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史
高速铁路列车发展史

高速铁路列车发展史
高速铁路列车是一种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最早的高速铁路列车是由德国和法国研发的,分别在1930年代和1950年代进行了试验,但是由于技术原因,这些列车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速铁路列车的发展逐渐加速。
20世纪
80年代初期,日本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高速铁路线路——东海
道新干线,该线路的最高时速达到了210公里。
此后,法国、德国、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建设了高速铁路线路,并不断提高列车的时速。
21世纪以来,高速铁路列车的发展更加迅猛。
2010年,中国开
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线路——京沪高铁,总长1318公里,最
高时速达到了350公里。
此后,中国不断扩大高速铁路网,截至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3.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70%以上。
高速铁路列车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旅行的速度和舒适度,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铁路车辆制造、铁路建设、城市规划等。
未来,高速铁路列车将继续发展,不断提高时速和安全性能,同时也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快速、舒适的出行体验。
- 1 -。
高速列车的发展历史

高速列车的发展历史一、高速列车技术的起源高速列车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蒸汽机车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蒸汽机车的技术不断提高,速度也越来越快。
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内燃机和电力机车,这些技术为高速列车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高速列车的开发与进步20世纪是高速列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和日本开始开发和运营高速列车。
例如,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运营,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
同时,欧洲也在建设高速铁路网,如法国的TGV和德国的ICE等。
这些高速列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舒适度。
三、21世纪高速列车的创新与发展进入21世纪,高速列车技术继续得到创新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高速列车的速度不断提高,同时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高速列车也开始采用更加环保的技术和材料。
例如,日本的新干线采用了再生制动技术,将制动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进行再利用。
四、中国高速列车的崛起与贡献近年来,中国的高速列车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其中包括了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铁路等世界级的高速铁路线路。
中国高速列车的崛起不仅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舒适度,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高速列车的趋势与展望未来,高速列车技术将继续得到创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速列车的速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高速列车也将更加注重环保技术的应用。
同时,未来的高速列车也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旅行体验。
高速列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高速列车将更加安全、舒适、环保和智能化。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1 日本新干线
1 日本高速铁路线路概况
日本高速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
(1990年至今)在满足舒适、快捷、安 全、节能、环保要求的同时,在均衡开 发国土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这一阶段不仅要提高既有线和新 干线的速度,还要通过建设越海隧道和 大桥,用铁路把四岛连接起来,形成高 速铁路网。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1 日本新干线
2 日本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及模式
(2)日本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模式
秋田小型新干线的小町号列车(E3系)在至盛冈前, 与山谷回声号合并运行,从盛冈开始(一部分从仙台开始 )单独驶入秋田。山形小型新干线的翼号列车(400系)在开 始一段与山谷回声号合并运行,从福岛(一部分从上野) 开始单独驶入山形。日本东北新干线列车开行方案如图1-1 所示。
1.2德国高速铁路
1.德国高速铁路概况
德国高速铁路即城际高速铁路(inter city express, ICE),它是连接城市,解决人员、货物运输的交通工具, 它将德国国内130多个大小城市连为一体,对人员和信息 的往来与交流,以及经济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速铁路采用的技术有磁悬浮技术和传统的 轮轨技术。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1 日本新干线
2 日本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及模式
