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分类+导学案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2、常见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安慰与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总结归纳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法内 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标 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情 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侧面落笔(或叫“曲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标点符号之冒号用法+导学案

2024届高考语用题标点符号专题指导------冒号的用法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冒号的多种用法。
2.能正确运用冒号。
二、概念阐述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
冒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小于句号。
它不仅能引出下面要说的话,还能加重语气,提起读者的注意。
三、冒号用法举隅(一)基本用法1.用于提示性话语的后面,表示句中最大的停顿,并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冒号引起下文,一般是在分叙几种事物或列举几种情况之前,先有一个提示性的话语进行提示说明,在提示语之后,用冒号表示。
【例1】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例2】新闻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新闻理论(或称理论新闻学),新闻史(或称历史新闻学)和新闻业务(或称应用新闻学)。
(《新闻理论纲要》)【例3】会议提出了今后改进工作的三个方面:一是扩大报道范围;二是开展自由讨论;三是改进文风。
(《人民日报》)【例4】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凳,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
(鲁迅《故乡》)【例5】团章规定,团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一、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中起模范作用。
三、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挺身而出,英勇斗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上述例子中的“四座城门”、“三个主要部分”、“三个方面”、“几件东西”、“下列义务”即提示语,冒号后面的就是提示的具体内容,并将它们分叙、列举出来。
2.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面,表示停顿,并有总括上文的作用冒号总括上文,一般是先分叙几种事物或列举几种情况,最后在总结说明之前,用冒号表示,起总括的作用。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5篇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5篇细致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
老师编写教案是一个探讨教学支配或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员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1《红楼梦》1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在比较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抄检”这一重大事务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大观园、贾府及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相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及必定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向。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抄检”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接受“阅读评点式”教学。
因课文较长,所以必需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由于《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前后关联,交织贯穿,严密有机,没有哪一章节可以完全从书中独立出来而不牵连四周筋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是难以节选的),所以学习本文(即第74回)应适当联系第73回、第75回、第77回、第92回等与课文前后有关联的情节内容,辅以精要的评点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及课文在全书中的作用。
媒体设计课前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音乐,把学生带入《红楼梦》那特有的惆怅感人的氛围之中。
结课时再播放电视剧《抄检大观园》的情节、画面,与课文比较学习,以加深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文学奇迹,毛泽东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独创”同日而语。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人们对它阅读、探究的热忱经久不衰。
今日我们学习在全书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章节,也是情节进展中的一个大事务、大波澜——《抄检大观园》。
(解说:此导语旨在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爱好和重视,以及对《红楼梦》的阅读爱好。
)二、解题课文选自《红楼梦》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抄检”,搜查并没收,是课文“文眼”所在,包含“抄检的起因”“谁抄检谁”“抄检什么”“抄检过程”“抄检结果”等问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思乡怀远词”任务群专题+导学案

“思乡怀远词”学习任务群导学案一.学习情境与任务: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词,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词,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羁旅之思、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二.学习内容和目标:1.精读“思乡怀远词”五首《一剪梅》《长相思》《菩萨蛮》《苏幕遮》《虞美人》,熟读成诵。
2.从作品题材、行文思路、表达手法等层面品读、赏析诗词,在赏析的过程中,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资源:1、五首词:李清照《一剪梅》周邦彦《苏幕遮》韦庄《菩萨蛮》李煜《虞美人》纳兰性德《长相思》2、唐宋词概述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3、代表流派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包括花间派)两大类。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导学案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会通过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自主学习过程必备知识链接: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
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但其基本规律是或通过引申,或通过比喻、借代,或通过假借等来实现词的多义性的。
因为情况复杂,难于掌握,也无需一一弄清每个多义词词义的来龙去脉。
