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常见错题分析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经典错题及知识点

高考物理经典错题及知识点

高考物理经典错题及知识点导言:高考是每年来临的重要考试,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在高考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考生常常会遇到一些经典的错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考物理经典错题,并解析其中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

一、错题解析:运动学在高考中,运动学是物理的基础知识,考察较为频繁。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错题例子:题目:一个小球从地面沿着一条斜面向上滚动,滚动的路程为5.0 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

若小球的半径为0.1 m,忽略摩擦力的影响,求小球的最终高度。

解析:对于滚动的物体,其动能和势能都要考虑到。

我们可以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答这个问题。

小球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它的最终总能量。

首先,小球的势能可以表示为mgh,其中m为小球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最终高度。

其次,小球的动能可以表示为1/2Iω²,其中I为小球的转动惯量,ω为角速度。

在这个问题中,小球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因此动能和势能之和一直保持不变。

可以得到以下等式:mgh + 1/2Iω² = mgh0 + 1/2Iω0²由于小球在斜面滚动,滚动的动能可以表示为1/2mv²,其中v 为小球的线速度。

根据滚动物体的相关公式,可以得到v = ωr,其中r为小球的半径。

将此代入动能的公式中,可以得到:1/2Iω² = 1/2mv²将上述等式代入能量守恒定律的等式中,可以得到:mgh = 1/2mv²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可以列出以下方程:mgh = 1/2mv²h = 5sin30°通过解方程组,可以得到h ≈ 1.25 m。

二、错题解析: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另一个高考物理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错题例子:题目:如图所示,一根导线被固定在一个金属环上,环与导线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自由运动。

当外部磁场指向右边时,导线的电流方向是?解析:根据洛伦兹力的方向规律,电流与外部磁场有关。

物理高考试题常见失误分析

物理高考试题常见失误分析

物理高考试题常见失误分析试卷分两遍或三遍做完失误1审题运算答题错误答题主要的失误有:1、审题错误;2、数据代错;3、运算错误。

审题错误,是把一些描述物理情景、物理条件的关键词看错或视而不见,如:把负电荷看成了正电荷,粗糙面看成了光滑面(多数考生每次考试都会有一到两题的审题错误,平均失分10分左右);数据代错,指的是公式都推导出来了,把题目中的数据代入运算时出错;而运算错误,则是代对了,但结果却算错了。

忠告:1)划关键词。

描述物理状态、过程或情景的词语,如“光滑”、“粗糙”,“正”、“负”电荷,“恰好”、“最高”、“最低”等关键词要圈起来。

2)画草图。

把物理过程或研究对象的草图或示意图画出来;把“已知”的标在草图上。

3)有意识找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有陷阱,比如物体在电场里的圆周运动,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把物理上的最高点和几何上的最高点混淆。

再比如有时一个物体速度为零,但是它是停不住的,这些都要进行仔细分析。

收藏失误2遭遇难题执迷不悔做到难题,想了几分钟没有思路,尤其是感觉平时做过类似的,但就是想不出来。

被难题所困时,考生的心态有两种:一是执迷不悔,不甘愿放弃;二是心焦气躁,大脑空白。

忠告:此时,三种心态助你渡过“难关”。

1)阿Q心态。

我难人亦难,没有思路,可以写几个相关的公式,有时候还可能得一点分。

2)平常心态。

考试中肯定有难题,想一想平时模拟考,考过290分吗?270分?恐怕250分都很少!所以,有些题不会做是很正常的。

3)智者心态。

想一想大方向,往高处想,人生讲“舍得”,打仗知进退。

打仗时,若处在不利情况下,不懂得退,就会全军覆没!所以,考试中遇到超过自己实力的难题时,暂时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份卷子,可以分两遍或三遍做完。

