光缆和配线层光缆。
接入层光缆是各电信运营商重点建设的基础资源,总体上要从网络投资控制、安全性、可扩展性、结构清晰等几方面进行组织建设。
1.适度超前、分步实施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同时快速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
同时由于接入层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接入技术日新月异,在充分考虑投资成本的情况下,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接入层光缆网络规划,并按照规划分步实施。
---(学电脑)2.分层建设根据网络结构清晰的要求,接入层光缆要分为主干层光缆和配线层光缆进行建设。
主干层包括主干层光缆和光交接节点设备,配线层包括配线层光缆、光分配节点和用户终端设施。
主干层光缆建设要根据规划保持相对稳定,配线层光缆建设要适应市场和技术变化快的特点,要满足这些要求和特点就需分层建设。
3.拓扑结构选择光纤接入层主要有星型、线型和环型三种基本结构。
主干层光缆原则上采用环形拓扑结构,主要是因为用户业务接入的汇集层所承载的业务都需要提供环形保护或双路由保护。
对于农村等业务非密集区,光缆路由不具备成环条件的,主干光缆拓扑可以考虑暂不成环。
配线层光缆主要受成本和路由限制,难于成环组网,常采用树型或星型结构。
对部分需要较高安全性的业务,可以采用环形结构或双路由保护。
根据配线区域内用户及业务分布情况、安全性要求、客观地理条件等因素,灵活采用多个光分配点与单光交接点组网,或多个光分配点通过双光交接点组网的拓扑结构。
企业网络的结构

企业网络的结构
在企业网络中,网络结构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它可以被视为网络的基础架构,用于提供稳定的、可靠的和高性能的网络连接。
一个常见的企业网络结构是分层结构。
这种结构通常包括三个主要层次:核心层、分发层和接入层。
核心层是网络的中心,它承载着整个网络的核心交换功能。
在这个层次上,通常使用高性能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来处理网络流量,以确保数据的快速传输和高效路由。
分发层位于核心层和接入层之间。
它的任务是将核心层的网络连接分发到各个部门或办公室的接入层。
在分发层上,通常使用三层交换机来处理网络流量,并提供一定程度的网络安全功能。
接入层是最接近用户的层次,它位于整个网络结构的最外围。
在这个层次上,各个部门或办公室的设备,如工作站、打印机和IP电话等,都可以接入到网络中。
通常使用二层交换机来连接这些设备,并提供局域网内部网络的连接。
除了分层结构,企业网络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如融合结构和边缘计算结构。
融合结构将数据、语音和视频等不同类型的网络服务集成到统一的网络架构中,提供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管理。
而边缘计算结构则将计算和存储资源放置在离用户更近的地方,以提供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无论采用何种网络结构,企业都需要考虑网络安全、容错性、扩展性和性能等因素。
此外,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企业网络结构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优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城域网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介绍docx

城域网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介绍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简称MAN)是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属于宽带局域网。
城域网的网络结构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1.核心层:提供高带宽的业务承载和传输,完成高速数据转发的功能。
核心层设备(如核心路由器)是本市的出口设备,主要作用就是选路和转发数据,把数据转发给省网或其他网络设备的边界路由器(BR设备)。
2.汇聚层:汇聚层是骨干层与接入层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骨干层的延伸。
它实现扩展核心层设备的端口密度和端口种类,扩大核心层节点的业务覆盖范围,同时实现业务的服务等级分类。
汇聚层设备(如中、高档路由器、ATM交换机或集中复用器、局域网交换机和宽带接入服务器、SDH复用设备等)会把这些互联网专线的网段发布进BGP路由协议,BGP路由协议再把这些网段更新给核心层设备。
此外,汇聚层还是实施业务管理的主要层面,包括网络数据库、网络服务器、计费服务器等,负责处理业务逻辑。
3.接入层:将不同地理分布的用户快速有效地接入骨干网,接入节点设备完成多业务的复用和传输。
接入层设备主要包括交换机,这些交换机连接到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把OLT发送过来的数据封装到不同的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然后传给上层设备,如业务控制层的SR(Service Router,服务路由器)或BNG (Broadband Network Gateway,宽带网络网关)设备。
这三层共同构成了城域网的层次化网络架构,有助于实现网络的灵活扩展、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咨询计算机或通信领域的专家。
网络层次结构说明

⽹络层次结构说明⽹络层次结构说明⽹络层次规划为三个部分:核⼼层汇聚层接⼊层(有上到下)核⼼层:核⼼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络之间的优化传输,⾻⼲层设计任务的重点通常是冗余能⼒、可靠性和⾼速的传输。
汇聚层:汇聚层是楼群或⼩区的信息汇聚点,是连接接⼊层和核⼼层的⽹络设备,为接⼊层提供数据的汇聚\传输\管理\分发处理。
