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带解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带解析)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 _____1、以下关于声音产生的现象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发声是靠敲打实现的B、一切声源都在振动C、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立即消失D、只有固体才能发声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的说话声就会被吓跑,这说明〔〕A、只有水能传播声音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C、水和空气都不能传播声音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3、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惑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D、饼干太干了4、如下图,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如下图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6、如下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②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③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变式1】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例题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铃声是由物体 产生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及解析(分层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及解析(分层练习)一、声音的产生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在振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她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在纸面上放一些小纸屑.【详解】(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的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2.写出下列各种声音的声源。
(1)悠扬的短笛声: ;(2)《黄河大合唱》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咆哮”的声源是 。
【答案】 空气柱 黄河水【详解】(1)悠扬的短笛声的声源是短笛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
(2)《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马在叫”的声源是马的声带;“黄河在咆哮”的声源是黄河水。
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十音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也是器乐演奏的乐种。
下列哪种乐器的发声体与其它三种不同( )A .铜锣B .唢呐C .笙D .竹笛【答案】A【详解】铜锣发声时是由锣面的振动产生的,而唢呐、笙、竹笛,它们发声时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这三种乐器的发声体是相同的。
故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4.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①实验中采用了常见的转换法; ②实验延长了音叉的振动时间 ③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便于观察; ④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答案】C【详解】音叉发声时,音叉的振动难以直接观察,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精品练习(附答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每日突破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单选题1.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中启动并向湖边驶去.此过程中,水中的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飞行的鸟、散步的人也可听到.若距快艇的距离三者都相等,最先察觉快艇起动的是()A.鱼B.人C.鸟D.三者同时察觉2.请同学堵住你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上、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与你的实验相符的是()A.抵在后脑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传声效果好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人脸最敏感,传声效果好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骨相连,骨传导效果好D.抵在哪里听到的声音都一样,因为传声效果一样3.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声名远扬,诗句中客船里的人听到的钟声主要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人耳的()A.客船B.水C.空气D.地面5.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向正前方的一座山崖鸣笛,2 s后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崖330 m。
则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A.10 m/sB.100 m/sC.35 m/sD.350 m/s6.某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原因是()A.手不能传播声音 B.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C.手吸收了声波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7.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个工人从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则关于另一个工人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空气传来的B.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传来的C.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水、空气传来的D.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钢管传来的8.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9.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同样的距离时,用时间最短的是()A.在空气中B.在水中C.在真空中D.在钢铁中10.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了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上下跳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12.“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贴地听声”等实例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水下的鱼也能听到水面上人的喊话声,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
精品练习(附答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

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训练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选择题1.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2.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3.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水中传播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4.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如图五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
此现象可以说明()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6.下列现象中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敲击音叉发声,与音叉接触着的乒乓球被弹开B.敲击一下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的人先后听到两次打击声C.敲击打击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D.敲击水中的石块,岸上的人也能听到敲击声7.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一种波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D.声音具有能量8. 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中启动并向湖边驶去.此过程中,水中的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飞行的鸟、散步的人也可听到.若距快艇的距离三者都相等,最先察觉快艇起动的是()A.鱼 B.人 C.鸟 D.三者同时察觉9.喜庆的锣鼓敲起来,不少同学发现,在敲响锣以后,虽然停止了对锣面的敲击,但锣声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A.锣面仍在继续振动B.锣面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C.锣声的回音D.人的听觉发生“暂留”10.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2.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B.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D.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二.填空题13.上课时老师讲话的声音是由于______ 振动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1.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D.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答案:D2.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A.手指B.空气C.弦柱D.琴弦答案:D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A.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这是一种巧合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答案:D4.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D.以上原因都不是答案:C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钢管B.水C.酒精D.空气答案:B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
