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04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及强直收缩
生理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6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1、分析肌肉发生收缩总和的条件与机制..条件:后一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收缩期内..机制:若后一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绝对不应期内;则不会有动作电位产生;所以不会产生二次收缩的任何反应;若后一刺激落入前一刺激的相对不应期内;会产生一次较弱的二次兴奋;致使终池释放较多的Ca+从而产生一次较强的肌肉收缩..2、分析讨论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条件与机制..当一串刺激作用于肌肉时;若后一刺激落入前一刺激的舒张期内;则会使肌肉再一次收缩后;还未完全舒张就发生另一次收缩;此谓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次刺激如果频率足够高时;也可能是后几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收缩期内;则前后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发生融合;使得肌肉的收缩力显着增大并持续表现为收缩状态;从而产生强直收缩..3、何为临界融合刺激频率指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与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的分界频率..4、本实验表明骨骼肌的那些生理特性试说明其生理意义答:当骨骼肌在收到足够靠近的刺激时会发生收缩的融合..若为一串刺激;如果频率足够高则会发生强直收缩..当肌肉发生强直收缩时;肌肉的收缩力度会显着增加;而且能在不破坏肌肉生理功能的前提下持续一段时间..这就为机体的持续运动;以及持续发力并保持一种用力姿态提供了实现的前提..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1、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图形为什么不是“全或无”的一条神经干中有无数条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的直径和长度不同;膜特性也不完全一样;故兴奋性不同、阈值各异;而本实验记录到的双相动作电位是神经干中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复合表现..故神经干没有确定的阈值..因此;神经干动作电位不会有“全或无”的特征..2、你测量出来的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为什么与细胞内记录的不一样..同一题;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许多条神经纤维的复合电位表现;因此与单个细胞内记录的不同..3、神经干的动作电位为什么是双相的在两个引导电极之间损伤标本后;为什么动作电位变为单相单相上相的动作电位形状与双相有下相有何不同为什么因为动作电位是由两电极的电位差计算出的..当去极化的电位传到第一个电极时;显示电位差是正的;当传导第二个电极时;第一个电极处电位回复;二者相减就变为负的..故动作电位是双相..损伤标本后动作电位传不到第二电极;故只显示正相动作电位..单相动作电位的区间较双相动作电位得上相部分要短;因为在两电极之间动作电位就已经停止..4、神经干的动作电位的上、下图形的幅值和波宽为什么不对称在剥离蟾蜍的坐骨神经时;某些神经被切断导致神经干的直径不等;传导动作电位的神经的数目在不断改变;所以造成其幅值和波宽的不对称..5、如果将神经干标本的末梢端置于刺激电极一侧;从中枢端引导动作电位;图形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图形的幅度会变小但是相位不会发生变化;因为神经的末梢端神经纤维数较中枢端少;而且在两个神经元相接的地方只能单相传导兴奋;故若在末梢端刺激在中枢端引导幅值会变小..6、如果改变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观察双相动作电位的图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试解释为什么上相电位峰值与下相动作电位峰值出现的时差会增大..因为动作电位在引导电极之间运动时间增长..7、如果将引导电极距离刺激电极更远一些;动作电位的幅值会变小;这是兴奋传导的衰减吗试解释原因..不是..因为如5题所说;在中枢端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有一部分会因神经纤维的损伤或分支而停止;故离中枢端越远受到的神经冲动就会越少..因此动作电位的幅值就会越小..8、试验中神经屏蔽盒的地线应怎样连接将刺激输出端负极以及信号采集接口的负极接入地线..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1、从刺激开始至肌电出现;标本内部发生了哪些变化刺激引发神经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由神经纤维传输至肌细胞;肌电开始出现..2、从肌电之肌肉收缩之间;肌肉内部又有什么生理活动1 刺激在肌膜上传导2兴奋——收缩耦联表现为:肌膜兴奋释放钙肌收缩..3、分析神经兴奋、肌肉兴奋与肌肉收缩有何不同答:神经兴奋是指控制肌肉的神经产生动作电位;之后动作电位由神经纤维传输至肌细胞引起肌细胞的兴奋;产生肌电;然后经过三联管、粗细肌丝的结构转化成肌肉的收缩..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1、什么是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细胞经过一次兴奋之后短时间内兴奋性丧失或降低的现象;首先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兴奋性为零称绝对不应期;随后兴奋性有所提高;但低于正常;需要高于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且产生的动作电位去极速度和幅度低于正常;此称为相对不应期2、刺激落到相对不应期内时其动作电位的幅值为什么会减弱动作电位幅值的大小取决于膜电位去极化时钠离子内流量的大小;Na+通道在被激活以后会失活;之后又会逐渐恢复活性;在相对不应期内只有部分Na+通道复活;因此去极化时Na+内流量较正常值小;故动作电位幅值就会相应的减弱..3、为什么在绝对不应期内;神经对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反应同二题;在绝对不应期内时;所有Na+通道都处于失活状态;因此神经在受到任何刺激时都不会发生去极化;故没有动作电位..4、绝对不应期的长短有什么生理意义不应期的长短对生物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可兴奋组织细胞的不应期长短是不尽相同的..神经细胞的绝对不应期一般较短;这是为了能较快地接受外界刺激信号和传导信息;一是集体及时做出反应;而心肌细胞的不应期较长;这是为了使心肌在一次收缩后有充足的舒张休息时间;防止出现心肌过度疲劳甚至出现强直收缩的现象而危机机体.. 5、若某神经的绝对不应期为2ms;那么它美妙内最多可以发放多少次神经冲动500次。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的实验报告。
