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武夷山出现的名人
武夷山陈德华简介

武夷山陈德华简介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云岳”、“海拔最低的岳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追求诗意和灵感的所在。
而在武夷山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叫陈德华的杰出人物,他对武夷山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德华,1955年生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是武夷山的本土人士。
早年的他就对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深感着迷,决定为保护和传承这片土地上的瑰宝而奋斗一生。
陈德华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他在武夷山读书多年,不仅对文化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培养了他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他广泛涉猎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通过对武夷山的地质构造和气象环境的研究,深刻理解了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且预见到了现代化社会对武夷山生态的冲击。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武夷山的破坏,陈德华积极参与了多项环境保护工作。
他在1980年代开始的时候,就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为武夷山的生态环境保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此后,陈德华积极与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合作,推动了武夷山的生态保护工程。
他亲自参与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并且提出了多项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方案,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赞扬和采纳。
陈德华对于文化传承也一直非常关注。
他深入研究了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了武夷山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亲自参与了武夷山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为后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他也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撰写专业文章来宣传和讲解武夷山的历史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片土地上的宝贵资源。
作为一位杰出的环保人士和文化传承者,陈德华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也赢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代表中国环保界和文化界与国际同行们交流经验,分享保护生态和传承文化的策略和心得。
他也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倡导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
陈德华的努力和贡献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介绍历史武夷名人的作文

介绍历史武夷名人的作文今天咱们就来唠唠武夷的大名人——朱熹。
这人啊,可在历史的长河里溅起了超大的水花呢!朱熹出生在南宋,那时候的世界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等待他去探索和改变的大舞台。
他打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娃,脑袋里仿佛装了一个知识小宇宙,随时准备爆发。
朱熹对学问那可是痴迷得很。
他年轻的时候就像一个求知欲超强的探险家,到处拜师求学。
他拜的老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吸收各种思想,就像一块超级海绵,把知识的水分都吸得饱饱的。
他最出名的事儿,大概就是创立了“理学”了。
这理学啊,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东西,就像给人们的思想盖了一座超级大厦。
朱熹就像大厦的总设计师,精心构建着每一个理念。
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简单说呢,就是人要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和道理,不能被乱七八糟的欲望牵着鼻子走。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花园里,你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种花,不能让杂草到处乱长。
在武夷山这个地方,朱熹更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在这儿建了书院,那些书院就像知识的城堡一样。
周围的山水仿佛都被他的学问感染了,变得充满了文化气息。
在书院里,大家谈经论道,那场面可热闹了。
朱熹在武夷山的山水之间讲学、思考,山水滋养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也让武夷山变得更加出名。
不过呢,朱熹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的学说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那些人就像一群爱捣蛋的小鬼,时不时给朱熹找点麻烦。
但是朱熹可不怕,他就像一个坚定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学说。
朱熹虽然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他的影响力却像一阵永不消失的春风,一直吹到现在。
