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常见皮肤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一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疲劳、厌食、厌食、黄疸、肝脏不适等。
(一)急性期1.中成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和护肝片。
2.黄疸较重者用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用法:茵栀黄注射液40ml+10%葡萄糖100ml,静滴,1日1次,15天一疗程。
3.甘草酸苷具有良好的保肝和降酶作用。
用法:复方甘草酸苷100ml+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一个疗程。
4.茵陈10克/次,代茶频服。
5.基本处方:茵陈蒿汤加味。
青蒿15~30g,栀子10~15g,大黄5~10g,茯苓10~15g,连翘10~15g,赤芍10~15g,生甘草3~6G,水煎,每日1剂。
加减:高热者加羚羊角粉(冲服)0.3~0.6克、生石膏15~30克;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1丸,日1~2次;黄疸重者重用赤芍30~50克。
(二)恢复期基本配方:白芍10克、白术10克、炒扁豆15克、黄芪3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
在水中服用,每天一剂。
二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腹痛、腹泻、易怒、脓血便等肠道症状。
(一)单验方1.蒜泥10~15g,马齿苋30~60g,炒1碗水,倒入蒜泥,过滤汁液,每日两次。
2.马齿苋60~90克(鲜草加倍),扁豆花l0~12克,水煎加红糖,口服2次。
3.取无花果,l0岁下每次用1~2个,10岁以上每次用2~3个,捣烂加糖,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兑水,砂锅内熬,候二、三沸即可,将汤及果肉一并喝下。
(二)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香连丸(片)等。
(三)基本方药改良白头翁汤。
白头翁10~15g,芩皮10~15g,黄连10~12g,黄芩10~12g,芍药10~15g,马齿苋10~20g,苦参10~20g,广木香5~10g,砂仁3~6G。
水煎服,每日1剂。
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洪涝灾害中医药防病科普知识》的通知

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洪涝灾害中医药防病科普知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10.10.11•【字号】琼卫中医[2010]34号•【施行日期】2010.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洪涝灾害中医药防病科普知识》的通知(琼卫中医〔2010〕34号)各市、县、自治县卫生局,洋浦社会发展局,省农垦总局卫生局,海医附院,厅直各单位:近期,我省遭遇罕见的持续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加强中医药防病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中医药更多地参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有效预防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厅组织中医药专家,拟定了《洪涝灾害中医药防病科普知识》。
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卫生健康教育中使用。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一日洪涝灾害中医药防病科普知识一、顺应天时我省连日暴雨后,洪水成灾,时值深秋,海南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忽冷忽热,灾区群众必须及时适应气候变化,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如遇到烈日曝晒、潮湿闷热天气,要适当休息,避免中暑伤湿;遇到风雨、骤然降温天气,要注意保温,避免淋雨受寒。
(一)淋雨后感觉全身发冷时,可以用生姜、葱白、红糖一起煮水,趁热喝下,盖上被子发发汗,好好睡上一觉。
(二)肚子受凉后疼痛,可以把食盐炒热,用布包好,趁热敷在肚脐上,或稍用力掐按足三里几分钟,以缓解疼痛。
(三)气候炎热,嗓子疼、尿黄时,可用淡竹叶、野菊花泡水代茶饮。
(四)如遇高温,可以用绿豆、赤小豆熬汤后当茶饮或多食用冬瓜汤,以防中暑。
如遇到有人突然晕倒,可立即用大拇指掐人中穴,并立即送医院救治。
(五)如果发现皮肤湿痒,可以用黄连素10片捣碎,对温水外洗;或用鱼腥草、蒲公英、车前草各适量,煎汤外洗。
二、除秽洁室(一)水灾之后要重视环境卫生,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减少污染。
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_如何防范疾病

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_如何防范疾病暴雨洪灾后如何防范疾病?1、手足浸渍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指、足趾间。
治疗方法:保持局部干燥,可用扑粉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用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也可外用激素或抗生素软膏涂擦。
2、皮肤癣病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生活环境温暖潮湿,易造成各种癣病多发。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真菌外用药膏如克霉唑软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癣,应同时使用含抗菌素的癣药膏,避免细菌感染。
3、丘疹性荨麻疹雨水泛滥促进了蚊虫滋生,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
治疗方法:对于丘疹性荨麻疹,外用炉甘石洗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等。
4、湿疹瘙痒多发生于双侧下肢,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主要表现为患肢瘙痒和渗出。
