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碳耐火材料CO在钢水中的溶解及碳氧反应

合集下载

高炉炼铁碳和氧气反应的作用

高炉炼铁碳和氧气反应的作用

高炉炼铁碳和氧气反应的作用
高炉炼铁是一种常用的铁矿石冶炼方法,它通过将铁矿石与高炉的燃料和氧气进行反应来提取铁。

在高炉炼铁过程中,燃料(通常为焦炭)提供高温和还原性,它和铁矿石一起进入高炉。

在高炉内,焦炭被加热至高达1500℃的温度,并逐渐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碳与铁矿石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的反应。

碳将铁矿石中的氧气氧化并还原成CO气体,并从中间生成一氧化碳。

CO气体是一种强大的还原剂,它继续与铁矿石中的氧气反应,将其还原为金属铁。

反应方程式如下:
Fe2O3 + 3C → 2Fe + 3CO
在高炉内,CO气体同时还与未反应的铁矿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金属铁。

这种循环反应持续进行,直到大部分的氧气被还原并释放出铁。

在高炉内,由于高温和还原性环境,一部分的氧气与焦炭反应生成了CO2气体。

这些CO2气体通常传递到炉外,然后通过其他控制设备处理。

高炉炼铁过程中的碳和氧气反应是一种复杂而重要的化学过程。

通过遵循一系列的反应步骤,高炉能够将铁矿石中的氧气还原并释放出金属铁。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用于生产各种铁制品。

第四章 钢铁冶金原理碳的氧化

第四章 钢铁冶金原理碳的氧化

[C ] + [FeO] = [Fe] + CO
2、碳氧浓度积 钢水中的脱C:
,
∆G O =98799-90.76T J ⋅ mol −1
∆G O =-22364-39.63T J ⋅ mol −1
[C ] + [O ] = [CO]
,
PCO PCO K= = a[C ] a[O ] f C f O [ %C ][ %O ]
( %CO ) × P × K × (1 − 5 X [C ] ) × X [C ]饱 ∴ X [C ] = 100 [100 − %CO ] 1 − 5 X [C ]饱
2
当铁液中渗碳量较低时(〔%C〕<1)时:
X [C ] =
55.85 × [ %C ] = 0.0465 [ %C ] 100 × 12
§4.3.2 脱C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的动力学 1、过程机理 ⑴氧从炉气向钢液中传递:(经过熔渣) 向渣中传递(渣气界面)
1 O2 + 2(FeO ) = Fe2 O3 2
钢渣界面
1 1 O2 + (Fe2 O3 ) = 2 Fe O2− 2
(
)
4(Fe2 O3 ) + [Fe] = 5 Fe 2+ + 7 O 2− + [O ]

PCO ↑→
2λ r
↑。
钢夜深度↑→ δ m ρ m g ↑→
[%C ][ %O]
↑→
[ %O ]平
钢夜-熔渣界面: PCO ≈ 1atm ,
[%C ][%O] = m = 0.0025
r →∞
,附加压力
⑵钢液表面:钢液表面形成的CO气泡为平展气泡,

钢包用含碳耐火材料的开发

钢包用含碳耐火材料的开发
CPF = f d / D) q・ 1 0 0
混合 3 mi n , 加 水后 在 混 合 机 内再 混 合 3 m i n , 然后 开
始 成 型试样 ; 将 成型 的试 样 在 室温 下 的模 具 中硬化 2 4 h , 随后 脱模 , 并在 1 1 0 c c下 干燥 2 4 h 。 利用 所 制 成 的尺 寸 为 4 0 m m ×4 0 a r m ×1 6 0 am r 和2 5 a r m X 2 5 a r m ×2 5 0 a r m 柱 状 试 样 测 定 了 开 口气

低水 泥触 变性 耐火 浇注 料 。
2 . 4 石 墨 的 加 入 掺入 到 A I , O 一 Mg O耐 火材 料 中 。在 使用 鳞 片 状 石 墨 时会 产 生 以下 f h J 题: ① 鳞 片状石 墨颗 粒料 的聚集 会 降低 单 位 比表 面 积 ; ② 能使 氧 化铝 一 石 墨 压球 混合 料 的 密度 最 小 ; ③ 采
式 加入 到 A 1 , O 一 Mg O耐 火材料 中。
2 . 3 配 料 组 成
2 2 0  ̄ C下 进行 加 热处 理 。制 成 的样块 的体 积 密 度 介
于2 . 5 5 ~ 2 . 6 0 g ・ c n l 之 间。将加 热处 理后 的样 块破 碎 成大 颗粒 和 中颗粒形 式 。
添加氧 化铝 一 石 墨压 球 颗 粒料 的 A 1 , O 一 Mg O— C浇注 料 的配料组 成 列于表 1 。 2 . 8 试样 的制 备 利用振 动 台 ( 振幅 0 . 4 a r m, 频率 6 0 H z ) 以振 动 成 型 的方法 制 备 了试 样 。在 制 备 试 样 时 , 先 将 干料
膨 胀增 大 、 高温压 缩性 提 高以及 高温抗 折强 度 降低 ,

co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co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co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钢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其强度和耐用性使其成为许多工业和建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而co元素,即钴元素,在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o元素可以加强钢的硬度和弹性。