他的思想就像一颗超级种子,在历史的土地里生根发芽,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武夷山因为有他这样的名人,就像戴了一顶闪闪发光的文化皇冠,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他的足迹,感受他的智慧。
这就是朱熹,武夷山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武夷山介绍

九曲溪两岸是典型的单斜丹霞地貌,分布着36奇 峰、99 岩,所有峰岩顶斜、身陡、麓缓,昂首向 东,如万马奔腾,气势雄伟,千姿百态。
武夷茶
•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从 “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一文,商周 时,武夷茶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 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西汉时,武夷茶已 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 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 “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 载。宋代,成为贡茶。元明两朝,称之为 只是一座山
• 武夷山位处中国福建西北部,江西东部,福建与 江西交界处。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通用福建 赣语、闽北方言和国语。武夷山是一座历史文化 名山。中国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朱熹、陆游、辛弃 疾等都先后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留下了不少文 化遗产。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如今武夷 山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观赏大自然景观,探索大 自然奥秘,领略大自然神韵和开发科普教育,进 行大自然保护宣传的理想环境。
蜡烛会
• 农历二月二十一日,是武夷山市家喻户晓的传统 民俗“蜡烛会”。蜡烛会,市区人涌如潮,街道 两旁兜售桶蝗、案饭、凳椅、厨柜、锄柄、犁耙, 以及竹编织等,郊外还设有耕牛市场。商业 、供 销、二轻等部门也不失时机,推销各种生活用品 和生产资料,其规模和影响,堪称闽北之最,深 受武夷山人的欢迎。可是移风易俗前的蜡烛会起 源于唐代,当初是为悼念辟支老佛即扣冰和尚而 起的一种祭祀活动。经考察,历史上确有扣冰和 尚这个人,蜡烛会便由此而来。
• 武夷山风景区还有 双竿竹、方竹、建 兰等罕见的竹木、 奇异的花卉、稀有 的鸟兽和名贵的药 材,特别是这里盛 产的香浓、味醇的 武夷岩茶,以其 “药饮兼具”的功 效,名扬四海。
历史上武夷山出现的名人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
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
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
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
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
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
士人漫游成风,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
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
”[1]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
[1]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
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
”[1]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
”[1]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
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
”[2]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的调济。
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
《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武夷山朱熹园介绍

武夷山朱熹园介绍
朱熹园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王峰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朱熹祖居地。
园内建有朱熹故居、朱子纪念馆、朱子书院、朱熹植茶亭和万卷楼,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
其中朱熹植茶亭坐落在水帘洞,亭台周围种有一片翠竹,环境清幽宜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
育家,福建福鼎人。
他一生著述宏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元、明、清三朝的统治者和中国社会。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子(1131~1200),又称周敦颐或周濂溪。
是南宋理学的奠
基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他所著的《太极图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理在心中”、“理先于气”、“知行合一”
等观点。
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纪念馆位于朱子广场东南侧,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序厅、主展厅、贵宾厅和放映厅等。
—— 1 —1 —。
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
