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8.《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18.《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案(20181216)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一、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生平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品味作者追求人生自由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难点:了解庄子生平及其思想,品味作者追求人生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交流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一)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并称“老庄”。

(二)关于《庄子》与《逍遥游》。

《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

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

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课文一连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层层铺垫,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三)反复诵读,掌握难读字音。

(四)课文解读(解释加点字字义、理解特殊句式、回答文段后问题)。

1.解读第一自然段。

北冥.(通“溟”,海)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一、课文简介《逍遥游》是唐代李白的一首玄思妙篇,全诗共有九十五个字,分为四个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篇重要的道家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这首诗借助叙事、议论、抒情三种表现形式,描绘了作者怀揣抱负、追求自由、求得超然的人生境界。

二、课文背景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具有广阔的想象力,狂放豁达的气魄,传达了自由奔放、豁达超脱的人格气质,是唐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这首诗歌还受到了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传统文化中“自由不羁,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三、课文主要内容这首诗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殆,天之道也;逆,人之道也。

已乎已乎!莫大兮!离不胜衣,与子逐兔,泛泛池上之盈盈。

呼儿灌莲,其流清且平。

优游自得,尔来四顾,瞻墅而不入。

这一部分描写了作者在离官后沿水边漫游的情景,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第二部分: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林有蔓草兮隰有萍,怀佳人兮目断清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二部分表现了作者在求贤之心与对抒发感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抒发了他倾慕佳人的情感。

第三部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一部分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第四部分:佛法无边,鲲鹏展翅!吾道一以贯之。

赤精子,天之仙兽也,吾友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戍边征战,不愧于心;应机立断,不烦于魂;辱祖败宗,不辱于前;身死国亡,不负于人。

最后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追求超凡、追求真理的信念,强调个人的勇气、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课文内涵《逍遥游》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超脱的向往,表现了自由奔放、豁达超脱的人格力量。

同时,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使人产生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敬畏与认识。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追求和哲学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目标本课旨在:1.了解《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文学风格和哲学思想。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逍遥游》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逍遥游》导学案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语文必修《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掌握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名周,战国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先秦散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分为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是《庄子》的特点。

2、关于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3背景材料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C.《齐谐》者,志怪也。D.彼且恶乎待哉?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
B.天之苍苍,其色正邪?意思是,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彭祖是如今独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二、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基本知识、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逍遥游》导学案定稿

《逍遥游》导学案定稿

《逍遥游》导学案课时一目标导航: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2、了解作者简介、背景及文学常识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作者、背景、文学常识教学法:“导学用大课堂”教学法学习过程活动一:读文题、文学常识(学生完成规定问题或自主总结、回顾)(三维P39)1、认识庄子(学生查相关资料,然后课上分组表述)活动二:读作者简介、背景(三维P39)1、庄子及其作品回顾2、背景知识活动三:熟读课文,纠正读准字音(教材、三维P39-40)学生分组朗读,然后完成。

1.读准字音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蜩()蝉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蓬蒿()抢()榆枋晦()朔数仞()翱()翔蓬蒿()沮()丧数数()然恶()乎待2.写出句中通假字(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2)三餐而反()(3)小知不及大知()(4)此小大之辩也()(5)而征一国者()(6)而御六气之辩()(7)旬有五日而后反()(8)汤之问棘也是已()活动四: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1)怒而飞怒:(2)是鸟也是:(3)志怪者也志:(4)海运将徙于南冥也徙:(5)去以六月息者也去:以:(6)则风斯在下矣斯:(7)莫之夭阏者莫:(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9)之二虫又何知之:(10)众人匹之匹:(11)而后乃今培风培:(12)彼且奚适奚:(13)乃今将图南图:(14)适莽苍者适:(15)三餐而反反:(16)置杯焉则胶胶:(17)绝云气绝:(18)乘天地之正乘:(19)此亦飞之至也至:(20)以久特闻特:(21)穷发之北穷:(22)恶乎待哉恶:(23)知效一官知:效:(24)行比一乡比:(25)而征一国而:(2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劝:(27)定乎内外之分分:(28)斯已也已:(29)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30)犹有所待者待:活动四:我的收获、困惑(学习反思)课时二目标导航1、掌握课文第1段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用法。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新课助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的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利,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

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同意志趣的话题。

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

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这关乎于对“自由”的价值评价。

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一、课题:《逍遥游》(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18课)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四、学法指导: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达到这方面的学习目的可分三步走:读。

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宇词意思和读音,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

找。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来说理,找出文中的寓言和比喻。

理。

理清材料(寓言、比喻等)与说理的关系;五、教学课时:3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内容导读《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课文节选部分是《逍遥游》的主体,文章通过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二)、资料助读1.知人论世庄子(约前369 年-前286 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作表作品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为后世所传诵。

庄子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在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人教版必修五《逍遥游》导学案设计(教师)

人教版必修五《逍遥游》导学案设计(教师)

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重点难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

2.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熟悉作品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了解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与之为伍;“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浑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此景,他写出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解题 “逍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

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3.录音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

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

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

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

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2.虚词、实词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3.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5.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6.固定句式(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

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

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

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

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

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

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

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

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