汇聚层为接⼊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如地址合并,协议过滤,路由服务,认证管理等。
通过⽹段划分(如VLAN)与⽹络隔离可以防⽌某些⽹段的问题蔓延和影响到核⼼层。
汇聚层同时也可以提供接⼊层虚拟⽹之间的互连,控制和限制接⼊层对核⼼层的访问,保证核⼼层的安全和稳定。
接⼊层:接⼊层通常指⽹络中直接⾯向⽤户连接或访问的部分。
接⼊层⽬的是允许终端⽤户连接到⽹络,因此接⼊层交换机具有低成本和⾼端⼝密度特性。
⽹络⼤致规划为三个类型:局域⽹:本地私有的⼀个⽹络范围。
如果是⼀个规模⽐较⼤的局域⽹,也会成为是⼀个园区⽹。
城域⽹:如果⼀个⽹络的覆盖⾯积达到了⼀个城市,就可以称为城域⽹。
⼴域⽹:如果覆盖⾯积达到了全国或者全球,就称为⼴域⽹,全球最⼤的⼴域⽹就是Internet互联⽹。
1.1 . OSI⽹络模型概念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
是个灵活的、稳健的和可互操作的模型OSI模型的⽬的:规范不同系统的互联标准,使两个不同的系统能够较容易的通信,⽽不需要改变底层的硬件或软件的逻辑。
OSI模型分为7层:OSI把⽹络按照层次分为7层,由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每个层次对应了相应的标准或者协议。
1.1.1 应⽤层为应⽤软件提供接⼝,使应⽤程序能够使⽤⽹络服务。
常见的协议pop3(110)、telnet(23)、smtp(25)、主要需要了解的协议:http(80) ftp(20/21) dns(53)1.1.2 表⽰层数据的解码和编码、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接入层网络结构介绍

内容简介
一、窄带ONU接入网 二、DSLAM(ADSL) 三、驻地网LAN
四、EPON/IAD/AG 五、各类光器件简介
合肥电信网络维护中心 第3页
一、窄带ONU接入网
程控交换机 网络维护中心: 端局内ODF内侧至窄带 OLT之间的尾纤 端局 ODF 线路维护中心: 端局内ODF外侧至窄带 ONU接入网机房内ODF 外侧之间的光纤光缆 窄带ONU接入网机房 窄带ONU 窄带ONU 网络维护中心: 接入网机房内ODF内侧 至窄带ONU之间的尾纤
二级交换机 楼道交换机(光口)
三级交换机 楼道交换机(电口)
维护界面: 网络维护中心:宽带机房内交换机(光转)相联的尾纤。 线路维护中心:局端ODF外侧至LAN交换机(光转)接入的 ODF外侧之间的光纤光缆、楼道网络箱中直接熔接出来尾 纤。
光衰耗要求: 采用光纤收发器上联>-25dB,最好为>-20dB 采用内置SFP千兆模块上联>-20dB
核心层
Cisco6509
L3: 汇聚层
Cisco 4507R
HuaWei 6506
HuaWei MA5200E/F
HuaWei MA5200/G
BRAS:
中心交换机
Juniper ERX1410/1440
接入层
楼道交换机 用户
合肥电信网络维护中心
第11页
驻地网网络拓扑
光纤 一级交换机 小区(大厦)机房 中心交换机 S2403HEI、S3026等 光电转换器(16槽机箱式) 五类线
合肥电信网络维护中心
第24页
分光器的光衰耗与分光比1:n的对应关系: L=10*lgn 例如: 1:4分光器:10lg4=6 1:8分光器:10lg8=9(实际为10左右) 1:16分光器:10lg16=12(实际为13.5左右) 1:32分光器:10lg32=16
弱电工程中经典的三层网络系统结构: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

弱电工程中经典的三层网络系统结构: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我们经常会听到以下网络术语,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呢?三层网络拓扑结构在安防工程中的应用我们举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大学,其用户数至少几千人,其网络机房中的网络设备,如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共同组成的区域可以看做是核心层,每个楼层中的交换机等设备可以看做是接入层,而连接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区域就是汇聚层,当然,这种解释比较笼统,我们来看一下更详细的解释。
三层交换式网络拓扑结构双冗余热备份网络拓扑结构核心层及其功能:网络主干部分称为核心层,核心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快速,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性能和吞吐量。
核心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骨干网络之间的优化传输,骨干层设计任务的重点通常是冗余能力、可靠性和高速的传输。
网络的控制功能最好尽量少在骨干层上实施。
核心层一直被认为是所有流量的最终承受者和汇聚者,所以对核心层的设计以及网络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
核心层设备将占投资的主要部分。
核心层交换机一般采用高档的3层交换机,这类交换机具有很高的交换背板带宽和较多的高速以太网端口或光纤端口。
采用机箱式模块化设计,机箱中可承载管理模块、光端口模块、高速电口模块、电源等,具有很高的背板容量。
汇聚层及其功能:将位于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部分称为分布层或汇聚层,汇聚层交换层是多台接入层交换机的汇聚点,它必须能够处理来自接入层设备的所有通信量,并提供到核心层的上行链路,因此汇聚层交换机与接入层交换机比较,需要更高的性能,更少的接口和更高的交换速率。
汇聚层主要承担的基本功能有:1、汇接接入层的用户流量,进行数据分组传输的汇聚、转发和交换;我们经常会听到以下网络术语,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呢?我们举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大学,其用户数至少几千人,其网络机房中的网络设备,如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共同组成的区域可以看做是核心层,每个楼层中的交换机等设备可以看做是接入层,而连接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区域就是汇聚层,当然,这种解释比较笼统,我们来看一下更详细的解释。