第一遍抢分,把基础分抢到手,把有一点难,但自己有思路的题做完整,难题可以先暂时放一放,你可以想想,难题的10分与容易题的10分是等值的;第二遍争分,把刚才暂时放弃的题,重新思考,即使关键问题还是没有思路,不妨求一些中间量,或求其中的一小步,争取得一点分;第三遍捡分,检查、验算,把一些算错题纠正过来。

高三物理习题解答常见错误

高三物理习题解答常见错误

高三物理习题解答常见错误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物理作为一门理工科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物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们在解答习题时常常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习题解答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提供正确的解答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计算错误计算错误是高三物理习题解答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

它包括小数点的位置错误、单位换算错误、数值代入错误等。

这类错误通常是由于粗心大意或计算方法不熟练引起的。

以小数点位置错误为例,考虑一个简单的求平均速度的例子。

假设一辆汽车从A点到B点的距离为100米,用时20秒。

那么求其平均速度时,应将距离和用时相除,得到速度为5米/秒。

然而,部分同学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遗漏小数点,将100除以20,结果可能误写为50,从而导致错误答案的出现。

为避免计算错误,同学们在解答习题时应特别注意单位的换算和计算过程的细节。

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认真复查来提高计算准确性。

二、概念理解错误在高三物理习题解答过程中,概念理解错误也较为常见。

这类错误通常是由于对物理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或混淆了相关概念所致。

以力学中的摩擦力为例,有些同学容易混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运动趋向于零时所产生的阻力,而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

在某些问题中,未能准确区分这两种摩擦力,会导致解答错误。

为避免概念理解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注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弄清楚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

同时,解答习题时要仔细审题,充分了解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准确运用概念进行解答。

三、问题分析错误问题分析错误是高三物理习题解答中常见的错误类型之一。

这类错误通常是由于对问题的理解有误、解题思路不清晰或者解答过程中漏掉了关键步骤所引起的。

以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有些同学在分析问题时未能正确识别物体所受的力和合力的方向,导致解答错误。

还有一些同学在应用公式时,未能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从而得到错误答案。

最新高中物理易错题集和解析(近400题)

最新高中物理易错题集和解析(近400题)

高中物理易错题集和解析(近400题)[共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近200道易错题解析,后半部分是供练习的204道易错题(附有答案)]质点运动例1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使5分钟后突然刹车。

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v=10 m/s加速度【错解原因】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

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

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

位移S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无意义。

由于第一点的不理解以致认为a永远地存在;由于第二点的不理解以致有思考a什么时候不存在。

【分析解答】依题意画出运动草图1-1。

设经时间t1速度减为零。

据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1=v-at则有0=10-5t解得t=2S由于汽车在2S时【评析】物理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当得出结果后,应思考是否与s=-30m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与实际不相符的。

应思考在运用规律中是否出现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本题还可以利用图像求解。

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据v,a由此可知三角形vOt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刹车3s内的位移。

例2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

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

(g=10m/s2)【错解】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到达地面这段距离即为物体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

所以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为 1445m。

【错解原因】由于学生对惯性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对题中的隐含条件即物体离开气球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视而不见。

误认为v0=0。

实际物体随气球匀速上升时,物体具有向上10m/s的速度当物体离开气球时,由于惯性物体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解答】本题既可以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分段处理。

高三物理学习中的错题分析与反思

高三物理学习中的错题分析与反思

高三物理学习中的错题分析与反思物理学习在高中阶段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学科,需要深入理解各种概念和原理,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而这些错题不仅仅是知识点上的错误,更是在理解和应用上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三物理学习中的错题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期加深对物理学习的认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一、错题分析1. 题目一:某物体从6米高处自由落下,落地后又弹起,其弹起的高度是多少?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自由落体问题。

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 计算时没有注意将重力加速度取为正值,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 没有将初速度设置为0,直接使用物体下落的高度进行计算。

- 在计算弹起的高度时,没有将弹起时的速度视为反向运动。

2. 题目二:如图所示,一物体沿着光滑斜面从高处滑下,求物体到达斜面底部的时间。

分析:这是一个斜面上的运动问题。

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 没有将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导致计算出的合力错误。