治疗方法:可采用局部外用硼酸粉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激素类软膏外搽,还可口服清热祛湿解毒的中药。
5、脓疱疮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小水疱,很快疱内的液体变得浑浊,疱也变得松软,能看见明显的液平面。
治疗方法:可外用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百多邦等,可口服清热解毒祛暑的中药。
6、毛囊炎卫生条件差加上气候潮湿,大量出汗,加上没有清洁用水洗浴,容易发生毛囊炎。
治疗方法:症状较轻的毛囊炎,应注意个人卫生,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百多邦、夫西地酸乳膏等。
暴雨过后的5个“防病提醒”暴雨等灾害后,水质变化、气温炎热等都会使疾病发生概率增加。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预防:1、涉水时使用防水装备须穿防水长筒靴、戴防水手套。
如果手和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手指、脚趾之间皮肤发白变软,容易发生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者还可造成局部溃疡,甚至继发感染。
2、伤后严格消毒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总队高级培训师李振华表示,涉水离开后,第一时间擦干身体,检查是否有伤口,尤其是腰背部、腿、胳膊及脚。
安徽洪涝灾害常见病证中医药防治手册居民版安徽中医药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中医药防治手册(居民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针灸学会二〇一六年七月前言2016年入夏以来,安徽省长江及巢湖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为发挥中医药在救灾防病工作的特色优势,指导一线医务人员和灾区群众合理运用中医药防治洪涝灾害常见病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贡献,受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针灸学会组织本省著名中医药专家针对我省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常见病证,编写了《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手册(2016年)》。
本手册分基层医疗机构版和居民版两个版本,居民版主要供灾区普通社区居民应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证时参考。
目录一、群体预防 (1)二、急性胃肠炎 (1)三、感冒 (2)四、中暑 (4)五、皮肤湿疹、皮炎 (5)六、癣(浅部真菌感染) (6)一、群体预防目前安徽区域正值暑热和多雨季节,气候特征是暑湿夹杂,易从“暑”从“湿”为病,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应饮用“清热、芳香、化湿”之品为宜。
推荐:1、荷叶(新鲜)10~20克,生姜二片,用水300ml 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2、荷叶(新鲜)10~20克,绿豆20克,用水500ml 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上述两个代茶饮方具有芳香化湿去暑的作用,适用于大众人群。
二、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
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1、预防性验方餐前食用新鲜洗净大蒜2~4枚,或餐中服用醋。
2、常见病症处方葛根芩连汤:葛根15g,黄连9g,甘草6g,黄芩9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藿香正气散:藿香10g、紫苏12g、白朮10g、白芷10g、茯苓15g、半夏10g、桔梗12g、厚朴10g、陈皮12g、生姜10g。
洪涝灾害、泥石流灾害多发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

洪涝灾害、泥石流灾害多发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2010年版)烂裆(汗淅疮、水渍疮、阴癣)本病症是因皮肤皱褶处潮湿、摩擦或汗液浸渍而发生的皮炎。
发生于腹股沟、外阴、会阴部和肛门周围部位,俗称“烂裆”,包括汗淅疮、水渍疮、阴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间擦疹、湿疹、股癣等。
一、临床表现好发于腹股沟,可蔓延到阴囊、臀部、大腿、下腹部等,基本损害为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水疱、浸渍、糜烂、渗出、瘙痒。
二、治疗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外涂炉甘石洗剂。
2.糜烂渗出者,用淡盐水(5g盐500ml水)、芒硝水(5g芒硝500ml水)、枯矾水(10g枯矾500ml温水)放凉外洗或湿敷;或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或皮肤康洗液(稀释1:50)外洗。
湿敷后擦干皮肤,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
3.可配合内服清热除湿解毒中药,如苦参丸、龙胆泻肝丸、二妙丸等。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经常外扑干燥性粉剂。
2.经常更换内衣,避免不良理化因素(如潮湿、搔抓、烫洗等)的刺激。
3.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湿疮湿疮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瘙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疹多形、对称分布、倾向渗出、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
一、临床表现灾区常见急性、亚急性湿疮。
1.急性湿疮起病急,皮损广泛,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疮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