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网系统体系结构及关键设备

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网系统体系结构及关键设备引言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网系统是现代家庭和企业接入宽带网络的重要手段,它为用户提供了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和丰富的媒体服务。
本文将介绍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网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其中的关键设备。
体系结构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网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用户接入层、集中接入层和核心汇聚层。
用户接入层用户接入层是指网络接入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连接层。
在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网系统中,常用的用户接入技术包括有线电视(CATV)网络、光纤到户(FTTH)网络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高速的宽带接入能力,满足用户对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需求。
在用户接入层,常见的关键设备有:1.光猫:光猫是将光纤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设备,用于将光纤网络接入到用户端设备(如电视机、电脑等)上。
2.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用于将有线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与用户设备进行连接,是用户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
集中接入层集中接入层是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网系统中连接用户接入层和核心汇聚层的层次。
在集中接入层,用户接入设备通过光纤、同轴电缆等传输介质与集中接入设备相连。
在集中接入层,常见的关键设备有:1.传输设备:传输设备用于将用户接入设备传输的信号进行处理和转发,保证信号稳定和可靠传输。
常用的传输设备包括光传送设备、数字传送设备等。
2.聚合设备:聚合设备用于将大量用户接入设备的信号进行聚合处理,减少网络资源的占用。
聚合设备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和高速的转发能力,可以同时支持多个用户设备的接入。
核心汇聚层核心汇聚层是宽带有线电视接入网系统的顶层,负责将用户数据和媒体内容汇聚到一起,连接到Internet和其他服务提供商的网络中。
核心汇聚层承载着整个网络的传输和转发任务。
在核心汇聚层,常见的关键设备有:1.交换机:交换机是核心汇聚层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于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交换机具有较高的带宽和较低的延迟,可以提供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
网络的三层架构

================================================================ =网络的三层架构:1.接入层: 提供网络接入点,相应的设备端口相对密集. 主要设备:交换机,集线器.2.汇聚层: 接入层的汇聚点,能够提供路由决策.实现安全过滤,流量控制.远程接入. 主要设备:路由器.3.核心层: 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 不会对数据包做任何的操作============================================================== ===OSI七层网络模型: Protocol data unit1.物理层: 速率,电压,针脚接口类型 Bit2.数据链路层: 数据检错,物理地址MAC Frame3.网络层: 路由(路径选择),逻辑的地址(IP) Packet4.传输层: 可靠与不可靠传输服务, 重传机制. Segment5.会话层: 区分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操作系统工作在这一层 DATA6.表示层: 实现数据编码, 加密. DATA7.应用层: 用户接口 DATABit, Frame, Packet, Segment 都统一称为: PDU(Protocol Data Unit) ============================================================== ===物理层:1.介质类型: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2.连接器类型: BNC接口, AUI接口, RJ45接口, SC/ST接口3.双绞线传输距离是100米.4.HUB集线器: 一个广播域,一个冲突域.泛洪转发. 共享带宽.直通线: 主机与交换机或HUB连接交叉线: 交换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HUB连接全反线(Rollback): 用于对CISCO的网络设备进行管理用.============================================================== ===数据链路层:1. 交换机与网桥2. 交换机与网桥有多少个段(端口)就有多少的冲突域.3. 交换机与网桥所有的段(端口)在相同的广播域============================================================== ===网络层:1. 路由器2. 路由实现路径的选择(路由决策).Routing Table3. 广域网接入.4. 