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B.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D.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答案: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8.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9.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共鸣造成的音响效果。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练习题(附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止,物体便不再发声,但所发出的声音仍在传播,人仍能听到声音,故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只能说:“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播:(1)声音以_____的形式传播;(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_____不能传声。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______的物理量;(2)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_____和_____有关,声速的大小关系为气液固v v v >>;(3)在15℃的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__m/s 。
4、回声:(1)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_____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2)如果回声比原声晚_____s 以上时,人们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3)回声的重要应用是用来_______,如测量海水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测量敌方潜艇的远近等,测量原理为_______。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表示声音的_______;(2)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有关,频率越高则音调越______,频率越低则音调越_______。
(3)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2、响度:(1)表示声音的_______;(2)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____;(3)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1)表示声音的_________;(2)音色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3)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闻其声而知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4、分类:(1)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内振动的______叫做频率,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2)正常情况下,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_____Hz 到_______Hz ;(3)人们把低于_____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把高于_______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习题 (含答案)

页眉内容
【解析】 【详解】 A. 声音和光都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A 错误;B. 连 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的高度总是相平的, 故 B 正确;C.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故 C 正确;D. 物理学中,用 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故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故 D 正确。故选 A. 【点睛】 (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光能在真空中传播;(2)根据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 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的高度总是相平的;(3)热传递使物 体内能发生改变的实质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内能)发生了转移;(4)物理学中,用 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页脚内容3
页眉内容
①因为月球的表面是真空,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故不能用超声波测定速度; ② 月球上的物体也受到月球的吸引力,即月球上物体的重力;故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 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③ 因为月球上也有阳光,故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④ 月球上 的物体也受到月球的吸引力,即月球上物体的重力;故可以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⑤ 月 球上没有磁场,指南针不能使用;故选 C. 【点睛】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地球的周围具有磁场, 我们成为地磁场;月球上没有磁场,月球上的物体也受到月球的吸引力,即月球上物体 的重力. 8.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 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握住音叉则声音停止.()
二、实验题 10.实验桌上有一把钢尺,利用它能哪些物理实验?请写出其中一个实验名称和简单实 验说明(除用该钢尺测量物体长度实验之外)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尺伸出桌面时,用手拨动尺子,尺子振动 发声。 【解析】 【详解】 利用题中所给的物品,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进行的实验有好多:例如:尺伸出桌面时, 用手拨动尺子,尺子振动发声;将钢尺拿起然后松手,钢尺竖直下落,说明钢尺受到重 力;将钢尺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等。 11.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 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 的是_____,理由为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 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 分)1.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D. 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2.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A. 手指B. 空气C.弦柱D. 琴弦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A. 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这是一种巧合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4.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A.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B.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C.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D. 以上原因都不是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 钢管B. 水C.酒精D.空气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A.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 分)8. 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_______ 、_____ 中传播.9.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 __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_____ 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 ____ 造成的音响效果.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v/ (m?s-介质温度速度介质温度速度空气0℃331 酒精20℃121010. 蛇是一种可怕的动物,经常将头帖在地面上,对外界声音的刺激非常灵敏,但蛇没 有耳朵,它利用骨传导方式来 “倾听 ”敌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 _______ (固体、 液体、气体)传播.11. 当锣被敲响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 ________ ,这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 _____ 产生的.12. 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 l0s 的频率是 _ Hz ,人类 _____ 听到这种声音. (选填13. 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的时候, 用另一部手机拨打放在玻璃瓶内的手机,我们看到玻璃瓶内的手机灯亮,铃也响.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发现 ______ ,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真空, 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 推测出_____ 的结论, 物理学中这种 “实验 +推理 ”研究方法称为 法.14. 声音是由发声体 ______ 产生的, 振动停止, 则发声就 _____ .15. 鱼会被水下的划桨声吓跑,表明 _______ 能传声; “土电话 ”表明 ___ 能传声. 16. 安静而又漆黑的夜晚,小明家拴在门前的大黄狗狂叫着,小明很奇怪,第二天才听 说,当黄狗叫时,同学小冬正在距小明家约 500m 的玉米地边下 “电猫 ”捉老鼠,这说明 狗的听觉 __ 比人低,狗能听到的最低声音是 _______ Hz .三、实验探究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2.0 分 )17.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A :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B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水花.C :泡沫塑料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动.D :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 _______ 、 ___( 2)其他两个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 说明 ______ ._____ 说明 ______ .18. 小亮同学在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 小亮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 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 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亮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瓶内的空气, 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___ 是正确的.( 2)根据手机铃声的变化,可以出的结论是: ______ .( 3)上面的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再通过 ______ 得出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有下列步骤:A .猜想假设;B .得出结论;C .分析归纳;D .实验研究;E .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空气15℃ 空气 20℃ 340 344 水 20℃ 海水 20℃1480 1520 _____ (填 “大”、内振动了 3500 次,则它振动 “能”或“不能”).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20.0 分)19.(1)如图所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会有什么变化?