(1)日本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
① 密度高
② 速度快
③ 距离近
④ 运量大
⑤ 衔接紧、 换乘好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1 日本新干线
2 日本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及模式
(2)日本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模式
日本新干线全部是新建的高速铁路,是仅开行高速旅 客列车的客运专线,与既有线走向分开(既有线为窄轨铁 路,其客货列车不能上线运行),采用全高速或全高速-换 乘模式,跨线旅客需要换乘;白天行京为支点, 向其他城市辐射。 ②新干线旅客列车原则上安排在6:00~23:00运行, 其余为夜间施工维修时间。
高速铁路简述

917(815新线)
4
西班牙
471
5
意大利
254
6
比利时
88
7
英国
74(海峡隧道)
8
瑞典
1377(既有线)
高速铁路简述
§1.3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状况
世界高速铁路分布在世界上10个国家和我国的台湾 地区。
德国 比利时 英国
法国 西班牙
瑞典 意大利
韩国 日本
台湾省
高速铁路简述
§1.3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状况
此后列车试验速度不断刷新:1981年2月法国TGV试验速度达到380 km/h ;
1988年5月德国ICE把这一速度提高到406.9 km/h; 1988年底,法国人创造了482.4 km/h的新纪录; 1990年5月18日法国再次刷新了自己的纪录,法国TGV-A型高速列车把试 验速度提高到515.3 km/h; 2003年12月2日,日本磁浮列车试验速度达到了581 km/h。 2007年4月3日进行超高速列车(TGV)新型“V150”列车的行驶实验,时速 达574.8km,打破了17年前高创速下铁的路时简速述515.3km的有鬼铁路行驶世界纪录。
高速铁路简述
§1.1 高速铁路与高速列车定义
三、高速列车的定义
• 高速列车——以最高速度200km/h以上运行的列车。 • 高速列车可以是由机车牵引客车组成的列车,也可
以是动车组组成的列车,称为高速动车组。严格地 说,高速列车涵义更广泛,它不但包括轮轨式列车, 还应包括磁悬浮列车等。 • 动车组——由两辆或两辆以上带动力的车辆(动车) 和不带动力的客车(拖车)固定编组在一起的列车。 (拖车可有可无)
• 2、1985年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日内瓦签署国际铁路干线协议 规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300km/h及以上的客运专线或 最高速度达到250km/h及以上的客货混用线。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线;使用摆式列车提速; ❖ 修建高速铁路和既有线提速共同推动21世纪世界
高速铁路的发展;
3 世界高速铁路建设及 运营现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2005 年)
300系
400系
E1
E2
E3
E4
500系
700系
Easti
800系
2法国高速列车发展
第一代
东南线
TGV-PSE 1981
第二代
大西洋线
TGV-A 1989
高速联线、北方线 TGV-R
1990.5.18创515.3km/h记录
1993
AVE 1992西班牙高速线用
TGV-TMST 1994英、比、法三国国际线
高速新线主要有: 汉诺威—维尔茨堡 327km 曼海姆—斯图加特 107km 汉诺威—柏林264km 科隆—法兰克福219km 纽伦堡—慕尼黑171km
韩国高速路网
韩国是继日本 法国 德国 西班牙之后第五 个拥有高速铁路的国 家;
高速线路分: 京釜线汉城至釜山 412km 湖南线汉城至木浦京 釜线汉城至大田段+西 大田至木浦256 6 km
现状世界高速铁路技术水平
国家 类型
通车 里程
日本 客专 1952 5
法国 客专
1641
德国 客货混运 917
最高 试验 速度
443
574 8
设计 最高 速度
350
350
330
最高 运营 速度
261 8
320
330
国内外火车发展史

1
FD型
前进型
上游型
胜利型
第一阶段:蒸汽机车
当时火车的主要作用只是用来运送煤炭
第二阶段:内燃机车
1988年12月21日,大同机车厂停止蒸汽机车生产,标志着 中国蒸汽机车制造史的结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车已被内燃、电力机取代。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 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
第二阶段:内燃机车
1992年建造的东风11 型内燃机车,是为广深 线开行时速160公里旅 客列车而研制的准高速 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标 称功率3040kW,最高 运行速度为170km/h。
第二阶段:内燃机车
神州号内燃动车组在2000 年至2003年间共生产了五 列,编号NZJ2 0001 0005,包括有机车5组10 台,双层拖车4组40节。
第二阶段:电力机车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 车,重约954公斤,只在一次柏林贸易展览会上做 了一次表演。
第二阶段:电力机车
1903年10月27日,西门子与通用电气公司研 制的第一台实用电力机车投入使用。
第三阶段:内燃机车
燃油机车1894年,德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汽油内燃 机车。并将它应用于铁路运输,开创了内燃机车的 新纪元。但这种机车烧汽油,耗费太高,不易推广。
第二阶段:内燃机车
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 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当时命名为“卫星”号, 代号NY1。后经过长期 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 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 成批生产。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简史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简史一场世界范围的铁路颠覆性技术革命作者:沈志云《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4日 16版)【科学向未来】1964年日本建成东海道新干线,是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
在既有米轨线以外,另行建立准轨全新高速铁路系统。