路由器广播域的划分(隔断).============================================================== ===传输层:1.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拥有重传机制,可靠传输2.UDP(用户报文协议),无连接,无重传机制,不可靠传输3.端口号:提供给会话层去区分不用应用程序的数据.标识服务.============================================================== ===show hosts 显示当前的主机名配置show sessions 显示当前的外出TELNET会话clear line XXX 清除线路<ctrl>+<z> 直接返回到特权模式<ctrl>+<shift>+<6> + x============================================================== ===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disable 从特权模式返回到用户模式configure terminal 进入到全局配置模式interface ethernet 0/1 进入到slot 0的编号为1的以太网口exit 返回上层模式end 直接返回到特权模式============================================================== ===1.当CISCO CATALYST系列交换机,在初始化时,没有发现"用户配置"文件时,会自动载入Default Settings(默认配置)文件,进行交换机初始化.以确保交换机正常工作.2.CISCO Router在初始化时,没有发现"用户配置"文件时,系统会自动进入到"初始化配置模式"(系统配置对话模式,SETUP模式, STEP BY STEP CONFIG模式, 待机模式),不能正常工作!============================================================== ===1.CONSOLE PORT(管理控制台接口): 距离上限制,独占的方式.2.AUX port(辅助管理接口): 可以挂接MODEM实现远程管理,独占的方式.3.Telnet:多人远程管理(决定于性能, VTY线路数量).不安全.============================================================== ===立即执行,立即生效============================================================== ===hostname 配置主机本地标识r6(config)#interface ethernet 0r6(config-if)#ip address 1.1.1.1 255.255.255.0show version 观察IOS版本设备工作时间相关接口列表show running-config 查看当前生效的配置此配置文件存储在RAMshow interface ethernet 0/1 查看以太网接口的状态工作状态等等等...============================================================== ===reload 重新加载Router(重启)setup 手工进入setup配置模式show history 查看历史命令(最近刚用过的命令)terminal history size <0-256> 设置命令缓冲区大小 0 : 代表不缓存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 保存当前配置概念:nvram : 非易失性内存,断电信息不会丢失 <-- 用户配置 <-- startup-configram : 随机存储器,断电信息全部丢失 <-- 当前生效配置 <-- running-configstartup-config 在每次路由器或是交换机启动时候,会主动加载============================================================== ===banner motd [char c] 同时要以[char c]另起一行结束description 描述接口注释( <ctrl>+<shift>+<6> ) + x为console口配置密码:line conosle 0 进入到consolo 0password cisco 设置一个密码为"cisco"login 设置login时使用密码enable password <string> 设置明文的enable密码enable secret <string> 设置暗文的enable密码(优先于明文被使用)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加密系统所有明文密码(较弱)设置vtp线路密码(Telnet)line vty 0 ?password ciscologin============================================================== ===配置虚拟回环接口(回环接口默认为UP状态)inerface loopback ? 创建一个回环接口ip address 1.1.1.1 255.0.0.0 配置接口的IP地址end 退出该接口ping 1.1.1.1 检测该接口有效性no * 做配置的反向操作DCE/DTE 仅存在广域网中show controllers serial 0 用于查看DCE与DTE的属性DCE的Router需要配置时钟频率clock rate ? 配置DCE接口的时钟频率(系统指定频率)============================================================== ===Serial1 is administratively down, Line protocol is down没有使用no shutdown命令激活端口Serial1 is down, Line protocol is down1.对方没有no shutdown激活端口2.线路损坏,接口没有任何连接线缆Serial1 is up, line protocol is down1.对方没有配置相同的二层协议 serial接口default encapsulation: HDLC2.