但必须对常用实词已经形成的多个义项,在逐渐学习接触的过程中,仔细比较,整理积累,以求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掌握它,接下来我们可以从词义不同的来源来认识一下一词多义: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
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
如“红”字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他因这出戏红了。
"2.词的引申义:由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相关的意义。
引申义是对本义来说的,引申义必然跟本义在意念上有一定的联系,否则不能称之为引申义。
如“生”,《说文》:“象艸木生出土上。
”《广雅释诂二》:“生,出也。
”这是生的基本意义,也就是“生”的本义。
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有“生养”、“生产”、“生活”、“生命”等义。
又如《说文》:“向,北出牖也。
”引申为“向背”的“向”和“方向”的“向”,但“向时”意为先前,其“向”就不是引申义了,而是假借字而产生的假借义。
3.词的比喻义:通过本词打比方产生的固定词义。
比喻也是一种引申义。
如“轮”是有辐的车轮,是能转动的,由此而产生“轮班”、“轮换”、“轮流”的意义,由名词转为动词,是比喻义。
同样,“鼓”是一种乐器,形圆而中空,本义是名词,而用为凸出高起的意义,如“鼓出来”、“鼓起来”,转为动词,那也是一种比喻。
又如“眉目”指“端绪”,“"荆棘”比喻困难险阻,“机械”比喻死板等都是。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导学案(原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导学案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考情分析2011年高考诗歌考查一览表纵观高考试题,对古诗鉴赏的考查呈现出如下趋势:1.唐宋诗词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唐宋诗词作为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仍然是一枝独秀。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唐宋诗词占了大部分,2011年17套试题中宋诗7首,宋词2首,唐诗3首,清代诗2首,明代诗2首,汉代诗1首;考查唐宋诗词13套14首,以宋代诗词考查力度最大,11首。
清诗词作为古典诗歌的中兴,出现了不少优秀篇目,近年也受到了较大关注。
2011年浙江卷、福建卷,2010年重庆卷就考查了清代的诗词。
这种趋势在2012年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尤其是宋代诗词,所占比例很大,但仍然会辅以其他时代的诗歌。
2.在诗歌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的态势。
自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
“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如2011年全国卷的周邦彦、2011年江西卷及辽宁卷的黄庭坚、2011年湖北卷及广东卷的苏轼、2011年江苏卷的杜甫、2011年安徽卷的欧阳修等,为历年高考命题者和备考者所关注;而“冷”则大多指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如2011年课标卷、2011年山东卷等等。
从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
对于2012年的考生来说,既要注意名家名篇,又要关注其他时代的名作。
3.命题形式稳定。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依然低调。
从2002年后全国卷和各省市卷一般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
这是因为,客观选择题把答案呈现在面前,考生未必真正欣赏到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有可能猜对答案,无法真正考查学生鉴赏能力的高下。
采用主观题就可避免这种情况,考生能不能读懂诗歌,从所提供的答案中即可一目了然。
2007年全国18套试题只有上海卷采用了主客搭配的形式;2008年比之2007~2011年,主客搭配考查上只多了北京卷。
2024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四考点突破学案4文言翻译——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

学历案4 文言翻译——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翻译·考势微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翻译的方法。
【文言翻译•必备知识】熟知文言文翻译三大得分点【文言翻译•关键能力】牢记文言文三大得分点翻译方法1.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准确地翻译出来。
重要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一定译准: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可不译: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特殊句式——用翻译格式准确翻译。
类型翻译要求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 )”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易忽略固定句式(结构) 按照固定的译法,准确翻译,不能生搬硬套谨记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具体如下:类型例析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节词、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思”换为“思考”词语不再使用,需替换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爪牙:爪子和牙齿等,需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中的标志词,要对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师应译出通假字替换成本字须臾成五采。
高考语文复习导学案:病句

高考语文复习导学案:病句高三语文导学案辨别是非考点要求:1.分析语言疾病。
“病句辨析”是历年高考语言文字应用中表达与应用部分必不可少的测试内容,它测试考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考试大纲明确提出,本考点的考试范围为六种常见病句,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不完整或冗余、结构混乱、意义不清和不合逻辑。
这六种病态句子的根本原因都是语法或语义错误造成的。
对歧视性病句的审查通常以客观问题的形式列入第一卷。
要区分病句,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过程:首先找到主谓宾语,看搭配;然后检查状态补充并查看修改;然后品味语义和逻辑;其次,要注意重点:注意相关词语,看逻辑和位置;掌握并列短语,查看类别和搭配;抓住消极的词语,看看利弊;掌握双面单词并查看对应的单词。
2.修改语病。
“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
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放在第ⅱ卷,采用主观题形式,语言材料往往贴近生活,与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相结合。
修改病句,首先要读懂题目,审明要求;其次要读懂句子,找出病因;再次要对症下手,简洁高效。
在具体的操作中把握四个要领:增(残缺的)、删(多余的)、换(不妥的)、调(无序的)。
解题的基础是要熟练掌握病句六种常见类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课前自习:病句类型考试说明中列出了六种类型的病句:① 词序不当;② 搭配不当;③ 不完整或冗余的组件;④ 结构混乱;⑤ 含义不清;⑥ 悖理的要准确地解决病句问题,首先要理解和掌握以上六种病句及其子类别,并使之熟悉于心。
以下具体例子如下:(一)语序不当1.定语和中心词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广大青年对改革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热情。
(在“热情”之前加上“无与伦比”)。
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示几千年前刚刚出土的文物。
(在“文物”前后,由“千年前”改为“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选练:专题扩展语句:第二课
时导学案.
