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我的母亲》课文赏析讲课讲稿
讲课邹韬奋《我的母亲》讲课

1.整体感知 探究文本
作者深情地截取了记忆中关于 母亲的哪几个片段?请同学们分 别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1、元宵母亲背我赏灯 2、讲述故事情感丰富 3、儿子受罚母亲落泪
4、灯下熬夜为儿做鞋
2.探讨交流
精读作者回忆关于母亲 的四个片段,你认为文中 哪些话语、那些事例、哪 些细节最让你动情?说说 你动情的理由,跟同学们 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4、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 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 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 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 罩在竹匾下了。 (描写)
5、11(4)班的同学,你们在语文 课堂上跟我配合得蝉更知知不休,使 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2. 大家一起来 3.大家一起来
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
4.技能收获 (写法指导)
我和母亲只发生过这几件事 吗? 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四件事 来写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写作手法?
读完本文,你最想对作者的 母亲或自己母亲说的一句话是 什么?
仿写练习
母爱是放在书桌前的一杯热茶 母爱是飒飒秋风里的一件衣衫 母爱是—————————— 母爱是——————————-
(议论)
7、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 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描写、抒情) 8、吸烟是一种既害人又害己的行为。抽
烟会影响抽烟人的健康,很多肺癌患者 的病因就是香烟。
(议论)
一、 说说下列各句使用的表 达方式:
1、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记叙) 2、我们11(4)班的教室位置是第三栋 教学楼第五层东边数过来的第一间。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省一等奖课件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省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教材位于第二章“亲情与故乡”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作者简介、文本细读、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语言表达技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与怀念之情。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表达。
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感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文章内容、图片、例题等。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介绍邹韬奋及其作品《我的母亲》的背景。
3. 文本细读: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例题讲解:挑选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分析,讲解语言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现场进行写作练习。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与怀念之情,进行情感教育。
六、板书设计1. 《我的母亲》2. 作者:邹韬奋3. 主题思想:母爱、怀念、敬爱4. 语言表达技巧:具体描写、细腻刻画、抒情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母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达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进一步感受亲情的力量。
同时,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学会发现并珍惜身边的亲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2. 语言表达技巧的讲解与应用3.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母亲日常生活的描述,从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邹韬奋《_我的母亲》讲课

作者选取母亲生前的几个闪光片段来塑造 母亲的形象?请同学们试着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 母亲背我元宵赏灯
读小说热泪涌流
儿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罚母亲流泪 灯下熬夜为儿做鞋
读了这些片段,你看到了母亲的什 么品质?从课文中哪些话语、哪些事 例、哪些细节读出来的? 我读了______看到了一位——的 母亲,从——读出来的。
•我 的 母 亲
邹韬奋
查氏( zhā )
n 瞥见( piē ) 巡阅(xú )
呜咽( yè )
惺忪( Xīng sōng )
女红( gōng ) 辗转反侧( Zhǎn
zhuǎn )
)
歉疚( jiù )
i 万籁俱寂( là
积累成语
• 蹑手蹑脚 • 人影憧憧 • 娓娓动听 • 循循善诱 • 辗转反侧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对母亲的感念、理解歉 疚、感恩,痛惜之情
让我感动的情
文中的母亲见到儿子挨打时,一边 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一边还勉强硬着头 皮说“打得好”;“我”深感母亲深夜 劳作的辛劳,想多陪母亲坐一会儿,以 减内心的不安与歉疚,却不敢对母亲说 出一句。相信在当时内心充满矛盾的时 刻,无论是母亲或儿子其实都有很多话 想对对方说,可又都是“爱在心里口难 开”
让我感动的情
场景一: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 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对我轻轻地说: “孩子……” 场景二:记得有一个夏天的夜里……我眼巴 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 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当时一肚 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 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 这个小儿子心里曾想对她说:“……” 任选一个角度替他们向对方表一表他们未表 的情。(字数50-100字)
邹韬奋《_我的母亲》讲课稿

母亲讲文学故事时候,常常会热泪盈眶,这 又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母亲的感情丰富,对苦难的女性有深切 的同情)
怎么理解父亲的“清算”?怎么理解母亲说 的“打得好!”
(“清算”表现了父亲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严格 和态度的严厉。 母亲哭着说“打得好”,说明她 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 的,话语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进 一步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我的母亲
——邹韬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母亲真挚、 深沉的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大意. 3.学会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性格的写法.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 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在上海主 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 抵抗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主编了《抗 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 反对妥协投降。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接 受他遗书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著作 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并著有《萍 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对母亲的感念、理解歉 疚、感恩,痛惜之情
内容梳理:
形 象 : 母亲背我元宵赏灯——美丽、慈爱 —— 初识母爱 朦 胧 读小说热泪涌流 ——善良、多情——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清 晰 儿子受罚母亲流泪——痛苦、无助 —— 感念、理解 灯下熬夜为儿做鞋——劳苦、能干 —— 歉疚、感恩
事件
母亲的形象
我的认识
主 题 : 浅 显 深 入
• 探究· 练习题
• 学习小组讨论:作者深情 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 片段,你认为课文中哪些 话语、那些事例、哪些细 节最让你动情?跟同学们 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邹韬奋我的母亲》课件