- 忽略了斜面对物体的阻力,导致无法得到准确的加速度。

- 在计算速度和位移时,没有考虑到斜面的倾角。

二、反思与解决方案1. 题目一:反思:对于自由落体的概念和公式不够熟悉,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解决方案: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要强调重力加速度的正负值和初速度的设定。

可以通过多做一些相关题目或者请教老师进行巩固和提高。

2. 题目二:反思:没有充分理解斜面上的运动问题,对重力分解和斜面阻力的作用不够了解。

解决方案:在学习斜面上的运动时,要注意将重力分解为分力,并理解力的平衡条件。

可以通过多画图、观察实验或者请教老师来提高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题。

通过对这些错题进行分析与反思,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在知识点理解和应用上的不足之处,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学习物理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概念和原理,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多做题目和实验,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以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效果。

高三物理总结错题分析与解题技巧分享

高三物理总结错题分析与解题技巧分享

高三物理总结错题分析与解题技巧分享在高三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解答不完全正确的问题。

对于这些错题,我们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总结,并且学习一些解题技巧,以提高我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本文将就此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错题分析1. 具体错误分类在进行错题分析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对错题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知识点的不同进行划分,如力学、电磁学、光学等。

将错题按照不同的知识点分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巩固。

2. 错题的具体原因分析错题的具体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疏忽、不慎或者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而出错。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并找出具体的原因。

3. 解决方法在分析错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总结解题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力学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平衡法、动量守恒法、能量守恒法等解题思路。

而在电磁学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库伦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解题方法。

总结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更加从容地解决。

二、解题技巧分享1. 理清问题思路遇到一道复杂的物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划分问题思路。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将复杂问题进行简化,然后逐步求解的方法来进行解题。

另外,画图是理清问题思路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通过画图,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 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解题的线索。

例如,“受力分析”、“动能定理”、“电流方向”等关键词能够引导我们选择恰当的物理定理和方程进行求解。

3. 运用数学工具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物理问题往往离不开数学工具的运用。

因此,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微积分的知识来分析物体的加速度变化情况,通过代数的知识来推导物理公式等。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错题整理与分析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错题整理与分析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错题整理与分析在高一的物理学习中,错题是每位学生都无法避免的经历。

面对这些错题,深入分析和整理会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能在未来的学习中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错题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错题本的重要性建立一个专门的错题本是一个优秀的起点。

这样不仅便于回顾,也能在思考错误的同时强化记忆。

错题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题目与解答:将错题的原题和自己的解答步骤完整记录下来。

错误分析:对每一个错误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例如,是计算失误、理解错题意还是选择错误的公式?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助于加深思考。

正确解法:在这一部分,写下正确解法的思路与步骤,必要时补充相关定理与公式的导出过程。

这样的错题本不仅存储了错误,更是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一个自我检索的有效工具。

常见错误类型在整理错题时,识别管理错误类型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错误类型及其解决方法:概念性错误:这类错误往往由对物理概念的误解引起,例如混淆牛顿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深入了解相关概念。

计算错误:常见于初步应用公式时,由于不够细心,容易在计算中出现失误。

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在于,初步解决问题后,尽量多花一段时间进行复核,确保每一步都没有遗漏。

公式应用错误:物理公式的应用需要熟练掌握,如果没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那么就会导致错误。

这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熟悉各类题目的特点。

整理技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整理是让错题本更加高效的重要一步。

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按知识点、题型进行归类。

这样在复习时,能迅速找到需要强化的部分。

按知识点分类:将错题按照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比如运动学、力学等,便于针对性复习。

按题型分类:将错题按照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分类。

这样在提高经济学的思维能力时,可以顺利地识别出哪些题型是自己薄弱的环节。

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卡片,将每道错题的核心要点抽取出来。

物理错题高中整理总结归纳

物理错题高中整理总结归纳

物理错题高中整理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科学,涉及到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以及能量的转化等内容。