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有什么特点?(2)宇航员在太空舱外上讲话能直接交流吗?若不能,是为什么?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20.小芳的爷爷睡觉时常常会打呼噜;请你告诉小芳呼噜声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答案】1. D2. D3. D4. C5. A6. A7. D8. 液体;固体9. 快;温度;反射10. 固体11. 振动;振动12. 350;能13. 铃声慢慢变小;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推理14. 振动;停止15. 液体;固体16. 频率;1517. B;C;A;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响度也越大;D;音调与振动频率有频率越大音调也越大18.小;①;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推理;EADCB19.解:(1)逐渐抽出罩内空气,罩内介质减少,所以听到铃声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由于太空舱外没有空气,是真空,所以在太空舱外讲话不能直接交流,可采用电子通讯设备等.答:(1)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不能;因为太空舱外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采用电子通讯设备等.20.答:人嘴巴里的小舌头或口腔上的软腭在呼吸的气流冲击下振动发现呼噜解析】1.解: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是通过水传播的.故选D.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2.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拨琴弦,琴弦就会振动,我们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所以发出琴声的声源是琴弦.故选D.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此题考查的是物体振动发声现象,是一道声现象的基础题,也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3.解: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主要是因为声音传到武侠者的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他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故D 正确.故选D.双耳效应就是: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也不相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双耳就能根据这些不同来确定声音发出的方位.本题考查学生对双耳效应概念的理解和生活中盲人的双耳效应的了解.3.解: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因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故选: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4.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故选A.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5.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传声最慢.因此,在选项所列举的介质中,声音在钢管中传播最快.故选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快慢不一样,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快慢,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6.解:听到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是通过气体传播的;自己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骨传导的效果比空气传导的效果好些,所以听起来会感到不像自己的声音.故选D.我们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主要是由颅骨把声带的振动传到内耳后,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形成听觉的;而听自己的录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骨传导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理解不同介质在传播声音上的效果是不同的.7.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也能在液体、气体中传播.故答案为:液体;固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9.解:(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故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快;(2)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故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3)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故答案为:快;温度;反射.(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2)声音在不同温度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这样就会形成回声.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回声,在学习声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们从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入手.10.解:蛇没有耳朵,它只能通过骨头,作为固体来传播声音,听到外界的信息,这就是“骨传导”,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答案为:固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还要快一些,传播效果也要好一些.本题考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具体应用,是一道基础题.11. 解:当锣被敲响时,锣面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锣面,锣面的振动停止,发声也会停止,于是锣声消失了.故答案为:振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的理解和掌握.12.解:(1)昆虫的翅膀在10s 内振动了3500 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 =350Hz;(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50Hz 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故答案为:350;能.(1)频率是物体1s 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10s 内振动了3500 次,可以求出频率;(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13.解: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的铃声会慢慢变小,这是因为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物理学中这种“实验+推理”研究方法称为实验推理法.故答案为:铃声慢慢变小;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推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时,要排除其它介质对传声的干扰;传播声音的介质-- 空气越来越少,则声音就会越来越小.本题考查探究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其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14.解: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条件,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故答案为:振动;停止.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深入领会声音产生的条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5.解:一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都能传播声音,鱼会被水下的划桨声吓跑,表明液体能传声;“土电话”表明固体能传声.故答案为:液体;固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 必须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16.解: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低于20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 的声波是超声波,人耳不能感知超声波和次声波,狗能听到的最低声音是15Hz,狗的听觉频率比人低.故答案为:频率;15.人耳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20Hz到20000Hz 之间,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 的声音,人耳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和次声定义的掌握情况,要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17.解:A:击鼓时,用较大力敲击,发声较大,纸屑被弹起的较高;用较小力敲击,发声较小,纸屑被弹起的较低;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C、当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扬声器时,泡沫塑料球跳动,所以发声的扬声器在振动,该实验是为了验证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笛子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且笛子柱的长度在不断变化,振动频率不断变化,造成音调的改变.所以笛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答案为:(1)B、C;(2)A;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D;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也越大.(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特征等知识进行解答.18. 解:(1)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因此猜想①是正确的;(2)由手机的铃声变化可知,当空气越少时,声音越小,当成为真空时,声音将不能传播,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由于抽气机不可能将玻璃瓶内的空气全部抽走,所以实验结论是通过推理得出的;(4)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可知此实验的探究过程是:EADCB.故答案为:(1)小;①;(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推理;(4)EADC.B(1)(2)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由于没有绝对的真空,所以需要进行推理;(4)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此题是一道验证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科学探究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9.(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如果没有传播的介质,可采用电子通讯设备.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传播的条件,因为太空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太空舱外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20.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分析振动的位置与原因即可做出解答.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答案开放,容易解答.。