二、治疗1.湿热浸淫证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灾区常见皮肤病的防治

的湿疹 可在进 行上 述治疗 的同时 积极 应
预防: 减少 下水 作业 时 间 , 实行 换班 素药膏治疗。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关键 酬 竭谣
★搞 好环境卫 生 , 注意通 风换气 , 量减少 人员 的流动 , 持足 够 尽 保 饮食 。 ★对 已发现 的病人要及 时隔离治疗 , 断飞沫传播途 , 以采取 切 可 戴 口罩和通风换气等措施。 ★密切接触者可服用药 物或 应急接种相关的疫苗 。 ★在 灾 民聚 集 处 应 及 时 专 设 检 诊 点 , 时 对 可 疑病 人进 行 进 一 步 检 及
为手足部 糜烂 、 脱屑 和渗 出 , 重 的可造 严
问。
日光 性 皮 炎 随 着 盛 夏 的 到来 ,长 时 燥 是 预 防该 病 的 最好 办 法 。 差 , 易 发病 。 在 身 体 暴 露 部 位 可 出 现 红 作 业 ,外 用扑 粉 或 复方 康 纳 乐 霜 每 E 2 3 容 l -
水 长 筒 靴 是 较 好 的预 防 方 法 。
脓疱 疮 是 灾区儿童 中较 为常 见的疾 清洁洗浴 用水 、 儿童又不注 意 个人卫生 引
者 瘙痒 明显 ,甚至 在病 变部 位 现水 疱 病 之一 , 由于灾害 时卫生 条件 差 、 是 缺乏
防治 : 外作业时穿 戴好 防护 衣帽可 起 的皮肤 化脓感染 。可在面部 和四肢 以及 户 户外作业 , 于发病部位外 用炉甘石洗 剂 体 很 快 变 得 浑 浊 , 壁 也 变 得 松 软 , 重 并 疱 因
节, 特别是灾 区, 连续 的阴雨天气 , 地面积
肤瘙痒和渗 , 长期得不 到治疗或 处理不
感染 , 则处理起来 比较 网难 。
作 后 可 用 1 的 盐 水 浸 泡 双 小 腿 约 半 小 %
灾后谨防三类皮肤病

灾后谨防三类皮肤病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后皮肤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了灾区居民的健康生活。
灾后要重视防范和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注意三类皮肤病。
1.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环境、食物等。
而在自然灾害后,由于各种因素,湿疹患病率大幅上升。
灾民的生活环境变差,饮食、睡眠等生活条件都无法保证,加之水资源缺乏,个人卫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很容易导致湿疹的发生。
因此,在自然灾害后,应该保持更加严密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从而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
灾民要多洗澡,保持身体清洁,采用柔和、滋润、低刺激性的洗浴用品进行洗浴,并注意保持肌肤的湿润度,以减少湿疹的发生。
2. 痱子痱子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生与个人卫生和外界环境方面有关。
在自然灾害中,因为灾民生活环境恶劣,灾后经常处在一个封闭、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很容易导致皮肤开汗孔,引发痱子的产生。
因此,灾后要重视自身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干燥,并采用透气性好的穿衣物,保持通风、干燥的环境,减少痱子的发生。
3. 癣病癣病是一种由真菌导致的皮肤病,其发病率与潮湿、模湿的环境有关。
而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灾区环境逼仄、个人卫生无法保障,使得灾民更加容易患上此类病症。
因此,灾后要加强卫生管理,注意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清洗、晾晒被褥、衣物等物品,以减少病菌繁殖的可能性。
自然灾害后,灾民的饮食、卫生、生活环境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灾后防治皮肤病十分重要。
在预防三类皮肤病方面,关键是要重视自身卫生、外部环境调节、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挑战。
洪灾过后谨防皮肤病3

洪涝灾害过后可能会造成多种疾病的暴发流行,其中皮肤病约占各种疾病的半数以上。
受水灾影响,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加之气候温暖湿润,细菌滋生,蚊虫肆虐,且卫生条件差,皮肤瘙痒,红疹,水疱,局部感染和溃疡等情形多发,那么常见的皮肤病有哪些又该治疗和预防呢?一、手、足浸渍常发生于手足长时间在水中作业的人群。
主要表现为手足接触水部位浸渍、肿胀、发白、起皱、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足指、趾间。
治疗:保持局部干燥,洗净后用扑粉(一般市售痱子粉均可)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用3%的硼酸粉湿敷,待干燥后外用激素或抗生素软膏涂擦即可。
预防: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外出时穿防水长筒靴。
二、夏季皮炎夏季洪涝灾害常见。
长时间户外作业,日晒雨淋,洗浴条件差,容易发病。
在身体暴露部位可产生红斑,脱屑,有的可表现为红色的细小丘疹,严重的可有皮损部位疼痛,烧灼感,患者可瘙痒明显,甚至在病变部位出现水疱和大疱等。
治疗:一旦发生应避免高温及户外作业,于发病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扑粉可明显减轻不适感。
预防:户外作业时穿戴好防护衣帽。
三、虫咬皮炎夏季是蚊虫高速繁衍季节,洪水泛滥是蚊虫滋生的催化因素,人体防护不当极易发生虫咬皮炎。
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的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患者主诉皮损较痒,往往在皮肤上可见到抓痕。
治疗: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其它止痒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
预防:家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外用防护剂;外出时喷洒驱蚊剂,进入灌木从、草地等蚊虫较多区域建议穿长衣长袖,扎紧袖口裤管等。
1 /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洪涝灾害常见皮肤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烂裆(汗淅疮、水渍疮、阴癣)