在高中学习中,物理常常是学生们面临的难题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我进行了物理错题的整理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给出我整理归纳的一些高中物理常见错题及其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1. 问题描述:一个物体以一定的速度作直线运动,突然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恒力F的作用,那么物体受到外力之后的运动情况如何?解析:物理学基本定律中有一个叫惯性的原理,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所以,当物体受到水平方向的恒力F的作用后,它将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可能会发生变化。

2. 问题描述: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水平方向恒力F的作用,作用时间为Δt,物体速度的变化量是多少?解析:根据“物体的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变化量等于所受外力作用的冲量,即Δp = FΔt。

而动量的定义是p = mv ,所以Δp = Δ(mv) = mΔv + vΔm。

由于物体质量m不变,所以Δm=0,这样可以得到Δp= mΔv。

因此,物体的速度变化量Δv = Δp/m = FΔt/m。

3. 问题描述: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到地面,它的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等于什么?解析: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等于物体下落的高度和重力势能的差值,即ΔU = mgΔh,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Δh为下落的高度。

因为物体自由下落到地面,高度的变化量Δh为负数,所以ΔU = -mg|h|。

这表示物体下落到地面时,重力势能减少了。

4. 问题描述:一个电流为I的导线在均匀磁场中运动,它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解析:根据“磁场中的导线受力定律”,导线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左手定则”来确定。

将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其他四根手指指向磁感应强度的方向,那么力的方向与四指所指方向垂直,大小由I、B、L (导线长度)来决定。

力的大小为F = BIL\sinθ,其中θ为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夹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常见易错题解分析江苏省如皋市丁堰中学张毕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习题教学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在某些问题上出错,往往不能一次更正,主要原因在于知识并没有完全内化。

笔者从高一就开始让学生整理一本自己的错题集,用于对易错概念和规律的反复巩固。

平时经常翻阅学生的错题集,定期归类整理,分析学生易错根源,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去,效果良好。

本文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旨在对在籍高三学生易错题集中部分力学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以期引起广大师生的共同重视。

1概念理解较模糊,感性思维难过渡经过一轮学习,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整体认识,但由于高一、高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加上时间因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遗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很清晰,甚至有偏差,易出现错误。

例1.1两互相垂直的力F1和F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使物体运动一段位移后,力F1对物体做功4J,力F2对物体做功3J,则合力对物体做功为:()① 7J ② 1J ③ 5J ④ 3.5J学生思路:看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力,我马上想到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而后面的数值3和4又使我迅速想到了勾3股4弦5,便毫不犹豫地选了③。

老师点拔:功是标量,而力是矢量,它们遵循着不同的运算法则,即矢量和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而标量和则只需求代数和。

故选①。

在解题时不仅要细心更要弄清概念的物理意义。

例1.2有甲、乙二人分别站在两辆相同小车上,上车前测得乙的力气比甲的力气大,他们用手拉着一根绳子的两端,全力以赴想把对方拉过来,若不考虑阻力和绳子质量,且甲、乙质量相等,那么: ( ) ①两人同时到达中点 ②甲比乙先到中点 ③乙比甲先到中点 ④无法判断学生思路:乙的力气大,乙对甲的作用力大,它们的质量又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知甲的加速度大,根据运动学公式:221at s,可得s 甲>s 乙故选②。

老师点拔: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力气和物理学中的力有着本质的区别,日常所讲力是根据人的肌肉发达程度而定的,而物理学中的力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甲和乙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故选①。

分析问题时要根据物理规律,不能被错误的感性认识所迷惑。

2 规律应用不完整,条件范围欠思考高中课程学习中物理规律相对来说较抽象,而且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全面,这也是学生易错的重要原因。