这个实验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的肌肉有这么神奇的功能啊!好了,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骨骼肌。
简单来说,骨骼肌就是连接骨头的肌肉组织。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让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够进行运动。
那么,骨骼肌是如何工作的呢?其实,骨骼肌的工作方式就是通过收缩来产生力量。
当我们需要做某个动作时,大脑会向相应的肌肉发送信号,告诉它们要收缩。
于是,这些肌肉就会开始收缩,从而产生力量,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完成相应的动作。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骨骼肌单收缩的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让我们了解骨骼肌在收缩时是如何工作的。
为了进行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工具,比如:肌肉夹子、计时器等。
我们要找到一块比较硬的物体,比如:桌子角。
然后,我们要用肌肉夹子夹住这块物体的一个角,确保夹子紧紧地固定在那里。
接着,我们要记录下夹子夹住这个角的时间。
这就是骨骼肌收缩的时间。
在进行了多次实验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骨骼肌收缩时间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骨骼肌在收缩时所需的时间。
这些数据只是用来参考的,大家不要把它当成绝对的标准哦!除了了解骨骼肌单收缩之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下骨骼肌的总和。
所谓骨骼肌的总和,就是指我们在进行某个动作时,所有肌肉同时收缩所产生的力量。
这个力量有多大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进行测量。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弹簧秤和一些重物。
我们要把重物放在弹簧秤上,确保重物能够牢牢地压在上面。
然后,我们要让一个人站在弹簧秤上,让他们尽可能地保持平衡。
当他们保持平衡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他们的重量。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他们在站立时的重量了。
接下来,我们要让这个人进行一个动作。
这个动作可以是走路、跳跃等等。
在他们进行动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用弹簧秤来测量他们的重量。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他们在不同动作状态下的重量了。
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

实验三、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一、实验目的1.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us)方法及肌肉收缩(muscular contraction)的记录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观察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单收缩过程。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summation)以及强直收缩(tetanus)现象二、实验原理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当刺激强度过小时,肌肉不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
而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这时,即使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再随之加大。
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神经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引起受支配的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然后通过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引起骨骼肌收缩,该过程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
肌肉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即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 3 个时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收缩(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收缩的总和;但如果第二个刺激在第一个收缩反应的不应期内,则第二个刺激不产生收缩反应。
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即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即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即发生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

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专业:生物科学班级:周三下午班学号:姓名:张优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一.实验内容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包括单刺激和频率递增刺激两种模式下肌肉兴奋与收缩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1.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
由于肌锋电位时程仅1~2ms,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ms,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