通过将co元素掺入钢中,可以改变钢的晶体结构,使其更加坚固和耐磨。

这是因为co元素的原子半径较大,与其他金属元素形成的晶体格子会变得更紧密,从而增加了钢的硬度。

与此同时,co元素还能够提高钢的弹性,使其在承受压力时更加不易变形。

co元素还能提高钢的耐腐蚀性。

钢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受到氧化和腐蚀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而co元素的加入可以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钴膜,有效地阻隔了氧气和水分的侵蚀,从而提高了钢的耐腐蚀性能。

这使得钢在恶劣环境中的使用更加可靠和持久。

co元素还能够提高钢的热稳定性。

在高温环境下,钢往往会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导致其性能下降。

而co元素的加入可以阻止晶体的生长和扩散,从而使钢在高温条件下保持其原有的性能。

这使得钢在高温工作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co元素在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高钢的硬度、弹性和耐腐蚀性,还能够提高钢的热稳定性。

这使得钢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建筑结构等。

正因为co元素的加入,钢才能够成为一种既坚固又耐用的材料,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碳在熔铁中的溶解

碳在熔铁中的溶解
碳在熔铁中的溶解
炼钢用的铁水是铁和碳以及其他一些杂质的溶液。 铁水中的 碳量通常稳定在 4%左右。 在高炉炼铁过程中,铁矿石中的氧化铁 被还原为铁,在还原性气体和炽热焦炭的渗碳作用下,还原出的 铁最终成为生铁。 目前已知 Si P S 等能减低碳的溶解度, Mn Cr V 等能增 加碳的溶解度。碳溶解于铁液是吸热过程,由此推知碳与铁组成 的溶液不是理想溶液。 当[C]<1%时,fc=1。在碳氧反应时,在一般炼钢条件下,平 衡常数或动力学方程式中可取 ac 等于[C]%。由于碳的蒸汽压不 大,它不能从溶液中汽化而去除,只有使它氧化为 CO 和 CO2 脱 除。 (本节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钢的脱碳反应及脱碳(知识简介)

钢的脱碳反应及脱碳(知识简介)

管件知识(3)钢的脱碳反应钢的脱碳反应——钢液内碳氧化而被除去的反应。

碳对钢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是钢中最重要的合金元素。

除了极少数钢种外,绝大多数钢中含碳量都在1%以下;而生铁含碳一般在3~4.5%范围,因此,脱碳就成为炼钢过程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脱碳反应产物一氧化碳(在钢液含碳很低时,产物中有少量二氧化碳)气泡穿过钢液排出,强烈搅动熔池,这种现象被称为“沸腾”。

沸腾时,气泡中氢、氮等气体的分压极低,使钢液中溶解的氢、氮等有害杂质向气泡中转移,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也随着气泡上升而被除去。

沸腾不仅使钢液温度和化学成分均匀,还增加气相-熔渣-钢液的接触面,加快各种反应的速度。

脱碳引起的沸腾是保证钢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一般电炉和平炉炼钢过程中总要有一定的去碳量。

脱碳反应从来就受到冶金工作者的特别重视。

早在1931年,瓦舍(H.C.Vacher)和哈密顿(E.H.Hamilton)开始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出了1580℃铁液中的碳氧平衡浓度积为0.0025;以后,许多知名的冶金学者如奇普曼(J.Chipman)、申克(H.Schenck)等都研究过脱碳反应。

脱碳反应热力学炼钢脱碳过程中,氧传输到钢液有两种途径:①氧气直接和钢液接触,如转炉炼钢时向熔池吹氧脱碳,其反应是:2C+O2→2CO;[C]代表溶于钢中的碳。

②氧经过炉渣传送到钢液,如平炉和电炉炼钢时,氧化期的脱碳,其反应是:(FeO) 代表渣中的氧化亚铁。

两者都包括钢液中的碳氧反应:。

这是个弱放热反应,其平衡常数K随温度升高而稍有减小。

在炼钢温度下,K 为400~500。

当CO的分压为1大气压时,钢液中碳和氧的平衡浓度积为:m=[%C]·[%O]=0.002~0.0025在炼钢过程前期,炉内温度较低,钢中的硅、锰等元素大量氧化,碳也可能部分氧化,它们都在争夺钢中的氧。