扩展语句常见命题形式之(三)设境描述型:
例1、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
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情景二:考试前夕/我/歌声
【解析】首先,区别“情景”。
就是找出题干中“两种情景”的异同。
相同点一个:扩展的“重点”都是“歌声”。
不同点两个:一是时间不同,“情景一”是“毕业典礼上”,“情景二”是“考试前夕”。
二是人物不同,“情景一”是“同学们”,是个“群体”,是个场面;“情景二”是“我”,是“个人”,不一定是场面。
就是说,“两种情景”氛围不同,“人物”的行为、情感也应有所差别。
其次,紧扣“歌声”。
这是根据题干要求———“以‘歌声’为重点”,在内容上对“歌声”的描写要浓墨重彩,不能轻描淡写。
此外,字数也不可忽略,写好后,一定要查一下“每段”是否“不少于30个字”。
【答案】情景一:①隆重的毕业典礼大会上,同学们展开了赛歌活动。
一会儿齐唱,铿锵有力;一会儿独唱,甜美动人。
歌声阵阵,笑语串串。
②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不断,流派纷呈。
有学刘欢的,有学孙悦的,也有学韦唯的,更多的是自成一体的。
情景二:①考试前夕,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歌儿,那歌声伴着春风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野外飘荡。
②期中考试前夕,我唱的歌少了,歌声的韵味也变了,节奏缓慢,像小溪潺潺地流,像白云悠悠地飘。
(春季)
例2、根据以下规定的情境,以"免疫力"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40个字左(6分)
情境一:身体健康方面情境二:社会影响方面
【答案分析】本题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语义环境,用主题词的形式表述,要求“以‘免疫力’为中心”,即“免疫力”是扩展的重点内容,而且要“符合规定的情境,体现出二者的差别”。
本题的出题方式沿袭了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的出题方式,即给出一个词语的“概念意义语境”和一个“临时意义语境”。
“情景一”给出的是“概念意义语境”,“情景二”给出的是“临时意义语境”。
“免疫力”的“概念意义”是“具有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免疫力”在“情景二”中的“临时意义”是“具有抵抗某种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行为的能力”。
如果学生能够把两种意义区分开来,根据本题要求扩展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情景一(例一)给新生婴儿注射疫苗,是增强婴儿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此种方法早已在全社会得到推广。
(例二)免疫力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如果有较强的免疫力,他就可能抵抗外界多种病菌的侵入。
(例三)小孩生病,不能常用抗生素,否则,会杀死人体中有益的细菌,导致免疫力的下降,不但旧的病菌没有消除,而且会滋生新的病菌。
情景一:田径场上
情景二:人生某阶段
解析:第一要弄清“显性要求”即题干中对扩写的情境、重点、句式、字数等方面的规定。
该题的要求很明确,就是要以“起跑线”为重点,即把“起跑线”做为叙述描写的主体与核心,而“运动场上”与“人生某阶段”只是展开叙述与描写的“前提条件”。
第二要揣摩“隐性要求”即题目所提供的情境中对扩写内容与手法方面的“暗示”。
如“运动场上”的起跑线有哪些方面的作用与意义,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人生的哪些“阶段”可以称作“起跑线”,童年、少年、青年阶段的“起跑线”应该怎样定位,可以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句式、修辞等)来表达等。
示例:①田径场上,运动员们在起跑线前跃跃欲试,那洁白的起跑线好像张开他动人的笑脸,给每个运动员鼓劲、加油。
②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在独自跋涉于人生道路的起跑线,青年时代的奋斗将给你的人生涂上一层绚丽的色彩,青年时期的荒唐带给你的只能苦涩的伤感。
扩展语句常见命题形式之(四)续写型
例1、(北京卷)
25.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
(4分)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
你看,