可能没有配置时钟频率Serial1 is up, line protocol is up接口工作正常============================================================== ===show cdp neighbors 查看CDP的邻居(不含IP)show cdp neighbors detail 查看CDP的邻居(包含三层的IP地址) show cdp entry * 查看CDP的邻居(包含三层的IP地址)r1(config)#no cdp run 在全局配置模式关闭CDP协议(影响所有的接口)r1(config-if)#no cdp enable 在接口下关闭CDP协议(仅仅影响指定的接口)clear cdp table 清除CDP邻居表show cdp interface serial 1 查看接口的CDP信息============================================================== ===Sending CDP packets every 60 seconds(每60秒发送cdp数据包)HoldTime 180 seconds(每个CDP的信息会保存180秒)============================================================== ===ip host <name> <ip> 设置静态的主机名映射============================================================== ================================================================= ===Telnet *.*.*.* 被telnet的设备,需要设置line vty的密码,如果需要进入特权模式需要配置enable密码show users 查看 "谁" 登录到本地show sessions 查看 "我" telnet外出的会话clear line * 强制中断 "telnet到本地" 的会话disconnect * 强制中断 "telnet外出" 的会话============================================================== ===show flash: 查看flash中的IOS文件copy running-config tftp: 将running-config复制到tftp服务上copy tftp: running-configcopy startup-config tftp:copy tftp: startup-configcopy flash: tftp:copy tftp: flash:copy flash: tftp://1.1.1.1/c2500-ik8os-l.122-31.bin=================================================================ROM : Rom monitor 比Mini IOS还要低级os系统,类似于BIOS Mini IOS(2500 serial Router) 也称为boot模式,可以用于IOS的升级nvRam : Startup-config 启动配置文件,或称为用户配置文件Configuration register 启动配置键值, 修改它会影响Router 的启动顺序show version 查看router的configuration register0x0 指出router要进入Rom monitor模式0x1 Router将会去加载mini ios软件,进入BOOT模式0x2 Router会加载Flash中的IOS软件.(Default config regcode)0x2142 绕过加载startup-config 的过程, 或是:不加载启动配置,直接进入setup mode0x2102 router默认配置键值, 执行正常的启动顺序.config-register 0x2142 修改启动配置键值============================================================== ===交换机 function:1.地址学习 Address learing2.转发/过滤决策 Forward/Filter Decision3.环路避免 Loop avoidance=================================================================交换机的三种转发模式:1.直通转发: 速度快,但不能确保转发的帧的正确性.2.存贮转发: 速度慢,确保被转发的帧的正确性.3.自由碎片转发(cisco私有技术): 介于直通转发与存贮转发性能之间.存贮转发,会重新计算帧的FCS与帧的原始FCS进行比较,以决定转发还是丢弃.自由碎片转发,仅检测帧的前64字节,判断帧的完整性.自由碎片转发机制, 仅能够在CISCO的设备上实现.CISCO 1900 系列的交换机默认采用自由碎片转发此转发方式============================================================== ========交换机的地址学习、转发过滤等:1.交换机会先缓存帧源地址2.当目标地址未知时,交换机会泛洪该数据帧(目标地址已知时, 帧不会被泛洪)3.对于广播帧与多播数据帧,交换机默认采用泛洪的方式进行转发4.如数据帧的源地址与目标地址均来自相同的端口,交换机默认会丢弃该数据帧.======================================================================show ip route 查看当前路由表配置静态路由:ip route (Destnation Network IP) (NetMask) [NextHopIP | LocalInterface]Destnation Network IP: 目标网络IPNetMask: 目标网络子网掩码NextHopIP: 下一跳IPLocalInterface: 本地接口1.0.0.02.0.0.03.0.0.04.0.0.0----- s1 RA s0 >-------- s1 RB s0 --------- s1 RC s0 ------1 12 12 1RA:ip route 4.0.0.0 255.0.0.0 2.0.0.2ip route 4.0.0.0 255.0.0.0 s0============================================================== ====自治系统:IGPs :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去维护路由RIPv1, RIPv2, IGRP, EIGRP, OSPF, ISISEGPs : 外部网关路由协议, 在维护自治系统间路由BGP============================================================== ====管理距离:决定何种路由协议生成的路由会被路由器采纳.管理距离越低越容易被路由器采纳.