以后,钢中硅、锰含量减少,炉温升高,一直到脱氧前,钢液中的碳氧反应即成为控制钢中氧含量的主要反应。

钢铁冶金原理碳的氧化

钢铁冶金原理碳的氧化

2 r
:炉渣的静压力,Pa; :气体的附加压力,Pa;(
: N m1 ;r半径,m)
故:
%C %O mPCO 0.0025 Pg m m g s s g

PCO ↑→
2 r
↑。
钢夜深度↑→ m m g ↑→
%C %O
C
:海绵铁中的C以纯石墨为标准态的活度系数。
P313解释 已知:
fC
1 1 5 X C
(1)
PC PC C X C K H fC X C
KH 0 C fC C fC PC
当海绵铁渗C饱和时:
0 C 饱 = C fC 饱
, k s FeO
A km 0 Vm
M0 A s Vm m M FeO

碳氧反应在炼钢过程中的作用
把钢液中的碳含量氧化降低到所炼钢号的规格内。这是炼钢的任务之一。 碳氧反应时产生大量的C0气泡,这些气泡从钢液中排出时,对熔池有一种强 烈的搅拌作用,它均匀了钢液的成分和温度,改善了各种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条 件,有利于炼钢中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碳氧反应产物C0气泡,对于钢液中的N、H相当于一个小真空室,钢液中的气体 很容易扩散到这些上浮的C0气泡中,并随之排除到大气之中,所以脱碳反应是 去除钢中气体所必需的手段之一。 非金属夹杂物上浮的速度主要取决于非金属夹杂物的大小。碳氧反应对熔池 的搅拌作用促进了非金属夹杂物的碰撞长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上浮速度。另 外,C0气泡表面也可粘附一部分非金属夹杂物使其上浮入渣。所以,碳氧反应 是去除钢中夹杂物所必需的手段之一。 碳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是氧气转炉炼钢的重要热源。同时,由于C0气泡 的大量产生,使转炉内产生大量的泡沫渣,增加了钢—渣接触面积,有助于反 应速度的提高。

钢的脱碳反应

钢的脱碳反应

管件知识(3)钢的脱碳反应钢的脱碳反应-正文钢液内碳氧化而被除去的反应。

碳对钢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是钢中最重要的合金元素。

除了极少数钢种外,绝大多数钢中含碳量都在1%以下;而生铁含碳一般在3~4.5%范围,因此,脱碳就成为炼钢过程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脱碳反应产物一氧化碳(在钢液含碳很低时,产物中有少量二氧化碳)气泡穿过钢液排出,强烈搅动熔池,这种现象被称为“沸腾”。

沸腾时,气泡中氢、氮等气体的分压极低,使钢液中溶解的氢、氮等有害杂质向气泡中转移,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也随着气泡上升而被除去。

沸腾不仅使钢液温度和化学成分均匀,还增加气相-熔渣-钢液的接触面,加快各种反应的速度。

脱碳引起的沸腾是保证钢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一般电炉和平炉炼钢过程中总要有一定的去碳量。

脱碳反应从来就受到冶金工作者的特别重视。

早在1931年,瓦舍(H.C.Vacher)和哈密顿(E.H.Hamilton)开始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出了1580℃铁液中的碳氧平衡浓度积为0.0025;以后,许多知名的冶金学者如奇普曼(J.Chipman)、申克(H.Schenck)等都研究过脱碳反应。

脱碳反应热力学炼钢脱碳过程中,氧传输到钢液有两种途径:①氧气直接和钢液接触,如转炉炼钢时向熔池吹氧脱碳,其反应是:【C】代表溶于钢中的碳。

②氧经过炉渣传送到钢液,如平炉和电炉炼钢时,氧化期的脱碳,其反应是:(FeO) 代表渣中的氧化亚铁。

两者都包括钢液中的碳氧反应:这是个弱放热反应,其平衡常数K随温度升高而稍有减小。

在炼钢温度下,K 为400~500。

当CO的分压为1大气压时,钢液中碳和氧的平衡浓度积为:m=【%C】·【%O】=0.002~0.0025在炼钢过程前期,炉内温度较低,钢中的硅、锰等元素大量氧化,碳也可能部分氧化,它们都在争夺钢中的氧。