采用整体道床,成倍加大最小曲线半径,成倍加大隧道截面面积。
列车牵引采用动力分散模式,运营时速210公里。
所有这些都是当时传统古老铁路所没有过的,在整体上与既有铁路根本不同,是典型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虽然起步速度偏低,但却立即风靡全世界,开辟了一个全球性的铁路颠覆性技术革命的新时代。
法国动作最快,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从巴黎到里昂的高速铁路,运营时速270公里。
后又建成大西洋线及欧洲之星,运营时速提高到300公里。
最后建成的巴黎东线和地中海线,运营时速提高到320公里。
可惜的是,因为过分强调降低成本,如仍采用传统碎石道床、传统的动力集中等,每车一个转向架也使轴重难于降低。
严格说,难以达到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高度。
德国最初的ICE1和ICE2也是采用动力集中,但他们很快发现动力集中对于提高速度不利,从ICE3开始,改为动力分散,运营时速也提高到300公里。
对于碎石道床也发现精度不高,在高速下有碎石飞扬的毛病,故开始改用整体道床。
可惜的是,他们对于必须形成独立的高铁网认识不足,高铁区段分散建设,只能与传统铁路线联运,而且客货混跑,不能建成独立的高铁网,难于进一步提高速度、发挥更大作用。
应当说法、德两国在研发高铁技术上都下了很大功夫,掌握了很多新的高铁技术,是这场世界高铁颠覆性技术革命的重要战场。
但从总体来说,他们仍需继续努力。
我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高速铁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晚来的中国高铁,却率先取得了这场技术革命的胜利。
1978开始的10年准备期间,通过改革开放,多渠道了解国外情况,分析总结各国经验教训,从理论上提升,形成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为系统仿真、系统优化、系统控制提供计算方法及软件。
德国高速铁路发展史

德国高速铁路发展史来源:作者:发表时间:2010-06-03 13:48德国高速铁路,称为ICE,是InterCity Express(高速城际列车)的缩写。
■ICE-V为试验车,造于1985年,不久就创造了406.9km/h的世界记录。
■ICE 1 最早的一代ICE,造于1991年。
以两台机车带10-12节车厢运行于德国连接瑞士和奥地利的线路,现在有约60列ICE1在运行,速度达280km/h 以上。
■ICE 2 第二代ICE,造于1996年,一台机车带七节车厢。
目前有约44列ICE2在运营,速度在280km/h以上。
■ICE 3 第三代ICE,造于1997年。
在陡坡线路和国外,正常运行速度为300km/h,TRANBBS技术速度达330km/h。
为此,50台非分离式机车正在制造,即运行时,机车在列车的一端。
■ICE 4 ICE3的改进型,各种结构的细节正在研究中。
■ICE 5使用完全不同的技术的新车型(使用磁悬浮技术),用于汉堡-柏林磁悬浮线路,这条线路由德国铁路公司经营。
■ICE 21 计划中的另一种快速列车,用于试验一系列新技术,如采用不同于现在ICE的新型转向架。
但这项计划的财政尚未获批准,在未来五年内也许不会实现。
■ICT 由ICE派生的可倾式(摆式)列车,这种列车在传统线路上运行速度可达到230km/h。
■ICE-VT 在非电气化铁路上运行的内燃-电动车组,带四节车厢,速度可达200km/h。
【ICE大事记】1982:ICE-V 开始定货(第一代高速列车)。
1985:ICE-V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1989:ICE-V速度创世界记录(406.9 km/h)。
1991:ICE 在美国为Amtrak公司作示范运行。
1996:第一列ICE 2 交付德国铁路公司(这是第一列长列车)。
1998:ICT (电动摆式列车)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6月3日ICE 1发生德国铁路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
1999:ICE 3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法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史
法国是世界上从事提高列车速度研究较早的国家,1955年即利用电力机车牵引创造了331km/h的世界纪录,在日本建成东海道新干线之后,他们开始从更高起点研究开发高速铁路,1976年法国开始了东南线高速铁路(TGV)的建设,TGV高速铁路系统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在技术、经济、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0多年来,一直居于世界铁路运输的前沿。
1981年法国建成了它的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
TGV高速列车在东南线南段部分投入运营,试验纪录达到380km/h,打破了传统铁路运行速度的概念。
法国建成了它的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该线包括联络线在内全长417km。
东南线上运行的TGV-PSE型高速动车组允许最高速度为270km/h,超过了当时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最高速度220km/h。
1990年5月,TGV列车在大西洋线上创造的515.3km/h的世界纪录,1990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地中海高速线,列车运行速度可达350km/h,速度为300km/h 的高速双层列车也已问世。
现已研制出性能更高、速度达350km/h的第四代动力分散式AGV型高速列车。
1993年TGV北方线(也称北欧线)全线开通,全长333km。
北方线由巴黎以北的喀内斯到里尔,在里尔分为两条支线,一条向西穿越英吉利海峡隧道到达英国伦敦,另一条通向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东连德国的科隆,北通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
<二>德国高速列车发展史
德国从1986年正式开始研发高速铁路,ICE——试验型城际列车特快(InterCityExperimental)——于1989年投入服务。
为了适应在整个欧洲的推广,ICE发展到第三代车型ICE3时取消了动力车头。
动力输出被分散在列车各车轮上,各车廂推进力量相同,在同等耗能下大大提升列车的稳定性、动力效率与爬坡能力。
以ICE3的技术为基础,德国高铁也发展出了ICE-T(电力驱动)和ICE-TD(柴油驱动)两种摆式列车,ICE T/TD不以直线上的最高速度作为主要发展的目的,而是保持车辆在弯道上的平均车速,可以很好的适应多弯的山路,独有的车体倾斜技术令列车能够应付更多、更急的弯道并以更高的车速过弯。
