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素养训练

合集下载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地理核
心素养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区域认知能力是
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区域认知能力是指对地理区域的整体结构、内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把握能力。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理区域,更好地理解
和分析地理现象。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地理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教育课程可以从地理区
域的整体结构和地理特征入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
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加深他们对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地理竞赛和研究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竞赛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地理科普活动和社区服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地
理区域的特点和问题。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简介: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中,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容,并介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区域认知是指个体对所处地理区域及相邻地理区域所表现出的心智概念和知识,是人们理解和认识地理空间中事物、现象和关系的能力。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其中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学生应该了解世界地理位置、陆地与海洋分布、自然资源分布、气候类型、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同时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情况。

2.区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生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区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学生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了解环保知识和技术,学会环境保护和整治的方法和技巧。

4.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区域认知包括地理空间、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学生应该具有自觉地学习和了解世界其他文化的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跨学科的课程区域认知需要学生了解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教育者可以设计跨学科课程,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状况,让他们获得更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3.互动交流学生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社交网络,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状况,提高其地图阅读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文化。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形成的关键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区域认知能力则是指通过地理学科学习,能够对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知的能力。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地理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1.培养地理观念地理观念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观念包括地理空间观念、地理环境观念、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观念等。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提高地理知识水平地理知识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应该熟悉地理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学校地理教育可以从地理科学原理的讲解、地理事实的讲解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3.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科学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地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地理图表的阅读与解读等。

学校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1.加强地理实地考察实践地理学科的实地考察实践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和观察到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加深对区域的认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实践,让学生实地感受和观察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等。

2.开展地理学科项目研究地理学科项目研究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课题进行调研和研究,深入了解和认识所选地区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特征和问题。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学科项目研究,提高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

3.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工具。

学生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对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地理素质培养,本文针对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区域认知一、引言1.1 地理核心素养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

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区域认知,进行简单剖析。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的基础,指的是人们要具备对人与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进行预判的这种方法与能力。

在运用区域综合分析以及区域比较等各种区域分析方式,是进一步掌握整个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该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1.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的构建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通过模块学业必修课程完成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的测评。

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建构,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及知识评价与方法能力态度评价相结合四种方式。

这四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在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基本理念,以及我们对地理学科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对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了一个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以及建构。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遇到难题迎难而上,多维度的培养地理思维与地理敏感度,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内化,要让学生主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参与进来。

高中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高中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学科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而地理学科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即了解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区域认知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搜集和阅读能力地理信息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收集和阅读地理信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貌、气候、土壤和人文特征等。

教师可以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和收集地理信息。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阅读地图、气象图、统计数据图表等,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了解地理知识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前提。

学生需要掌握关于各个地区的地理知识,例如各大洲的国家和主要城市、各地区的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等。

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让他们深入了解某个特定地区的地理知识,并向全班进行报告。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地理游戏和模拟演练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培养学生地理推理和分析能力地理推理和分析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比较和分析地理现象,推断不同地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推理和分析的训练,例如比较不同国家的景观特点、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概念和方法,解释和理解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区域认知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还需要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区域研究项目、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工具,让学生与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区域认知能力需要从信息搜集和阅读能力、地理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地理推理和分析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入手。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指的是对于特定地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能力。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个人的综合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认知也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地域,而是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深厚的认知素养。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系统性认知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特定地域的系统性认知能力。

这种系统性认知并不仅仅是对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的理解。

通过学习某一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生可以对这个地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

再如,通过学习某一特定地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学生可以对这个地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

这种系统性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所处的地域环境,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地域。

二、多元视角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需要引导学生具备多元视角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特定地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时,学生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更应该具备对于多元文化和多元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多元视角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地域的生活。

三、批判性思维四、实践能力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系统性认知、多元视角、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特定地域的认知和理解,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合。

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共同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所处区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水平。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资讯,若缺乏对于区域的认知能力,将很难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深入了解所居住的区域,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对于区域的深入了解可以使个体更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当地的经济发展、政治走向等,从而更好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抓住机遇。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保护本地环境和资源。

通过对区域的深入了解,个体可以更加珍惜当地的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1.2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意义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全面、更深入的地理认知。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能够促进跨学科的综合发展。