以后,钢中硅、锰含量减少,炉温升高,一直到脱氧前,钢液中的碳氧反应即成为控制钢中氧含量的主要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碳耐火材料CO在钢水中的溶解及碳氧反应
碳在钢中的含量变化很大,从小于0.005%的超低碳薄板钢直至2%高碳素工具钢。

钢中的碳对钢的组成、显微结构及性能有很大影响。

在铁水中碳原子放出4个价电子成为C4+离子。

此离子的半径很小,约(0.2〜0.3)×10-10m,在铁水的有序带中位于铁原子构成的八面体或四面体的空隙中,形成间隙式溶体,当碳含量小于3.65%时,铁水可能形成Fe3C或Fe4C的群聚团。

当碳的浓度很高时,可能在铁水中形成FeC的群聚团,并可能有微晶石墨析出。

碳溶解于铁水中要吸收23kJ/mol的热量,说明Fe-C之间有较强的结合,与理想溶液有偏差。

但是,在实际计算中,当碳浓度在0.02%〜1%之间时,可认为碳的活度系数γc=1。

应该说明,在铁水中,一个碳原子周围存在许多Fe原子,形成群聚团结构。

不能以Fe3C分子的形式析出。

当含碳耐火材料与钢水接触时,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C(S)=[C](3-1)
ΔGθ=22590-42.26T[2](3-2)
式(3-2)中,ΔGθ是以石墨为原始碳以及质量1%浓度溶液为标准态的吉布斯自由能。

溶解于钢水中的碳也可以被氧化,可能的氧化反应为:
2[C]+O2=2CO(g)(3-3)
[C]+(FeO)=CO(g)+[Fe](34)
[C]+[O]=CO(g)(3-5)
当碳浓度很低时(小于0.05%),还可能出现下面的反应:
[C]+2[O]=CO2(g )(3-6)
上述各反应中都会产生CO 气体。

CO 不溶于钢水中而以气泡的形式自钢水中放出,形成钢水的沸腾状态。

这不仅促进了传热与传质,有利于钢水的温度均匀,还有利于钢水中溶解气体与夹杂物的排出。

在一般情况下,控制钢水中氧浓度的主要是反应式(3-5)。

其平衡常数为:
()o c 53·1]][%%[f f O C Pco K ⨯=-(3-7)
式中,fc 与fo 分别为以质量1%浓度溶液为标准态时碳与氧的活度系数。

它们与钢水中碳浓度有关。

随钢中碳浓度增加,fc 上升而fo 下降。

在碳浓度在0.02%〜2%的范围fcfo 积的变化不大,接近于1。

式(3-7)可改写为:
co ]][%%[1o c P ==O C f Kf m (3-8)
当Pco=1.01325×105Pa ,有m=[%C][%O],称为平衡碳氧积。

在钢中碳含量不高(小于0.5%),温度为1600℃左右时,m =0.0025。

由于K (3-5)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因而可以根据钢水中的碳含量用平衡
碳氧积来估计钢中的氧含量。

此外,因为mPco =[%C ][%O],碳氧积随Pco 的减少而降低,所以在真空中,钢中的碳浓度可进一步下降。

在钢铁熔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碳氧化所需要的氧是氧枪喷入的氧或者是炉气中的氧。

氧化过程较为复杂。

炉气中的氧通过熔渣进入钢水中与碳氧化生成CO 的过程可用图3-1来描述。

其主要反应如下:
图3-1脱碳过程的组成环节
(1)炉气中的O2向熔渣表面扩散。

(2)O2和渣中的(Fe2+)在气-渣界面上反应生成FeO 1-2即(Fe3+)。

)232(2
112222--+=++FeO O Fe g O ()()()(3)(FeO 1-2)扩散到渣-钢界面上,O 2-经过渣层的扩散到渣-钢界面上。

(4)(FeO 1-2)在渣-钢界面上被钢中的[Fe ]还原生成Fe 2+。

(5)—部分(Fe 2+)扩散返回到气-渣界面。

(6)—部分(Fe 2+)与扩散到渣-钢界面的O2-反应生成[O]与[Fe]进入到钢水中。

(7)[O]扩散到反应界面上。

(8)[C]扩散到反应界面上。

(9)
在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C]+[O]=CO
(10)CO 气泡形成并排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上述反应要在反应界面上进行?钢中的碳与氧反应为复相反应,只有当碳氧化生成的CO 气泡的核大于其临界核时,才能稳定长大到一定尺寸后上浮排出。

