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校园考勤管理系统

合集下载

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设计

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设计

RFID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设计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班级:物联网(1)班姓名:李嘉诚学号:11280110指导老师:薛建彬日期:2014.1.16目录摘要 (3)引言 (3)一. RFID系统 (3)1.1 RFID技术的特点 (3)1.2 RFID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3 RFID系统的应用现状 (4)二.系统案例描述 (5)2.1 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势 (5)2.2高频RFID的应用特性及应用领域 (5)三.需求分析 (6)3.1试验箱各模块的介绍 (7)3.2系统整体结构的设计 (7)四.系统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 (8)4.1开发环境 (8)4.2运行环境 (8)4.3相关技术 (8)五.课堂考勤系统设计 (9)5.1考勤系统总设计流程 (9)5.2系统结构总图 (9)5.3学生身份验证流程图 (10)六.阅读器 (11)6.1 MC9S08AW60 (11)6.2 RFID芯片 (12)6.3 液晶显示与按键 (13)6.4 外部通讯 (13)6.5学生卡 (14)七.软件部分 (15)7.1 RFID通讯协议 (15)八.总结 (18)参考文献 (19)摘要:本文研究与设计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

此系统是利用RFID技术,实现对到课堂上课人员的简单快速地自动签到与离开课堂的记录,保存相关的数据信息供教职人员检阅,从而免去平时点名占用的课堂时间。

下面简单介绍了课堂考勤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组成,然后对系统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射频识别,自动点到,电子标签,课堂考勤引言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学生翘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考虑到每天每位老师都要进行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尤其在大学课堂上,上课人数众多,点名考勤要占用很多时间,学生的人数众多单靠少数人员的监督很难做到对学生的实时管理,管理难度比较大。

为了解决学校课堂考勤管理难的问题而设计了一种智能的课堂考勤系统。

RFID校园考勤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教育文博

RFID校园考勤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教育文博

RFID校园考勤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教育文博导读: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校园门禁及会议考勤的智能自动化及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对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远距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一个高度集中和综合运用。

一、系统概述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校园门禁及会议考勤的智能自动化及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对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远距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一个高度集中和综合运用。

利用远距离非接触式传感,使学生不用刷卡,RFID读写器自动读取标签,系统接收并处理这些信息,简单方便可控,稳定快速,为校园的的管理提供可依据的准确信息。

管制学生的行踪和出勤等情况,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纪律管理,真正的实现信息化现代校园。

二、系统原理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信息传感”和“智能管理”两大范畴。

系统通过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以电子标签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标识码,具备了不易破损、数据可靠、使用周期长、有效通讯距离长等特点。

将其安装在受控目标上,来作为目标的唯一标识进行追踪和记录。

(一)信息传感相当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实现各种状态信息的实时感知和传输汇集功能。

系统按照不同的实际需要,为人员和物品配备相应的标识卡,以实现各种状态和身份信息的实时感知。

同时,在校园合理位置安装信息收发器,将各种感知信息发送到数据中心。

(二)智能管理可理解为人的大脑,能对各种感知的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和智能分析,并根据实际管理需要构建各种实时监控、智能报警和综合管控等智能化校园管理手段。

(三)工作原理结合低频定位器,有源RFID标签,标签被激活后正常工作。

而低频激活器的激活距离是有限的,它只能在小距离小范围精确激活,这样,以低频激活器作为基点来定位,在不同的位置安装不同的基点,然后在一个大区域用2.4G通讯识别读取信号,之后用不同的上传方式将信号上传到管理中心,这样,完成了整个信号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整个过程。

(四)RFID技术介绍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基于高频的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

基于高频的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

基于高频的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基于无线电波信号的自动识别技术,它具有快速、高效、精确等特点。

在学生考勤管理方面,RFID技术能够提供一种高频的解决方案,使考勤过程更加便捷、自动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高频的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