本病症是因皮肤皱褶处潮湿、摩擦或汗液浸渍而发生的皮炎。
发生于腹股沟、外阴、会阴部和肛门周围部位,俗称“烂裆”,包括汗淅疮、水渍疮、阴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间擦疹、湿疹、股
癣等。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一、临床表现
好发于腹股沟,可蔓延到阴囊、臀部、大腿、下腹部等,基
本损害为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水疱、浸渍、糜烂、渗出、瘙痒。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二、治疗
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外涂炉甘石洗剂。
2.糜烂渗出者,用淡盐水(5g盐500ml水)、芒硝水(5g 芒硝500ml水)、枯矾水(10g枯矾500ml温水)放凉外洗或湿敷;或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
湿敷后擦干皮肤,外
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3.可配合内服清热除湿解毒中药,如龙胆泻肝丸、二妙丸
等。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经常外扑干燥性粉剂。
2.经常更换内衣,避免不良理化因素(如潮湿、搔抓、烫
洗等)的刺激。
3.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湿疮
湿疮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瘙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疹多
形、对称分布、倾向渗出、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相当于现代医
学的湿疹。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一、临床表现
水灾时常见急性、亚急性湿疮。
1.急性湿疮起病急,皮损广泛,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
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3.慢性湿疮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
二、治疗
1.湿热浸淫证
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治法:清热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赤芍12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马齿苋30g、车前草15g、生甘草5g。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外用药: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等,外涂炉甘石洗剂;糜烂渗出者,用苦参、马齿苋、黄
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
洗净捣烂外敷。
擦干后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
2.脾虚湿蕴证
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
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
弦缓。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
治法:健脾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苍术6g、厚朴6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炒薏米30g、白术10g、滑石20g、防风10g、黄柏10g。
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闥。
常用中成药:二妙丸合参苓白术丸等。
外用药同湿热浸淫证。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2.忌烟酒、辛辣、海鲜等发物。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及皮肤的干燥。
脚湿气
脚湿气是由真菌侵入足部表皮所引起。
通常发生于两侧足底及趾间。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癣。
一、临床表现
水灾时常见丘疹水疱型、浸渍糜烂型。
1.水疱型:足部尤其是足底起水疱,聚集成群或融合成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
以后水疱吸收,出现干燥脱屑,自觉刺痒胀痛。
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絨。
2.浸渍型:此型最常见,趾间浸渍糜烂发白,常觉发痒而搔抓,破后露出鲜红糜烂面,常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或蜂
窝织炎。
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勵。
二、治疗
一般不需内服药,以局部治疗为主。
(一)中药水剂
1.水疱型
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
制法:共碾成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1包,用布袋包好,加水3000ml,煮沸20分钟后待温浸泡,或湿敷患处。
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
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赢。
2.浸渍型
马齿苋水剂:马齿苋30g,水1000ml。
制法:煮沸20分钟,滤过冷却后备用。
用法:湿敷、外洗,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
(二)中药油膏
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干燥。
2.患者的鞋子要经常换,避免不良理化因素的刺激。
3.在公共场所更要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