例2.1甲乙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向运动,P 甲=5kg •m/s , P 乙=7kg •m /s ,当甲球追上乙球时发生碰撞,碰撞后P 乙′=10kg •m/s ,则两球质量关系可能的是:( )① m 乙=m 甲 ② m 乙=2m 甲 ③ m 乙=4m 甲 ④ m 乙=6m 甲学生思路:两球碰撞动量守恒,故有:m 甲v 甲+m 乙v 乙=m 甲v 甲′+m 乙v 乙′; 所以,m 甲v 甲′=2kg •m/s ;又由P 2/2m=E k ,可知:E 甲=P 甲2/2m 甲=25/2m 甲, E 乙=P 乙2/2m 乙=49/2m 乙, E 甲′=P 甲′2/2m 甲 =4/2m 甲, E 乙′=P 乙′2/2m 乙=100/2m 乙 碰撞后能量不增加,故E 甲+E 乙≥E 甲′+E 乙′,上式代入得: 25/2m 甲+49/2m 乙≥4/2m 甲+100/2m 乙;即m 乙/m 甲≥≥2151,故选③、④。

老师点拔:在碰撞问题中我们常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动量守恒、能量不增加、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该题前两个问题都已考虑,但忽略了第三点。

甲球追乙球,故v 甲>v 乙,v 甲′≤v 乙′;P 甲/m 甲>P 乙/m 乙,P 甲′/m 甲≤P 乙′/m 乙; 5/m 甲>7/m 乙,2/m 甲≤10/m 乙;即57<m 乙/m 甲≤5,故本题答案为③。

3题意理解不透彻,关键字句少琢磨学生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不少物理模型,不少习题也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这就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解题产生负面影响。

例3.1一根轻质弹簧悬挂在横梁上,在竖直方向上呈自然状态,现将一个质量为0.2kg 的小球轻轻地挂在弹簧下端,在弹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小球做振幅为0.1m 的简谐运动,设振动的平衡位置处为重力势能的零势面,则在整个振动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 J ,系统的总机械能为 J 。

学生思路:弹簧伸长量最大时弹性势能最大,即最低点时弹簧有最大弹性势能,故E pm =mg •2A=0.2×10×2×0.1=0.4 J 。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弹簧和小球在振动的过程中总机械能等于最大弹性势能,所以E=E Pm =0.4J 。

老师点拔:本题最大弹性势能分析正确。

对于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最大弹性势能等于总机械能,但该问题是在竖直方向,还涉及到重力势能,不能随便套用。

据“振动的平衡位置处为重力势能的零势面”,易知小球在初始位置时的重力势能E P1= mgA=0.2J ,弹性势能E P2=0,动能E K =0,机械能E=E P1+E P2+E K =0.2J ,系统机械能守恒故,总机械能为0.2J 。

4 对象选取欠灵活,思考角度常单一在多体问题中,研究对象的合理选取往往决定了解题的繁易,甚至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得出。

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不注意研究对象的转换,从而造成错误。

例4.1质量为M 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 0匀速向右运动,当车中的砂子从底部的漏洞中不断流出时,车子的速度将: ( )① 减小 ② 不变 ③ 增大 ④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学生思路: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车运动过程中质量不断减少,故速度将增大。

老师点拔: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为系统,即车和砂这个整体。

砂在漏出时水平方向速度并没有改变,故应考虑其动量不变。

该题的错误根源在于研究对象选取不正确,正确的答案为②。

例4.2如图4-2所示,物体A 静止在台秤的秤盘B 上,A 的质量m A =10.5kg ,B 的质量m B =1.5kg ,弹簧的质量忽略不计,弹簧的劲度系数k=800N/m ,现给A 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使它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已知力F 在t=0.2s 内是变力,在0.2s 后是恒力。

求F图4-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g=10m/s 2)学生思路:分析A 、B 的运动情况可知:0.2S 时A 、B 间的作用力为零,此时弹簧的作用力为F 1,F 1-m B g=m B a ,F 1=kx 1;对A 物体有:F-m A g=m A a ,最低点时F 2=kx 2=(m A +m B )g ,再由运动学公式,s=x 1-x 2=1/2at 2,可解得a=6m/s 2。