============================================================== ====选择路由的度量:RIP: 是跳数做为选择最佳路由的度量值会错误选择次佳的路由IGRP: 根据带宽、延迟、可靠度、负载、MTU(最大传输单元)============================================================== ====距离矢量型路由协议:1.通告的内容: 路由表的副本(copy)2.通告的时间: 周期性 3.通告的对象: 直接连接的邻居路由器4.通告的方式: 广播(RIPv1,IGRP)规则机制:1.定义最大数2.水平分隔3.路由毒化,毒性逆转4.沉默计时器5.触发更新============================================================== ====rip : Router information protocolRip V1 采用广播通告广播地址: 255.255.255.2551.以跳数作为度量2.最多支持6条路径的均分负载(default set to 4)3.周期性通告时间: 30sRouter rip 选择rip作为路由协议network *.*.*.* 宣告接口宣告接口:1. 将此接口加入到rip进程中2. 向其它的路由器通告此接口的网络show ip protocols 查看RIP的相关信息rip的管理距离:120debug ip rip 调试RIP路由clear ip route * 清除route表============================================================== ====Rip Version 2 :ripv2使用是多播方式去通告网络, 多播地址:224.0.0.9router ripversion 2 配置rip版本为version 2no auto-summary 关闭掉自动的汇总Ripv2 的认证 :A(config)#key chain A 配置钥匙链 AA(config-keychain)#key 1 配置钥匙 1A(config-keychain-key)#key-string cisco 定义密码A(config-keychain-key)#exitA(config-keychain)#exitA(config)#inte s 1 进入s 1的接口A(config-if)#ip rip authentication key-chain A 选择A的钥匙链 A(config-if)#ip rip authentication mode md5 密文认证============================================================== ===RIP 补充:passive-interface <inte number> 配置相应的接口不发送任何通告neighbor <ip> 指出具体的邻居如果neighbor和passive-interface同时配置,那么neighbor会不受passive-interface限制.============================================================== ===IGRP是CISCO私有路由选择协议,仅能够在CISCO的路由器上去实现和部署.IGRP是使用复合型的度量值去选择最佳的路由.1.带宽2.延迟3.可靠性4.负载5.MTUIGRP 支持等价均分负载,同时也支持不等价的均分负载.IGRP 在配置的时候,需要注意自治系统号.在相同的自治系统中的路由器才能够相互的学习通告相关的路由.IGRP 属于距离矢量型路由协议, 会做自动的路由汇总.而且没有办法关闭此特性.IGRP 使用得是24bit度量值.============================================================== ===IGRP 配置router igrp <as number> as number为自治系统编号(自主域)network <primary ip network> 主类网络号A B C的编号debug ip igrp events 调试igrp的相关事件debug ip igrp transactions 调试igrp的事件内容============================================================== ===链路状态型路由协议:1.通告的内容: 增量更新(OSPF lsa)2.通告的时间: 触发式3.通告的对象: 具有邻居关系路由器4.通告的方式: 单播&多播============================================================== ===EIGRP度量值是32位长,K值不相等,不能创建邻居关系,AS自治系统不同,也不能创建邻居关系,在高于T1的速率上,会每隔5s发送hello packet,在低于T1的速率上,会每隔60s发送hello packe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接入层:处理与电缆(或其他任何传输媒介)的物理接口细节(编码的方式,成帧的规范等)。
现今在网络接入层上较流行的技术有IEEE802.3以太网,无线,帧中继,ATM,X.35,PPP等。
网络层: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为经过逻辑网络路径的数据进行路由选择。
网络层上的协议主要有IP,ICMP,IGMP等。
网络层上的载体是IP协议,同时被TCP和UDP使用。
基于IP的附属协议有ICMP,IGMP。
(ICMP和IGMP的定位比较模糊,位于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
而RARP和ARP则位于接入层和网络层之间)。
ICMP:IP层使用ICMP与其他主机或路由器交换错误报文和其他重要信息。
使用ICMP的应用程序主要有:Ping和traceroute。
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
它用来把一个UDP数据报多播到多个主机。
ARP和RARP是某些网络接口使用的特殊协议,用来转换IP层和网络接口层使用的地址。
传输层: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讯。
传输层协议有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使用不可靠的IP服务,并提供一种可靠的传输层服务。
TCP所做的工作包括把应用程序交给它的数据分成合适的小块交给下面的网络层,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
基于TCP的应用层程序有telnet,Rlogin,FTP,SMTP。