02 文章内容解析
文章主题思想
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文章通过回忆童年往事,展现了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和教诲,让作者对母亲充满 了感激和怀念。
强调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作者通过描述母亲在家庭中的付出和牺牲,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读者 深刻感受到母爱的力量。
文章结构分析
开篇引入
文章开头通过简短的叙述,引出 主题人物——母亲。
有责任感
在家庭遭遇困境时,他选择承担 起家庭的责任,这显示出他的责
任感。
人物关系分析
母子关系
文中描述了邹韬奋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母子情谊, 他们相互支持、鼓励,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
家庭关系
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照顾家人、 操持家务,是家庭的核心。
社会关系
邹韬奋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人物介绍 • 文章内容解析 • 人物形象分析 • 文章主题探讨 • 总结与思考
01 人物介绍
邹韬奋简介
01
02
03
04
出生背景
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祖 籍江西余江。
教育经历
191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 学,后赴海外留学。
职业发展
归国后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创 办《生活》周刊,后成为著名
坚强勇敢
有远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在邹韬奋的教育上,母亲不惜借钱供 他读书,这显示出她的远见卓识。
面对生活的困境,母亲始终没有放弃 ,展现出坚强勇敢的一面。
邹韬奋的形象特点
孝顺懂事
文中描述邹韬奋对母亲的敬爱和 思念,表现出他的孝顺懂事。
苏教版语文八上邹韬奋《我的母亲》word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何巧程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及地位1、《我的母亲》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的其中一篇文章。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
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虽然本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是很关键的。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2、《我的母亲》是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自读预习,而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的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四个片段来表现母亲。
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
2、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由于母亲在作则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
作者正是截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形象的。
四个片段其实就是四件事:(1)母亲背我元宵赏灯;(2)讲述故事情感丰富;(3)儿子受罚母亲落泪;(4)灯下熬夜为儿做鞋。
邹韬奋《我的母亲》公开课课件

邹韬奋《我的母亲》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成长经历,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2. 能够分析并欣赏邹韬奋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我的母亲》的理解和背诵。
难点:分析邹韬奋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歌曲《母亲》,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绘母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5. 背诵练习: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我的母亲》,加强记忆和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母亲的伟大和无私2. 邹韬奋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我的母亲》,学生对邹韬奋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表现出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和表达母亲的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
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文章的经典性和教育意义。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成长经历,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邹韬奋《我的母亲》课文赏析讲课讲稿

刍E韬奋《我的母亲»课文赏析《我的母亲》邹韬奋1•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只知道、不知道:说明母亲没有丝毫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剧,也是旧社会广大妇女的悲剧,作者在痛心的感慨中包含着对旧社会的谴责。
2.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就: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痛惜,也是对旧社会吞没女性的揭露。
3•课文的四个片段:O元宵夜母亲背我看灯€母亲给妹仔讲故事时泪珠涌流W 亲见我挨打时的矛盾内心€母亲深夜为我做鞋4. 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
看了好几次: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其它孩子一样享受到元宵节的乐趣,又不愿惊醒自己的孩子,爱子之情令人感动。
5. 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还:说明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过程,突出了母亲的美留给我的印象之深。
6.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涌流的泪珠:可见自身没有社会地位的母亲对苦难的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这个片段曲折地表现了旧社会妇女的不幸。
7. 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如果、必可:流露出对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揭露意义,同时突出了母亲感情特别丰富,善于讲故事,善于影响别人。
8. 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
清算:表现父亲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严格和态度的严厉。
9.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母亲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严训使儿子上进成才,一方面又为儿子受皮肉之苦感到刺心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课文赏析
《我的母亲》邹韬奋
1.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只知道、不知道:说明母亲没有丝毫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剧,也是旧社会广大妇女的悲剧,作者在痛心的感慨中包含着对旧社会的谴责。
2.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就: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痛惜,也是对旧社会吞没女性的揭露。
3.课文的四个片段:○1元宵夜母亲背我看灯○2母亲给妹仔讲故事时泪珠涌流○3母亲见我挨打时的矛盾内心○4母亲深夜为我做鞋
4. 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
看了好几次: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其它孩子一样享受到元宵节的乐趣,又不愿惊醒自己的孩子,爱子之情令人感动。
5. 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还:说明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过程,突出了母亲的美留给我的印象之深。
6.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涌流的泪珠:可见自身没有社会地位的母亲对苦难的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这个片段曲折地表现了旧社会妇女的不幸。
7. 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如果、必可:流露出对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揭露意义,同时突出了母亲感情特别丰富,善于讲故事,善于影响别人。
8. 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
清算:表现父亲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严格和态度的严厉。
9.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母亲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严训使儿子上进成才,一方面又为儿子受皮肉之苦感到刺心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10.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限怜惜和疼爱。
11.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环境描写,以声衬静,更显出夜晚的寂静,衬托出勤劳能干的母亲,劳作不息,为子女无私奉献的精神。
12. 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这样: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
不敢说出:怕说出来了母亲会不允许我再陪下去。
13.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才:对母亲早逝的无限痛惜,与前文“就”呼应。
14.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结尾:在对母亲的赞颂中,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