新的收缩过程可以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
2.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指完全性强直收缩。
3.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原理: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
即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
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数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毫秒。
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三.实验装置1.材料:青蛙一只生理学实验报告32.试剂:任氏液3.器材:张力换能器(双凹夹和肌动器)、支架、玻璃针、镊子、手术剪、普通剪刀、神经剪刀、绳子、蜡盘、培养皿、胶头滴管、铜锌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脑、电极线、引导肌电电极。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装置图 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装置图四.实验操作(一)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处死青蛙:将探针在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先是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再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青蛙的脑组织。
将探针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
2.除去青蛙上肢:将动物腹位放在蜡盘上。
在两前肢的下方将皮肤做环周切开。
用带齿镊或手撕去前肢以下的全部皮肤。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哎呀,这可是个有趣的实验啊!我们要研究的是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听起来就像是在玩弹簧一样。
不过别担心,我会尽量让它变得有趣又轻松的!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东西。
你知道怎么做吗?当然啦,就是把那些肌肉放在桌子上,然后用力拉扯它们。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反应了。
但是要注意哦,不要拉太猛,否则可能会受伤哦!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实验了。
我们要记录下每个肌肉的收缩情况。
这个过程叫做“计时”。
你可以把每个肌肉的时间都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用手机上的计时器也可以。
记得要认真记录哦,这对于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记录下了每个肌肉的收缩时间。
接下来,我们要把它们加起来,看看总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整个身体的动作完成。
这个过程叫做“求和”。
你可以把你们都加起来试试看,看看结果是多少。
如果有误差的话,也没关系啦,我们可以再试几次嘛!
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部位的肌肉收缩时间是不同的。
比如说,手臂的肌肉可能比腿部的肌肉更快地收缩。
这是因为手臂上的肌肉比较小巧轻便啊!而且呢,有些肌肉会比其他肌肉更加活跃。
比如说大腿上的肌肉就会经常被用到,所以它们会更加发达哦!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的情况。
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哦!希望你也能够喜欢这个实验呢!。
动物生理学实验

生物信号本身可能是电信号,也可能是非电信 所以一条连续的模拟信号被分成若干数字量后基本保持了原来的信息。
滤波:3,30,100,300,1k,3.
号,后者可经换能器转换成电信号。这些信号一 双刺激: 强度1,波宽1 强度2,波宽2,波间隔
A
t
放大器的参数
• 放大倍数(增益) • 时间常数(低切、低通滤波) • 滤波(高切、高通滤波) • 信噪比 • 失真
频率响应
放大器的参数
时间常数: 滤波:3,30,100,300,1k,3.3k,10kHz,OFF
原始信号 DC 1s 0.1 s
刺激
生理实验中采用的刺激主要是电刺激,刺激波 形一般为矩形波(方波)。
进行放大。 生物信号本身可能是电信号,也可能是非电信号,后者可经换能器转换成电信号。
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骨骼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信号被转换成数字量之后,就可以由计算机读取这个数值,并在程序的指挥下进行实时处理。 集放大(模拟和程控放大)、刺激输出、波形显示、数据处理、打印等功能与一体。 由于开关管的速度很快,译码电路的速度也很高。
记录或显示出来,并进行各种处理。 所以一条连续的模拟信号被分成若干数字量后基本保持了原来的信息。
常用生理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由于开关管的速度很快,译码电路的速度也很高。 其原理是,电信号被一只开关管所近年控制,每开一次,比较器就把该时刻的信号进行一次比较,再由译码电路译成数字量。
弱的电信号首先由模拟电路放大,然后需经 常用生理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4. 骨骼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所以一条连续的模拟信号被分成若干数字量后基本保持了原来的信息。
7、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

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形式之间的关系
(收缩的时间总和效应)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
肌肉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一次短暂阈上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 为单收缩。 当肌肉受到两个以上的连续阈上刺激时,如果刺激间隔大于 单收缩时程,表现为多个连续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 收缩的时程但大于不应期,相邻两单收缩的时相会出现融合, 表现出强直收缩现象,这称为收缩的时间总和。
பைடு நூலகம்