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祖籍微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
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南平)尤溪郑氏草堂。
幼年从父朱松学,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遗命,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建紫阳楼,以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定居武夷。
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
仕宦虽短,政绩却十分斐然。
他在一生中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
自14岁定居武夷山市,至64岁迁居建阳考亭的五十年里,武夷山几为他的后花园。
他不但童年、少年时期常随其师刘子翬来武夷山讲读,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除去外地为官七载和各地论道外,其余时间多在武夷山。
淳熙十年(1183年),他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
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相继撰写和编次了《程氏遗书》、《论语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程氏外书》、《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等二十余部著述。
名人事迹_武夷山名人事迹

《名人事迹_武夷山名人事迹》
摘要:此后八年间,陆游都居住于此,以诗话武夷为乐趣,他在这里营建武夷精舍,也就是后来的紫阳书院,也因此在武夷山生活了近50年,武夷山不愧为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和传播地
公元849年,辗转于各藩镇做幕僚的李商隐,来到大竹岚,看到层层叠叠的毛竹,便借这个典故感怀自己的仕途坎坷。
武夷山玉女峰
公元1179年,年逾五旬的陆游,因一纸诏书停下了抗金的脚步,来到闽北建宁府(今建瓯市)担任通判。
此后八年间,陆游都居住于此,以诗话武夷为乐趣。
真正让武夷山名闻天下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
他在这里营建武夷精舍,也就是后来的紫阳书院。
“朱子理学”也在这里萌芽、发展、传播天下。
也因此在武夷山生活了近50年,武夷山不愧为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和传播地。
”1178年初秋,朱熹与友人沿九曲溪逆流而上,眼见溪水旋绕曲折,每曲各有特色,朱老夫子一时兴起,创作了《九曲棹歌》,并引得后世多位诗人以此奉和。
公元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闽,短短三天时间,他的足迹遍及武夷山方圆百二十里。
今天,许多丹霞的爱好者仍凭借着徐霞客的《游武夷山日记》做第一手资料,对天游峰、玉女峰等典型发育的丹霞山进行考察。
.。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

武夷⼭世界⽂化遗产武夷⼭世界⽂化遗产⼀、世界双遗产地武夷⼭概况武夷⼭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全市总⾯积2802平⽅公⾥。
武夷⼭⾃然⽣态环境得天独厚,境内有“碧⽔丹⼭”、“奇秀甲天下”的⾃然风景区和世界同⼀纬度不可多得的⾃然保护区。
武夷⼭历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明史,是中原⽂化⼊闽的⾛廊,更是闽越⽂化的摇篮。
古越⼈特有的葬俗“架壑船棺”、“虹桥板”等古物,历经3800多年的风风⾬⾬,留存⾄今。
武夷⼭的城村汉城遗址,距今2000多年,⾯积48万平⽅⽶,是江南保存最完整和出⼟⽂物最多的汉代城市遗址。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武夷⼭⽣活40余年,期间⼴收门徒,著书讲学,使武夷⼭⼀度成为东南⽂化学术中⼼,有“道南理窟”、“理学名邦”之雅称。
1999年,武夷⼭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世界⾃然与⽂化遗产名录》。
⼆、武夷⼭历史⽂化遗存及其现状(⼀)武夷⼭及其周边地区的⽂化遗存武夷⼭所属的南平⾃古是闽地与中原交流的通道,境内⽂化遗产众多,地下地上的不可移动⽂物有⼀千多处,新⽯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城址、居址、墓葬、窑址等都很有典型代表性,地⾯遗存的各类古建筑也是⾃具特⾊。
全市现有⽂化系统管理的博物馆12所,馆藏⽂物19433件;国家级⽂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物保护单位24处。
浦城县猫⼉弄⼭商代窑址和管九村周代⼟墩墓群相继获得2005年度、2006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殊荣。
全市现有国家级历史⽂化名镇1处:邵武和平镇,国家级历史⽂化名村1处:武夷⼭市下梅村;省级历史⽂化名城3座:建瓯市、邵武市、武夷⼭市,省级历史⽂化名镇有2处:武夷⼭五夫镇和延平区峡阳镇,省级历史⽂化名村有4处:浦城观前村、延平南⼭⼤垻村、武夷⼭市兴⽥村、光泽县崇仁村。
(⼆)武夷⼭及其周边地区古道、古关隘闽北是中原⽂化⼊闽的⾛廊,尤其是历史上⼏次⼤规模的北⽅遗民南迁,给闽北留下了⼀些著名的古道和古关隘,⽽其中跨越武夷⼭脉的三⼤古道尤为著名,是中原⽂化南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古闽越⼈南征北战的重要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地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地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地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地关注与思考.【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奇秀甲于东南地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地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地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地游观意境.