首先,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由多个组件组成。

每个学生都配备一个RFID标签,该标签将信息储存在芯片中,并使用无线电波与读写器进行通信。

学校将会安装一定数量的读写器,可以分别放置在教室门口、宿舍楼道和图书馆出入口等重要位置。

考勤管理系统由服务器和学生信息数据库构成,服务器负责接收读写器发送的数据,并根据学生信息数据库进行考勤处理。

在考勤过程中,学生只需要佩戴RFID标签,无需手动签到,系统可以自动完成考勤。

当学生进入考勤范围内时,读写器会自动读取RFID标签上的信息,并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

服务器根据学生信息数据库判断该学生是否已到达,如果是则记录该学生的考勤信息;如果不是则给予提示。

考勤信息将会更新至学生信息数据库中。

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的优点有很多。

首先,考勤过程自动化,无需手动签到,大大节省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

其次,考勤准确性高,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错误。

再次,学校可以实时监控考勤情况,拥有更精确的考勤数据统计。

此外,RFID标签可以耐用,不易损坏,能够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

除了上述的基本功能外,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例如,可以将考勤数据与学生请假系统结合,自动记录学生请假情况;还可以与电子班牌系统结合,实时显示学生考勤信息;还可以与家长端APP结合,向家长发送学生考勤通知。

当然,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RFID标签、读写器、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采购。

其次,学生佩戴RFID标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培训,以确保系统的正常使用。

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设计

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设计

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场景和应用都需要考勤系统进行管理和监控。

在教育领域,课堂考勤系统对于学生的考勤管理、教师的课堂管理以及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正是一种高效且可靠的解决方案。

一、RFID技术简介RFID技术又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利用电子标签(即智能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数据交换,以实现自动识别和追踪的技术。

RFID系统通常包括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

标签通过无线电信号与读写器进行通信,读写器将读取标签中存储的数据,并将其传输给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RFID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自动识别、无需人工介入、数据采集速度快等。

因此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车辆管理等。

二、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的设计原理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主要由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学生在进入教室时携带着带有RFID电子标签的考勤卡,学生卡与读写器之间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通信,将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班级、学号等)上传至信息处理系统,教师通过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学生考勤管理。

三、基于RFID技术的课堂考勤系统的实现步骤(1)硬件方面的实现:设计课堂考勤系统需要准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包括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RFID电子标签作为课堂考勤系统的核心承载体,其数据存储、读写和传输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该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表现。

(2)系统软件方面的实现:建立课堂考勤系统需要开发相关的软件程序,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系统软件主要完成以下功能:识别RFID电子标签、实现学生信息的上传和存储、教师考勤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等。

(3)教师操作方面的实现: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班级、学号和姓名等进行信息录入工作,以便在考勤过程中有足够的信息基础进行处理;此外,设计者可以为老师提供相应的考勤管理工具,协助老师完成考勤数据的收集、汇总和统计工作。

rfid考勤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rfid考勤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rfid考勤管理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和应用场景。

2. 学会使用RFID考勤管理系统,并能解释其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

3. 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操作RFID考勤管理系统,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考勤管理系统的搭建和优化。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其能够针对不同场景提出RFID技术的改进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自主学习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学会在合作中沟通、分享和承担责任。

3.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使其在应用RFID技术时能够遵循道德规范,保护他人隐私。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RFI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既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强调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RFID技术,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RFID技术基础知识:包括RFID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频率分类及应用领域。

- 教材章节:第三章“无线通信技术”中的第三节“RFID技术及其应用”2. RFID考勤管理系统组成与功能:介绍系统硬件(如标签、读写器、天线等)和软件(如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的构成及作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物联网应用案例”中的第二节“RFID考勤管理系统”3. RFID考勤管理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讲解系统操作流程、故障排除及日常维护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五章“物联网项目管理与维护”中的第四节“RFID系统的运行与维护”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RFID考勤管理系统的搭建、调试和优化,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rfid学生考勤系统课程设计

rfid学生考勤系统课程设计

rfid学生考勤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RFID学生考勤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及其在校园管理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电子标签、读写器等知识,分析并解释RFID技术在学生考勤中的应用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软件和硬件设备,设计并搭建一个简易的RFID学生考勤系统。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对RFID设备进行配置、调试和故障排除的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考勤数据进行分析,为校园管理提供优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培养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了解并认识到科技在校园管理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通过RFID学生考勤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设定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RFID技术原理:介绍RFID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分类。