<三>日本高速列车发展史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载客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已经安全行驶了近半个世纪。
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这条凝聚着一代日本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高速铁路正式通车,并在运营的第二年达到了令世人艳羡的210公里时速。
东海道新干线把京滨、中京、阪神城市群结成一个“4小时经济
圈”,创造了沿线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
半个世纪来,新干线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其自身也成为外国人赴日旅行的必到之地,被称为日本的“名片”。
落后国的追击
日本的铁路网初建于明治时代,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轨道比国际通行的标准轨略窄。
此后数十年,在战争的影响下,修建较宽轨道的计划一再被搁置。
列车在窄轨上的运行速度严重受限,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铁路列车运行时速仍被限制在100公里以下。
而欧美国家普遍的火车时速已超过120公里,其中英国伦敦-爱丁堡间运行的特急列车“飞翔的苏格兰人”用蒸汽机车牵引,以16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高速度运行;德国国铁列车以15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高速度运行;美国铁路甚至达到了180公里/小时的高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
特别是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成为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虽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着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
1957年,日本运输省设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日本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就如何增强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1958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修建东海道新干线的设想。
调查会当时提出三种方案:一是将已经复线化的原有窄轨铁路线再复线化;二是铺设窄轨新线;三是修建标准轨新线。
<四>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史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
日本、法国、德国是当今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国家。
高速铁路的实际应用发源于日本。
1959年,日本国铁开始建造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并在1964年开通,全长515公里,时速210公里,称为东海新干线。
随后向西延伸,于1975年开通至冈山,1975年开通至终点站博多,大阪至博多称为山阳新干线,全长1069公里。
——各国的线路模式
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不接轨,旅客列车专用;
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部分旧线改造,旅客列车专用;
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中国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一方面既有线中的繁忙干线和条件较好的双线(如胶济、武九)区段,通过提速改造,将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高到200km/h及以上;另一方面在客运繁忙的区段,新建时速250km/h~350km/h的客运专线。
——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
提高列车的运行的速度是铁路赖以生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
在日本、法国修建高速铁路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国也先后新建或改建了高速铁路。
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现在,不仅西欧各国开始筹划高速铁路联网,而且在北美、东欧、大洋洲及东亚的韩国等也在积极推进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的国家已有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美国、俄罗斯,正在积极建设或规划建设的还有瑞士、奥地利、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印度等国。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200km/h,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2003年,我国第一条秦皇岛—沈阳快速客运专线建成并投入运营,通过秦沈线的建设和运营的实践,可以探索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客运专线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运营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经验。
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化》和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省会城市及中大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km以上,构成我国高速铁路的基本框架,以便解决我国主要干线铁路运力不足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