新相的成核过程可分为均相成核及非均相成核。

在均相成核过程中,新相生成的吉布斯自由能等于新相析出时体积吉布斯能的减少和新相生成时表面吉布斯能的增加之和。

即:
σππ22 4+Gv 3
4 =G r r ∆∆(3-9)式中△Gv ——生成单位体积新相的吉布斯能的变化;
r——球形新相核的半径;
σ——新旧相的界面张力。

在式(3-9)的等号右边的第一项中,新核生成时△Gv<0,故第一项为负值。

即随核半径的增大,△G 下降,如图3-2中曲线1所示。

而4πr2σ>0,即随核半径r 的增大,△G 值增大,如图3-2中曲线2所示。

两者综合的结果如图3-2中曲线3所示。

△G 随r 值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存在一个最大值。

相应的核的半径称为临界核半径r*。

临界核生成的吉布斯能称为临界核生成吉布斯能△G*。

当生成核的r ﹤r*时,随r 的增加,△G 增大,△G>0,新核不能生成;当r ≥r*时,△G 才随r 的增大而减小。

但在一定范围内,△G 仍大于零。

按热力学第二定律新核是不可能生成的。

但在旧相内各微观区域的成分
浓度与能量常有起伏。

当浓度或能量高于平衡值时,可局部形成△G <0
的条件而产生新相,称为异相起伏。

图3-2均相成核条件下△G 与核半径的关系
将式(3-9)对r 微分,并使之等于零可求得临界半径r*与临界核生成的吉布斯自由能。

0824=+∆=∆σππr Gv r G d 得Gv
2-=r*∆σ)(σπσππσ2*2*2v 3
*43
1r 34316r G G ==∆=∆新相析出时吉布斯能与其化学势μ有关。

如果从旧相中析出的组分2的化学势μ2,其平衡化学势为叫μ2(平),新相核的摩尔体积为V ,则有
V G v 2(2μμ-=∆平)及
i
n a RTl i i +=θμμ可得:
αρln ln ln (222(2M
RT a a V RT a a V RT G V -=-==∆平)平)式中:a 2,a 2(平)——分别为构成新相核的组分2在旧相内的活度及析出组分2达到平衡时的活度;α=a 2/a 2(平)定义为旧相组分2的过饱和度;
M ——新相核(组分2)的摩尔质量;-新相核的密度。

Ρ——新相核的密度。

将式(3-12)代入到式(3-10)中,得到:
2=ln M RT σγρα*
可见,临界半径与钢中碳与氧的过饱和度α有关。

过饱和度愈大,临界半径就愈小。

通常,钢中的此过饱和度不会太大。

因而,临界半径也较大,约为2×10-5〜1x10-3m 。

要达到如此大的气泡,要在钢的微域内瞬时进行碳氧化反应生成极大量的CO 分子(107〜1011数量级),这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钢水中不可能产生CO 气泡核。

也就是说,钢液中的[C]与[O]的反应是不可能生成CO 气泡的。

因此,碳的氧化反应只能在有微细空隙的物质表面进行,耐火材料就是这样的材料。

耐火材料有很多微细气孔,这些气孔的半径远大于钢水过饱和度所相当的临界半径γ*,它可以成为气泡的现成核。

钢中的碳氧化形成的CO 可进入其内,使核气泡长大,最后脱离微孔而上浮。

留下的气泡在耐火材料表面成为球冠小气泡,是继续形成CO 气泡的核。

耐火材料中的气孔作为气泡核的基本条件是气孔不被钢水填满。

为此,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钢水对耐火材料的润湿性能差。

钢水对耐火材料润湿性与耐火材料的性质及其表面粗糙度有关。

含石墨的耐火材料不易被钢水润湿。

粗糙度越大,钢水的润湿性越差。

随着耐火材料的不断被侵蚀,其表面粗糙度不断被减少,钢水对其润湿性增大,从而降低了脱碳速率。

(2)耐火材料中的气孔要小。

如果气孔孔径过大,容易被钢水填满而不能成为CO气泡的核。

当上浮的气泡经过碳-氧不平衡区时,在气泡表面上也可能出现碳的再氧化,使气泡的体积增大并可能分裂成小气泡。

气泡的体积可达到熔池的3.3%,使钢水中出现强烈的沸腾。

因此,钢水中的大部分碳是在CO气泡表面上氧化掉的。

除了耐火材料表面外,熔渣-金属界面上也存在CO气泡核的生成条件。

但比耐火材料表面的成核条件差。

除了生成CO气泡从钢水中带出碳以外,从金属-熔渣界面逸出的气泡常伴随体积不大的钢水滴。

它进入渣层,其中的碳会被渣中的氧化铁氧化。

为钢的脱碳做出贡献,这种小金属滴甚至可能被带人炉气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