- RFID应用场景:分析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重点关注校园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 学生考勤系统:讲解RFID学生考勤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校园管理中的作用。

2. 实践操作:- 硬件设备认识:学习并了解RFID硬件设备,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等。

- 系统设计与搭建:指导学生运用编程软件和硬件设备,设计并搭建一个简易的RFID学生考勤系统。

- 系统调试与优化:教授学生如何对RFID设备进行配置、调试,以及如何对考勤系统进行故障排除和优化。

基于RFID的打卡考勤系统

基于RFID的打卡考勤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RFID的打卡考勤系 统可轻松应对大量员工同时打卡的场景 ,而不会出现拥堵或漏打卡的情况。
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 人脸识别)相比,RFID技术具有更高 的识别速度和准确性,且成本更低。
讨论与改进方向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2次打卡失败情况,可进一步优化RFID读写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提高打卡成功率。
结合其他技术,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进一步提高考勤系统的安 全性和准确性。
探索将RFID技术应用于更多场景,如门禁管理、会议签到等,拓展 其应用范围。
THANKS
感谢观看
考勤异常处理
系统需要能够自动识别考勤异常, 如迟到、早退、旷工等,并能够生
成异常报表供管理员处理。
非功能性需求
系统稳定性
系统需要保证7x24小时 稳定运行,确保员工能
够正常打卡。
数据安全性
易用性
系统需要对员工信息和考 勤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 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系统需要提供简洁明了的操 作界面和友好的用户体验,
提高考勤效率。
02
提高考勤准确性
基于RFID的打卡考勤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员工或学生的身份信息,避免
代打卡等作弊行为,提高考勤准确性。
03
推动智能化管理发展
基于RFID的打卡考勤系统是智能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企
业或学校的智能化管理发展。同时,该研究也能够为其他领域的智能化
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0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RFID技术应用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开始尝试使用基于 RFID的打卡考勤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国内在RFID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标准不统 一、数据安全保护不足等。

基于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RFID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

2传 统学生考勤管理的现状
学 生考 勤管 理是 学校 教务 管理 中 的一个
至 关 重 要 的 任 务 ,但 是 过 多 的 学 生 考 勤 管 理 工 作又给教师带来 了很大的麻烦。传统的学生考 勤 检 查 时 逐 一 点 名 登 记 , 虽 然 原 始 的记 录 在 一 定 的 程 度 上 可 以解 决 问题 , 但 是 常 常 出现 考 勤 效 率 低 ,耽 误 时 间 等 缺 点 , 当 上 课 人 数 众 多 时 , 不 足 之 处 更加 显 而 易 见 , 严 重 影 响 上 课 效
3基于R F l D 学 生 考 勤 管 理 系 统 的 优 势
快 捷 ,又 省 资 源 ;操 作 上 实 现 人 性 化 、合 理 化 , 满足学校、老师的使用和查 看。
1 R F I D 技术发展趋势
近 年 来 , 随 着 集 成 电 路 、 网 络 通 信 等 技
术 的不 断发展 ,R F I D 技术进 入 了商业化应 用
阶段 。由于 R F I D 技 术 具 有 多 目标 识 别 、 非接
Vi s u al I l a Si C软 件 及 Mi C r o S o ft