1-2、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1)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于肌槽内。
(2)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 (3) 刺激频率与反应的关系: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1、选取机能状态好的标本实验。 2、注意棉线的松紧度的调节,以恰好将腓肠肌拉伸 到自然长度为准,不宜太紧。
实验后器械的摆放
实验七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
1、观察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2、分析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形式之间的 关系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目的要求
(收缩的空间总和效应)
阈刺激 最大刺激
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
阈下刺激
阈强度
阈上刺激
最适刺激强度
不同强度的刺激会引起肌肉不同的反应,刺激强度过小, 不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刚引起 部分肌纤维发生收缩的刺激为阈刺激;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 肌肉的收缩幅度越来越大,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出现 最大的收缩反应,则此时的刺激为最适刺激强度。
若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若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XXX,YYY,ZZZ(版权所有,仅限个人)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熟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2、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3、分析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记录、观察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规律。
二、实验原理:1、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
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融合,称为强直收缩。
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完全融合,肌肉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一)实验动物及器材:蟾蜍、常用蛙类手术器械(如:毁髓针、剪刀、解剖刀等)、蛙板、玻璃划针、固定针、培养皿、滴管、棉花、粗棉线、肌肉张力感应器(30g)、刺激电极、肌槽、支架、数据采集系统等。
(二)实验试剂:任氏液(近似两栖动物内环境液,配制因子很多,不同于生理盐水)四、实验方法与步骤:按照实验(1)中蟾蜍双毁髓处死方法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方法以以下步骤处理:1、蟾蜍处死,损毁脑和脊髓;2、去除躯干上部及内脏;3、剥皮;4、分离两后肢;5、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6、检验标本的兴奋性;7、刺激强度不变,以不同的刺激频率刺激坐骨神经,观察骨骼肌反应的规律:(1)刺激强度不变时,以较长的间隔输出两个单脉冲(实验中采用了连续单刺激)刺激标本,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记录收缩曲线。
【图一】连续单刺激:频率:2.5Hz(3)用同等刺激强度,缩短刺激间隔,刺激标本,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图二】连续单刺激:频率:3.5Hz(4)依次改变刺激频率为4.5次/s、5.5次/s、7.5次/s,录肌肉收缩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与器材】
蟾蜍、常用的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 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和玻璃分针)、 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 架、双凹夹、解剖盘、蛙板、铜锌弓、培养皿、污 物缸、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2、准备实验仪器及连接标本与张力传感器。 3、实验观察: 改变刺激频率,观察和记录骨骼肌的强直收缩现象 ①不完全强直收缩 ②完全强直收缩 4、整理实验记录,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 记录骨骼肌强直收缩曲线的形成过程。
(要求有刺激标记和刺激参数)
【分析讨论】 解释和分析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果。 【结论】
实验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中保持标本机能稳定。 2、应避免肌肉过度疲劳。 3、连接肌肉和张力换能器时,连接线的松紧度要适中, 不能过松或过紧。
创新和探索
设计实验,观察不同动物单收缩时程的区别,并说明 其生理意义。
实验四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 2、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 改变。
【实验原理】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与神经-肌肉标 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出现两个 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 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 总和。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与标本时,则 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此为强直收缩。当后一收 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 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此为完全强直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