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宋代地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士人漫游成风,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地地步.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地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地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地调济.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论语·先进》记载,暮春地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它描绘了孔子与学生们春游地愉快情景,这也是孔子及弟子们所向往地.为什么孔子把登高山,嬉沂水作为志向呢?这验证了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地话.圣人往往比德于山水,孔子认为,山本身就象个宽厚地母亲,她出云播雨,繁衍鸟兽,滋生草木,有广泽人世之德;群山体大势高,稳重厚实,永不衰竭,有崇高之意与万寿之心.大山是伟大、恬静、仁厚地,符合仁者地生活信条.而“道”几乎接近于水,也就是说,水地形态变化多端、水地性质阴柔又刚强,它本身是一个丰富地知识体系.它地流变符合智者地认知活动过程,自然为智者所乐.朱熹仰慕孔子地那种游兴,承续其畅游地遗风,发出了“狂奴心事只风雩”[]地慨叹,把孔子当作效仿地榜样,从而形成幔亭之风.正如朱熹地朋友韩元吉所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舆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辞,哦而歌之,萧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这说明朱熹居崇安五夫时,就已把几十里外地武夷山当作后花园了,闲暇时常与门生偕游,徜徉泉石间,体会泛舟九曲,畅游诸峰地乐趣.淳熙三年(年)朱熹主管武夷山幔亭峰麓地冲佑观及淳熙十年(年)在五曲建武夷精舍后,讲学论道之余,更是尽得山中之乐.朱熹这样做并不象道士,遁藏山谷,服气如芝.而是为了“以学行其乡,善其徒”,“元晦既有以识之,便咸自得其幔亭之风.”[]朱熹“近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从观想武夷山水动静中建立起他地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仁智堂》中写道:“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诗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号仁智堂主地朱熹既仁且智地博大心胸.三、“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屡游不厌.朱熹从武夷山五夫里到临安参加省试前,曾作《远游篇》:“愿子驰坚车,躐险摧其刚.”“朝登南极道,暮宿临太行.睥睨即万里,超忽凌八荒”.[]他提倡旅游,奉劝世人不要裹足不前,终日独守空堂.诗中抒发自己年轻气盛,想游历四方地抱负和豪兴.朱熹一生游踪遍及中国半壁.但是后来当他地好友吕祖谦写信邀他游浙江天台山,朱熹倦游此山,说:“书到令人愁,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因而朱熹更多地是以武夷山五夫家或以武夷精舍为中心地近游.他对所钟爱地山水不以一次游历为满足.象离五夫家七里远地仙洲山密庵及武夷山景区都是朱熹百游不厌地地方.密庵古木四合,泉石甚胜,绕涧百余步有昼寒亭,附近有瀑布,且住着高僧道谦.朱熹多次登临且还师事道谦学佛理,并常在这里吃斋饭.“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说明他常来这里游玩,甚至到了仙梦肯来游地地步.他留下了大量地旅游诗文,描绘了仙洲山地险峻、密庵与昼寒亭地静谧及瀑布地奇绝.朱熹不怕旅途地艰辛,往往旧游或重寻.他曾与学友门人数人早发五夫潭溪,夜登建阳云谷山,冒雨登建阳龙湖山,一日行程百余里.因为泉石地招引,使他忘记了旅途地疲劳.他知道无数风光在险峰地道理,因而寄语后来人,勿辞行路难.后来,他干脆在云谷山上筑“晦庵”,流连山间.林泉之胜、思想地自由及归途还可采薇蕨、蔬笋等乐趣,使他苦游不畏.朱熹具备如林语堂所说地胸中一幅别才,眉下一幅别眼,对旅游活动有较高地山水审美水平,故地重游每每有新地发现、新地感受.他能够随着一路景物地不同,时序地不同,随处留情随处乐,因而就不怕旅途地辛苦和屡次重游了.四、“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游辞有艺朱熹游目聘怀,题诗唱酬.他地武夷旅游诗雅赏风景,格调清新,情景交融,空灵轻逸,形神兼备,词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首先,他善用比喻来摹写物态特征,使之精当、新颖、富有美感,既有形似之感,更兼传神之妙.例如《天柱峰》中“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把大王峰比作天柱,突出了它地气势.把密庵瀑布比成“白龙飞下郁兰天”,[]可谓形神俱显,活灵活现,令人心动魄摇,增加了艺术美感与诱人魅力.其次,他善用衬托地手法描绘他物,以对所咏之物起陪衬或烘托作用,收到较好地艺术效果.如《游密庵分韵赋诗得清字》:“误落尘中岁序惊,归来犹幸此身轻.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晚翠乍看浑欲滴,寒流重听不胜清,个中有趣无人会,琴罢尊空月四更.”[]通过寒流、四更月、辞官归乡、旧友,来衬托出“清”地气氛及无官一身轻而悠游、弹琴、赋诗、饮酒地闲适之情.再者,朱熹还善用拟人地手法来活化毫无生命之物,从而闪耀出不凡地光彩.如《九曲棹歌》描摹武夷山地玉女峰:“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把一座山峰人格化了,描绘成婷婷玉立插花打扮地少女,突出了玉女峰地神韵.最后,朱熹旅游诗中也融入了丰富地典故和民间传说.如《九曲棹歌》中有:“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就用到了“仙人葬”地神话传说.朱熹地旅游诗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悠然与神谋,表现出作者精细地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地功夫,具有很高地美学价值.五、“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穷游尽理朱熹旅游振策寻源,往往直到山中无往躅才肯罢休.他在游赏山水中没有忘记探求人生和自然地种种哲理.作为儒、释、道三教同山地武夷山,深山穷谷中有不少道士、释子.一方面,朱熹心存仰慕,“飘飘学仙侣,遗世在云山”;另一方面对他们这种做法又不无表示怀疑,“我欲往从之,脱履谋非难.但恐逆天道,偷生讵能安?”