区域认知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素养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整合各学科知识,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结构。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对于促进个体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了解各个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开阔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对于个体的综合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提升区域认知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和国际竞争形势,推动个体和社会向更加繁荣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定义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特定区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水平。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在区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水平,包括空间认知能力、地理观念、地方意识、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些素养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个体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培养个体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

本文将就浅谈如何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提升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在区域的空间结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提升空间认知能力需要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两方面加强。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地理、历史、文化等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培养学生对所在区域的认知。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地图软件、卫星影像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空间结构。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户外考察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城市等地方,亲身体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加强对所在区域的空间认知。

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内建设地理信息展览馆、地理模型等设施,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学习环境,促进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地理观念地理观念是指个体对地理空间、地球环境、地域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强化地理观念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地理知识、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和社会空间的认知;可以结合事例、案例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直观认知和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触手可及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培养地理观念。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地理科普知识竞赛、地理科研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
18.8
16.7 13.2
8.1
3.9
降水mm
0.1
1.0
4.3
16.6
30.8
85.5
122.1 101.8 81.1 22.7
2.8
0.7
表1 巴塘气候部分情况
(1)川藏线道路艰险,沿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请推测老人们在骑行途中可能需要 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
(1)川藏线道路艰险,沿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请推测老人们在骑行途中可能需要克 服的不利自然条件?
二.区域认知 素养训练
区域 划分
区域 评价
区域 认知
区域 特征 分析
区域 差异 比较
1.认识区域划分
划分区域是认识的需要,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空间概括,从而实现对地球表面 复杂多样性的理解。地理学家在“把世界划分为区域”时,一是以“尺度大小”为划 分基准,将世界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级别”的区域;二是以“地 理事物的基本属性”为基准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②“区域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人 们通过运用适当方法,筛选区域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发现区 域之间的关联,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去发现、 总结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与空间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理 解。这就是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具体理解如下:
3.区域认知的课标要求
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 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 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
4.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解读
①“区域认知”一词,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 的涵义。前者是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后者 是指对某一区域加以认识。
a.把地理事物和现象放在区域中认识,区域有特征; b.收集整理区域信息,简单解释区域开发; c.从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角度认识区域,为区域决策提出论据; d.较全面地分析评析某区域的决策,提出可行建议。
一、区域认知素养解读
5.区域认知水平划分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能够根据提示将地理现象置于特定区域中加以认识;能 水平1
【答案】1.C 2.D
(模拟)根据某适宜度指标,将我国东北单季稻主产区划分为三个地区。通过研究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单季稻生产种植环境趋于平均和优化,对单季稻生产总体表现 为正效应,三个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单季稻主 产区适宜度区域划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划分东北地区单季稻主产区适宜度的主
区域认知素养 综合训练
授课教师:杨明
高考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特点
以具体区域为载体,从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不同时空尺度)的各个角度切入,用 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思想与方法,去解释区域实际的地理问题, 分析区域不同时间、空间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水文、植被、自然 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服务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比较区 域差异,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预测区域发展趋势,探讨区域发展对策等,是近 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显著特点。
(2017全国2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 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 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科 核



人地

协调观

素 养
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认知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的内涵
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2.表现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 (2)能够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
2.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包括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
等)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服务业、人口、聚落、文化等)。分析区域 特征时,首先先筛选区域各地理要素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然后将筛选出的显著征 象和标志综合起来,就是这个区域的特征。
(2019年全国1卷,9)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 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 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 河道。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要指标是( B )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土壤 (2)推测M区域内单季稻生产适宜度较高的
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市场 (3)全球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单季稻单产增 幅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性,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B )
A.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B.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C.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 D.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例.2014年9月,6位平均年龄72岁的老人从成都出发,沿川藏公路318国道,历时19 天到达拉萨(如图2-2),完成了他们“追寻阳光、倡导环保、骑行川藏线”的梦 想。
图2-2 川藏线公路海拔示意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气温℃
4.0
7.2
10.5
13.4
17.5
19.9
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 能够在给定的地理事象或情境中, 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收集整理区 水平2 域重要的信息;能够简单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决策的得失。
能够在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中,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 水平3
认识区域,能够为赞同或质疑某一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 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地理问题,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能够 水平4 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