0 f f i c e A c c e S s 数 据 库 : 结 合 R F I D读 写 器 的 读 、 写 功 能 , 分 析
考勤 管理 系统的 实际需 求, 实现 了基 于 R F I D学生考 勤管理 系统 , 打 破传 统 学 生考 勤用 手 工操作 的 格 局 ,为教 师上课 考 勤带 来很 大
的便 利 。
厂— —— — — —
— —F
— —]
I! ! 竺 竺 l
l: ! ! ! : 竺 竺!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FID智能仓库管理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书
设计名称:RFID校园考勤管理系统
课程名称:物联网系统集成
目录
开发背景 (4)
2.系统结构 (4)
3.系统软件设计 (6)
4.小结 (8)
一、前言
1.物联网的概念及体系结构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标签、红外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物体接入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互联网是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网络,从而实现人与人的信息交互,而物联网是利用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将任意时间、地点的一切事物连接到互联网中,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达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与信息共享及信息交互。

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4]。

在所有需要的物体上装置EPC电子产品编码、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等,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扫描或传感技术捕获信息,并将此实时信息,通过各种有线或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并在相应的网络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信息共享、信息交互或信息智能处理,然后将已处理的的信息通过物联网传播,实现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物联网将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技术,从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领域、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4个层次:
1)感知层物联网对物理世界各种信息的全面感知,通过EPC、RFID、传感器、阅读器、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物”的识别,感知技术是物联网的最底层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2)网络层把感知层感知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有线/无线通信网等网络,实时、准确、安全可靠地进行传送。

目前互联网、通信网等技术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的数据传输。

3)处理层将网络层收集到的信息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通过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信息存储、数据处理,以实现各种智能计算、信息的共享、交互及实时发布;
4)应用层将处理层得到的信息施效于物理世界。

实现跨行业、跨系统之间的应用。

其系统结构如下图
2.物联网数据处理流程:
人与物。

二、系统概述
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校园门禁及会议考勤的智能自动化及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对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远距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一个高度集中和综合运用。

利用远距离非接触式传感,使学生不用刷卡,RFID读写器自动读取标签,系统接收并处理这些信息,简单方便可控,稳定快速,为校园的的管理提供可依据的准确信息。

管制学生的行踪和出勤等情况,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纪律管理,真正的实现信息化现代校园。

三、总体方案设计
1.进出门管理
对学校大门及宿舍楼等关键进出口进行门禁管理,并实时记录所有持卡老师、学生和访客等经过学校各个门口的情况,无卡人员不能通过。

2.会议管理
会前在系统中设定会议相关信息、会议室、参会人员和会议文件等,给与会人自动发送会议通知;会议中可自动记录进出会场的配卡人员,实现智能化会议考勤。

3.实时智能警示
根据系统中预设的管理规则,一旦感应出异常情况,系统可立即以警示铃、提示窗、短信等形式进行警示。

4.统计分析
对报警、会议、考勤使用情况等所有数据进行图表文的统计分析,帮助用户全面了解各项工作的管理运作情况,辅助用户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5.安全管理
提供多级权限控制,灵活区分不同用户的管理权限,分别执行不同操作,并动态记录系统运行日志;在系统操作上,上一级权限者比下一级拥有绝对的优先操作权。

四、分块报告——统计分析
1.开发背景
对报警、会议、考勤使用情况等所有数据进行图表文的统计分析,帮助用户全面了解各项工作的管理运作情况,辅助用户日常工
作,提高工作效率。

在整个信息处理系统中“实施数据接收、处理与记录系统”是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它通过局域网接收来自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性和前妻处理,将所需数据记录在远程服务器相应的数据库中,并实施完成对数据库的维护,以便信息处理的其他子系统能通过数据库实现查询和统计等功能。

2.系统结构
采用一套数据采集、监测和控制系统,它采用的是上、下位机控制的结构。

下位机由多台现场数据采集设备PCM和PLC组成。

PCM和PLC各自连接成现场总线网络,完成对不同现场实时数据的采集和传送。

上位机由若干台PC机、仿真终端和图形工作站组成其中两台VAX机一方面通过现场总线网络与各个PCM站点相连完成数据通信,另一方面通过DECnet网络挂接多个上位机,将现场数据以图形、表格、曲线等方式在终端或工作站上显示,供校师生及家长实时了解学校及学生的情况。