UDP为应用程序发送和接收数据报,和TCP不同,UDP是不可靠的。
UDP只是把称作数据报的分组从一台主机传送到另一台主机,但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
任何必须的可靠性由应用层来提供。
基于UDP的应用层程序有TFTP,DNS,BOOTP,SNMP。
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都定义了流控和差错控制机制,不同之处在数据链路层强调控制数据链路上的流量,即连接两台设备的物理介质的流量。
而传输层控制逻辑链路上的流量,即两台设备的端到端连接。
这种连接可能跨越多个数据链路。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如Telnet,FTP,SNMP,SMTP,TFTP 等。
应用层上的用户进程有直接调用ICMP的,比如PING,Traceroute。
应用层上的路由协议有RIP和BGP。
BGP使用TCP端口179传送它的路由信息。
而RIP使用UDP接口传递它的信息。
其他路由协议是IP层协议,因为它们直接在IP数据包中封装了它们的信息。
网络协议即网络中(包括互联网)传递、管理信息的[1]一些规范。
如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一样,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就称为网络协议。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规范了网络上的所有通信设备,尤其是一个主机与另一个主机之间的数据往来格式以及传送方式。
TCP/IP 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也是一种电脑数据打包和寻址的标准方法。
在数据传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有两个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传递的信息被划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个TCP信封,并在该信封面上记录有分段号的信息,再将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发送上网。
在接受端,一个TCP软件包收集信封,抽出数据,按发送前的顺序还原,并加以校验,若发现差错,TCP将会要求重发。
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几乎可以无差错地传送数据。
对普通用户来说,并不需要了解网络协议的整个结构,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与世界各地进行网络通信。
每一层负责不同的功能:1)链路层,有时也称作数据链路层或网络接口层,通常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计算机中对应的网络接口卡。
它们一起处理与电缆(或其他任何传输媒介)的物理接口细节。
2)网络层,有时也称作互联网层,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例如分组的选路。
在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网际协议),ICMP协议(interne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以及IGMP协议(internet 组治理协议)。
3)运输层主要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在TCP/IP 协议族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为两台主机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
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应用程序交给它的数据分成合适的小块交给下面的网络层,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
由于运输层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应用层可以忽略所有这些细节。
而另一方面,U D P则为应用层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服务。
它只是把称作数据报的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
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
这两种运输层协议分别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有不同的用途,这一点将在后面看到。
4)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几乎各种不同的TCP/IP实现都会提供下面这些通用的应用程序:?Telnet远程登录。
?FTP文件传输协议。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NMP简单网络治理协议。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应用,在后面章节中将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假设在一个局域网(LAN)如以太网中有两台主机,二者都运行FTP协议,图1-2列出了该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协议。
(点击查看原图)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个FTP客户程序和另一个FTP服务器程序。
大多数的网络应用程序都被设计成客户—服务器模式。
服务器为客户提供某种服务,在本例中就是访问服务器所在主机上的文件。
在远程登录应用程序Telnet中,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登录到服务器主机上。