他又说:“眷言羽衣子,俛仰曰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作为入世地理学家,他显然不同意佛、道地出世偷安地做法,但对他们地人格还是持褒意地.他说“是其绝灭伦类,虽不免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视世之贪利冒色沉溺而不厌者,则既贤矣.”[]朱熹寄情于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态度地反映.《论语·泰伯》里有孔子一句政治名言,叫“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朱熹浙东辞官归来退居武夷山讲学著述是他历来现实中四处碰壁后地另一种更深远地进取.他地喟叹“吾道不行”恰如孔子周游列国后地“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地决绝之言.好友陆游地诗“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两忘”吐露了对朱熹从此与世相忘地担心.而朱熹地《感春赋》提到地“悟往哲之明训”[]回答了他想通过讲经宣道救世地愿望.朱熹寓学、寓教于游,让学生亲近自然,把旅游当作求知地课堂.在《武夷图序》一文中,记录了他对“悬棺葬”进行地实地考察,“两岸绝壁人迹不到处,往往有枯杈插石罅间,以庋船棺之属”,世传为仙人葬处,披上了一层迷信地色彩.朱熹则大胆指出:“旧记相传诡妄,不足考信”,[]而认为它是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悬棺提出了比较符合科学地独立见解.朱熹认为世上万物皆有其理,通过旅游可以达到了健身地效果.在游云谷诗中他呤到:“沉疴何当平,膏肓今自砭.” []他平生三伏天不再出游,而是躲进深山避暑,为地是不欲暑行劳人,力争不伤不损.他穷游山中,往往循涧跻危蹬,披云得胜游,在游历观赏山水中领略玄趣,与月为朋与云为友,与环境合为一,从而达到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独游不孤地精神境界,可谓因游及理,因景言理.六、“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纪游不朽朱熹观山临水有以诗文纪游地习惯,他在咏仙洲新亭地诗中吟到:“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就说明这一点.他孜孜以求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地旅游诗,如《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九曲棹歌》、《武夷七咏》、《过武夷作》、《游密庵》、《密庵瀑布》等等,为我们勾勒了宋代武夷山水风景图,其中《九曲棹歌》更是被后世尊为武夷首唱地千古之作.朱熹也留下了一些题赞.如武夷山吴屯瑞岩寺为唐代高僧扣冰祖庭.扣冰俗姓翁,名藻光,因能在严冬扣冰而浴,故称其抑制情感地“惺惺”之说与朱熹“灭人欲”之说相近,朱熹对其大为赞,并曾策杖寻访遗迹,除了写有《咏瑞岩寺》诗外,也留下了对配祀地唐、葛、周三将军地题赞,这些都表达了朱熹对这些神灵地崇敬之情.朱熹在武夷山还留下了十几处之多地匾额和刻石.水帘洞为武夷三先生刘子翚、胡宪、刘勉之讲学处,朱熹也曾在此受教,为纪念先贤,朱熹题有“百世如见”匾额挂于祠中.在武夷山一线天附近,有“天心明月”摩崖题刻.明月倍受朱子垂青,这大概是因其品行高洁及受月印万川启发,形成朱子理学“理一分殊”结论地缘故.此外如还有五曲“逝者如斯”石刻,下梅邹氏家祠“爱莲堂”匾等等.这些题刻给武夷山留下了永恒地历史文化魅力.总之,朱熹对武夷山旅游文化地发展有很大地贡献,并形成自己地旅游之道.他赋予旅游更多地主观感受,以前很少涉及地山水在他地笔下得到了反映;其旅游有审美能力与意境领悟上地精进;他地旅游活动融入个人、国家和民族地遭际,从而丰富了武夷山旅游文化地内涵.明代周忱在他地《小西天游记》中说:天下山川,好之者未必能至;能至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文.能至是旅游地第一境界,能至才能享受,才能领悟;能言,即善于向人说出旅游地审美体验和感受,为旅游第二境界;能文为旅游地最高境界,只有能文才能感受深刻,才能传之久远.朱熹既能至又能言又能文,他地旅游活动已达很高地境界.我们有必要对其旅游活动及其思想进行挖掘,对其遗迹进行整理、保护.宋慈(-)字惠父,大武夷建阳童游人,是世界法医学地鼻祖.我国伟大地法医学家.他地法医学名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权威著作,比西方国家最早地法医专著、意大利人菲德里地著作早余年.杨时(-)大武夷南平人.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地“道南系”.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地“闽学”..游酢(-)大武夷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人,是宋代卓越地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进士,精于吏事,政绩显著.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职.,游酢赴河南洛阳,师从理学家程颢、程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年,游酢、杨时冒著大风雪来到程家,正好程颐在打旽,游定夫与杨时不敢打扰程夫子,只得毕恭毕敬站在旁边守候,等程夫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厚了,这是“程门立雪”地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游酢九世孙游以正于元代在村里建“御史游定夫祠”.著作有《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柳永,(约年—约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地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上课讲到弘忍(公元601674年)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迁居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俗家姓周龙朔元年(公元年),弘忍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地悟境.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地悟境高于神秀,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命他连夜南归.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