【分析】此题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要明确什么是“高雅音乐”。
“高雅音乐”是与“流行音乐”不同的概念,主要指古今中外音乐作品中经久流传、格调高尚、不粗俗的作品。
孙燕姿、周杰伦等的歌虽然不能说粗俗,但于此题中被举为例子显然就不合适了。
其二,续写的内容必须是对“陶冶性情”、“激励斗志”、“抚慰心灵”三个要点的简要解说,不能脱离“高雅的音乐”及其作用进行扩展;有的考生则转而谈“成熟”,谈“苦难”,或者只举出一个歌唱家为例,则未免太不能理解命题人意图了。
其三,要按照前面内容的顺序连贯地安排后面文字,做到前后呼应,又不可以完全重复前面内容,而是要做必要的展开。
这一点,越是平时有良好的表达习惯的同学越是不会忽略。
其四,“你看”二字说明后面文字要用形象再现法,进行细致描绘,恰当使用修辞,表述语言既要精炼明确,更要形象生动,使读者感到如在目前;许许多多同学分数仅仅停留在3分上,就是这点不合乎要求。
重重关隘险阻,招招难于应接,故非有才学者不能得满此题分数也。
设题者老道地把续写题和语言连贯衔接题合二为一,考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阐释和表述能力,同时对考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质也是一个到位的检测,题目出得无可挑剔。
【参考答案】例1:愤怒的人耳边奏起莫扎特的小夜曲,他的性情会逐渐趋于温和;颓废的人耳边奏起贝多芬的交响乐,他的斗志会再次燃起;伤心的人耳边萦绕着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他的心灵会走出阴霾。
例2:铮铮然响起的《高山流水》会把人们带到可亲可爱的大自然,陶冶出人们更加清澈透亮的心;轰然奏起的《第九交响乐》把人们带到“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面前,激励人们奋勇向前;悠悠然飘来的《二泉映月》把人们带到天下第一泉边,体验盲艺人哀而不伤的心境,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
例3:那悠扬的节拍像一位导师,帮助你清除道德上的污点;那高扬的曲调像一面旗帜,牵引着你前进的脚步;那轻柔的旋律犹如一双纤纤的手,慢慢地抚摸你心灵的伤口。
答案示例2:
瑞士班得瑞德《天使群聚之歌》,简直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我的舞台》给你信心,让你信心十足地度过以后的每一天;西城男孩的《阳光季节》那种柔和的歌调可以给你心灵的慰藉……
答案示例3
例一:一曲高山流水,赋予了伯牙宁静淡泊的情怀,一曲贝多芬的《命运》让无数面对死亡的人重新扣响生命的大门,一曲莫扎特的《安魂曲》引领亡者步入天堂,给其家人以无限的抚慰,高雅的音乐犹如一股清泉,流过你那浮躁不安的心境(诠释)
例二:高雅的音乐有如一股清泉,流过你那浮躁不安的心境,使你变得平静;高雅的音乐有如一把烈火,为你重新燃起希望的斗志;高雅的音乐有如一缕阳光,温暖你受伤的心.
【强化训练】1、阅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依据加线句提供的情境,以“蝴蝶”为中心描写对象,扩展成一段情景生动语意连贯的话。
(不少于40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分析:这种题型要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想象,通过优美的意境,表现出诗句的意蕴来。
参考答案:金黄色的蝴蝶在空中上下飞舞,下面一个小孩在追逐,蝴蝶左右盘旋,忽东忽西,一下子飞入大片金色的菜花之中,再也难寻它的踪迹了。
2、以“秋天·思乡”为背景,以“色彩”为重点,扩展一段话。
分析:这种类型的扩展,关键在于对扩展要求中所蕴涵的隐蔽信息的捕捉、挖掘,题目中明确的信息有:(1)“秋天·思乡”决定语段的抒情氛围;(2)“色彩”明确了描述的特定对象的特征;(3)运用的表达方式应以描写为主。
扩展答案:(1)一枚枚火红的枫叶,向人们宣告着秋的到来。
异乡的秋,让我想起家的温暖。
那橙黄的色彩,就象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般醇香。
蓝蓝的天空没有一朵白云,显得空旷旷的,就象我那漂泊的心找不到家的温暖。
一阵阵秋风吹过,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的落下来。
或许我就是那黄黄的树叶,被风吹落在离根很远的地方。
可又有谁知道,我对“根”那绵绵无尽期的思念呢?
(2)秋天到了,在秋天这个季节里,花草树木脱去了浓浓的青装,换上了深黄色的外套。
在路旁,一片片叶子被秋风无情的扫落,落叶给大地铺上一层黄色的地毯。
此时,我心理有点惆怅,这惆怅道出了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惆怅表露了一个游子对亲人的思念,我不禁唱起了家乡的歌谣,歌声伴着落叶在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