在同一层上,双方都有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协议进行通信。
例如,某个协议答应TCP层进行通信,而另一个协议则答应两个IP层进行通信。
在图1-2的右边,我们注重到应用程序通常是一个用户进程,而下三层则一般在(操作系统)内核中执行。
尽管这不是必需的,但通常都是这样处理的,例如U N I X操作系统。
在图1-2中,顶层与下三层之间还有另一个要害的不同之处。
应用层关心的是应用程序的细节,而不是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活动。
下三层对应用程序一无所知,但它们要处理所有的通信细节。
在图1-2中列举了四种不同层次上的协议。
FTP是一种应用层协议,TCP是一种运输层协议,IP是一种网络层协议,而以太网协议则应用于链路层上。
TCP/IP协议族是一组不同的协议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协议族。
尽管通常称该协议族为TCP/IP,但TCP和IP只是其中的两种协议而已(该协议族的另一个名字是internet协议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
网络接口层和应用层的目的是很显然的—前者处理有关通信媒介的细节(以太网、令牌环网等),而后者处理某个特定的用户应用程序(FTP、Telnet等)。
但是,从表面上看,网络层和运输层之间的区别不那么明显。
为什么要把它们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呢?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把视野从单个网络扩展到一组网络。
在80年代,网络不断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大家都意识到只有一台孤立的计算机构成的“孤岛”没有太大意义,于是就把这些孤立的系统组在一起形成网络。
随着这样的发展,到了90年代,我们又逐渐熟悉到这种由单个网络构成的新的更大的“岛屿”同样没有太大的意义。
于是,人们又把多个网络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的网络,或称作互连网(internet)。
一个互连网就是一组通过相同协议族互连在一起的网络。
构造互连网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两个或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进行连接。
它是一种非凡的用于网络互连的硬件盒。
路由器的好处是为不同类型的物理网络提供连接:以太网、令牌环网、点对点的链接和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等等。
这些盒子也称作IP路由器(IP Router),但我们这里使用路由器(Router)这个术语。
从历史上说,这些盒子称作网关(gateway),在很多TCP/IP文献中都使用这个术语。
现在网关这个术语只用来表示应用层网关:一个连接两种不同协议族的进程(例如,TCP/IP和IBM的SNA),它为某个特定的应用程序服务(经常是电子邮件或文件传输)。
图1-3是一个包含两个网络的互连网:一个以太网和一个令牌环网,通过一个路由器互相连接。
尽管这里是两台主机通过路由器进行通信,实际上以太网中的任何主机都可以与令牌环网中的任何主机进行通信。
在图1-3中,我们可以划分出端系统(End system)(两边的两台主机)和中间系统(Intermediate system)(中间的路由器)。
应用层和运输层使用端到端(End-to-end)协议。
在图中,只有端系统需要这两层协议。
但是,网络层提供的却是逐跳(Hop-by-hop)协议,两个端系统和每个中间系统都要使用它。
在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IP提供的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
也就是说,它只是尽可能快地把分组从源结点送到目的结点,但是并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证。
而另一方面,TCP在不可靠的IP层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运输层。
为了提供这种可靠的服务,TCP采用了超时重传、发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确认分组等机制。
由此可见,运输层和网络层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从定义上看,一个路由器具有两个或多个网络接口层(因为它连接了两个或多个网络)。
任何具有多个接口的系统,英文都称作是多接口的(multihomed)。
一个主机也可以有多个接口,但一般不称作路由器,除非它的功能只是单纯地把分组从一个接口传送到另一个接口。
同样,路由器并不一定指那种在互联网中用来转发分组的非凡硬件盒。
大多数的TCP/IP实现也答应一个多接口主机来担当路由器的功能,但是主机为此必须进行非凡的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可以称该系统为主机(当它运行某一应用程序时,如FTP或Telnet),也可以称之为路由器(当它把分组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时)。
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术语。
互联网的目的之一是在应用程序中隐藏所有的物理细节。
虽然这一点在图1-3由两个网络组成的互联网中并不很明显,但是应用层不能关心(也不关心)一台主机是在以太网上,而另一台主机是在令牌环网上,它们通过路由器进行互连。
随着增加不同类型的物理网络,可能会有20个路由器,但应用层仍然是一样的。
物理细节的隐藏使得互联网功能非常强大,也非常有用。
连接网络的另一个途径是使用网桥。
网桥是在链路层上对网络进行互连,而路由器则是在网络层上对网络进行互连。
网桥使得多个局域网(LAN)组合在一起,这样对上层来说就似乎是一个局域网。
TCP/IP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而不是网桥来连接网络,因此我们将着重介绍路由器。
文献[Perlman1992]的第12章对路由器和网桥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