A 、B 向上运动的过程中,B 对A 的作用力越来越小,因此0.2S 时F 最大,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ax -m A g=m A a,解得Fmax=168N ;一开始F 最小,F 合=F min ,同理可得F min =m A a ,Fmin= 63(N)。

老师点拔:该题基本思路清楚,但在最后求最小拉力F min 时出现错误,当加上力F 的瞬时,B 对A 的支持力发生了变化,不再等于A 的重力。

此时可把研究对象转换为A 、B 整体,因为弹簧的弹力不能产生瞬时变化,所以有F min =(m A +m A )a=(10.5+1.5)×6=72(N)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研究对象的转换,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5 参考系选取不当,相对运动出混乱中学物理研究的通常是在惯性系中的问题,物理规律的应用应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不能混淆。

参考系的合理选取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还能使问题得以简化。

相反选取不当,也极易造成运动关系混乱。

例5.1如图5-1所示以速度v 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 处有一个水球沿图中虚线从A 运动到B ,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 )① 减速行驶,向北转弯南北图5-1② 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③ 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④ 加速行驶,向北转弯学生思路:小球向北偏,则车向北转弯;小球向前运动,是因为小车向前加速行驶,故选④.老师点拔:我们看到的小球桌面的轨迹是小球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情况。

而车厢的运动是相对于地面,它们的参考系不同,不能看成是同一个参考系。

小球由于惯性向前运动,在忽略阻力作用时可近似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故车厢的相对于小球的运动可看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车厢的加速度向后,且向南偏转,故选②。

6 受力分析多忽视,错误经验易干扰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虽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在受力分析这一关上吃的亏仍不少,主要问题是基本功不扎实和缺泛受力分析的意识。

例6.1一个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不球用长为l 的绝缘细线悬挂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开始时把悬线拉至水平,小球在位置A 点,然后将小球由静止释放,小球沿弧线下摆到α=600的B 点,如图6-1所示,此时小球速度恰好为零,试求:①匀强电场的场强。

②小球在B 点时悬线受到的拉力。

学生思路:由动能定理:mglsin α-qEl (1-cos α)=0图6-1易得: E=)cos 1(sin αα-q mg ,悬线的张力F 即为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22)()(qE mg F +=老师点拔:此题问题出在第二问,B 点小球的速度为零,但其合外力不为零,试想若合力为零,小球不就静止在B 点吗?由小球的运动情况可知,其实际加速度沿切线方向,向心加速度为零,三力沿圆弧切线和细绳方向分解,易得:ααααααcos 1cos sin sin cos sin -+=+=mg mg qE mg F在受力分析的同时不可忽视运动情况的分析,谨防错误经验的干扰。

例6.2如图6-2所示三角形斜劈B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斜劈的顶端轻置一个物块A ,A 物滑到三角形斜劈的底端,已知m A <m B ,对这个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A 滑到底端的速率是gh 2②两物分离时向右,移动的距离一定小于2cot θ⋅h③斜劈对A 的支持力做了负功④斜劈B 的斜面愈光滑,分离时B 的速度愈大,位移也愈大学生思路:由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和人、船模型易得①④不对②正确 。

支持力不做功,故③不对。

老师点拔:分析③选项时受到了错误经验的干扰,即“支持力不做功”。

从力的角度去考虑,如图6-3可以看出力F 和位移S 的夹角大于900,显然力图6-2图6-3做负功;从能量角度看,若支持力不做功,则A 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A 的动能,而题中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B 的动能,对A 必有其他力做负功,此力显然为支持力。

7 过程分析不到位,转换位置易出错物理过程的分析是解题的核心,不少同学不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往往根据经验,或套用公式导致错误,这在综合题的求解中较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