由于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不同,现场数据无法直接与学校的管理网络(采用TCP/IP协议)相连,使得数据无法在全校范
围内共享,所以需将现场总线网络中的有关信息提供给管理网络。

“PC”机实现这一要求,它将接收到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写入服务器
的数据库中,而校师生可在其它的“PC”机上通过局域网查看。

本系统需要接收的输入数据从逻辑上分为两类:
(1)来自PCM的数据
(2)来自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数据
客户机通过局域网与可编程控制器(PLC)建立连接,采用动态数据交换DDE的方式与PLC进行通信。

3.系统软件设计
(1)软件开发平台
选择Inprise公司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Delphi和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

满足对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具
有客户/服务器结构,能有效地支持多个客户机通过网络对数据
库的访问,具有易用性和易维护性。

(2)多线程设计
线程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

同一个进程的多个线程,可以共享进程的软硬件资源而独立地运行,它是
程序运行的最基本单位。

本系统由于通过串行口和网络传送来的
数据具有时间不确定性,所以设计程序必须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
保证数据的可靠接收与处理。

为此,我们采用多线程的编程方法,
每个线程负责对不同来源的接收、分析、处理或记录的各个功能
要求。

这样能及时地响应外部事件,又不至于占用过多的CPU时
间。

在本系统中采用的方法是:一个线程通过设置事件标志
SetEvent通过其它线程,而其它线程通过调用WaitFor方法等
待事件的发生,这样就实现了线程之间的同步控制。

(3)动态数据交换DDE
动态数据交换DDE是Windows环境下应用程序之间共享信息的简便方法。

它可以传送数据或控制命令,实现两个或多个
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的动态交换。

DDE共有三层会话协议:
1)应用程序:用于建立会话的通道,由客户端唤醒服务器端。

在本系统,应用程序指的是在上位机上运行的
数据通信程序RSLinx.exe,以及在客户机上运行的应用程
序。

2)会话主题:是服务器端所能识别的数据单元,通常是一个文件名。

3)会话项目:是所要连接数据的一部分,作为服务器端的一个可维护数据的项目。

(4)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接收到串行口数据后,不能讲数据直接写入数据库,而必须做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

在发送数据时,一行
数据往往分成多次传送,因此,一次接收只能得到一行数据
中的一部分,两个串行口的接收程序必须呢个准确地判断出
一个数据帧的起始位置,将以后接收到的各缓冲区数据拼接
成完整的数据行或数据报表。

由于数据的来源不同,报表的
格式也各不相同,因此,程序必须能正确地识别是哪种类型
的数据。

得到完整的数据行或数据报表后,还应按照各自的
格式对其中的数据格式进行分离,验证数据的有效性,进行
必要的数据格式转换,再雪茹服务器。

(5)数据的记录与维护
在设计数据库时,根据数据的来源不同,分别建立不同的拟量表。

在收到现场数据并进行必要的识别、验证和转
换后,将它们写入对应的数据库表中。

这样易于以后对数据
的后期访问。

为了即能满足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的需求,又
不能使表过于庞大以免影响对表的实时访问速度,必须根据
用户的实际需要定时地储存数据;同时动态地对表进行维护,
使表保持适当的大小,它储存的内容总是最近一段时期的最
新数据。

4.小结
对实时数据的接收、处理和记录,是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由于数据产生的多样性、随机性和突发性,需要对设计方案研究仔
细。

在实现过程中遇到像通信可靠性、突发性数据处理包括实时范
根网络数据库、计算机响应速度之间的协调等,有些可以事先预料
得到的。

这个数据分析系统能让校师生更高效地进行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